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的全景》池宇峰第1、2章
《人的全景》池宇峰第1、2章的思维导图。 从全因模型的角度看,人只有处于平衡态中才能生存,人的思考和行为就是负反馈,它服务于恢复和维持平衡态,人思考和行动的依据都来自经验价值清单,人的心理失衡大多来源于比较,人应对心理失衡惯用的策略是动用平衡补偿机制来助力其他方法。这个模型很简单,只有5个主要模块,但尝试应用后你就会发现,任何行为都可以在这个模型中找到位置。
《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的思维导图,如 行为固化期,你必须竭尽全力去控制影响你坚持的六大要素,让它们按照更有利于你的方式被确定下来。你对它们的掌控越强,你的行为发生概率也就越大。
《30岁前别结婚》的思维导图,它教你如何思考、如何拥有梦想、如何追求自己的梦想;它还教你如何去吸引你梦寐以求的男人,如何去捕获生活中你值得拥有的每一样东西。而最棒的是——它教你如何一边尽享生活的乐趣,一边用最迷人的方式去做到这一切!
《人的全景》池宇峰第3章的思维导图。如 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周围环境、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影响,“吊桥效应”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的全景》池宇峰
第一章 解构思与行
全因模型概述
从全因模型的角度看,人只有处于平衡态中才能生存,人的思考和行为就是负反馈,它服务于恢复和维持平衡态,人思考和行动的依据都来自经验价值清单,人的心理失衡大多来源于比较,人应对心理失衡惯用的策略是动用平衡补偿机制来助力其他方法。这个模型很简单,只有5个主要模块,但尝试应用后你就会发现,任何行为都可以在这个模型中找到位置。
平衡态—生存还是毁灭
1.需要和动机的源头——平衡态的失衡
2.平衡区间与生死区间
平衡区间<生命区间<生死线
3.引发失衡的因素—失衡源
内部生理失衡源:代谢
内部心理失衡源:欲望
外部生理失衡源:刺激
外部心理失衡源:比较
4.维持平衡态是生命的主题
如何解释人们看拟“主动失衡”的情况?
1.神经系统的最佳激活水平
2.身体的节律和习惯
3.为了恢复平衡态而行动
负反馈——思想及行动的发动机
1.维持和恢复平衡的负反馈机制
2.自动负反馈
3.行为负反馈
行为负反馈的基础——“战或逃反应”与奖赏中枢
行为负反馈的指南——经验价值清单
4.认知负反馈
第一类:找到100%可以解释失衡的合理理由;第二类:使用平衡补偿机制;第三类:彻底降低某个事物的比较标,降低期待
5.储存能量以保障未来的负反馈
经验价值清单——决策及行动的依据
1.经历清单——一切源于经历
我们的头脑中存储着过去重要的经历,学习过的知识、技能,甚至包括一些无意识的倾向,我将这些内容统称为“经历清单”。 经历清单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我们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的一手信息;另一部分是由外界输入的二手信息,例如他人讲述的故事、书本上的知识等。经历清单是我们的人生经历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
2.经验清单——经历的总结
经验清单来源于经历清单。经历清单中存储了大量的信息,但它们是冗杂的、低效的。人的头脑拥有找规律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经历中发现相同的要素,并发现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总结出规律,形成经验。
3.价值清单——决策的依据
经验清单中存有很多经验,其中有的经验利益分数为正,有的经验利益分数为负,有的经验利益分数为0。当我们在某个特定情境下需要调用一些经验做决策时,那些在该情境下利益分数为正或为负的经验就组成了价值清单,利益分数为0的经验则仍保留在经验清单中。价值清单最大的作用就是计算利弊,通常只有当最终结果为正,也就是利大于弊时,我们才会做出行动。
4.价值观——价值的凝练
经验清单和价值清单中的内容都是一条条带分值的具体经验,将这些具体经验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高度抽象的概念之后,就形成了我们价值观。
5.生命的价值
价值观的因果关联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会对他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当某种环境因素导致一种价值观形成之后,人们通常会长久地坚持这种价值观,即使原来促使它形成的因素已经不复存在。
社会价值观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当一些价值观有利于整个群体时,它就会被群体中的大部分人推崇,从而形成社会价值观。
比较器——激发斗志或陷入深渊
1.比较无处不在
2.比较的三种形式
自然比较、自我比较、社会比较
3.意识不到的比较
4.比较器使人失衡
比较器扰乱了平衡态,比赢使我们开心愉悦,使我们想要变得更好,而比输使我们压力倍增,使我们不得不做出改变。
5.掌控自己的生活
对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度执着,努力过、奋斗过,无论结果如何,都要接受它,世界上还有更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体验。
弹簧人——头脑中的平衡补偿机制
1.我们都是“弹簧人”
“自我安慰”
2.“弹簧人”的两个工作方法
一是改变经验的重要性,即分数。二是强行改变经验的确定性
3.“弹簧人"无处不在
4.能耗决定”弹簧人“的行动
5.凡事有度,适可而止
好的方面:一是”弹簧人“会在行动前寻找支持行动的理由,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坚定我们行动的信心。二是会在我们失败后充当负面情绪的缓冲器。
第二章 思维操作间
归纳:“找不同”与“找相同”——认识变化与发现规律
“找不同”和“找相同”是我们对外部世界形成有效认知的两种方法,我们通过这两种方法发现变化,发现规律。
记忆:记忆草地——走得多了就有了路
1.记忆的过程
心理学家以信息在人的头脑中维持时间的长短为标准,将人的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信息的“暂存处”,会维持0.25~4秒,所有的新信息都会在此处进行一下“登记”,那些被人注意到的信息会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维持时间为几秒到几分钟,存储容量十分有限。那些经过深度思考的信息会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维持时间很久,通常以天或年为单位,储存的内容是那些被我们深度加工过的信息,
2.记忆草地的比喻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片草地,外界信息经过大脑时会留下相应的印记,就像人走过草地时会留下脚印,这些脚印就象征着一段段的记忆。同样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次数多了,印记就会越来越深,这些信息就会被存储到长时记忆中,成为我们长久的记忆。这就像一片草地被走过很多次,脚印越来越深,就慢慢形成了一条路。在这个过程中,头脑中相关的神经突触连接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今后,当我们需要时,就能够顺着路提取出这些信息。相反,如果这条路后来被走的次数少了,慢慢地,草会重新长出,并将路淹没,这就是遗忘。曾经的神经突触连接因不被使用而强度慢慢减弱,直至消退。
压缩——记忆压缩——记不住的细节去哪了
1.记忆的压缩储存的
2.记忆压缩的价值
记忆压缩有时会使我们的认知更为集中和高效。记忆并不是越清晰越好,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只能注意到有限的内容。
3.记忆重构与记忆短路
记忆压缩节省了我们的认知资源,使我们能够关注重点信息,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当我们需要回忆事件的细节时,我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惯性预测,填补之前由于记忆压缩导致的记忆空白。
搜索:高能耗搜寻——困难问题的搜索模式
我们的思考似乎有两种模式:当解决容易的问题时,我们仅仅调用小范围的记忆就可以了;当面临难题时,我们的大脑就开始高速运转起来,扩大记忆的搜寻圈,甚至包括记忆的各个角落,以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将这种大脑高速运转、消耗大量能量、对记忆进行大范围搜寻的模式称为“高能耗搜寻”。
演绎:规律惯性预测——用规律推演未来
人的思考存在惯性,如果没有例外情况出现,人们会一直沿着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的规律进行预测,这就是“规律惯性预测”,简称“惯性预测”。 人们的行为通常充满惯性,这是因为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习以为常。
想象:信息叠加——头脑缝纫机
所谓叠加,就是把已有的信息和逻辑加在一起以解决复杂问题的方式。叠加是利用已知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创新就是大量使用叠加原理的一项重要成果。
思考:潜意识与意识——未觉知与觉知的思考
1.无处不在的潜意识
“冰山一角”
2.解析思考全过程
首先,意识会屏蔽外界信息的干扰,尽量忽略无关的外界信息,比如我们常说:“请安静一下,让我想想。”其次,意识会重新分配工作记忆的空间,将其分配给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最后,意识会在记忆中先进行小范围搜寻,试图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如果能搜寻到,使用这个方法进行操作。
3.舞台背后的潜意识
4.潜意识与意识的合作
潜意识与意识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
第三章 行为助推器
第四章 思维与行为的边界
第十三章 全面进步
第十二章 统帅止步:终极局限
第十一章 总裁跨越:弹簧迷雾
第十章 高级进阶:不知之障
第九章 中级飞跃:创新
第八章 中级蜕变:改变
第七章 初级挑战:观念
第六章 新手起步:沟通
第五章 夯实基础: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