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视艺术基础
影视艺术基础,内容丰富,仅供参考学习
编辑于2020-06-01 13:29:43影视艺术基础
《阿凡达》
1.票房之最
2.观影人次之最
3.技术难度之最
4.引发评论之最
《战狼2》
1.首日国内票房之最
2.华语电影史票房之最
3.亚洲电影首次进入世界电影史上的票房前100
4.参评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
对艺术的认识
艺术就是人们在客观世界基础上,由生活体验出发创造的超越性的自由精神世界的审美产物
影视艺术含义:它是指以影视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遵循艺术规律并运用审美思维,在银屏时空内创造形象,从而再现和表现客观世界的艺术形式
影视艺术起源:影视艺术起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和表现,由抽象逐渐走向具象的愿望
影视艺术活动范畴
影视艺术属性:技术性、综合性、大众性、媒介性
影视艺术价值:审美、文化、商业、伦理
影视艺术功能:信息、教育、娱乐、商业
第一章 影视艺术概说
电影
电影的概念
电影的发明—存有争议的问题
电影的诞生—受到惊吓的观众《火车进站》
电影技术更迭
从无声到有声—被冷落与被热爱(黑白默片《艺术家》向好莱坞致敬)
从黑白到彩色—先驱者还是小学生 《战舰波将金号》
宽银幕、遮幅电影和穹幕电影—被拉伸和收缩的世界
3D电影—海浪在亲吻你的脚《阿凡达》
西方电影发展史
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12.28日《工厂大门》
梅里埃 西方第一位故事片导演 1897他建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地点在巴黎),后续拍摄现实题材电影《德雷福斯案件》 系列神话片《灰姑娘》 系列科幻片《月球旅行记》歌剧片《浮士德》 主要贡献:一是开创了撰写剧本、排练场排练、摄影棚摄影这样一个流水作业程序 二是创造了摄影棚、特技摄影、戏剧纪录、艺术电影、电影工业等概念 表彰他为电影前辈与诗人
格里菲斯:蒙太奇艺术手法的发扬者 1908,格里菲斯导演了第一部电影《陶丽历险记》 创立平行蒙太奇
百代兄弟:西方最早的电影王国 通过购买兼并等手段,迅速挤垮拉菲特电影公司,通过协议和买断,从法国文学协会那里获得了文学与戏剧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垄断权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王国 麦克斯•林黛(卓别林的老师),为他量身定身定做“麦克斯系列电影”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
塑造“夏尔洛”形象
1919 联手格里菲斯、范朋克、壁克馥创办“联美影片公司”
卓别林作品的优秀之处:跨越民族、种族、时代,同情下层平民(夏尔洛形象)
喜剧电影特色:1.反映对现实世界批判 2.雅俗共赏大众化特色
明星概念
劳伦斯:西方第一个电影明星 标志着电影明星制度诞生
明星制度阐释:以电影明星为中心的制片体制,人为制造崇拜热达到推销影片目的的商业化手段
1927华纳公司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1925萌芽《唐璜》,演唱部分有声音,标志声音进入电影的开端
1928百分之百有声电影《纽约之光》
经济危机时期 美国电影观众数量增加
好莱坞:西方最大的电影产业基地
1.建立时期(1908—1929)制片厂制度。代表:派拉蒙、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雷电华、环球、哥伦比亚、联美八家超级电影公司
2.鼎盛时期“黄金时期”(1929—1939)维克多•弗莱明导演《乱世佳人》
具有工业化流水线特征,获利丰厚,全面占领全球电影市场
3.古典终结时期(1940—1952) 詹姆斯•威尔《魂断蓝桥》 迈克尔•柯蒂斯《卡萨布拉卡》 希区柯克《 蝴蝶梦》 《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
4.低迷时期 《雨中曲》《桂河桥》低迷原因:麦卡锡主义
5.现代时期(1968—至今)《辛德勒名单》《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
电影审查
1922美国部分电影制片商联合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 威尔海斯(1922—1945)主席 《海斯法典》西方第一部电影审查法 分级制
电影奖项设置
奥斯卡金像奖—西方最有影响的电影奖项 1929年5月16日,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颁奖活动举办
欧洲电影奖项
德国柏林金熊奖 意大利威尼斯金狮奖 法国戛纳金棕榈奖
电影奖项设置的影响: 积极:1.对电影本身:增进电影的权威性2.对创作者:激励创作者创造更加优质的作品3.对受众群体:增强电影认同感以及国家荣誉感4.对社会: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3.对世界:加强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消极:文化霸权主义,奖项设置一家独大。一定程度破坏公平性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一)任庆泰:中国电影艺术开拓者
西洋影戏
谭鑫培《定军山》
(二)张石川 中国第一位导演
1913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1922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联合成立“明星影片公司” 1923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的《孤儿救祖记》
注重学习西方的技术,培养表演人才,培养了有:胡蝶、周璇、白云等人
(三)1931《歌女红牡丹》第一部不完全意义的有声电影 (胡蝶“电影皇后”) 1934《桃李劫》百分之分有声电影
(四)左翼电影:中共领导下的电影运动(左翼➡️同情下层人民) 组成人员:夏衍、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
蔡楚生 中国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电影导演 1933,参加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导演影片《都会的早晨》,标志创作思想的重大转变 1934《渔光曲》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47,与郑君里合作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国电影发展旅程上的一支指路标 1963,蔡楚生在建国后执导他最后一部电影《南海潮》
抗战时期电影—五分天下的局面
国统区电影(武汉、重庆时期)
抗日根据地(延安)电影
“孤岛时期电影”
沦陷区电影
香港电影
战后电影
“四起四落”新中国电影17年曲折经历—表现中华儿女 特点:1.新时代主题 2.新英雄主义色彩 3.质朴写实的新气息
1951年 5月,《武训传》文艺整风,政治批判运动,电影减产
1957,反“右”斗争开始,紧接着反右扩大化
1964《人民日报》发文,公开批判《林家铺子》等作品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电影—错位的艺术
中国“现代主义”电影—与商业电影同时前行(从四代导演开始,五代发展)
当代电影格局—乱花渐欲迷人眼
当代电影的多元化格局特征
新生代导演陆续浮出水面
商业化趋势
主流形态
港台电影:中国本土电影传统的发扬者
1913黎民伟执导并反串香港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
1949—1966十七年间,是香港第一次创作高潮,这一时期国语片和粤语片迅猛发展,共制作4000多部电影
1980年代,随着商业化趋势加强,香港电影类型化发展,出现武侠片、功夫片、枪战片、喜剧片、警匪片
香港文艺片中,王家卫以迷离、恍惚的影像风格,表达出现代人在喧嚣的孤独,在人群中的冷漠与无助,带有很强的小资情结。代表作有《旺角卡门》、《阿飞正传》、《东邪西毒》、《堕落天使》、《春光乍泄》、《重庆森林》、《花样年华》、《2046》等
陈果更为关注底层社会生活,影像风格粗粝但很有质感,其作品投资较少,票房更少,但多次在国际上获奖,代表作有《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榴莲飘飘》、《香港有个好莱坞》、《人民公厕》等。
1925,台湾第一部电影《谁之故》 1960,李行、李翰祥、白景瑞、胡金铨四位著名导演
1980年三位台湾导演
一是侯孝贤:主要作品《风归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再见南国,再见》、《海上花》、《千禧曼波》等。侯孝贤以善用长镜头和全景镜头著称,其镜头干净、洗练、写实性强、带有悲悯精神,其中《悲情城市》获得了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二是杨德昌:代表作品有《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麻将》、《一一》等。他的电影有着细腻的心理剖析,在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其中《一一》获得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三是王童:以《稻草人》、《香蕉天堂》、《无言的山丘》构成了台湾近代史三部曲,获得国内外多个大奖。他的电影将人物放到时代背景中去观看,展现人性的细微层面,对于情感的描摹则是温婉质朴的,深具人文观照。
1990年代两位导演
一是蔡明亮:代表作有《青少年哪咤》、《爱情万岁》、《河流》、《洞》、《你那边几点了》、《天边一朵云》、《脸》等。他的电影反映了人在成长中的迷茫,欲望化的时代人们精神无所归依等。
二是李安:代表作有《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屡获大奖。李安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与电影有机结合起来,巧妙表达所要说的主题,注重从心理或意识形态层面体现矛盾冲突。
李安是电影史上第一位在美国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美国电影金球奖三大世界性电影颁奖礼上夺得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
代际划分:中国大陆电影发展百年缩影
“第一代导演”主要有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主要创作时间大约在1910—1940年代。
“第二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等,主要创作时间大约在1930——1960年代。
“第三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等,主要创作时间在1950—1980年代。
“第三代导演”作品如《西安事变》(成荫)、《骆驼祥子》(凌子风)、《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其)。最值得一提的是谢晋,接连拍出了《青春》、《啊,摇篮》、《天云上传奇》、《秋瑾》、《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
“第四代导演”主要有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杨延晋等,主要创作时间在1970—2000年代。
“第四代导演”作品如《沙鸥》(张暖忻)、《都市里的村庄》(滕文骥)、《人到中年》(王启明)、《城南旧事》(吴贻弓)、《人生》(吴天明)等。
第五代导演作品”如《一个和八个》(张军钊、张艺谋)、《黄土地》(张艺谋)、《喋血黑谷》(吴子牛)、《猎场扎撒》(田壮壮)、《绝响》(张泽鸣)、《黑炮事件》(黄建新)、《大阅兵》(陈凯歌)、《盗马贼》(田壮壮)、《晚钟》(吴子牛)、《红高粱》(张艺谋)、《霸王别姬》(陈凯歌)、《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秋菊打官司》、《站直了,别趴下》(黄建新)、《背靠背、脸对脸》等。
第五代导演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红高粱》1988年获得第38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晚钟》1989年获得第39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霸王别姬》1993年获得第4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获得第48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秋菊打官司》1992年获得第49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
五奖并立:中国独特的电影评奖体系
大众电影百花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创办于1962年,简称百花奖。百花奖只代表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
中国电影华表奖由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简称华表奖,创办于1994年。是中国(内地)电影界的政府奖,体现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
中国电影金鸡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创办于1981。简称金鸡奖。评奖委员会是由中国最具权威的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电影剧作家、摄影家、音乐家、美术家,以及电影理论家、教育家等共同组成。
香港电影金像奖(HKFA)是香港及大中华电影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创立于1982年,每年由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组织颁发。
台湾电影金马奖(GHA)原由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主办,后由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创办于1962年,评选面向所有华语电影和华语影人
中西方电视剧发展简史
第三章 影视艺术流派
定义:影视艺术流派是指在影视艺术发展史中某个特定时期,某些影视艺术家提出了一些大体相似的创作主张,或从事大体相似的创作实践,或作品会表现出大体相似的创作风格,并对后来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子主题
一、英国布莱顿电影学派 七、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二、美国蒙太奇电影学派 八、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 三、法国印象主义电影 九、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四、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十、法国新浪潮电影 五、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十一、日本新浪潮电影 六、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 十二、美国青年电影
一、鸳鸯蝴蝶派文学电影 七、伤痕反思主义电影 二、左翼文学电影 八、台湾新电影 三、革命英雄主义电影 九、文化反思主义电影 四、台湾新言情电影 十、香港新武侠电影 五、香港新浪潮电影 十一、香港无厘头喜剧电影 六、革命重大历史题材电影 十二、小成本喜剧电影
《广岛之恋》
西方主要电影流派
中国电影流派
电视剧流派
第五章 影视艺术类型
类型现象在影视艺术中司空见惯,实际上源于电影领域中的类型电影,然后逐步扩展到电视剧领域、其他电视节目领域
一、类型电影的涵义
类型电影是指依据不同题材以及制作技巧形成的电影样式
二、对类型电影的理解
从传播学来说,类型电影是电影创作者与电影观众达成的一种默契
三、对类型电影的评价
从价值方面来说,类型电影使得电影创作具有某种稳定性,有利于电影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有利于大多数电影观众的电影娱乐化消费
从局限方面来说,类型电影虽然并不完全在复制,不过它制造的框架对电影创作者乃至观众有很大影响,对电影艺术探索与创新不利
四、类型电视剧的形成
类型电视剧划分既受到类型电影的影响,也有自身发展到内在要求
从影视艺术发展角度来说,可以造成多样化结局,确实有利于观众选择性观看,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确实有利于进行总结研究,构建知识体系
第一节 影视艺术类型概述
一、美国类型电影
还有喜剧片、伦理片、战争片、政治片
(一)西部片
西部片是指以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时期的生活为题材,表现美国开发西部史诗般历程的类型电影
(二)科幻片
科幻片指以科学元素(包括现有科学和假想科学)为题材,以幻想性情景为背景进行情节假设的类型电影
(三)恐怖片
恐怖片是指制造恐怖情节和恐怖形象,激发观众恐怖情感体验的类型电影
(四)歌舞片
歌舞片是指由大量歌舞作为内容元素,主要依靠歌唱展开情节并刻画人物形象的类型电影
(五)警匪片
警匪片是指以罪犯实施犯罪活动以及警探开展侦办活动为内容元素的类型电影
(六)传记片
传记片是指以历史上杰出人物生平为题材,讲述人物业绩为主要内容的类型电影
二、中国类型电影
还有科幻片、恐怖片、警匪片、传记片
(一)戏曲片
戏曲片是指既具有戏曲审美情趣,又具有电影审美特征的类型电影
(二)武侠片
武侠片是指以反映武侠世界中生存逻辑,描述侠客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类型电影
(三)言情片
言情片是指以爱情为题材,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认识、相爱、磨难直至团圆或分离的类型电影
(四)喜剧片
喜剧片是指通过夸张、荒诞等形式制造幽默效果,以赢得观众笑声的类型电影
(五)伦理片
伦理片是指以反映社会道德问题为题材,涉及家庭、爱情、婚姻、友谊等多种元素的类型电影
(六)战争片
战争片是指以历史上的重大军事行动为背景,反映战争进程或特定历史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类型电影
第二节 类型电影
一、美国类型电视剧
(一)情节系列剧
情节系列剧是指若干主要人物贯穿全剧始终,每集或几集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类型电视剧
1.西部剧
《克莱夫特电视剧院》《硝烟》《90分钟剧院》
2.医生剧
《本•凯希医生》《基尔戴尔医生》《急诊室的故事》《豪斯医生》
3.律师剧
《佩瑞•梅森》《洛杉矶的法律故事》
4.动作剧
《天罗地网》《网罗密布》
5.冒险剧
《加里森敢死队》《迷失》《A小组》《600万美元的男人》
6.科幻剧
《电视游侠》《超人》《蝙蝠侠》
(二)肥皂剧
以家庭日用商家为赞助商,主要讲述家庭人际关系和男女情感关系的类型电视剧
1.日间肥皂剧
《指引之光》《天长地久》《年轻的和好动的一代》《我们生命中的日子》
2.晚间肥皂剧
《佩顿》《豪门恩怨》《鹰冠庄园》
(三)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是指使用一条或多条线索在固定场景展开故事,以制造幽默效果的类型电视剧
1970s《快乐的日子》《拉文和雪利》
1980s《哈扎特公爵》《卡斯比故事》《谁是老板》《成长的烦恼》《家庭关系》
1990s《老友记》《森菲德》
二、中国类型电视剧
从1958年6月15日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一)改革剧
改革剧是指以反映改革进程中的人和事为主要内容的类型电视剧
例如《乔厂长上任》《新星》《苍天在上》《人间正道》《省委书记》
(二)青年剧
青年剧是指反映青年婚恋、家庭、工作、理想等内容的类型电视剧
例如《有一个青年》《蹉跎岁月》《年轮》《将爱情进行到底》《奋斗》
(三)历史剧
历史剧是指以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类型电视剧
例如《懿贵妃》《末代皇帝》《唐明皇》《林则徐》《贞观长歌》
(四)革命剧
革命剧是指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物及相关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类型电视剧
例如《洁白的手帕》《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国命运的决战》《长征》
(五)家庭剧
家庭剧是指以家庭为故事载体,以道德伦理和血缘亲情为主题的类型电视剧
例如《爸爸病危》《渴望》《金婚》
(六)军事剧
军事剧是指表现各个时期普通军人生活、军队建设等内容的类型电视剧
例如《大地的深情》《亮剑》《士兵突击》
(七)谍战剧
谍战剧是指表现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在秘密战线与敌人展开斗争的类型电视剧
例如《敌营十八年》《五号特工组》《潜伏》
(八)法制剧
法制剧是指表现维护法制的正面力量同破坏法制的各种犯罪分子做斗争的类型电视剧
例如《神圣的使命》《便衣警察》《黑洞》《中华之剑》
(九)商业剧
商业剧是指以商业活动、商场竞争和人物形象塑造为主要内容的类型电视剧
例如《凌汤圆》《大宅门》《大染房》《乔家大院》
(十)农村剧
农村剧是以农村和农业生产为背景,反映农民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类型电视剧
例如《三家亲》《刘老根》《马大帅》
第三节 类型电视剧
第六章 影视艺术生产
释义:也称影视文本生产,“生产”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生产论”,实际上指影视工作者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创造影视文本的过程。“创造”更倾向于表达个体自我创造,“生产”更倾向于分工协作创造。
影视艺术生产流程分为前期筹备、正式拍摄、后期制作三个阶段
一、剧本创作
一是制作方提出选题
二是影视创作人员提出创意构思
三是编剧写好的剧本
二、案头工作
阐释:导演要对影片进行总体构思与具体造型设计,并将自己的构思与设计用文字表现出来,这就是案头工作
工作包括四个方面
导演阐述
分镜头剧本
一是把剧本中一个完整的场面分解成若干个镜头,估算每个镜头的长度,为每个镜头规定景别与拍摄的方法
二是把场面调度具体化,包括镜头调度与演员调度
三是估算音乐和音响效果要求
内景造型
拍摄计划
三、选择演员
不仅看演员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气质与角色是否相符
导演选择演员三种途径
一是选择职业演员
二是选择非职业演员
三是选择特型演员
四、构选场景
释义:内景指的是摄影棚内搭建起来的模拟场景,外景是指在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中被选中用来进行影片拍摄的真实场景
前期筹备
一、拍摄前准备
包括验收场景,检查服装、化妆、道具等。还要召开镜头会议,对各个部门安排具体的工作
在过去,某些导演习惯在拍摄前“热身”,这个环节被称为“技术掌握”
二、实际拍摄
“合算”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即尽可能缩减拍摄成本,而且体现在效率上,即尽可能减少创作人员精力和体力的付出
导演必须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开放的心态
偷拍掌握尺度
三、拍摄后检查
正式拍摄阶段
一、画面剪辑
1.胶片剪辑
2.线性剪辑
3.非线性剪辑
二、声音剪辑
一是前期录音
二是同期录音
三是后期录音
三、后期包装
后期制作
第七章 影视艺术传播
阐释:影视艺术传播是指影视工作者通过文本生产与播映使观众产生接受效果的过程
五个关键要素
第一节 影视工作者
狭义:是指直接从事影视文本生产的各类工作人员,具体包括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 广义:制片人、投资商、电影院、电视台、网站
一、编剧
含义:编剧是指以文字形式撰写影视文本剧本的工作人员
(一)编剧的职责
依据别人给定的选题或自己设定的选题构思情节、刻画人物、设置悬念、制造冲突,最终形成一个精彩的故事
(二)编剧的分类
1.原创性编剧
原创性编剧更接近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
2.改编性编剧
改编性编剧需要按照影视拍摄要求对原有著作进行改写
(三)编剧的分工
1.独立编剧
独立编剧是指编剧个体独立完成剧本创作任务
2.协作编剧
协作编剧是指编剧群体分工完成剧本创作任务
(四)编剧的素养
二是要善于收集各类文献资料
一是要善于洞察时代主题
三是要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熟练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是要具有使用影视思维架构故事的能力
二、导演
含义:导演是指组织和指导影视文本生产整个过程的工作人员
(一)导演的职责
以剧本为基础,综合运用影视艺术语言,指挥剧组内所有创作人员,将他们的才能集合并融汇起来,最终完成生产
(二)导演的分类
1.作为作者的导演
意味着导演是影视文本的“作者”,影视文本会打上导演本人的鲜明印记,其他所有工作者都是导演用来实现个人创作理想的要素
2.作为分工的导演
主要负责拍摄现场指挥与审核工作,甚至连挑选演员的权力、后期制作指挥与审核的权力也没有
(三)导演的分工
1.总导演
侧重与制片人进行有效沟通、策划案头工作、决定创作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等
2.执行导演
执行导演一般只负责其中的某个组,相当于副导演,因此署名时也称副导演
3.助理导演
(四)导演的素养
一是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受的文化艺术修养
二是熟悉影视文本生产流程和全部要求
三是极高的影视审美能力
四是超强的现场组织协调能力
三、演员
含义:演员是指基于剧本并按照导演要求演绎影视角色的工作人员
(一)演员的职责
演员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将剧本用文字表述的人物形象转变成观众可感、可知的影像形象
(二)演员的分类
1.本色演员
本色演员是指演员更多运用自身外形、气质和性格特点去体验角色,表演时侧重于让角色向演员靠拢
2.性格演员
性格演员是指演员更多依靠演技来表演与本人气质形象差异较大的角色形象,表演时侧重于演员向角色靠拢
3.类型演员
类型演员是指某些演员扮演了某些角色获得成功后,此后一直扮演这类角色,戏路固定、形象相似、性格相近
(三)演员的分工
1.主角(主演)
主角是指影视表演中承担主要角色形象塑造的演员,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要人物的扮演者
2.配角
配角是影视表演中承担次要角色形象塑造的演员,是次要人物的扮演者
3.群众演员
群众演员主要是指在影视场面中为营造真实社会氛围在一些较大场景中扮演“众人”的演员
4.替身演员
替身演员是指在影视表演中替代主演完成高难度、危险的甚至特殊技能等镜头的演员
(四)演员的素养
一是要极强的镜头感
二是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是快速阅读并准确体会剧本的能力
四是快速领悟与准确把握导演意图的能力
四、摄影师(摄像师)
含义:摄影师是指基于剧本并按照导演要求拍摄完成影视文本画面部分的工作人员
(一)摄影师的职责
要将现场场景使用镜头语言表达出来,要将导演的影像造型由设想变成现实
(二)摄影师的分类
1.创作型摄影师
经常主动与导演、美工等磋商,修改和完善镜头拍摄方案
2.实现型摄影师
充当导演实现画面部分拍摄的工具,没有多少自主权
(三)摄影师的分工
1.摄影指导
一般不直接掌控机器,实际上充当了现场摄影调度的总指挥
2.掌机摄影师
直接操控摄影器材的摄影师,同时直接领导其他摄制组其他成员,协助摄影指导完成拍摄任务,实际上充当副摄影师
3.助理摄影师
例如搬运、安装、维护、维修摄影器材等,在正式开始拍摄后一般不会碰触摄影器材
(四)摄影师的素养
一是熟悉摄影器材原理、性能与发展趋势
二是熟悉演员表演的基本规律
三是极强的画面构图与镜头运用能力
四是极强的把握光线、色彩的能力
第二节 影视文本
阐述:影视文本是影视工作者生产出来可供观众产生审美感受的符号系统;从接受美学观点来看,影视工作者将事先设定的创作目标完成,呈现的是影视文本,只有被观众看到,才可以被称为影视作品
一、内容
内容是影视文本的内在呈现
(一)故事
强化形态
弱化形态
淡化形态
(二)主题
弘扬性主题
反思性主题
一般性主题
(三)人物
正面人物形象
反面人物形象
生活化人物形象
(四)细节
人物细节
物件细节
环境细节
(五)语言
对白
独白
旁白
(六)结构
顺序式结构 平行式结构 交叉式结构 重复式结构 倒叙式结构
二、形式
形式是影视文本的外在呈现,以演员表演为引领,涉及置景、镜头、声音、剪辑、特效
影视作品可能在文本生产阶段在内容或在形式方面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这就是我们经常见到观众对某部看起来还不错的影视作品遭受批判的重要原因
三、风格
以导演风格为引领,涉及文本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
(一)导演风格
导演风格是影视文本体现出来的某种创作思想
(二)文本风格
文本风格是影视文本自身具有的某种可供审美的特色
(三)时代风格
时代风格是影视文本体现出来的某种时代特征
(四)民族风格
民族风格是影视文本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共性
第三节 影视载体
影视文本生产完成后,接下来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如何让其与观众见面
一、影视媒介
(一)影视媒介的类别
1.电影媒介
电影媒介是指影院大屏幕及其相关传播技术设施
2.电视媒介
电视媒介是指电视机及其相关传播技术设施
3.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是指以个人电脑和手机等为终端的相关传播技术设施
(二)影视媒介的区别
1.技术起源不同
电影媒介起源于照相技术
电视媒介起源于电报技术
2.媒介特性不同
电影媒介对影视文本形式要求方面更多一些
电视媒介对影视文本内容方面要求更多一些
也不乏个例,《失恋33天》讲述的是日常故事,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则创造了某种“少女梦境”
3.观赏环境不同
电影媒介主要是在电影院,封闭环境,仿佛为观众呈现的是某种梦境
电视媒介主要是在家庭,一扇窗,观众好像看到的是其他人的日常生活
二、影视媒体
(一)影视媒体的类别
1.电影院线
它是若干电影院组合而成的大型电影放映企业
电影院线与电影生产企业通过版权协议方式实现放映
2.电视台
电视台与电视剧生产企业通过采购合同实现播放权转让
3.网络公司
一是专门性的网络公司
二是综合性网络公司的影视板块
(二)影视媒体的经营
网络公司自制影视节目,比较受瞩目的是爱奇艺公司自制的网剧《盗墓笔记》,这也是今后网络与影视融合的新的发展方向,需要继续关注
电影院线放映电影的主要收入是电影票,电视台播放电视剧的主要收入是广告,网络公司播映电影或电视剧的主要收入也是广告,并且盈利模式仍然在探索之中
第四节 影视观众
受众可以指单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合概念,指的是传播媒介所传达信息的接受者,具体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
一、接受美学与影视观众
(一)接受美学的主要内容
(二)接受美学对认识影视观众地位的启示
二、观众接受的初级形态:影视鉴赏
(一)影视鉴赏的涵义
影视鉴赏是指观众通过观赏影视文本达到审美体验,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精神活动
(二)影视鉴赏的层面
1.内容 故事、主题、人物、细节、语言、结构等
2.形式 表演、置景、镜头、声音、剪辑、特效等
3.风格 导演风格、作品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等
(三)影视鉴赏的策略
一是需要做好准备
二是需要积极思考
三是需要分解综合
四是需要“二次看片”
三、观众接受的高级形态:影视批评
(一)影视批评的涵义
影视批评是指观众在影视鉴赏基础上依据一定影视理论和批评方法,对影视作品做出科学评价的书写活动
(二)影视批评的功能
1.对观众影视鉴赏“指路架桥”的引导功能
2.对影视工作者创作的“扶持奖劝”的激励功能
2.对影视文化普及“推波助澜”的促进功能
(三)影视批评的功能
1.影视批评写作的一般方法
分析综合方法 社会\历史方法 比较分析法 影像解读方法 微观解剖方法 消解分析方法
2.影视批评写作的文本类型
评价型 赏析型 解读型 随感型 批判型 综合型 研究型
3.影视批评写作的基本要领
一是选好评论对象,注重观赏感受
二是抓住作品特点,调准评论角度
三是确定文体形式,精心构思谋篇
四是恰当运用方法,力求文笔优美
第五节 影视效果
一、传播效果理论变迁视野下的影视效果
(一)强大效果理论
20世纪10年代至30年代末期,这个时期学术界普遍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受众直接迅速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受众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受众的行动
(二)有限效果理论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学术界考察发现:传播媒介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受众在需求、态度、智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是其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它们只能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发挥作用
(三)适度效果理论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术界对上面两者理论反思后认为:传播媒介对于受众不会像“强大效果理论”那样产生直接效果,也不会像“有限效果理论”所说的那样效果很弱,而是一种长期的宏观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对当下情况来看,对于某些观众来说影视效果也许是强大的,对于某些受众来说影视效果也许是有限的,对于某些受众来说则影视效果也许是适度的
为什么影视文本被播映后,有些观众会为之疯狂,有些观众漠然置之,有些观众冷静观赏?
从影视文本角度来说,能产生强大效果的应是“粉丝”观众群体,能产生适度效果的应是核心观众群体,能产生有限效果的则应是边缘观众群体
从影视工作者角度来说,他们的生产能够抓住“粉丝”观众群体,稳定核心观众群体,争取边缘观众群体似乎是永恒不变的法则
如果某部电影电视剧收视低迷,就是几乎没有“粉丝”观众群体和边缘观众以及核心观众群体有限的表现,要么就是彻底的失败之作,要么就是真的超越时代了
二、适度效果理论视野下的影视效果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观众乐见
包括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整合的需要、休憩的需要
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可以这样认为,很多观众观看电影或电视剧有现实考量,例如可以获得知识、感受审美、加强人际、放松身心
(二)议程设置理论视角:影视工作者乐见
传播媒介可能无法影响受众怎么想,却可以影响受众去想什么
可以这样认为:一是电影和电视剧充分展示了影视工作者某种特定的创作思想;二是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往往可以产生很多话题被受众广泛讨论,例如社会的、婚姻的、事业的等;三是随着电影和电视剧的播映,某些影视工作者随之也成为被广泛讨论的对象
(三)培养理论视角:国家乐见
社会要作为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有一种共识,即对各种社会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而提供这种共识是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个国家要正常生存和发展,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认同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否则大家的观念都是四分五裂的,整个社会就可能走向混乱
强化革命历史宣传可以为自身执政合法性获取社会共识,还可以以革命的精神来凝聚人心,为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这就是在中国不断出现与革命相关的电影和电视剧的根本原因
第八章 影视艺术理论
以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学者为核心的理论家从学理层面对影视作品进行研究,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我们称之为影视艺术理论
一、经典电影理论
(一)蒙太奇电影理论
从理论层面真正意义上完成蒙太奇探索与总结的是苏联蒙太奇学派
1.列夫•库里肖夫的理论贡献
他认为电影艺术的特性就是蒙太奇,以实验的方式提出“库里肖夫效应”
2.费谢沃洛德•普多夫金的理论贡献
2.谢尔盖•爱森斯坦的理论贡献
他的理论集中在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
(二)好莱坞经典电影理论
表达的程序性格式
1.好莱坞电影制片理论
制片人需要将电影拍摄的资金、人员、题材、风格、样式等要素统一协调起来;电影公司通过电影明星,来作为吸引观众观看的最主要因素
2.好莱坞电影叙事理论
一是类型化倾向
二是戏剧式结构
三是模式化情节
四是大团圆结局
3.好莱坞类型电影理论
一是情节公式化
二是人物定型化
三是形象图示化
(三)欧洲先锋派电影理论
欧洲先锋派电影
主要包括法国印象主义、法国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三个电影流派
1.里乔托•卡努社的理论贡献
电影是沟通这些不同艺术门类的桥梁,是把“时间”和“空间”、“造型”和“节奏”、“静态”和“动态”综合起来的艺术
2.路易•德吕克的理论贡献
电影应当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适宜用光学透镜表现的形象和景物,强调朴实无华,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营造电影艺术独有的诗意
惟有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才最具有“上镜头性”;演员的“上镜头性”,是指他所创造的角色很美;“上镜头性”是高明的导演品质,他们善于超越摄影的局限,让摄影为影片的“美”服务等
3.鲁道夫•阿恩海姆的理论贡献
电影形象与现实形象的不同一性是电影艺术的全部内容
正是影像与现实之间的偏差,使电影艺术成为可能;电影艺术只是在观赏者心中引起对现实事物的不完整幻觉,只要再现整体的最重要部分,观众就可以获得更集中、艺术性更强的完整印象
(四)形式主义电影理论
1.电影诗学理论
遵循形式主义方法,试图按照语言规范来思考电影问题,把摄影和蒙太奇定为电影的基本材料和手法,对电影的构成元素和观赏机制做了实证主义研究 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电影中如何将“生活语言”转化为“艺术语言”
2.鲍里斯•艾亨鲍姆的理论贡献
一是认为电影是“沉默”的艺术是不正确的
二是认为电影消除了戏剧舞台的固定性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三是认为电影语句修辞取决于蒙太奇手法
四是认为电影始终是序列的艺术
(五)电影纪实主义美学理论
电影纪实主义美学主要指运用纪录的形式,真实再现生活,揭示生活原貌的一种美学风格
1.安德烈•巴赞的理论贡献
“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电影语言进化观”、“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电影场面调度理论”等
巴赞的基本理论是“电影影像本体论”,核心命题是影像与被摄物体的同一
一切艺术都以人的参与切基础的,唯独在电影中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电影纪实本性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表现对象的真实
二是时空的真实
三是叙事结构的真实
2.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理论贡献
电影全部功能是纪录和揭示我们的周围世界,而不是讲述虚构的故事
只有拿着摄影机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摄录那些典型的偶然事件
他认为,最“电影化”的形式和内容是“找到的故事”,有三个特征
一是它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构想出来的
二是它是自然素材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元素,很少有可能发展成一个独立自在的整体
三是它能再现出我们周围世界中一些典型的偶然事件
(六)结构主义电影理论
彼得•沃伦的理论贡献
《电影的符号与意义》,成为结构主义电影理论的奠基之作,他本人也成为结构主义电影理论的创立者
他认为,一个导演一生只拍摄“一部影片”,一个批评者的工作就是去发现它,在任何一个电影艺术家的作品序列中,都必然存在某种几乎不变的深层结构
正是导演生存的时代,他所置身或参与的历史,他的个人生活遭遇,共同构成了那一文化的深层结构,并始终影响、制约其可能的呈现方式
二、现代电影理论
(一)电影符号理论
1.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理论贡献
一是电影是符号系统
二是电影是表意系统
三是八大组合段理论
2.让•米特里的理论贡献
他将电影影像的符号特征分为两大类,即语言学意义上的符号(象征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符号(相似体)
(二)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1.路易•博德里的理论贡献
电影是一种企图重新寻求失落的精神舒适感的机制,是对人类发展较早阶段即返回子宫的原始欲念的豁达;电影机制是对观影主体某种欲念的解决;电影所创造的现实印象与做梦者相同
2.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理论贡献
观众和银幕的关系可以用三个精神分析学术语来说明,即看的激情、窥视癖、抵赖
(三)电影叙事学理论
传统电影叙事学研究沿用文学叙事原理将主题表达、人物性格、情节冲突等作为叙事因素来研究,还把技巧性因素如景深、角度、景别、照明、场面调度等纳入研究范围
1.弗朗索瓦•若斯特理论贡献
他认为在电影中暗含着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组织者,这个掌握一切的组织者负责引导影片中的人物说话,并提出叙事视角
视角角度
听觉角度
所知角度
(四)女权主义电影理论
劳拉•穆尔维的理论贡献
提出电影镜头代表的是男性凝视的目光
在“观看欲”中性的本能是一种内驱动力;好莱坞电影将“观淫”和“自恋”融入影像和故事之中
好莱坞电影叙事将男性塑造为主动的和有力的,支配着戏剧动作的发展,女性则是被动的、无力的,仅仅是男性欲望的对象而已,这成为好莱坞电影叙事的指导结构
(五)意识形态电影理论
1.《电影手册》编辑部的理论贡献
强调电影文本与社会间的“动力学”关系,强化了社会情境作为介入电影文本的一种建构性力量的本质特征;认为电影并不以自身的名义发言,而是通过复合的叙事轮换交替发言
2.路易•阿尔都塞的理论贡献
电影本身就是区别与军队、法律、监狱、教育等强制性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机器;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体现的是个体与实际生存状况的想象关系
电影通过“误识”让个体进入意识形态机构并为其提供位置,通过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即意识形态通过“询唤”剔除了主体对社会的不满,使主体不再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绝对服从权威,成为国家机器的自觉臣民
(六)后殖民主义电影理论
认为西方国家虽然不再以武力在世界范围内分割殖民地,但依然用自身的知识一权力话语优势,对第三世界国家继续发挥某种支配性作用
关注问题:谁在看电影,看到了什么,以什么方式看,反映的是谁的立场,电影中的权力关系是什么,第三世界国家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等
认真关注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以提供“我性”消费而非提供“他性”消费为评价电影的出发点
第九章 影视艺术格局
第一节 影视发展现状
一、电影发展现状
(一)国外电影发展现状
1.好莱坞电影继续称霸全球
依靠“票房炸弹”获得利润回报,独立制片成功地开拓出自己的局面,故事取材上不拘一格,招揽世界各国电影人才等
2.欧洲电影在低迷中奋起
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丹麦、波兰等在电影领域均有很好表现
3.亚洲电影呈现崛起之势
日本电影从低迷中奋起,韩国电影迅速发展,伊朗、土耳其、印度、泰国等电影均有很突出表现
(二)中国电影发展现状
主旋律电影在不断调整中的发展,商业电影在期待中异军突起,类型电影得到进一步发展,艺术电影在艰难中跋涉前行等
“第六代导演”主要有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
他们更为关注自身的生命体验,同时也由个人生命体验而注目于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底层人群和边缘人群,坚守民间立场
二、电视剧发展现状
(一)国外电视剧发展现状
1.美国电视剧依然延续精良制作路线
2.欧洲电视剧在平稳态势下不断创新
3.亚洲电视剧在发展中逐渐引人注目
(二)中国电视剧发展现状
延续80、90年代已形成的成熟的类型电视剧发展态势,在婚恋题材、军事题材、历史题材、农村题材、谍战题材等方面均拍摄出来很多轰动效应的电视剧作品
第二节 影视未来走向
一、微电影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简称微影,是指能够适合通过网络媒介(尤其是手机)播放的视频短片
微电影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主题通常鲜明突出,多使弱化甚至忽略开头与结尾,重点阐述中间高潮部分的叙事手法,适合人们在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
二、网络剧
网络剧即网络电视剧,简称网剧,是指适合网络媒介(尤其是手机)播放的视频短剧
网剧呈现出碎片化叙事、注重悬念设置等特点,不过也存在情节过于拖沓等问题
浮动主题
“文革”结束以后的1979年,被称为中国电影的“复兴年”,这一年拍摄电影65部,观众293亿人次,堪称世界之最。这时出现了比较重要的电影是《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