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班级与班集体
班级与班集体的概念,特点,发展,发展阶段历程
编辑于2020-06-02 21:27:28班级与班集体
一.班级(组织)
1.班级组织的概念
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管理和教育职能的正式群体。
2.小学班级:也是平行少先队基层组织,是小学的基层教育组织,是小学生学习社会规范的地方。6-12岁,45人为宜,小班教学20人左右。(班级生活明显带有制度色彩)
3.少先队组织: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全童入队,六岁可入队,超龄离队为14周岁
少先队特点:革命性,群众性,自发性
4.小学班级与 少先队组织的关系:
相同点:都是作为少年儿童的正式组织,都有明晰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有明确的目标和边界、对象相同(班级成员就是队员,对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求一致)。
不同点:组织目标和工作重点有差异,领导和制度体系上有差异,组织目标和工作重点不一样,班级强调学习,少先队员强调思维教育
2.特点
1.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
2.学生在校开展集体活动的集体单位
3.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4.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
5.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
6.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7.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
3.功能与作用
1.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基本功能)
2.社会功能: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3.文化功能:矫正学生的行为
4.陶冶功能:A.静态陶冶:校本课程内容与班级环境与氛围的陶冶。 B.动态陶冶:通过多样活动所形成的陶冶。
5.熔塑功能: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
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
4.发展
1.萌芽:14-15世纪前
原始社会--教学手段--口手相传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世界各国学校普遍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
西周(殷周)--“国学”、“乡学” 汉代--“大都授” 南唐朱弼“升堂讲说”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昆体良
2.产生期:14-17世纪之间
1.西方社会:A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B建立班级教育制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C,19世纪初,英国出现“导生制”
2.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1862:京师同文馆。 1902废科举,兴学校。1904,《钦定学堂章程》,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班级组织形式。
3.发展期:17-20世纪中叶
1.学校教育系统
校--年级--班级 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4.变化期:20世纪以后
班级弱化:开放课堂,无墙大学 班级法治化:立法肯定班级与班主任
个别教学
缺:教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时间不统一,进度不同,休业年限不同,效果差
优: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班级教学
缺:不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在可能性,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优:教学规模大,速度快,进度统一,内容多
5.结构
1.班级的组织结构
班级的组织结构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反映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的需求,在结构上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2.班级正式群体
1.班主任为主的班级教师群体;2.班委会为首的全班学生群体;3.班级家长群体;4.班级少先队中队;5.班级各学习小组;6.各种课外活动小组
班级正式组织是班级组织的基础,也是班级活动的基础
3.班级非正式群体
也称自然群体。班级中没有经过班主任及学校其他组织任命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群体,成员之间的价值取向存在较多的差异性,是相对于班委会,团队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
6.班级组织的 发育形成过程
1.组建阶段(孤立探索阶段):松散期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联合期
3.核心形成发展阶段:凝聚期
4.集体自主活动成熟阶段:成熟期
7.类型
1.松散型班级群体:最低水平的班级群体。
主要特点
未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聚合力较弱,对班主任具有较大的依赖性,班主任权威突出,学生个体属性之间矛盾是主要问题,目标不明确,班干部无经验,多数学生不愿参加班级活动
2.集团型班级群体
主要特点
班级群体中非正式群体逐步出现并扩大,舆论混乱,是非甚多,班主任工作方法不当,与学生处于对立状态
3.浮动型班级群体
主要特点
共同目标无法完成,班干部号召力不强,学生情绪易波动,正确舆论时强时弱,班级规范不能得到普遍遵守
4.集体型班集体: 班级群体发展的最好类型,最高, 最完美的阶段,是班主任的理想追求
主要特点
集体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和谐,小群体日趋淡化,学生主体增强,自主能力较强,并能不断自我超越 自我更新,各种权威逐渐淡化
二.班集体
1.概念
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一个班的学生群体,是班级学生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学校学生集体的基层性集体(正式群体)
1.班级群体含义
根据学校管理规范,被编在一个班级的学生,具有偶然性,随和性,强制性,开始只能是一个班级群体。
2.班级少先队中队
是对班级学生群体发挥集团主导作用的班级正式群体。他是班集体的核心。
1.构成要素
1.共同的目标,2.坚强的领导核心,3.良好的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
2.特征
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形成班集体的前提和基础。
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3.有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5.为达共同目标而组织的丰富多彩,有意义的集体教育活动
2.发展阶段
1.初建时的松散群体阶段 (起始组建阶段:开学至一个月)
1.特征
1.同学,师生之间互不熟悉解,相互间的关系是松散的
2.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一致的行动
3.组织机构和集体规范尚未建立起来
4.正确的集体舆论尚未形成
5.学生群体无教育和管理能力,班级管理,班级活动要靠班主任决策指导
2.班主任应做好几项工作
1.抓紧时间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观察寻找积极分子,为选拔班干部,建立班委会做好准备
2.组织学生开展好集体活动,促进学生交往了解,同时让学生了解、喜欢班主任,不断提高班级吸引力。
3.根据班级的实际,向全班学生提出创建班级体的初步要求。
2.转化中的散聚(联合)群体阶段 (初步形成阶段:半期左右)
1.特征
1.通过班级种种活动,学生互相熟悉,信任班主任,对班级工作逐渐关心起来
2.出现一批积极分子,小干部酝酿成熟,集体核心初步形成
3.组织机构初步建立,集体规范初步形成,增强集体凝聚力
4.正确的集体舆论占上风
5.集体的教育能力和管理能力处于初级阶段,班级管理开始由班主任与班委共同管理,重要活动仍由班主任决策
2.班主任应做好几项工作
1.大力指导,完善班委会,不搞空架子,做到小干部的工作落实,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带领小干部制度好,班委会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职责
2.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小干部,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
3.根据班情,指导班委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培养锻炼小干部,培养更多的积极分子,进一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形成时的内聚集体阶段(基本形成) (核心形成发展阶段:凝聚期) 班级体成为教育主体,达到师生共同管理的水平
1..特征
1.全班具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以及较强烈的目标责任感
2.一些个性品质好,有才能,受到同学欢迎的积极分子成为班级里的骨干,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健全班级组织+培养坚强有力的班级骨干成员=班集体核心形成阶段的基本特征)
3.正确的集体舆论占主导地位,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和集体规范,形成良好班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有较强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凝聚力
4.集体教育功能,组织功能开始发挥,班级管理可较好地实现主导与主体密切配合的民主管理
2.班主任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巩固发展)
1,针对实际提出更高层次的共同目标
2.面对全体学生,大面积培养班干部,在普及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提高班干部素质
3.提高各项集体活动的质量,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4.协调团队完善发展组织
4.发展成熟阶段(自主活动) --巩固、发展阶段
1.特征
1.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并和谐发展的阶段
2.集体具有正确的班级舆论(衡量班级体成熟的标志)
3.集体向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并团结全体成员为达共同的目标而进行有组织的顽强努力
4.集体关心着每一个人,个人关心的集体
5.集体的基本目的是满足每个人的正当利益,真正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
2.班主任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巩固发展)
1.扩大骨干力量2.创造性开展活动3.自我教育
3.主要任务(基本目标)
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建立班级体的主要目的是更好的教育学生
4.功能
1.组织功能
2.教育功能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个性化功能
4.社会化功能
班级1.是学生生成社会价值观的场所, 2.是学生获得社会技能的场所, 3.是学生习得社会规范的场所, 4.是学生培养社会角色的场所
5.选择性功能
1.指班级组织的筛选作用 2.指班级组织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6.班级集体的归属功能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5.类型
班集体(班级正式组织)
班级委员会 少先队组织 班级团组织 学生小组
角色三层次
1.对全班工作负责的角色------班干部
2.对小组工作负责的角色-----小组长
3.只对自身的任务负责的角色-----小组
三.班级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群体)
1.类型
2.班级中非正式群体 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1.一致性:高度认同(亲班级型) 2.偏移性:部分认同(逍遥型) 3冲突性:不认同(反班级型)
3.作用
1.积极作用
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交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有助于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2.消极作用
容易导致班级成员中的小圈子现象,不利于班级正式活动的开展
4.对其态度
非正式组织不容否定和忽视,他需要正确的引导
5.小学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1.志趣相投型:兴趣爱好的异同
2.共同进步型:学习为共同价值取向
3.同病相怜型
4.令人反感性(违规型):处于边缘地位,缺乏展示自我的机会和途径,以破坏几率搞恶作剧为能事。
5.人际吸引型
6.被人遗忘型
7.功利型:明确的功利目标(做作业,请客,小恩惠,要加以调控和引导)
6.小学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在班级中始终客观存在 2.是源于班级组织中,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 3.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性 4.具有正式群体所不能给予的亲和力
7.非正式群体及其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1.提供小学生相互支持的社会基础 2.是小学生获得一些课程以外知识的重要来源 3.满足对小学生社会情感等方面的需求 4.对小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特殊影响
浮动主题
班级生活中的五类学生
1.受欢迎者2.受争议者 3.受孤立者4.受忽视者5.受遗忘者
浮动主题
反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1.教师的误解歧视 2.同学的歧视 3.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4,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