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颅脑和脊柱检查
编辑于2020-05-17 16:16:11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检查技术
1. X线检查
颅脑X线
头颅平片:较少使用,主要用于检查颅骨骨折和颅骨肿瘤
脑血管造影:通常用DSA计数,包裹颈动脉造影和椎动脉造影
脊髓X线
脊髓平片:主要用于检查脊椎本身病变和椎管内病变所引起的一些改变,包括骨质改变一级椎间隙,骨性椎管径线和椎间孔大小改变
脊髓血管造影:用于检查椎管内血管畸形,并为诊断的金标准,还可进行介入治疗
2. CT检查
颅脑CT
CT平扫:常规检查,可明确诊断急性颅脑外伤密集型脑出血和先天性脑发育畸形
CT增强
增强检查:多数病变增强检查可明确诊断
CTA检查: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检查
CT灌注检查:可反应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情况
脊髓CT
平扫:椎管病变的初查方法
增强:较少使用
3. MRI检查
颅脑MRI
1. MRI检查
普通MRI检查:常规进行,包括横断为T1WI和T2WI,必要时加行冠状位或(和)失状位成像
T1对显示解剖结构较好,T2对发现病变比较敏感
特殊MRI检查
水抑制T2WI检查:能敏感的检测出脑室旁和脑沟,脑池旁的脑实质病变
脂肪抑制技术:主要用于检查和诊断颅内含有脂肪组织的病变
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弥漫性轴索损伤所致的小灶性出血一级脑内小静脉异常
2. 增强检查:用于普通检查发现异常,但难以确定准确病灶的具体大小数目和性质时
3. MR血管成像检查:用于血管检查,但效果不及CTA检查
4. H1磁共振波:可分析病变内组织代谢物质的改变
5. 功能性MRI检查
扩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脑功能定位检查
脊髓MRI:是椎管包括各类脊髓疾病的首选和主要影像检查技术
正常影像表现
颅脑
X线表现
颈内动脉经颅底入颅后,先后发出眼动脉,脉络膜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终支为大脑前,中动脉。
正常脑动脉走行迂曲自然,有近及原逐渐分支,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各分支走行较为恒定
CT表现
平扫
颅骨: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其中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
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尾状核:头部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体部沿丘脑和侧闹事体部之间向后下走行
丘脑: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
豆状核位于尾状核和丘脑的外侧,苍白球可钙化呈现高密度
屏状核:豆状核外侧近岛叶皮层下的带状灰质
内囊:尾状核和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带状髓质结构,自前向后分为浅部,膝部和后肢
外囊:豆状核于屏状核之间的带状髓质结构
内,外,囊均呈略低密度
脑室系统:包括双侧的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涵脑脊液,为均匀水样低密度。
蛛网膜下腔: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平扫图像
A,延髓层面;B脑桥层面;C中脑层面;D丘脑层面;E侧脑室体部层面;F放射冠层面
MRI
脑实质:髓质与皮质不同,髓质的T1和T2值较短,故T1WI脑髓质信号稍高于皮质,T2WI脑髓质信号稍低于皮质;脑内和核团信号与皮质相同
含脑脊液的结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信号均匀T1WI为低信号和T2WI为高信号,水抑制T2WI呈低信号
颅骨:内外板,钙化和脑膜组织均为为低信号;板障和颅底骨内黄骨髓组织为高信号
血管:流空效应是低信号,血流缓慢时高信号
脊髓
MRI
子主题
基本病变表现
X线表现
脑血管DSA检查
脑血管单纯性狭窄,闭塞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局限性突起多为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异常增粗,增多并迂曲:颅内动静脉畸形
脑血管受压位移,聚集或分离,牵直或迂曲:颅内占位性病变
CT表现
CT平扫
1. 密度改变
a. 高密度病灶:见于新鲜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
b. 等密度病灶:见于某些肿瘤,血肿吸收期,血管性病变
c. 低密度病灶:见于某些肿瘤,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
d. 混杂密度病灶:见于某些肿瘤,血管性病变,脓肿等
2. 脑结构改变
a. 占位效应
b. 脑萎缩
c. 脑积水
3. 颅骨改变
a. 外伤,肿瘤,炎症
b. 颅骨病变累及颅内:多为肿瘤
CT增强
CT增强检查
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瘤,神经鞘瘤,动脉瘤和肉芽肿
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
环形强化:脑脓肿,结核瘤,胶质瘤,转移瘤
无强化:见于脑炎,囊肿,水肿
CTA检查:异常表现与DSA相似
CT灌注检查:脑血流量,血容量变化不明显或增加,平均通过时间延长且范围与脑血管供血区一致:是脑缺血性疾病表现;局灶性脑血流量和血容量均增加,常见于脑肿瘤
MRI表现
普通MRI
信号改变
1. 肿块:一般肿块含水量高,T1WI信号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脂肪类肿块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含有顺磁性物质的黑色素瘤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钙化和骨化性肿块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
2. 囊肿:含液囊肿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含粘蛋白和类脂性囊肿则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
3. 水肿:脑组织发生水肿时,T1和T2值均延长,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4. 出血:因血肿时期而异, ①急性期:T1WI和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不易发现; ②亚急性早期:血肿T1WI信号由周围向中心逐渐增高,T2WI呈低信号; 亚急性晚期,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周围可开始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T2WI低信号环; ③慢性期:T1WI星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T2WI低信号环更加明显。
5. )梗死: ①急性脑梗死早期(超急性期脑梗死)在T1WI和T2WI上信号多正常; ②急性期和慢性期由于脑水肿、坏死和囊变,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星高信号。
脑结构改变:与CT相同
疾病诊断
颅脑疾病
脑肿瘤
星状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学表现
CT
Ⅰ级肿瘤:通常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占位效应轻;增强检查,绝大多数无或轻度强化
Ⅱ~Ⅳ级肿瘤:平扫,多呈高,低或者混在密度的肿块,可有斑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占位效用和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检查,Ⅱ级肿瘤多数不强化或轻度强化,Ⅲ,Ⅳ级肿瘤多数强化,少数也可表现为无明显强化
增强检查可出现不强化,也可出现强化
MRI
普通MRI检查:病变T1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
MRI增强检查:表现于CT增强检查类似
DWI检查:恶性程度越高,ADC值越低;
MRS检查:氮-乙酰天冬氨酸(NAA)及肌酸(Cr)峰不同程度减低,胆碱(Cho)峰,脂质(Lip)峰和乳酸(Lac)峰升高,NAA/Cho倒置,Cho/Cr升高
PWI检查,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可见相对脑血容量及相对脑血流量增高;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可见对比剂剂运转常数增加
诊断于鉴别诊断
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
需要与脑梗死,脂质瘤,蛛网膜囊肿,脑炎鉴别
脑梗死病死灶与供血动脉分布一致,皮髓质同时受累,边界清楚,有脑回状强化
蛛网膜囊肿位于脑实质外,其CT值更低
胆脂瘤可为负CT值,MRI上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
脑炎临床起病急,变化快,病灶单发或者多发,增强检查可强化可不强化
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
需要与脑脓肿,转移瘤鉴别
脑脓肿壁较光滑,厚薄均匀,一般无壁结节
转移瘤壁较厚且不均匀,内缘凹凸不平,且瘤周水肿常更广泛
脑膜瘤
脑膜瘤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5%~20%,多见于中年女性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肿块呈等或高密度,类圆形,边界清楚,其内常见斑点状钙化;多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瘤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静脉都受压是可出现中或重度水肿;鲁班受累引起局部骨质增生或破坏
增强检查:病变大多呈均匀性显著强化
MRI
普通MRI:肿块多位于脑实质外,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高级别脑膜瘤常可出现坏死,囊变
增强T1WI检查:Ⅰ级脑膜瘤呈均一性显著强化,非典型性脑膜瘤和间变型脑膜瘤可见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并侵犯正常脑组织,邻近脑膜增厚并强化,称“脑膜尾征”有一定特征性
MRA:可明确肿瘤静脉的压迫程度及静脉内有无血栓
鉴别与诊断
结合CT与MRI表现,易于诊断
垂体瘤
垂体瘤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占脑肿瘤的10%左右;以30~60岁常见;性别无明显差异,但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多为女性。
影像学表现
CT
垂体微腺瘤:平扫不宜显示;需要行冠状面薄层增强检查,标新啊为强化垂体内的低,等或稍高密度结节;间接征象包括垂体高度≥8mm,垂体伤员隆突,垂体柄偏移和鞍底下陷
垂体大腺瘤:平扫最常见表现为蝶鞍扩大,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蝶鞍骨质变化较为常见,包括鞍底,鞍背和鞍结节破坏,并可向蝶窦生长;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也可压迫视交叉,第三脑室浅部和孟氏孔区; 增强检查,呈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MRI
垂体微腺瘤:MRI明显优于CT;普通MRI检查可见垂体内小的异常信号灶,增强早期常现实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灶
垂体大腺瘤: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检查,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