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大思维导图)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适用
编辑于2020-05-30 20:56:29小说阅读
【1】情节
一、情节概括题
情节概括题解题方略
明考型
1.结构连贯法
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
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3.线索连贯法
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如《项链》的情节构成: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
暗考型
4.细节连贯法
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并进行提炼、概括。(如对“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心情复杂纠结→孤独绝望→重燃希望。)
明考型
(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 示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暗考型
(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示例: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微纪元(节选)》]
人物的言行及性格心理对于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是否是线索;人物是否同时是叙述者(涉及人称视角)
二、情节手法题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 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叙述手法
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的代入感,增强了真实生动之感;有限视角留有大量空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加强和读者感情交流。(适用于散文)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可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更客观冷静。
叙述方式
1.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
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丰富人物形象,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4.补叙
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5.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丰富小说情节,使内容充实 (3)丰富人物形像或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结构手法
悬念设置、伏笔照应
1.悬念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激发读者思考。
2.抑扬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凸显主题,丰富人物形象。
3.照应
主要是段落之间、开头结尾、段落与标题之间的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伏笔
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5.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6.衬托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形成情节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使情节陡起波澜,跌宕起伏;丰富或强化了人物形象;凸显或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9.线索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①小说线索的作用
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②小说的明线与暗线
明线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及人物形象往往比较集中突出。
暗线
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人物形象产生对比映衬
三、情节作用题
情节作用是指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分析情节“作用”,一般从结构、形象、环境、主题、读者等方面考虑,也还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构思技巧”)结合在一起考查
情节作用题答题
要点:
确定角度,找出对应
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上面所讲的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进行分析。
通读全文,确定位置
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内容方面
对环境的作用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的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方面
对情节的作用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1.分析小说中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1.一般开头
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与标题相呼应。
2.设疑开头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并引出下文。
3.写景开头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暗示一定的社会背景或风俗;渲染氛围 ③展现或烘托人物形象心理 ④推动下文情节发展。
(2)中间情节的作用
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2.承上启下,照应前文,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4.展现人物形象
(3)结尾的类型与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尾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增强了戏剧性 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展现或丰富了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主旨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
①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2.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
3.分析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
【2】环境
一、环境描写手法题
例题:问:小说第一段是如何描绘除夕夜雪景的?请简要分析。(6分)
①比喻
“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把白雪覆盖的山比喻成白面馒头。
②以动衬静
用枝桠“咔嚓”的断裂声和雪沫扑簌簌地落下来的声音衬托出除夕夜的静寂。
③绘形绘声绘色
“白面馒头”写了雪的颜色,“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写出了雪的形状和下雪的声音,渲染气氛。
1.描写技巧
①直接描写
不运用任何的表现手法如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
②一般性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等等
③特别手法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通感等;(绘形绘声绘色)
②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二、环境特点概括题
注意审题——问“环境的特点”和问“环境描写的特点”,两者不一样的,后面是在问“环境描写的手法”
1.自然环境特点
(与诗歌意境等同)
幽深僻远、清幽明净 、雄浑壮阔、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 、安静祥和、清新自然等
2.社会环境特点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破败、繁华富庶、喧闹等)
三、环境描写作用题
例题《乌米》: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手法
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 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
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1.自然环境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 ②引导人物出场; ③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④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如《祝福》中多次的景物描写); 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⑤与结尾相呼应; 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在结尾往往具有象征性) ①揭示主题; ②深化主旨; ③丰富人物形象; ④暗示人物命运
2.社会环境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时代背景和时代的风土人情; ③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方面
①引导人物出场; ②展现人物形象(身份地位、性格心理、命运遭遇)。
情节方面
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方面
①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3】主旨
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思想意蕴
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
情感意蕴
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答题要领
1.抓标题
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可能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2.抓情节
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3.抓人物形象
人物的性格品质、遭遇命运往往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
4.抓环境描写
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②环境有时折射时代背景,利于把握人物形象的时代特征及历史意义,从而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祥林嫂》 ③环境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尤其是最后一段的写景。
5.抓作者的思想倾向
①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 ②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答题示例1
《祝福》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和人性冷漠的痛恨(作者的情感态度);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思想性)。
【6】语言
一、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理解的要点
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更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义或“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答题步骤
1、根据语境揣测表达的意图
2、表现说话者怎样的人物形象(性格品质、情绪心理,命运等)
3、抓修辞手法
4、关键词的理解(关注象征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本体义)
答题示例1
《欢乐颂》问:赏析划线句: ①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 ②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运用借代的手法,用“春天”代指用春天的食材做的美食, 表达出了“大妈”对“我”很疼爱, 也表达了“我”对“大妈”所做的乡下饭菜的满足和享受,很感激“大妈”。
运用对比手法,夸张的手法, “过一生”,感觉幸福满满,享受一生;“打了个盹”,感觉幸福太短暂。 写出“我”对安静、知足、快乐生活的喜欢和幸福短暂的遗憾。
答题示例2
《欢乐颂》问:“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作者为何用“赐”字?
一个赐字表达了我对婆婆和一大串亲戚的喜爱之情,并为此感到无比的幸运和感恩
二、品味语言艺术
一、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如平实朴素、华丽、冷静克制、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沉郁、舒缓等; 语体:口语化、方言化、文言化等。
三个特色
(1)时代特色
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如“斗私批修”“早请示晚汇报”等词语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共享汽车”“手机支付”“云计算”则展现了当前的时代风貌。
(2)地域特色
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
(3)语体特色
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则典雅庄重。
二、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
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修辞方面的技巧。
三、关键词句
遣词造句技巧(炼字、叠词、句式等)
答题示例1
《呼兰河传》问:赏析划线句: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 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答题示例2
《竹刀》问: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 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
①“捏、刺、抽、掷”等动作描写,“便是这样”的简洁语言描写,以及“鄙夷地望着”的神态描写,构成了生动的细节描写。 ②表现了青年沉着冷静、勇敢坚决的性格,反映了他的淳朴、敢于担当和为反抗现实盘剥甘愿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③克制的情感、冷静的笔调与惊心动魄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作品富有艺术的张力,给读者以震撼。
答题示例3
《有声电影》问: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 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 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 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答题示例4
《有声电影》问: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借用并改换经典语句
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借用并改换《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取得幽默效果。
同一行为模式重复
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等,同一行为重复,取得喜剧效果。
书面语与口语混搭
如“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取得庄谐并出的幽默效果。
排比手法
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排比手法刻画人物窘态。
反语手法
如“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
夸张手法
如“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使用夸张手法令人忍俊不禁。
【5】标题
关注点
一、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
二、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
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
理解标题意蕴型
理解标题的表层义、深层义。
例
(1)(2017·浙江高考)“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一种美味》)
(2)(2016·全国卷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锄》)
分析标题作用型
分析标题与文本(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及给读者的感受。
例
(2013·山东高考)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活着》)
标题意蕴理解“3步骤”
1、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拟人、反讽、象征等
解释:双关——《变色龙》既指善于变色的蜥蜴,更暗指小说主人公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特点
2、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3、分析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
标题作用分析——思考角度
标题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以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是不是对情节的概括。
标题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不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标题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
标题与主题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标题与读者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艺术效果
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讽、象征等手法,是否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
答题示例1
《祝福》问:为什么以“祝福”为题?(从标题作用的角度设题)
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这一环境密切相关。 ②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起到线索的作用。 ③祥林嫂的悲剧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解构: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作用,解答本题从情节、环境、人物和主题三个角度思考,再找出对应内容进行分析。
答题示例2
《锄》问: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从全文看,“锄”这个标题有其象征义,运用了象征手法。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锄”的表层义有两个:“锄”作为名词,是一种农具;“锄”作为动词,是一种劳作行为。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分析“锄”这一标题与人物形象、主旨的关系,可得出深层含义。六安爷对“锄”的执着,说明其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锄”将人与土地连接起来,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4】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现和丰富人物形象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穿着打扮
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动作即是情节
语言描写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形象生动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或铺垫下文的情节发展。有利于合理的展现人物的遭遇或命运走向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通过对比或相互的衬托,凸显和丰富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地表现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细节描写
神态细节描写
语言细节描写
环境细节描写
①刻画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性格、爱好等形象特征; 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④深化主题
二、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人物形象包括:
身份、地位、职业
行为及遭遇
情绪心理的活动及变化
性格品质
命运
答题要领
1、首先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概括,还是概括并分析)
2、始终牢记人物形象的内容(身份职业、性格品质、情感心理活动、行为遭遇、命运等)
3、概括分析的依据和出处——正面的和侧面的描写手法
4、设身处地的考虑人物的言行及所思所想,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和丰富而变化的情感心理
5、选取适合的词汇,有逻辑层次的写出答案
答题示例1
《拿枪的人》问:请结合文中与“枪”相关的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形象
①在海上漂流的日子里,“我”一直拿枪守护着水,直到用尽最后力气(行为遭遇),表现出“我”的责任感、自我牺牲精神(性格品质); ②奔向救生船时“我”挎上了一壶水并本能地抓起手枪,表现出“我”冷静且富有生存经验(心理及素质); ③在力气耗尽前的最后一刻,“我”喊出“接枪,水手长”,表现出“我”对有人接替自己担当起这份责任的期待,以及对善良人性的呼唤(行为、品质)。
答题示例2
《谁偷走了我的影子》问:分析主人公形象
我是一个生活在残酷战争阴影中,苦苦追寻人性和良知的军人形象。 我没能在战争中阻止队友滥杀无辜,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中。 但我把食物分给黑人小孩,我用无言的愤怒表达对战友扫射小孩的抗议,我收养了战争中幸存的孤儿,我在对良知与人性的苦苦追寻中减轻自己的负罪感,找寻生活的希望。
答题示例3
《河的第三条岸》问:分析母亲形象
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 她严厉、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 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 的等候。
认真阅读以上两则人物形象分析,答案里面都包含了人物的行为遭遇,心理情绪的活动变化、性格品质等
答题示例4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问: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①淳朴善良。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 ②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局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作了诸多准备。 ③深明大义。在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毅然挂上了红辣椒,举报了自己的儿子。
这个答案,依据细节描写,充分考虑和捕捉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和前后心理的变化
三、 人物形象包括(物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高考中还经常考查物象。 在阅读过程中就要观察人物之间,人物与情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答题要领
人物和“情节安排”“结构设计”“主旨表达”“人物关系”等方面相勾连。因为小说是一个整体,“人物”“情节”“环境”“结构”“主旨”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1.思考对情节的作用
2、思考对其他人物的作用
对比衬托、他人故事的观察者和讲述者
3.思考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必须考虑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往往即是主题,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最根本用意。
4.思考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也即是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是一类人的代表如祥林嫂就是旧时代底层女性的代表。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例题
1、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捡烂纸的老头》)
2、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走眼》)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乌米》)
4、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一个圣诞节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