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调查第八章
社会调查第八章访谈调查法思维导图,访谈者有目的地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受访者了解社会情况或探讨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
编辑于2023-09-06 17:16:03 湖北省这是一篇关于地方政府与政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国地方政府概述,地方人民政府权力,地方人民政府职能,地方人民政府运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地方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人民政府的政治关系,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财政。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决策,组织,创新,控制,领导。帮你理清思路的同时标注重难点,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古希腊时期,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英国,18世纪法国,18世纪美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地方政府与政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国地方政府概述,地方人民政府权力,地方人民政府职能,地方人民政府运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地方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人民政府的政治关系,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财政。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决策,组织,创新,控制,领导。帮你理清思路的同时标注重难点,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古希腊时期,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英国,18世纪法国,18世纪美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
第八章 访谈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概述
概念
访谈者有目的地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受访者了解社会情况或探讨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
访员
是访谈调查中的询问者,记录者,观察者
不同类型的访问中,访员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受访者
接受访员访问的对象,都是受访者
不过,不同类型的访问中,受访者的来源不同,目的有差异
访谈的行为规范
不是彰显个性的契机,而是研究社会、发现社会的时机
不宜与受访者在形式上(如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差异过大
宜表现为受访者的尊重、激励、亲近,让受访者如见到朋友一样
肢体语言不宜过分夸张
原则性技巧
充分准备
进入正式访谈之前的所有工作,都可以称之为“准备”。
对访谈地点、环境、内容的熟悉
对访谈对象的了解
完满结束并留下进一步接触机会的策略
对进入策略的预演,包括对正式开始前铺垫性互动的预演
顺利进入
三层进入
行政性进入
物理性进入
访谈性进入
有效控制
提问控制
应答控制
转换控制
保持中立
完满结束
如果已经完成访谈,结束不是行政,而是艺术不宜长时间讨论与访谈目标无关的话题
特点
面对面的直接调查
通过交谈方式进行的口头调查
双向互动
需要一定访谈技巧
种类
标准化访谈与非标准化访谈(结构式与非结构)
标准化访谈
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
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提出的问题、提问方式和顺序,对受访者回答的记录方式等都是统一设计的
适用情景
有明确的研究假设,科学的研究设计
经过检验的测量工具
分工明确的组织程序
详
准备
对访谈对象的特征,需要有事先的了解,包括:
习俗、禁忌、方言
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兴趣、爱好
对访谈内容,要非常熟悉
控制
结构式访谈的控制,需要把握
访谈的时间、话题、简繁节奏
不宜长时间偏离主题
不宜纠缠没有意义的细节
不宜在一个访题上花超过预期太多的时间
非标准化访谈
按照一定的调查目的和一个粗线条的调查提纲进行的访谈。
对访谈对象的选择和所要询问的问题有基本要求,但可根据访谈时的具体情况做必要调整。
其他细节都根据实际灵活掌握
适用情境
如果直觉到某个问题或现象,可行、妥当、重要、不过,尚不清楚或尚不明确如何入手进行系统的研究
访谈对象
单个人的访谈
适用情境
大多知情人的访谈
针对具体事情关联人的访谈
涉及个人隐私、私人信息、牵涉面较广的议题
集体访谈
又称为“座谈会”,访谈对象为一组人
适用情境
不因受访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到受访者对主题的陈述和评论。甚至需要通过受访者之间的互动来厘清事实或状况。
重点访谈
指集中于某个主题的访谈,与专题小组的区别。
只有主题,没有对主题的操作化,没有访谈提纲。
闲聊
彻底的无结构访谈,既不凸显主题,也没有结构,纯粹闲聊
适用情境
对主题有一个印象,对关联因素无了解或了解不多;希望逐步澄清主题的
控制方式
往复模式
就同一情境或事件,多次访谈,如此就会逐步将情景或事件的全貌了解清楚
收敛模式
从常见情景或事件的常见状态开始
详
准备
对研究主题的知识,需要有积累,尤其是文献积累对访谈对象的特征,需要有事先的了解
习俗、禁忌、方言
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兴趣、爱好
对访谈内容,要有所设计
组织
无论是个体访谈还是集体访谈,只要是正式访谈,都需要
事先堪称场所或场景
事先联系相关人员
事先联系受访者
确认相关人员访谈的时间、地点
控制
访员是访谈过程控制的主体,就像节目主持人一样
不宜长时间偏离主题
不宜纠缠没有意义的细节
不宜让一个人长时间、反复多次发言
抓住瞬间的重要、关键、索引信息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直接访谈
访谈者与受访者面对面的访谈
“走出去”;“请进来”
间接访谈
访谈者通过电话、问卷、网络等工具对受访者进行访谈。
浅度访谈和深度访谈
浅度访谈
内容比较简单、浅显,回答方式比较统一、规范的访谈。
例如,人口普查、户籍调查、生育调查中的访谈,以及一般问卷调查中的访谈
深度访谈
又称临床式访谈,是指访谈内容比较复杂、敏感、艰深的访谈。
深入探讨因果关系、发展规律和应对策略。
寻求深度的理解
真实生活的成员或参与者,每日活动、事务、地点等所持有的理解
访员必须超越普通常识的感受,探索潜藏在深层下所蕴含的意义
适用情境
案例研究
事件史研究
口述史研究
不仅用于无结构访谈,也适用结构访谈
评价
优点
广泛性
深入性
灵活性
可靠性
缺点
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不能匿名,有些问题不宜当面访谈
费人力、费时间、费财力
访谈过程及其技巧
接近受访者
如何称呼
尊重恭敬、恰如其分
称呼习俗的发展变化
接近的方式
自然接近
参加活动,逐步攀谈了解
求同接近
寻求共同语言
友好接近
建立感情
提问的种类、方式和语言
提问的种类
实质性问题
事实方面
行为方面
观念方面
感情和态度方面
功能性问题
为对受访者施加影响而提出的问题
接触性问题
试探性问题
过渡性问题
检验性问题
提问的方式和语言
提问的原则
态度真诚
采用受访者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
提问方式应当中立
在具体情境中灵活把握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
考虑问题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考虑受访者的具体情况
考虑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关系
倾听的技巧
听的层面与步骤步骤
捕捉和接收信息
理解和处理信息
记忆或作出反应
倾听的技巧
排除听的障碍(偏见、判断、心理、生理、习惯、理解、语言、环境)
有正确的态度
提高记忆能力
善于做出回应
引导和追询
引导
何时引导?
当访谈遇到障碍无法顺利进行或偏离原定计划的时候,就应及时引导。
如何引导?
追询
何时追询?
当受访者的回答没有真实、具体、准确和完整地说明问题时就要追询。
如何追询?
正面、侧面、系统、补充、重复、反感。
结束访谈
注意两个问题
适可而止
善于控制时间,在合适的时间点结束访谈。
问题是否问完?
回答内容是否充分?
能不能、有无必要继续谈下去?
善始善终
表达感谢和肯定友谊
为以后调查做好铺垫
访谈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做好访谈前的准备
准备访谈提纲,学习与访谈内容有关的知识
选准访谈者和访谈对象
选好访谈时间、地点和场合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表明来意,消除疑虑
虚心求教,以礼待人
平等交谈,保持中立
避免讨论型和评价型回应
讨论型回应
访谈者利用社会科学中一些现成的理论或者访谈者个人经验对受访者所说的内容做出回应。
评价型回应
访谈者对受访者谈话内容进行了价值判断,隐含“好”“不好”,“对”“不对”的意思。
重视非言语语言交流
用来表情达意的各种声音现象(如伴随言语发生的副言语和单独发生的功能性发声、音乐、音响等)和有形现象(如人的表情、动作、姿势,以及场景、服饰、版面、照片、绘画等)。
做好访谈记录
两种方式
当场记录
事后追记
内容上要抓住
要点、特点、疑点、易忘点、感受点
对无回答的处置
(一)对于不在家的访谈对象的处理
进行三次及以上的复访,向邻居或熟人了解他们何时回家,然后做补充调查,直到找到他们。
追踪到他们所去的地方做访谈
找某些熟悉访谈对象的情况的人,代为回答某些事实、行为方面的问题
用备用访谈对象代替或放弃
(二)对于拒绝回答的访谈对象的处理
一般有六种情况,处置方法各不相同
认识问题
帮助认识调查的目的、意义和与他们的关系,并用通过调查解决问题的实例来增强对调查的信心。
利害问题
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说明调查的保密原则和决不伤害受访者利益的原则,消除顾虑。
时间或情绪问题
体谅困难,再与对方商定在他们方便时另做访谈。若能采取措施帮助对方缓解困难,不合作者有可能转变为积极合作者。
信任问题
访谈者着重改进自己的工作,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能力,证明自己的客观、公正和正派,即使有了错误也能及时改正。
社会态度问题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做思想工作;从侧面了解情况,请熟人代答某些能够回答的事实、行为方面的问题;用备用访谈对象代替。
错罪问题
除做思想工作和侧面了解外,可考虑请有关部门人员协助调查。
总之,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更改原定访谈对象
集体访谈法及其实施
概念
即开调查会,访谈者邀请若干受访者,通过集体座谈方式了解社会情况或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
特点
不仅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而且是若干个受访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
功能
更全面、更准确地搜集信息
更客观、更深入地探讨问题
共同构建新观点、新知识
实施
访谈前准备
明确主题
准备调查纲目
确定会议规模
物色到会人员
选好会议场所和时间
做好技术准备
访谈过程的指导和控制
打破短暂沉默
创造良好气氛
开展平等、民主对话
把握访谈主题
做一个谦逊、客观的访谈者
做好受访者之间的协调工作
做好会议记录
及时结束访谈
访谈后的工作
及时整理访谈记录
回顾和研究访谈的情况
查证有关事实和数据
做必要的补充调查
研究主题操作化第一阶段的产出
研究问题的维度和属性的访题化变换
把研究问题的已知内容转化为开放式访题
在访题之间,建构内容结构,用以回答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