导图社区 消化和吸收
消化系统概述,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
编辑于2020-05-17 10:47:10消化和吸收
(一)概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一般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单收缩时间长
2.自动节律性收缩:缓慢、不规则
3.富有伸展性:根据实际需要改变容积
4.具有紧张性:微弱持续收缩的状态
维持消化道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
5.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不敏感:电刺激、切割刺激
敏感:温度、化学、牵拉刺激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慢波电位
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节律性的去极化和复极化电位波动,频率慢,又称为基本电节律。
特点:波幅10~15mV,持续时间十几秒,频率(次/分):胃—3;十二指肠—11~12;回肠末端—8~9。
二、消化腺的分泌机能:6-8L/日
消化液的功能
1.稀释食物,利于吸收
2.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
3.多种消化酶催化水解大分子营养物质,便于吸收
4.消化液及其所含粘液、抗体可保护粘膜,防止理化损伤
三、消化道活动的调节
(1)消化道活动的神经调节
外来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抑制壁内神经元(主要) 或直接作用 →抑制胃肠道运动和腺 体分泌,但可以使括约 肌收缩,分泌粘稠唾液。
副交感神经
兴奋壁内神经元 →促进胃肠道运动和腺 体分泌,括约肌舒张, 分泌稀薄唾液。
内在神经系统
粘膜下神经丛
肌间神经丛
(2)消化道活动的体液调节
消化道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胃肠激素: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40多种
脑-肠肽 :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具有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2.调节其它激素释放:生长抑素抑制促胃液素;抑胃肽刺激胰岛素分泌
3.营养作用:促进消化管组织代谢和生长
4.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等
5.调节肠上皮细胞的分泌和吸收
(二)胃内消化
一、胃液及其分泌
(1)胃的分泌细胞
外分泌腺
贲门腺:黏液细胞—碱性黏液
泌酸腺 (2/3)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颈黏液细胞—黏液
幽门腺:黏液细胞—碱性黏液和少量胃蛋白酶
上皮细胞:黏稠的黏液
内分泌细胞:G细胞,D细胞 ,肠嗜铬样细胞
(2)胃液性质
无色、透明、酸性液体
pH=0.9~1.5 , 分泌量1.5~2.5L/日
(3)胃液成分
H2O
无机物: HCl、Na+K+、C
盐 酸的作用
① 杀灭胃内细菌
②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其所需的酸性环境
③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④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
⑤ 有助于Fe2+、Ca2+在小肠上段吸收
有机物: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内因子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成为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又可以去激活胃蛋白酶原成为胃蛋白酶,称为自身激活,胃蛋白酶把蛋白质消化为䏡、胨、多肽。
胃蛋白酶原:主细胞、黏液细胞
内因子
保护并促进VitB12吸收
黏液和HCO3-
润滑作用
HCO3-保护胃粘膜: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胃蛋白酶对粘膜损伤
减慢H+向胃壁扩散的速度:黏液的高粘滞性
(4)影响胃酸分 泌的主要内源 性物质
乙酰胆碱:迷走神经分泌,胃酸分泌↑
组胺:ECL细胞产生,胃酸分泌↑
促胃液素:G细胞产生,胃酸分泌↑
生长抑素(SS): D细胞产生,抑制胃液分泌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1.头期胃液分泌
持续时间长,二~四小时
分泌量达30%。酸度和消化力(胃蛋白酶量)都很高
受食欲和情绪影响
2.胃期胃液分泌
分泌量达60%,酸度高,胃蛋白酶量多,但少于头期
3.肠期胃液分泌
胃液分泌量少,占10%,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低
(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1.盐酸
(胃窦)pH≤1.2 抑制G细胞→促胃液素↓,胃酸↓
(十二指肠)pH≤2.5 刺激肠粘膜→抑制壁细胞,胃酸↓
2.脂肪
3.高渗溶液
三、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分区功能
①头区:胃底、胃体上1/3,容纳和暂时储存食物
②尾区:胃体下2/3、胃窦,混合、磨碎食物形成食糜,并促进食物的排空
(1)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紧张性收缩,缓慢持续收缩保持一定的胃内压,有助于胃液对食物的消化,并保持胃的一定形状和位置。
2.容受性舒张(迷走-迷走反射),食物→刺激咽、食道感受器→迷走神经,→暂时贮存食物,且保持胃内压。
3.蠕动
胃中部→幽门
幽门泵
食物排入十二指肠
反向排送-充分混合
意义:混合、磨碎食物;将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
(2)胃排空及其控制
1.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入胃后5min开始,共需4~6小时。排空速度:食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组成。
2.胃排空的动力
胃的运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3.胃排空的控制☯
胃内因素促进胃排空
胃内食物导致机械性扩张(食物量)和机械或化学刺激→胃排空(总效应延缓排空)
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
食糜→十二指肠(高渗溶液,脂肪,酸)→暂停排空
食糜在肠被吸收、酸被中和→再排空
(三)小肠内的消化
一、胰液的分泌及其作用
胰腺
内分泌腺
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
外分泌腺
腺泡细胞:各种胰酶 ,小导管细胞: H2O、HCO3,这些物质组成胰液。
胰液
1-2L/日、无色、无味、 碱性、pH约为7.8-8.4
作用
胰液是体内消化力最强最重要的消化液
HCO3— : 中和胃酸并为各种酶提供适宜环境
胰淀粉酶:淀粉→ 糊精、麦芽糖等
胰脂肪酶:胰脂肪酶、辅脂酶(锚定) 脂肪→一酰甘油、脂肪酸等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蛋白质 → 䏡、胨、多肽、氨基酸等
二、胆汁的分泌及其作用
肝细胞
消化期
十二指肠→肝胆汁→金黄色,碱性 pH7.4
非消化期
胆囊→胆囊胆汁→深棕色,弱 酸性pH6.8
性质:0.8~1L/日,pH 7.4, 有色,味苦
成分:水分97%、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及无机盐,但无消化酶。
作用: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盐)
①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
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乳化剂→脂肪微滴→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②促进脂肪消化产物和脂溶 性维生素(A、D、E、K) 的转运和吸收—混合微胶粒
③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 分泌(肠-肝循环)
胆盐的肠肝循环
胆盐进入小肠后, 95%以上被回肠末端 粘膜吸收,通过门静 脉又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
三、小肠液
性质:弱碱性ph=7.6,1-3L/每日
成分:水、无机盐、黏蛋白 、肠激酶
作用
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胃酸的侵蚀
胰蛋白酶原(肠激酶)→胰蛋白酶,利与蛋白质消化
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降低,利于吸收
四、小肠的运动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
环行肌的节律性活动间隔一定距离的环行肌同时收缩,后又同时舒张→食物不断分割、混合
作用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消化
使食糜与消化管充分接触,为吸收创造条件
挤压肠壁,促血液和淋巴回流,利于吸收
3.蠕动
逆蠕动
回肠末端出现的与蠕动方向相反的运动
蠕动冲
强烈的快速蠕动
五、大肠的运动
作用
吸收食糜中的水和电解质
吸收肠内微生物生成的VitB、VitK
形成和储存粪便
运动
1.袋状往返运动:空腹,环形肌间断性增厚—环形肌无规则收缩—形成袋状节段。意义:粘膜与内容物充分接触,利于水和无机盐吸收。
2.分节推进或多袋推进运动:餐后出现,环行肌规律收缩→将内容物推向下一个结肠袋
3.蠕动: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将内容物推向远端
4.集团蠕动:行进快、推进远的强烈蠕动,早餐后60min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