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原虫
医学原虫的思维导图,系统的将医学原虫的知识分类整理
编辑于2020-05-30 17:52:29医学原虫
概念
原虫:具有完整生理功能的单细胞真核动物
医学原虫:寄生在人体的腔道、体液、组织及细胞内,致病或非致病性原虫,约50多种。
形态
包膜
结构
外层:蛋白质+脂质双分子层+多糖分子
内层:微丝、微管
包膜成分:配体、受体、酶类、抗原
功能:
保护虫体,维持形状
参与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及隐匿等生理活动
胞质
基质
主要成分:蛋白质、水
功能:支持细胞形态、参与原虫运动
外质
形态:透明、凝胶状
功能:运动、摄食、排泄、呼吸、感觉及保护等功能
内质
形态:溶胶状
功能:代谢和贮存营养物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
膜脂细胞器
能量合成代谢。包括: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
运动细胞器
原虫分类的重要标志
伪足(无定形)阿米巴
鞭毛(细长)鞭毛虫
纤毛(短密)纤毛虫
营养细胞器
取食和排便。包口、包咽、包肛、伸缩泡等
内含物
特殊的内含物亦可作为虫种的鉴别标志(食物泡、糖原、拟染色体、代谢产物)
胞核
结构
核膜
双层单位膜、具微孔
核质
核仁
RNA
染色质
DNA、蛋白质、少量RNA
功能
维持原虫生命,遗传、生长和繁殖
胞核类型
泡状核
染色质少呈颗粒状,分布于核质或核膜内缘,一个核仁
实质核
核大不规则,染色质丰富,一个以上核仁
生活史
发育阶段
滋养体
致病阶段
活动、摄食、繁殖的阶段
例:刚地弓形虫的速殖子、缓殖子
包囊
感染阶段
静止状态、不繁殖、不摄食
类型
人际传播型
1种宿主
发育阶段——滋养体,滋养体/包囊
感染方式——经口、接触
循环传播型
宿主——1种以上脊椎动物
发育阶段——多种、复杂
传播方式——多种
虫媒传播性
宿主——血吸昆虫+脊椎动物
发育阶段——多种、复杂
传播方式——昆虫叮咬
生理
运动
运动方式
伪足运动
鞭毛运动
纤毛运动
其他方式
生殖
无性生殖
二分裂
多分裂
出芽生殖
有性生殖
结合生殖
配子生殖
世代交替
营养与代谢
营养:渗透、胞饮、吞噬
代谢:厌氧、兼性厌氧、有氧
致病
增殖作用
播散能力
机会致病
分类
叶足虫
概念:以伪足为运动细胞器,形状多变,故称阿米巴或变形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
形态
滋养体期
形态不规则,运动活跃,虫体较大,内外质分明,内含RBC
包囊期
圆球形,囊壁厚,内含1~4个胞核,结构同滋养体
生活史
寄生部位
小滋养体——肠腔
大滋养体——组织(肠壁、肝等)
感染阶段
四核包囊
感染方式
经口
传染媒介
苍蝇等
基本发育过程
致病
致病因素
虫株毒力
肠道细菌的协同作用
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
病理变化
肠壁
滋养体入侵肠黏膜、粘膜下层,分泌溶组织酶引起组织液化、坏死,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
肠外器官
入侵肠壁的滋养体,也可侵入静脉,随血至肝、肺、脑等器官,引起肝脓肿等继发性阿米巴病
临床分型及表现
肠阿米巴病
阿米巴性肠炎
阿米巴痢疾
肠外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
阿米巴肺脓肿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粪便检查
生理盐水涂片法
碘液涂片法
乙状结肠镜检
培养法
免疫学检查
可用IHA、IFA、ELISA等试验协助诊断阿米巴肝脓肿或痢疾患者
防治原则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加强粪便管理和、或无害化处理,保护水源;防止污染
消灭苍蝇,蟑螂等传播媒介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其他非致病性阿米巴
子主题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形态和生活史
耐格里属阿米巴
形态
滋养体呈长形直径为9~35微米,有圆形或钝性的伪足,核为泡状,仁大而居中
生活史
人体触水时,滋养体或鞭毛型阿米巴可侵入鼻腔,沿嗅神经入脑
棘阿米巴属阿米巴
形态
滋养体呈长圆形,大小为15~45微米,体表有细小的棘刺状伪足。包囊圆形,外壁皱缩,内壁光滑
生活史
已知可从皮肤伤口、穿透性角膜外伤、损伤性角膜外伤,以及经呼吸道、生殖道等进入人体。常见寄生部位为脑、眼或皮肤等
致病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感染对象
青年人
病理变化
有细菌性脑膜炎的特征,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少数有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
临床症状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卡氏棘阿米巴
感染对象
抵抗力低下人群
病理过程
经损伤的皮肤或眼角膜、呼吸道或生殖道等侵入人体
临床症状
眼部患有异物感、视力模糊、流泪、畏光,并常由严重疼痛
实验诊断
根据病史,做早期诊断
防治
临床上用二性霉素;戊双脒合并口服磺胺药
鞭毛虫
概念:以鞭毛作为运动细胞器
杜氏利什曼原虫
寄生于脾、肝、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引起利什曼病
形态
无鞭毛体(利杜体)
圆形或椭圆形,染色后胞质为淡蓝(瑞氏或吉氏);核大而圆,红色或紫红色,位于虫体一边;另有杆状动基体、基体及鞭毛根
梭形,核大而圆,在虫体中央,由基体发出一根鞭毛,游离体外,长度与体长相仿
生活史
雌性白蛉叮刺病人/病犬→无鞭毛体入胃→转变为前鞭毛体
一周左右白蛉再叮人→前鞭毛体被注入→转变为无鞭毛体→被巨噬细胞吞噬→随血流带至各个器官中
致病
肝、脾、淋巴结肿大
贫血
白、球比例倒置
出血倾向
并发感染
皮肤病损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皮肤活组织检查
体外培养
穿刺检查
免疫学诊断
可用ELISA、IHA等协助诊断
流行情况
人源性
犬源性
自然疫源性
防治原则
治疗患者,消灭病犬
消灭白蛉,防止黑热病的传播
蓝氏贾第鞭毛虫
全球性分布的寄生性肠道原虫,主要寄生于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小肠
形态
滋养体
梨形,前钝后尖,有2个吸盘,2~4个胞核,4对鞭毛
包囊
椭圆形,胞核2~4个,4核包囊为成熟包囊,内有丝状物
生活史
滋养体
营养、繁殖、致病阶段
包囊
传播阶段
十二指肠脱囊形成2个滋养体,主要寄生于十二指肠或小肠上段
致病
贾第虫的吸盘对肠黏膜的吸附损伤及大量虫体吸附在肠黏膜造成机械性虫群阻隔
感染者多为无症状的带虫者
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及发育不良等
部分患者也可出现因滋养体寄生胆道系统而引起胆囊炎或胆管炎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粪便检查同溶组织内阿米巴
十二指肠引流法检查滋养体
免疫学诊断
分子诊断
防治原则
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加强粪便管理,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护水源
消灭苍蝇,蟑螂等传播媒介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阴道毛滴虫
概念:寄生在人体阴道和泌尿道的鞭毛虫
形态
滋养体期,无包囊期。呈梨形或椭圆形,前有4根鞭毛,一侧有波动膜和后鞭毛,轴柱几乎纵贯虫体,并从末端伸出
生活史
仅有滋养体阶段,寄生于男、女性泌尿生殖道,以二分裂繁殖。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致病
阴道毛滴虫寄生于女性阴道,消耗糖原,但不产生乳酸。是阴道由酸性转为中性/碱性,破坏了阴道的自净作用
实验诊断
常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也可体外培养
防治原则
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改进公共卫生设施,注意个人卫生及经期卫生,防止传播
锥虫
布氏冈比亚锥虫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
克氏锥虫
其他毛滴虫
人毛滴虫
口腔毛滴虫
孢子虫
无运动细胞器、均营寄生生活
疟原虫
形态
间日疟原虫
环状体
较大,1/3RBC直径,多为一个核
滋养体
形态不规则,疟色素分散于胞质
未成熟裂殖体
4~8块,胞质未分裂
成熟裂殖体
核、胞质均完成分裂形成12~24个裂殖子
雌配子体
类圆形,核致密、偏在,疟色素分散
雄配子体
类圆形、核疏松、居中,疟色素分散
恶性疟原虫
环状体
较小‘1/5RBC直径,多为2个核
雌配子体
新月形,核致密、居中,疟色素分布核周
雄配子体
腊肠形,核疏松、居中,疟色素分布核周
生活史
在人体内(无性生殖阶段)
肝细胞内
红细胞内
配子体形成
蚊体内(有性生殖阶段)
致病
疟疾发作
再燃与复发
贫血
红内期疟原虫直接破坏RBC
脾脏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亢进,破血功能增强,RBC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抑制、RBC减少
免疫溶血
脾脏肿大
凶险型疟疾
疟性肾病
实验诊断
病原检查
薄血膜或厚血膜涂片
免疫诊断
ELISA
防治原则
治疗病人
消灭传疟按蚊
保护易感人群
刚地弓形虫
寄生在有核细胞的原虫
形态
滋养体
假包囊
包囊
卵囊
生活史
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终宿主体内的发育
致病
先天性弓形虫
后天获得性弓形虫
多数表现为隐形感染
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
淋巴结肿大
弓形虫脑病
弓形虫眼病
其他脏器病变
免疫缺陷者或免疫低下者体内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可取脑脊液、渗透液、体腔液或组织穿刺物图片检查
免疫学检查
IHA、ELISA检测
防治原则
治疗病人,病畜可选用磺胺嘧啶,乙胺嘧啶等药物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肉或半生不瘦肉类。注意个人卫生,不玩猫,避免感染 成熟卵囊
隐孢子虫
其他孢子虫
纤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