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
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基础 小三门之新课程改革
编辑于2020-06-05 10:54:43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概述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八次,2001年开始实施
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①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②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得到落实。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①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②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③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政治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③要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
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
(1)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以人为本”的特征具体体现
(1)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被普遍认同。 (2)人文学科以及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受到应有的重视。 (3)教育教学活动中“人的手段”和“人的方法”的普遍运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
目标策略
(1)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 (2)设置逼迫目标的适当阶梯; (3)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 (4)诱导适当的学习结果预期。
成就策略
(1)创造成功机会; (2)学会赏识学生; (3)利用优势转移; (4)提供替代经验。
情境策略
(1)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 (2)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3)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 (4)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
变化策略
科学安排刺激模式 注意活动方式变化 变换课堂教学节奏 增强教学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要求教师要提高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基础)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 生成性,自主性。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的原则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使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 信息技术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
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 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 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 讲究画龙点睛,适当动用 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 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新课程改革理念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开促放研)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与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的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功能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一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二要民主,民主是师生关系的融化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
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让学生经历过程 要创设生活情境 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 合作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首要特征) 独立性(核心特征) 独特性(重要特征) 体验性(突出特征) 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