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基础绪论
中医学基础绪论部分简略笔记。望采纳。
编辑于2020-05-22 09:11:16中医学基础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至两汉时期
战国至两汉 形成条件:1.社会文化基础,2.科学技术基础,3.医药实践基础,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四大经典 奠定中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著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奠定基础。分为《素问》和《灵枢》各9卷,81篇,共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非出于一人一时之作 书中全面运用了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 《内经》奠定了藏象、经络理论的基础;对疾病 的发生、发展,病证的诊断、治疗等进行了系统的 阐述,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难经》首次提出八会穴的概念。阐述了奇经八脉和原气。运用五行学说解释五输穴,提出子母补泻。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临床专著。 《伤寒论》----六经论伤寒,载方112首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 载方262首 提出了“六经论伤寒” 奠定了后世三因学说、八纲、八法等医学理论的基础 “经方” “医方之祖” 药精效宏
《神农本草经》 为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提出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理论(七情和合:单行、相须、 相使、相畏、相恶、相反、 相杀)
魏晋隋唐时期
西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力主“寸口诊法”,明确左右寸关尺所主的脏腑,确立了 “寸口诊法”寸关尺分候脏腑。 左----- -----右 心——寸——肺 肝——关——脾 肾——尺——肾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共收录腧穴349个,首次提出交会穴。
《诸病源候论》 隋·巢元方所著,又称《巢氏病源》,成书于公元610年,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全书以1729论,分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其重视对病源的研究。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 合称《千金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提出了灸法预防疾病的观 点,即“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三因学说
北宋钱乙(字仲阳)《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的儿科专著。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火热理论----寒凉派 张从正:攻邪理论----攻邪派 李东垣:脾胃理论----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理论----滋阴派
刘完素-火热论-寒凉派,字守真,金代,河北河间人。 主火热论:病机19条 寒凉派:清热通利,善用寒凉药物。 代表著作: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
张从正--攻邪论—攻邪派,字子和,号戴人,金,今河南兰考人。曾私淑河间。 倡:“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祛邪法 凡有上行作用的皆属吐法:引涎,喷嚏,追泪 凡有下行作用的皆属下法:催生,下乳,逐水等 凡有解表作用的皆属汗法:灸蒸熏等 古方不能尽治今病,扩大了汗吐下的应用范围。 代表著作:《儒门事亲》
李杲--脾胃论—补土派,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河北正定人。拜名医张元素为师,终成名医。 继承张元素脏腑辨证,尤强调脾胃。 倡“百病皆由脾胃衰 而生也”——补土派。 代表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
朱震亨-“相火论”-滋阴派,字彦修,号丹溪翁。被后人尊称为“朱丹溪” 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治疗:主张滋阴降火,从虚火和实火分别对待。 郁证分六: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火郁、食郁(越鞠丸) 代表著作:《丹溪心法》《格致余论》
明清时期
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 “阳非有余” “真阴不足” 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 《大宝论》《真阴论》 赵献可(字养葵)强调“命门之 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医贯》
温病学说 温病为热性病的总称,以急性发热,热象显著为特点。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明·吴有性(又可) 《温疫论》 ----“戾气说” 清·叶天士《温热论》 —“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薛生白《湿热条辨》—湿热病因理论
李时珍《本草纲目》 成书于公元1578年,记载中药1892种, 分为16部60类,为驰名中外的中药学巨著。 全面总结了明以前的药性理论,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 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来植物分类学思想。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书成于嘉靖三十五年 (1556),辑录230余部医籍,为中医学全书。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著名中医学临床医学丛书。 刊于1602年。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著名 中医学类书。1723年。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太医院中医 学教科书。1742年。
瘀血理论的发展 王清任(字勋臣,河北玉田县人) 长期医疗实践中,认识到要掌握好医学,首先要对脏腑组织器官有正确的了解, 于是开始解剖学研究。1830年著成《医林改错》,改正古医籍人体解剖中脏腑位 置、大小和重量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 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认为瘀血是正虚推 动无力造成,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 汤、膈下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
近代与现代
《中国医学大成》 20世纪30年代曹炳章主编, 这部中医丛书辑录了魏、晋至明 、清历代重要医著及少数日本医家著作。分医经、药物、诊断、 方剂、通治、外感、内科、妇科、儿科、针灸、医案、杂著共13 类。本书对保存祖国医学遗产和 维护祖国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西汇通学派 在近代中医发展史中,西方医学进入到中国,形成 了一个中西汇通学派。代表医家有:唐宗海、朱沛文、恽树珏、张锡纯,他们提出既要坚持中医学之所长,又要学 习西医学先进之处,从理论到临床汇通中西医的观点,如 唐宗海的著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就是中西医学汇通的代表作。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的方被后人称为“一 学就会,一用就灵”,具有非常突出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比如在临床上常用的 镇肝熄风汤、活络效灵丹、升陷汤等等。张锡纯被当代医家推崇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 人”。
北京四大名医 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包括人体本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形体结构的整体性 (2)生理上的整体性 (3)病理上的整体性 (4)诊治上的整体性
(1)
形神一体观
“形乃神之宅” 是说形体是神产生的基础和藏舍之处。 “神乃形之主”是说神主宰支配形体的功能活动。
五脏一体观
以五脏为中心,各部分结构、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精气神一体观
人之三宝 精——基础 气——动力 神——主宰
(2)
(3)
(4)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1. 症、病、证的概念
症: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病:疾病的简称,指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点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邪正关系。
证的四大要素:1·辨病因 2·辨病位3· 辨病性 4·辨病势
1·直接找病因/辨证求因:根据临床表现,反推病因病机, 从而确定证
2·表里病位:外感病邪侵袭人体皮肤肌腠,称为“表证”; 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直接损伤脏腑精气,称为“里证”。 脏腑病位:咳嗽咯痰病位多在肺,腹胀便溏病位多在脾胃等等。
3·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
4·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病反映的是疾病全程的变化,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病理的概括,因此具有阶段性。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出现的证是有差异的。 (2)症与证,症状和体征是辨析证的基础。中医辨证过程正是将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病理特点的过程。因此,症是辨证的依据。
2.辨证的概念 通过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斗争等情况作出判断,并给出恰当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论治的概念 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 1.基本含义 指同一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 2.举例 感冒可因病因病机和患者体质等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的证,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等相应治法。
异病同治 1.基本含义 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相同,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2.举例 如哮病、喘病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了相同的“痰热蕴肺”的病理本质,表现为相同的证,故皆可用清肺化痰的方法来治疗。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1.多读经典 2.勤于实践 3.思维培养
简述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内的理论体系,用来解释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渗透到中医学的所有领域,成为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2.藏象理论 藏象理论是研究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物质基础、生理功能和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环境相互联系的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3.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既是生命活动的产物,也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这些精微物质的生成、输布、运行、生理作用的发挥等,都与脏腑、形体官窍、经络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4.经络 经络是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脏腑、形体官窍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体结构。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机能的特殊网络系统。
5.体质 体质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可用来说明人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耐受性和发病的倾向性。 6.病因 病因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医学认识病因的思维方法是“审证求因”,着重阐述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以及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
7.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疾病变化的本质所在,是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也是临证中必须要探寻和把握的关键所在。 8.诊法 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方法,是诊察疾病、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9.辨证 辨证是医生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的诊断过程。中医学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病辨证、脏腑病辨证、外感病辨证(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 10.治则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原则。扶正祛邪、治标治本、正治反治、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则,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11.养生、预防、康复、护理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使人长寿。顺应自然、形神兼养、摄养有常、保养脾肾,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既重视既病防变,更重视未病先防,防重于治。辨证施护,病后调养,早日恢复健康,也是中医学十分重视的内容。
中医学简述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 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天地人三才一体的综合思维模式。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人(社会中的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因素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体系。 理:指中医理论,包括医理、哲理、事理。 法:法则、法度;主要是指诊法和治法。 方:具有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所组成的方剂。 药:指各种各类的中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特征: 思辨模式——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 理论核心——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神;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