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体育考研专硕346体育综合,运动训练学中的,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编辑于2020-06-04 10:15:47八上历史第3单元
1894年
成立兴中会
创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宗旨:振兴中华
性质: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
成立中国同盟会
创始人:孙中山
地点:日本东京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进步性:是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局限性:未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机关报:《民报》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大大推动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1906-1911年
1906年
萍浏醴起义
组织:同盟会
结果:失败
地位: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影响: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1907年
安庆、绍兴起义
组织:光复会
结果:失败
广西起义
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组织:同盟会、起义军
结果:失败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领导人:黄兴
结果:失败
影响:极大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
促进广大民众的觉醒, 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 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准备 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群众基础, 民族危机,物质基础,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理论基础,组织基础
1911年
武昌起义
组织:湖北革命组织,同盟会等
成立湖北军政府
都督:黎元洪
性质:辛亥革命首义(狭义的辛亥革命)
意义
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极大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能得到各省迅速响应的原因
清政府的统治已失去人心
人们的理解与支持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为革命的迅速发展奠定阶级基础
社会性质:未改变,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
革命党军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革命不彻底
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广义)的成功与失败
成功
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极大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 闸门
失败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失败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912
建立中华民国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地点:江苏南京
意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纪年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民国纪年换算法
民国某年=公历某年-1912+1
公历某年=民国某年+1912-1
外交政策
目的: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局限性:暴露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严重妥协性
积极作用: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对新政权有一定积极作用
改革措施
主要方面
政治
经济
社会生活
教育
意义: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
影响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清帝退位
原因:辛亥革命浪潮冲击下的必然结果
意义: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注意:武力逼宫只是袁世凯玩弄的手段,目的是骗取革命者的信任 (没有袁世凯的努力,清朝也会灭亡)
孙中山辞职
原因
革命党人缺乏对袁世凯本质的认识
立宪派等旧官僚和列强支持袁世凯掌握政权以维持稳定
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拮据,无法应对复杂局势
尽可能避免战争,减少流血牺牲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原因
帝国主义的支持
满清皇室旧官僚拥护
袁世凯在军队中的影响
袁世凯玩弄政治权谋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根本原因)
就任临时大总统
地点:北京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
原则:民主原则,平等原则,自由原则,三权分立原则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意义:肯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国民党的组成
主要人物:宋教仁
基础组织:同盟会
启示
民族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1913年
二次革命
领导人:孙中山和黄兴
原因:宋教仁遇刺(牵涉到袁世凯)
结果:失败,孙中山等流亡日本
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
革命党人的斗争方式
二次革命前:合法斗争
二次革命后:武装斗争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的措施
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1916年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
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袁世凯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1915年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袁世凯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目的:维护共和制度
护国战争爆发
1915-1916
护国战争
主要领导人:孙中山,蔡锷等
军队:护国军
目标:反对袁世凯复辟,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绝望死去(1916年)
积极性:挫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基本上实现“倒袁”的预期目标
局限性: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摆脱帝国主义,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原因
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袁世凯众叛亲离
1916年
军阀割据
主要军阀
直系军阀:冯国璋,曹锟为首,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军阀:段祺瑞为首,控制北京政府以及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奉系军阀:张作霖为首,控制东北
出现的社会根源
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的必然产物
后果
人口锐减
经济破坏
战事不断
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