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病理学-炎症
炎症的思维导图。包括概述病理变化介质结局等
编辑于2020-05-23 10:58:15炎症
炎症概述
炎症的概念和特点
特点
定义: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才能发生
是防御为主的血管反应
是损伤、抗损伤和修复的动态过程
炎症的意义
重要的防御反应
阻止病原微生物蔓延
清除坏死组织
修复损伤、恢复功能
潜在的危害性
严重的变性坏死导致功能障碍
长期慢性炎症导致慢性疾病
‘亚炎症’与多种疾病有关
介于机体平衡和慢性炎症之间的低水平炎症,与癌症、衰老、肥胖、肌肉退化等多种疾病有关。
炎症的原因:凡能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子都能引起炎症
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
感染: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炎症
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机械性创伤、紫外线和放射性等
化学性因子
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等
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堆积于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素等。
组织坏死:组织坏死是潜在的致炎因子,在新鲜梗死灶边缘所出现的充血、出血带和炎性细胞的浸润都是炎症的表现。
变态反应:机体免疫反应状态异常时,引起不适当或过度的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
一型变态反应---鼻炎,荨麻疹
二三型变态反应---肾小球肾炎
四型变态反应---结核、伤寒
异物;手术缝线、物质碎片、二氧化硅晶体等残留在机体组织内可导致炎症
炎症介质
炎症介质的概念
定义:是指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称为炎症介质,亦称化学介质
特点:
炎症介质的分类
细胞源性炎症介质
血管活性胺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白细胞溶酶体酶
细胞因子
血浆源性炎症介质
激肽系统
补体系统
凝血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炎症介质的作用
血管活性胺
组胺
来源: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颗粒中
作用
细动脉扩张
静脉管壁的通透性增高
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
5-羟色胺(5-HT)
来源:血小板
作用:同组胺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来源:前列腺素(PG)白三烯(LT)脂质素(LX)
作用
PG--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发热、疼痛
LT--趋化作用、血管收缩、支气管收缩、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LX--抑制血小板粘附、趋化作用、血管扩张
白细胞溶酶体酶
来源: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释放
作用:组织损伤;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白细胞趋化作用;发热;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细胞因子
来源:激活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作用:调节其他类型细胞的功能;在变态反应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中起重要作用
激肽系统
产生:组织损伤---凝血因子12---激肽系统---缓激肽
作用
显著扩张细动脉
细静脉管壁通透性增高
致痛
补体系统
来源:血浆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合成部位:在脾脏、淋巴结和骨髓
作用:
增加血管通透性
促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
趋化作用(C5a)
凝血酶系统
作用:纤维蛋白多肽
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对白细胞有趋向作用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
定义: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坏死改变,统称为变质。
特点
可发生于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
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变化
变质的形态结构变化
实质细胞形态结构变化
细胞水肿
脂肪变性
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
间质细胞形态结构变化
粘液样变性
纤维素样坏死
变质的功能代谢变化
局部酸中毒
血流加快---分解代谢增强---局部耗氧量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高
组织渗透压升高
分解代谢增强---小分子物质增多---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局部酸中毒---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增生
定义:在致炎因子和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增殖、细胞数增多,称为增生。
特点
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
多见于炎症后期和慢性炎症
意义
是防御反应,可吞噬病原体、清除组织崩解产物
限制炎症扩散,修复损伤组织
变质、渗出、增生的关系
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炎细胞的概述
炎细胞:炎症时,血液中的白细胞通过血管壁到达血管外,渗出的白细胞即称为炎细胞。
炎细胞浸润:炎症时,炎细胞进入并聚集于局部组织间隙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
炎细胞种类
血管渗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等
组织增生:巨噬细胞、浆细胞、上皮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形态特点
分为杆状核中性粒细胞(马蹄状)和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正常2--4叶),若5叶以上超过5%,说明核右移;胞浆内有溶酶体。
寿命3--4天,变性坏死形成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功能、意义
功能
趋化、吞噬作用:吞噬细菌、组织碎片、抗原抗体复合物
脱粒作用:裂解释放蛋白溶解酶
杀菌作用
意义
急性化脓性炎症,炎症早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形态特点:体积大,胞质丰富,细胞椭圆形或肾形;胞浆内有丰富溶酶体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意义
功能
强吞噬能力
可演变为类上皮细胞、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等,形态学诊断价值
意义:
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
非化脓性炎症
病毒、寄生虫
淋巴细胞、浆细胞
淋巴细胞、浆细胞形态特点
特点
淋巴细胞:体积小,胞质极少
浆细胞:B淋巴细胞转变形成,胞体椭圆形,车轮状核偏一端,胞质略嗜碱性。
淋巴细胞、浆细胞功能、意义
功能
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
浆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
意义:多见于慢性炎症,病毒感染、迟发型变态反应
嗜酸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形态特点
胞体略大于中性粒细胞,核肾形或分叶状
胞质浅红色,有球形嗜酸性颗粒
嗜酸粒细胞功能、意义
功能:运动能力弱,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意义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感染
嗜碱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形态特点
核肾形或分叶形,轮廓不清;胞质略嗜碱性
胞浆内有嗜碱性染色颗粒
嗜碱粒细胞功能、意义
功能:脱颗粒,释放肝素、组织胺、5羟色胺
意义: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以体表急性炎症表现最为明显,包括: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红: 初期---动脉性充血,鲜红色;晚期---静脉性充血,暗红色
肿: 急性炎症---液体渗出,明显肿胀;慢性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增生
热:动脉性充血---局部代谢增强---产热增多
痛: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子主题
炎症介质刺激
局部肿胀,组织张力增加,压迫神经末梢
功能障碍
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障碍
渗出物压迫、阻塞
局部疼痛
炎症的全身反应
发热
机制:外源性致热源--白细胞--内源性致热原--体温中枢--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有利因素:
代谢增快,抗体增强
吞噬细胞数量增加,功能增强
肝解毒功能增强
是疾病的信号
有害因素:
严重感染,体温反而不升,说明机体反应性差,抵抗力低,是预后不良的征兆
体温过高,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发热过久,体力消耗,抵抗力下降
白细胞变化
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对炎症的诊断、病原体的种类、病情及病程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严重感染时:抵抗力较强---核左移:外周血液中幼稚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现象。 抵抗力差--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减少。 核右移:外周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的分页核有5个以上。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刺激因素:炎症灶中的病原体、组织崩解产物
刺激结果
细胞增生
吞噬、消化病原体和组织崩解产物功能加强
临床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实质器官病变
严重炎症:心、肝、肾等器官发生水样变性、脂肪变性---坏死,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变质性炎症
定义: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渗出和增生改变较为轻微的一类炎症
部位:心、肝、肾、脑、脊髓等
常见于:某些重症感染、中毒及变态反应等 例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渗出性炎症---浆液性炎症
定义:以血清等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称为浆液性炎症
成分:浆液;少量蛋白质和纤维素
部位
疏松结缔组织:蚊虫叮咬---炎性水肿
粘膜:感冒早期---浆液卡他性炎
浆膜: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
皮肤:烫烧伤---水泡(二度烧伤时,渗出的浆液积聚于皮肤的表皮内形成水疱)
烧烫伤的急救原则:冲--脱--泡--盖--送
后果:
多数病例---吸收、不留后遗症 少数病例---压迫器官,影响功能
渗出性炎症---纤维素性炎症
定义:以纤维蛋白渗出并在炎症病灶内形成纤维素为主的炎症
病因:细菌毒素、炎症介质,酸中毒,内、外源性毒物
部位:粘膜、浆膜、肺
类型
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症---假膜性炎
假膜:渗出纤维蛋白覆盖在粘膜表面,和渗出的中性白细胞和脱落的黏膜上皮混合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
部位:喉、气管粘膜---白喉 大肠粘膜---细菌性痢疾
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
部位:胸膜---纤维素性胸膜炎 心外膜---绒毛心
肺的纤维素性炎症---大叶性肺炎
结局
溶解吸收:如大叶性肺炎
粘膜表面的假膜脱落:溃疡、出血;阻塞支气管、窒息
浆膜机化、粘连、浆膜腔闭塞:如盔甲心
渗出性炎症---化脓性炎症、出血性炎症
化脓性炎症
定义: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伴有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
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
概念
化脓:坏死组织被中性粒细胞或组织崩解产物释放的溶蛋白酶溶解液化的过程
脓细胞:化脓性炎症时炎症区域内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脓液:化脓过程中形成的脓性渗出物
性状:浑浊的凝乳状液体,灰黄色或草绿色
成分:脓细胞、坏死组织、细菌、浆液
类型
表面化脓、积脓
定义:浆膜或粘膜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部位:粘膜---表面化脓: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支气管炎 浆膜---积脓:胆囊,输卵管
脓肿
概念:器官或组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组织坏死,形成脓腔
部位:皮肤和内脏
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血浆凝固酶
病理变化
肉眼观:粘稠脓液(黄色浆糊样)
镜下观:大量脓细胞
结局:小脓肿---吸收消散 大、深部脓肿---切开排脓,疤痕形成
表现形式
皮肤脓肿
疖: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所发生的脓肿
痈: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形成许多相互沟通的脓肿
内脏脓肿
脓肿结局
溃疡---皮肤、粘膜浅表脓肿向表面破溃形成缺损。
窦道---深部组织脓肿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破溃为一个开口
瘘管---深部组织脓肿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破溃为两个以上开口
蜂窝织炎
概念: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病原菌:链球菌---产生透明质酸酶,链激酶
部位:皮肤、肌肉、阑尾
特点
易扩散,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清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需多处切开引流
出血性炎症
概念:当炎症灶内的血管壁损伤较重,红细胞漏出,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特点:非独立炎症类型 渗出物中有大量红细胞
病例: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
增生性炎症
增生性炎症概述
定义:以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炎症,称为增生性炎症
特点:
起病缓慢,持续时间长
局部病变多以增生为主,变质和渗出比较轻
炎细胞以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有组织破坏伴纤维、血管、上皮组织增生
原因:
某些病原微生物持续存在:结核菌、梅毒螺旋体、某些真菌
长期暴露于外源性或内源性毒性因子:SiO2粉尘
自身免疫反应:SLE 风湿性关节炎
增生性炎症类型
根据病变特征
一般增生性炎症
特点
以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组织细胞增生为主
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炎症灶局部的被覆上皮、腺上皮及其他实质细胞增生
肉芽肿性炎症
定义:炎症局部渗出的巨噬细胞及其衍生而来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明显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性炎
细胞成分: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原因:细菌(结核。麻风杆菌)、梅毒、螺旋体;真菌、寄生虫感染;异物;原因不明(结节病)
分类: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
感染性肉芽肿
特点
感染因子为结核杆菌、麻风杆菌、霉菌等
不同感染因子增生的细胞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增生细胞:类上皮细胞+朗罕斯巨细胞+干酪样坏死(结核)
异物性肉芽肿
特点
感染因子为外科缝线、滑石粉、寄生虫卵等等
病变以异物为中心,形成结节状病灶
增生细胞: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纤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炎性息肉
定义
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粘膜上皮、腺体和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突出于粘膜表面,根部有蒂的肿物称为炎性息肉,常见于鼻粘膜和宫颈
炎性假瘤
定义
慢性炎症时,由于局部组织炎性增生,可形成境界较清楚的肿瘤样团块,肉眼及X线观察与肿瘤外形相似,称为炎性假瘤。好发于肺及眼眶。
无菌性炎症
是人体发生机体障碍疾病和顽固疼痛的部位没有细菌感染,病理检查和组织切片找不到任何微生物侵害的迹象,从病理变化上来看是无菌性的,没有病原菌的炎症,因而抗生素治疗无效。它是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炎症反应
丹毒
概念: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好发部位:以小腿多见,头面次之,婴儿多见于腹部
预防:
提高洁肤护肤意识,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保持皮肤完整,避免抓挠,护理好每一个小窗口。
及时治疗皮肤病,对皮肤容易皲裂的人,在洗浴之后,可在全身或局部涂抹保湿霜。对于患有皮肤干燥症等皮肤敏感人群,尤为重要。
与丹毒有关的足癣、溃疡、鼻窦炎等应积极治疗以避免复发。
在接触丹毒患者患者换药后,应当洗后消毒,以防止医源性感染。
炎症的结局
炎症的结局
痊愈
完全痊愈
条件:机体的抵抗力较强或者经过适当的治疗
病变:
清除病原体
溶解液化和吸收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
周围正常细胞再生和修复
结局:病变组织完全恢复结构和功能
不完全痊愈
条件:机体抵抗力较弱,炎症灶坏死范围较大
病变:
不易完全溶解吸收
瘢痕性修复
结局:不能完全恢复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迁延不愈
原因
致炎因子在体内持续存在或机体抵抗力低下
炎症反复发作,病情时轻时重
结局:由急性炎症转为慢性炎症
蔓延扩散
原因:机体抵抗力低下,病原微生物毒性强,数量多,不断繁殖
类型
局部蔓延
经组织间隙蔓延,使病灶扩大。 如:疖---痈
经器官自然通道蔓延:急性膀胱炎---输尿管或肾盂肾炎
淋巴道扩散:病原微生物经组织间隙---淋巴管---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血道扩散
菌血症
概念:病灶局部的细菌经血管入血流
特点:
血液中可查到细菌,但全身并无中毒症状
感染性炎症的早期常有菌血症。 如:肠伤寒和大叶性肺炎
毒血症
概念:细菌的毒素或其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出现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甚至中毒性休克称为毒血症。
特点:
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或坏死
血培养找不到细菌
败血症
概念:细菌入血、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败血症
特点:
出现高热、寒战、皮肤和黏膜的出血点,脾及全身淋巴结明显肿大等
血培养找到细菌
脓毒败血症
概念:病灶局部的细菌经血管入血流
特点
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同时血液中的化脓菌团可随血液到达身体各处并引起多发性小脓肿,称脓毒败血症。
血培养找到细菌
消炎药、抗生素、抗菌药
抗生素与抗菌药和消炎药的区别
大范围和小范围的关系。抗生素是针对所有能够医治杀灭的生命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菌药物主要是杀灭细菌的。因为能引起人体感染的,除了细菌以外还有很多的微生物,比如非典,是病毒感染,需要用抗病毒的药物,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可以算在抗生素的范畴里面去。 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而抗菌药物是比较专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