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人物、事件-初版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朝代时间、人物、事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隋朝:37年,唐朝:289年,朝代歌,五代十国:72年,西楚(楚汉相争:4年),宋金元时期,中国近代史 (1840—1949年),清朝治中原268年,明朝276年,元朝,宋:319年,三国:60年。
编辑于2025-02-07 10:33:38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神话体系、人物及相关神话PC详细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学重构世俗文学期时间:(宋元明清),宗教整合期,时间:(汉唐),上古创世时间:先秦以前。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神话体系、人物及相关神话、手机体验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学重构世俗文学期时间:(宋元明清),宗教整合期时间:(汉唐),上古创世时间:先秦以前。
这是一篇关于最简单记忆24节气的方法一图、看一遍就会的思维导图,揭秘一种最简单、最直观的二十四节气记忆方法。无需繁琐的文字描述,只需一张图,你就能轻松掌握这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和含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神话体系、人物及相关神话PC详细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学重构世俗文学期时间:(宋元明清),宗教整合期,时间:(汉唐),上古创世时间:先秦以前。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神话体系、人物及相关神话、手机体验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学重构世俗文学期时间:(宋元明清),宗教整合期时间:(汉唐),上古创世时间:先秦以前。
这是一篇关于最简单记忆24节气的方法一图、看一遍就会的思维导图,揭秘一种最简单、最直观的二十四节气记忆方法。无需繁琐的文字描述,只需一张图,你就能轻松掌握这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和含义。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人物、事件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夏朝:470年
存亡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首都:阳城(今河南登封)、斟鄩(今河南洛阳)等地 开国皇帝:禹 亡国皇帝:桀 关键人物 禹:治水奠基者,夏朝名义开创者。 启:夏朝实际建立者,确立世袭制。 后羿:东夷首领,篡夺夏政,后被寒浞所杀。 少康:复兴夏朝,重振王权。 孔甲:昏庸君主,加速夏朝衰落。 桀:暴虐亡国之君。 商汤:商朝开国君主,灭夏关键人物。 伊尹:商汤谋臣,辅佐灭夏,后为商初贤相。
重大事件 大禹治水(前22世纪): 禹疏导江河,三过家门不入,奠定夏朝统治合法性。 划分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确立贡赋制度。 启建夏朝(前21世纪): 终结禅让制,确立世袭制(“家天下”),引发有扈氏反抗,启发动甘之战并胜利。 太康失国(前20世纪): 太康(启之子)沉迷游猎,东夷后羿趁机夺权,史称“太康失国”,夏朝中断约40年。 少康中兴(前19世纪): 少康(夏后相遗腹子)联合夏遗臣,灭寒浞(后羿权臣),恢复夏朝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孔甲乱政(前17世纪): 孔甲迷信鬼神,废礼制,诸侯叛离,夏朝由盛转衰(《史记》:“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鸣条之战(约前1600年): 商汤联合诸侯,以“天命殛之”为名伐桀,夏军溃败,桀南逃被俘,夏朝灭亡。
商朝:554年
存亡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首都:亳(今河南商丘)、殷(今河南安阳)等地 开国皇帝:汤 亡国皇帝:纣(帝辛) 重大事件: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经历了多次迁都,最终在殷墟形成了稳定的都城。商朝晚期,纣王残暴无道,引发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商汤灭夏;伊尹放太甲;就是治乱;盘庚迁都;武丁中兴;帝辛亡商)
周朝:275+549=824年
西周:275年
存亡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开国皇帝:周武王姬发 亡国皇帝:周幽王(姬宫湦) 重大事件:武王伐纣,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进入东周时期。(武王伐纣;周公摄政;成康之治;烽火戏诸侯)
东周:549年
存亡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开国皇帝:周平王姬宜臼 亡国皇帝:周赧王姬延 重大事件: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战国时期,七雄并立,进行了多次战争,最终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春秋争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六国抗秦)
秦朝:14年
存亡时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至公元前207年(子婴投降),共14年。 首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 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首位完成中国大一统的君主,自称“始皇帝”。 亡国君主:子婴(称秦王而非皇帝)。秦二世胡亥被赵高逼迫自杀后,子婴继位仅46天即降刘邦,秦朝终结。严格而言,胡亥为末代皇帝,但子婴是实际亡国统治者。 重大事件: 统一六国(前230-前221年):结束战国分裂,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改革: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长城、灵渠。 焚书坑儒(前213-前212年):强化思想控制,引发争议。 严刑峻法:法律苛刻、赋税繁重,民怨沸腾。 大泽乡起义(前209年):陈胜、吴广起兵,引爆反秦浪潮。 赵高专权:指鹿为马(前207年),加剧朝廷腐败。 子婴投降(前207年10月):刘邦入咸阳,秦朝灭亡,开启楚汉之争。
二、重大历史事件 1.统一六国(前230年—前221年): 秦始皇依次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春秋战国550年分裂。 关键战役:灭赵(长平之战余波)、灭楚(王翦60万大军破项燕)。 2.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6郡(后增至48郡),郡下设县,官员由中央任命。 统一标准: 文字:以小篆为官方文字,后演变为隶书。 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取代各国杂乱货币。 度量衡:统一长度、容积、重量标准。 车轨:规定车辆两轮间距为六尺,便利交通。 3.军事与边疆开拓: 北击匈奴:派蒙恬率30万大军收复河套,筑长城(连接秦、赵、燕旧长城)。 南征百越:屠睢、赵陀率50万大军征服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 修驰道与直道:以咸阳为中心,修建贯通全国的交通网。 4.暴政与大型工程: 阿房宫与骊山陵:征发70万民夫修建宫殿和陵墓(含兵马俑)。 长城修筑:征调百万民夫,民间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悲歌。 赋税与徭役:田租、口赋、盐铁专营,民力枯竭。 5.思想控制与焚书坑儒(前213年—前212年): 焚书:除《秦记》、医药、卜筮、农书外,其余诸子百家典籍尽毁。 坑儒:活埋460余名方士和儒生,压制思想自由。 6.秦末农民起义(前209年—前207年): 陈胜吴广起义(前209年):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首举反旗。 项羽刘邦崛起:巨鹿之战(前207年):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章邯部。 刘邦入关中:前207年10月,刘邦兵临咸阳,子婴投降。
三、其他关键影响 1.法律严苛: 《秦律》细致严酷,连坐制、肉刑(如黥面、刖足)导致民怨沸腾。 2.赵高乱政: 沙丘之变(前210年):赵高与李斯篡改遗诏,逼死扶苏,立胡亥为帝。 指鹿为马(前207年):赵高专权,排除异己,加速秦朝崩溃。 3.历史评价: 功绩:奠定中国大一统基础,制度影响后世两千年。 暴政教训:汉初以“黄老之术”休养生息,反思秦法之弊。 4.文化遗产: 兵马俑:秦始皇陵陪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灵渠:连通湘江与漓江,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西楚(楚汉相争:4年)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是发生在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月的一场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由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而引发。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汉:405年 210+195
西汉:210年
存亡时间: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刘邦建立,王莽篡位终结,共210年。 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出身平民,楚汉战争击败项羽。 亡国皇帝:孺子婴(5年—25年),王莽摄政时期的傀儡,未正式登基。 重大事件:1.楚汉战争(前206年—前202年): 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垓下之战项羽自刎,刘邦称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前180年—前141年): 汉文帝、景帝推行“轻徭薄赋”,废除肉刑,经济复苏,史称“盛世之基”。 3.汉武帝刘彻(前141年—前87年): 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强化中央集权。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远征漠北,封狼居胥。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 独尊儒术: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4.昭宣中兴(前87年—前48年): 汉昭帝、宣帝缓和武帝晚年矛盾,恢复国力,设西域都护府(前60年)。 5.王莽篡汉(8年—23年): 外戚王莽以“禅让”代汉建新,推行复古改制(如土地国有、货币改革),引发赤眉绿林起义。
新朝:14年
存亡时间:公元9年—公元23年 首都:常安(今陕西西安) 开国皇帝:王莽 亡国皇帝:王莽(新朝末代皇帝) 重大事件:王莽建立新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未能成功。新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最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
玄汉:2年
公元23年—公元25年 首都:宛城(今河南南阳) 开国皇帝:刘玄 亡国皇帝:刘玄
东汉:195年
存亡时间: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刘秀重建,曹丕篡汉终结,共195年。 首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前5年—57年),以“柔道治国”复兴汉室。 亡国皇帝: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被曹丕逼迫禅让,东汉终结。 重大事件:1.光武中兴(25年—57年): 刘秀平定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定都洛阳,恢复汉室。 2.明章之治(57年—88年): 汉明帝、章帝延续休养生息,佛教传入中国(白马寺建立),班超出使西域。 3.外戚与宦官专权: 窦宪破匈奴(89年):燕然勒石,北匈奴西迁。 梁冀专权(2世纪中叶):外戚跋扈,毒杀汉质帝。 党锢之祸(166年—184年):宦官打压士族,清流名士遭禁锢。 4.黄巾起义(184年): 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发动起义,导致地方军阀割据。 5.董卓之乱(189年—192年):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焚洛阳迁长安,引发关东诸侯讨伐。 6.三国形成(220年):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子曹丕逼汉献帝禅让,东汉灭亡,三国时代开启。
三国:60年
曹魏:45年
存亡时间: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首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 亡国皇帝:魏元帝曹奂 重大事件:曹丕篡汉建魏,实行九品中正制。曹魏后期,司马氏逐渐掌握大权。
蜀汉:42年
存亡时间: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首都:成都(今四川成都) 开国皇帝:汉昭烈帝刘备 亡国皇帝:蜀汉后主刘禅 重大事件:刘备建立蜀汉,诸葛亮辅佐刘禅治国。蜀汉后期,国力衰弱,最终被魏灭。)
孙吴:51年
存亡时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 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开国皇帝:吴大帝孙权 亡国皇帝:吴末帝孙皓 重大事件:孙权建立孙吴,与蜀汉、曹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孙吴后期,朝政腐败,最终被西晋所灭。
两晋:155年 265年—420年
西晋:51年
存亡时间: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首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 亡国皇帝:晋愍帝司马邺 重大事件:司马炎篡魏建晋,统一全国。西晋后期,八王之乱导致国力衰弱。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西晋灭亡。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主要发生在西晋灭亡后、北魏统一北方前的北方地区。这一时期以“五胡”(五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多个政权为核心,因传统史书记载有十六个主要政权而得名,但实际政权数量更多。以下是关于这一时期的概述:
五胡
1. 匈奴 建立的前赵、胡夏、北凉
起源于北方草原,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了前赵、夏等政权。今天的可能后裔是蒙古族、维吾尔族、欧洲匈人。
2. 鲜卑 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南凉、西秦
东胡的一支,主要居住在东北和内蒙古一带。建立了代国(后演变为北魏)以及前燕、后燕等政权。今天的可能后裔是蒙古族、满族。
3. 羯 建立的后赵
一个起源模糊的民族,可能是匈奴的一支。建立了后赵政权。可能融入汉族。
4. 羌 建立的后秦
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建立了后秦和短暂的其他政权。今天的可能后裔是羌族、藏族、汉族。
5. 氐 建立的成汉、前秦、后凉
定居于西部的民族。建立了前秦、后秦等政权。今天的可能后裔是羌族、藏族、汉族。
6. 汉人建立的前凉、西凉
十六国
五凉
前凉(314-376) 建立者:张寔(汉族) 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 事件:原为西晋凉州刺史张轨的割据政权,后独立建国。长期据守河西走廊,发展经济文化,是十六国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汉人政权,376年被前秦苻坚所灭。
后凉(386-403) 建立者:吕光(氐族) 都城:姑臧 事件:吕光原为前秦将领,趁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割据凉州。后因内乱频发,被后秦与北凉夹击灭亡。
南凉(397-414) 建立者:秃发乌孤(鲜卑秃发部) 都城:廉川堡(今青海乐都) 事件:以青海东部为中心,曾短暂强盛,后被西秦攻灭。
北凉(397-439) 建立者:沮渠蒙逊(卢水胡) 都城:张掖(后迁姑臧) 事件:灭西凉后统一河西,439年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亡,标志着十六国时期结束。
西凉(400-421) 建立者:李暠(汉族) 都城:敦煌(后迁酒泉) 事件:以河西走廊西部为基地,延续汉文化,421年被北凉沮渠蒙逊所灭。
四燕
前燕(337-370) 建立者:慕容皝(鲜卑慕容部) 都城:龙城(今辽宁朝阳),后迁邺城(今河北临漳) 事件:曾占据华北,与前秦对峙,370年被前秦苻坚所灭。
后燕(384-407) 建立者:慕容垂(前燕宗室) 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 事件:淝水之战后复国,一度复兴,后因内部分裂被北燕取代。
南燕(398-410) 建立者:慕容德(后燕宗室) 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 事件:割据山东半岛,410年被东晋刘裕北伐所灭。
北燕(407-436) 建立者:高云(后燕将领,后被冯跋取代) 都城:龙城 事件:唯一由汉人(冯跋)统治的燕国,436年被北魏灭亡。
三秦
前秦(350-394) 建立者:苻健(氐族) 都城:长安 事件:苻坚时期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383年)后迅速崩溃,394年被后秦亡。
后秦(384-417) 建立者:姚苌(羌族) 都城:长安 事件:趁前秦崩溃崛起,与东晋对峙,417年被刘裕北伐所灭。
西秦(385-431) 建立者:乞伏国仁(鲜卑乞伏部) 都城:勇士川(今甘肃榆中) 事件:据甘肃西南部,431年被夏国赫连定所灭。
二赵
前赵(304-329) 建立者:刘渊(匈奴) 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 事件:开启十六国时期,329年被后赵石勒灭亡
后赵(319-351) 建立者:石勒(羯族) 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 事件:石勒灭前赵后统一华北,但石虎暴政引发内乱,最终被冉魏取代。
成和夏
成汉(304-347) 147 建立者:李雄(巴氐族) 都城:成都 事件:西晋末年益州流民起义的产物,347年被东晋桓温所灭。
夏(407-431) 710 建立者:赫连勃勃(匈奴铁弗部) 都城:统万城(今陕西靖边) 事件:以残暴统治著称,431年被吐谷浑所灭。
东晋:103年
存亡时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 亡国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 重大事件: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与北方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东晋时期,王羲之等人的书法成就斐然。东晋末年,刘裕篡晋建宋,东晋灭亡。(王敦之乱;淝水之战;晋安之乱;刘裕北伐;刘裕篡晋)
一、东晋的建立与早期政治(317年-322年) 317年: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次年称帝,即晋元帝,东晋正式建立。 祖逖北伐(317年-321年):祖逖率军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因晋廷猜忌,最终忧愤而终。 王敦之乱(322年):权臣王敦起兵攻入建康,控制朝政,晋元帝忧愤而死,晋明帝继位
二、内乱与外患交织(327年-383年) 苏峻、祖约之乱(327年-329年):将领苏峻与祖约联合叛乱,攻陷建康,后被陶侃、温峤平定110。 桓温崛起(347年-369年): 347年:桓温灭成汉政权,控制蜀地,成为东晋权臣。 354年、356年:两次北伐前秦,一度逼近长安,但因粮草不继退兵。 369年:第三次北伐前燕,枋头之战惨败,威望受损。 淝水之战(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侵,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玄、谢石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奠定南北对峙格局。
三、东晋后期的动荡与灭亡(384年-420年) 孙恩、卢循起义(399年-411年):因苛政和宗教矛盾,孙恩发动起义,其妹夫卢循继任,持续十余年,重创东晋统治。 桓玄篡位(403年-404年):桓温之子桓玄废晋安帝,自立为帝,国号“楚”,后被刘裕击败,晋安帝复位。 刘裕崛起(404年-420年): 409年-410年:刘裕北伐灭南燕,收复山东。 417年:刘裕攻灭后秦,短暂收复长安。 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四、社会与文化 门阀政治:东晋政权依赖北方侨姓士族(如王氏、谢氏)与南方士族的联合,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佛教传播:西域高僧如鸠摩罗什入华译经,法显西行求法并著《佛国记》,推动佛教本土化。 文化成就:王羲之《兰亭集序》、顾恺之绘画等代表东晋艺术高峰。
总结 东晋虽偏安江南,但通过淝水之战等军事胜利维持了南北分立的局面,门阀政治和士族矛盾贯穿始终,最终因内乱和权臣篡位走向灭亡。其文化融合与佛教传播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南北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朝:37年
存亡时间:公元581年-618年共计:37年 历4代5帝 首都:大兴城(今西安)、洛阳城 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亡国皇帝:隋炀帝次子杨昭之子杨侗 重大事件: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隋炀帝时期虽然修建了大运河和东都洛阳,但频繁的战争和滥用民力最终导致了隋朝的崩溃。隋朝的都城:隋朝初期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后来迁都洛阳。
1. 隋文帝 杨坚 在位时间:581年—604年 年号:开皇(581年—600年)、仁寿(601年—604年) 重要事迹: 建立隋朝,终结南北朝分裂,统一中国。 推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雏形,颁布《开皇律》。 开创“开皇之治”,经济文化繁荣。 结局:604年病逝(一说被次子杨广弑杀)。
2. 隋炀帝 杨广 在位时间:604年—618年 年号:大业(605年—618年) 重要事迹: 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强化南北联系。 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引发全国性农民起义(如瓦岗军)。 结局:618年在江都(今扬州)被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弑杀,隋朝名存实亡。
傀儡皇帝(实际无实权) 3. 隋恭帝 杨侑 在位时间:617年—618年 年号:义宁(617年—618年) 背景:隋炀帝之孙,被李渊攻占长安后拥立为傀儡。 结局:618年禅位于李渊,唐朝建立后被杀。 4. 隋秦王 杨浩 在位时间:618年(仅数月) 背景:隋炀帝之侄,被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后短暂拥立。 结局:同年被宇文化及废杀。 5.杨侗(604年-619年),隋朝末代皇帝之一,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的次子。他在隋末乱世中被拥立为帝,但实为权臣控制的傀儡,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被杀。
唐朝:289年
存亡时间 618年(李渊称帝)-907年(朱温篡唐),共历289年。 首都 长安(今西安),武则天时期曾迁都洛阳。 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566-635年),原为隋朝太原留守,趁乱起兵建立唐朝。 亡国皇帝 唐哀帝李柷(zhù)(892-908年),907年被朱温逼迫禅位,次年被杀,唐朝灭亡。 重大事件梳理 1. 玄武门之变(626年) 2. 贞观之治(627-649年) 3. 武则天称帝(690-705年) 4. 安史之乱(755-763年) 5. 黄巢起义(875-884年) 6. 朱温篡唐(907年)
一、唐朝建立与初期巩固(618–712年) 1. 李渊建唐(618年) 背景: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起兵,联合突厥势力,迅速攻占长安。 过程:618年隋炀帝被杀后,李渊废隋恭帝自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影响:结束隋末割据,开启唐朝近300年基业。 2. 玄武门之变(626年) 背景:李渊诸子争夺皇位,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矛盾激化。 过程:李世民率尉迟恭等埋伏玄武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渊退位。 影响:李世民继位为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 3. 贞观之治(627–649年) 政治改革:完善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高效运作。 推行科举制,打破士族垄断,选拔寒门人才。 边疆政策:击败东突厥(630年),俘颉利可汗,西北各族尊李世民为“天可汗”。 和亲吐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稳定西南边疆。 经济: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人口恢复至1200万户。 4. 武则天称帝(690–705年) 夺权过程:高宗时期逐步掌权,废中宗、睿宗,690年改唐为周,定都洛阳。 统治措施: 政治:重用酷吏打击门阀,首创殿试、武举,提拔庶族。 文化:推崇佛教,广建寺庙(如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结局:705年“神龙政变”被迫退位,唐朝复辟。
二、盛唐鼎盛与转折(712–755年) 1. 开元盛世(713–741年) 唐玄宗改革: 整顿吏治,罢免冗官,重用姚崇、宋璟等贤相。 发展经济:推广曲辕犁,兴修水利,长安成为人口百万的国际都市。 军事扩张: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控制西域(高仙芝远征帕米尔)。 东北灭渤海国(粟末靺鞨),西南与南诏和亲。 2. 安史之乱(755–763年) 背景:节度使权力膨胀,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过程: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反叛,攻陷洛阳、长安。 关键战役:潼关之战(756年):哥舒翰兵败,玄宗逃蜀,马嵬驿兵变(杨贵妃死)。 睢阳保卫战(757年):张巡、许远死守十个月,牵制叛军南下。 763年:史朝义自杀,叛乱平定。 影响: 人口锐减(从5288万降至1692万),经济崩溃。 藩镇割据形成,宦官开始掌禁军(如鱼朝恩)。
三、中唐挣扎与改革(756–874年) 1. 泾原兵变(783年) 起因:唐德宗削减藩镇赏赐,泾原军途经长安时哗变。 过程:叛军拥立朱泚为帝,德宗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靠李晟收复长安。 影响:朝廷威信进一步下降,藩镇愈加跋扈。 2. 永贞革新(805年) 改革派: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 措施: 罢宫市、五坊小儿等弊政。 试图夺宦官兵权,裁撤冗官。 失败:宦官俱文珍发动政变,逼顺宗退位,改革派被贬(“二王八司马”事件)。 3. 元和中兴(806–820年) 唐宪宗举措: 平定西川刘辟(806年)、淮西吴元济(817年),短暂恢复中央权威。 重用裴度、李愬等将领,史称“元和中兴”。 局限:河北藩镇(如魏博、成德)仍半独立,未彻底解决割据。 4. 牛李党争(808–846年) 牛党:牛僧孺、李宗闵,代表科举进士集团,主张妥协藩镇。 李党:李德裕、郑覃,代表士族门阀,主张强硬削藩。 影响:持续近40年的党争消耗国力,加速唐朝衰亡。
四、晚唐崩溃(875–907年) 1. 黄巢起义(875–884年) 背景:关东连年饥荒,盐税苛重,私盐贩王仙芝、黄巢聚众起义。 过程: 878年:王仙芝战死,黄巢率军南下,攻占广州。 880年:北伐克长安,建“大齐”政权,唐僖宗逃蜀。 884年:黄巢败亡于狼虎谷(今山东莱芜),余部降唐。 影响:彻底摧毁唐朝统治基础,朱温、李克用等军阀崛起。 2. 朱温篡唐(907年) 背景:朱温(原黄巢部将)降唐后控制河南,挟持唐昭宗。 过程: 904年:朱温杀昭宗,立哀帝。 907年:逼哀帝禅位,建后梁,唐朝灭亡。
五、文化与科技成就 1. 唐诗巅峰 代表人物: 李白(浪漫主义,《蜀道难》)、杜甫(现实主义,“三吏三别”)。 白居易(《长恨歌》)、王维(山水田园诗)。 影响:现存唐诗超5万首,奠定中国诗歌黄金时代。 2. 佛教传播 玄奘西行(629–645年):历时17年,取回佛经657部,著《大唐西域记》。 鉴真东渡(753年抵日):传播律宗,影响日本佛教与文化。 3. 科技突破 雕版印刷:现存最早印刷品《金刚经》(868年,敦煌出土)。 天文历法: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制定《大衍历》。
总结:唐朝兴衰的关键节点 阶段 核心事件 影响 奠基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 确立强盛基础,制度创新 顶峰 开元盛世、控制西域 经济文化全球领先 转折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中央集权瓦解,国力衰退 挣扎 永贞革新、元和中兴 改革失败,党争加剧 崩溃 黄巢起义、朱温篡唐 彻底瓦解,进入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72年
五代十国世系简表(部分) 政权 开国者 存续时间 都城 亡国君主 灭亡原因 后梁 朱温 907-923 开封 朱友贞 后唐攻灭 后唐 李存勖 923-936 洛阳 李从珂 石敬瑭引契丹灭之 南唐 李昪 937-975 金陵 李煜 北宋灭国 吴越 钱镠 907-978 杭州 钱弘俶 纳土归宋 北汉 刘崇 951-979 太原 刘继元 宋太宗亲征灭国
一、存亡时间 五代(中原政权更迭): 907年(朱温建后梁)-960年(赵匡胤建北宋,五代终结)。 十国(割据政权并存): 902年(杨行密建吴)-979年(北宋灭北汉,十国终结)。
二、首都 五代: 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开封(今河南开封)。 后唐:洛阳(今河南洛阳)。 十国: 南唐:金陵(今江苏南京) 吴越:杭州(今浙江杭州) 前蜀、后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南汉: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其他政权如楚、闽、荆南等亦各有都城。
三、开国皇帝 五代: 后梁:朱温(907年称帝) 后唐:李存勖(923年灭后梁) 后晋:石敬瑭(936年借契丹灭后唐) 后汉:刘知远(947年契丹北撤后称帝) 后周:郭威(951年取代后汉) 十国(代表政权): 吴越:钱镠(902年封王) 南唐:李昪(937年取代吴) 前蜀:王建(907年称帝) 后蜀:孟知祥(934年称帝)
五代政权详述 1. 后梁(907-923年) 开国:朱温(原唐宣武节度使)篡唐称帝,定都开封。 灭亡:923年李存勖(后唐庄宗)攻破开封,朱友贞自焚。 特点:首次以开封为政治中心,开启北方经济重心东移。 2. 后唐(923-936年) 开国:李存勖(沙陀人)灭后梁,复都洛阳,自诩“唐”以彰正统。 灭亡:936年石敬瑭引契丹兵灭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 影响:继承唐朝部分制度,但内部藩镇叛乱频发。 3. 后晋(936-947年) 开国: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称“儿皇帝”,都开封。 灭亡:947年契丹南下灭后晋,掳石重贵北迁。 后果:燕云十六州丢失,中原门户洞开,影响宋辽对峙格局。 4. 后汉(947-951年) 开国:刘知远趁契丹北撤,在太原称帝,后迁都开封。 灭亡:951年郭威兵变,杀隐帝刘承祐,建后周。 统治:仅4年,以严酷刑法著称,史称“暴汉”。 5. 后周(951-960年) 开国:郭威灭后汉,定都开封,推行改革。 鼎盛:周世宗柴荣(郭威养子)整军、均田、抑佛,为北宋统一奠基。 灭亡: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逼柴宗训禅位,建北宋。
十国政权详述(选重点) 南方政权 1.南唐(937-975年) 都城:金陵(南京) 开国:徐知诰(李昪)篡吴自立,复姓李,自称唐室后裔。 文化:李璟、李煜父子推动词赋鼎盛,李煜被誉为“词帝”。 灭亡:975年宋军破金陵,李煜降,南唐亡。 2.吴越(907-978年) 都城:杭州 开国:钱镠保境安民,发展农商,修筑钱塘江海塘。 结局:钱弘俶“纳土归宋”,和平并入北宋,免于战火。 3.前蜀(907-925年)与后蜀(934-965年) 都城:成都 前蜀:王建据蜀称帝,后唐庄宗灭之。 后蜀:孟知祥建,孟昶时刊刻《蜀石经》,推广文教。 文化:花间词派兴起,《花间集》成书于后蜀。 4.南汉(917-971年) 都城:兴王府(广州) 特点:重用宦官,海上贸易兴盛,但统治残暴。 灭亡:971年宋将潘美攻破广州,末帝刘鋹降。 北方政权 北汉(951-979年) 都城:太原 背景:后汉灭亡后,刘崇(刘知远弟)割据河东,依附契丹。 结局:979年宋太宗亲征灭北汉,结束十国割据。
四、亡国君主 五代: 后梁:朱友贞(923年亡于后唐) 后唐:李从珂(936年亡于后晋) 后晋:石重贵(947年亡于契丹) 后汉:刘承祐(951年亡于后周) 后周:柴宗训(960年“陈桥兵变”禅让北宋) 十国(代表政权): 南唐:李煜(975年降北宋) 吴越:钱弘俶(978年纳土归宋) 北汉:刘继元(979年亡于北宋)
五、重大事件 朱温篡唐(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燕云十六州割让(938年):石敬瑭为求契丹支持,割地称臣,影响后世边疆安全。 后周世宗改革(954-959年):整顿军事、经济,为北宋统一奠基。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南唐文化鼎盛:李煜、冯延巳等推动词体文学发展。 南方经济开发:十国政权重视水利、商贸,促进长江流域繁荣。 印刷术普及:成都、金陵成为雕版印刷中心。
历史评价 承上启下: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也是唐宋变革的关键过渡期。 军事上,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经济上,南方超越北方;文化上,士族门阀彻底衰落,科举制度成熟。 分裂中的统一趋势: 后周世宗改革与北宋“先南后北”战略,终结分裂局面,重建中央集权。
宋:319年
北宋: 存亡时间:960年(陈桥兵变)—1127年(靖康之变) 首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武将出身,建立“重文轻武”体制) 亡国皇帝:宋钦宗赵桓(靖康之变被俘) 重大事件: 1.杯酒释兵权(961年): 赵匡胤通过宴请禁军将领,解除其兵权,终结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隐患。 2.王安石变法(1069年—1085年):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募役法”等,旨在富国强兵,但因触及官僚利益失败。 3.澶渊之盟(1005年): 宋辽签订和约,北宋以岁币换和平,开启“以财换安”外交模式。 4.靖康之变(1127年): 金军攻破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工匠等数千人,北宋灭亡。
南宋: 存亡时间:1127年(赵构即位)—1279年(崖山海战) 首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称“行在”) 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南渡延续宋祚,定都临安) 亡国皇帝:宋末帝赵昺(崖山投海殉国,年仅8岁) 重大事件: 1.岳飞抗金与绍兴和议(1141年): 岳飞北伐收复失地,却被宋高宗以“莫须有”罪名处死。南宋与金签订和议,称臣纳贡。 2.联蒙灭金(1234年): 南宋与蒙古结盟灭金,但未夺回中原,反暴露自身弱点,加速蒙古南侵。 3.襄阳之战(1267年—1273年): 蒙古围攻襄阳六年,南宋守将吕文焕投降,长江防线崩溃。 4.崖山海战(1279年): 南宋残军与蒙古决战于广东崖山,战败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标志宋朝终结。
南宋与金朝对峙
金
南宋
西夏
蒙古
宋金元时期
时间范围:南宋(1127—1279年)与蒙古/元朝(1206—1368年)并存至元灭南宋。 核心特点: 政权并存:南宋、金、西夏、蒙古等多方博弈。 民族融合:汉、女真、蒙古等碰撞交融。 最终统一:元朝终结分裂,建立多民族大一统。
一、辽朝(契丹,907年—1125年) 存亡时间:建立:907年(耶律阿保机称帝,916年正式建契丹国,947年改国号“辽”) 灭亡:1125年(被金朝所灭)。 首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创立文字与制度。 亡国皇帝: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军俘虏,辽亡。 重大事件: 澶渊之盟(1005年):与北宋签订和约,维持百年和平。 辽宋西夏鼎立:辽控制北方草原,与宋、西夏形成对峙。 辽金战争(1114年—112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最终灭辽。
二、西夏(党项,1038年—1227年) 存亡时间:建立:1038年(李元昊称帝,脱离北宋独立)。 灭亡:1227年(被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所灭)。 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开国皇帝:夏景宗李元昊:创西夏文字,推行汉化与党项传统结合的制度。 亡国皇帝:夏末帝李睍:蒙古灭西夏时投降被杀。 重大事件: 三川口之战(1040年):击败北宋,确立西夏独立地位。 贺兰山之战(1081年):宋神宗派五路大军攻西夏失败。 蒙古六征西夏(1205年—1227年):成吉思汗临终前下令屠城灭国。
三、金朝(女真,1115年—1234年) 存亡时间: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反辽建金)。 灭亡: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军灭金)。 首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以“猛安谋克”制度崛起,灭辽与北宋。 亡国皇帝:金哀宗完颜守绪:蔡州城破前传位末帝完颜承麟,同日身亡。 重大事件: 靖康之变(1127年):金灭北宋,掳徽钦二帝。 金宋对峙:岳飞抗金、绍兴和议(1141年)划定疆界。 蒙金战争(1211年—1234年):蒙古三次南侵,最终联合南宋灭金。
四、西辽(契丹残余,1124年—1218年) 存亡时间:建立:1124年(耶律大石率辽残部西迁)。 灭亡:1218年(被蒙古帝国哲别所灭)。 首都: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开国皇帝:耶律大石:辽朝宗室,西迁中亚重建契丹政权。 亡国皇帝:屈出律:篡位后统治混乱,被蒙古击败。 重大事件: 卡特万之战(1141年):击败塞尔柱帝国,称霸中亚。 传播汉文化:推行汉字、中原制度,融合伊斯兰文化。 蒙古西征:成吉思汗派哲别攻灭西辽。
五、大理国(白族,937年—1253年) 存亡时间:建立:937年(段思平灭南诏建国)。 灭亡:1253年(蒙古忽必烈“元跨革囊”灭大理)。 首都:大理城(今云南大理)。 开国皇帝: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建立佛国政权。 亡国皇帝:段兴智:投降蒙古,后任大理总管(傀儡)。 重大事件: 崇佛治国:以佛教为国教,建崇圣寺三塔。 蒙古南征:忽必烈借道大理灭南宋,大理成为元朝云南行省。
六、蒙古帝国(1206年—1271年)→元朝(1271年—1368年) 存亡时间:蒙古帝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元”)。 元朝:1271年—1368年(北元延续至1402年)。 首都:哈拉和林(蒙古帝国时期)、大都(元朝,今北京)。 开国皇帝: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发动西征。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汉地。 亡国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明军北伐后北逃漠北。 重大事件:蒙古西征(1219年—1260年):灭花剌子模、阿拉伯帝国,横扫欧亚。 灭西夏、金、南宋:完成中国统一(1279年崖山海战)。 四等人制与行省制:民族分化政策与行政区划改革。 红巾军起义(1351年):元末农民战争导致元朝崩溃。
七、其他并行政权 1.吐蕃诸部(7世纪—13世纪): 唐朝后分裂为多个部落,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纳入中国版图。 2.高昌回鹘(9世纪—13世纪): 西域政权,1209年归附蒙古,成为察合台汗国领地。 3.花剌子模(12世纪—13世纪): 中亚强国,1220年被蒙古西征灭亡。
元朝
一、元朝的基本概况 存亡时间: 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继承蒙古帝国法统)。 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退出中原)。 后续政权:北元(1368—1402年),但失去对中原的统治。 历史定位: 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空前辽阔。 终结宋、金、西夏等政权分裂局面,开启多民族国家新格局。
二、首都 大都(今北京): 忽必烈命刘秉忠规划建造,成为元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国际大都会,吸引马可·波罗等外国使节、商人。 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夏季都城,承担军事指挥和避暑功能,体现游牧与农耕文化融合。 哈拉和林(蒙古国前杭爱省): 蒙古帝国前期的政治中心,元朝建立后地位下降,但仍具象征意义。
三、开国皇帝与亡国皇帝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 背景: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蒙古第四任大汗)之弟。 功绩: 1271年建元称帝,1279年灭南宋,完成统一。 推行汉化政策,采用中原王朝官制,同时保留蒙古旧俗。 设立行省制,奠定中国行政区划基础。 争议:蒙古保守势力认为其背离游牧传统,引发内部矛盾。 亡国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1320—1370年) 在位时间:1333—1368年,元朝末代皇帝。 统治危机: 权臣专权(如伯颜、脱脱),朝政腐败。 天灾频发(黄河泛滥、瘟疫),财政崩溃。 农民起义爆发(红巾军为主力)。 结局: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北逃至应昌(今内蒙古),1370年病逝。
四、重大历史事件 1.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271—1279年) 灭南宋: 1276年攻占临安,俘宋恭帝。 崖山海战(1279年):元将张弘范歼灭南宋残军,陆秀夫背幼帝赵昺投海,南宋灭亡。 行省制度: 全国设10个行中书省(如江浙、湖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影响后世。 2. 四等人制与民族压迫 等级划分: 蒙古人:特权阶层,垄断军政要职。 色目人:西域各族(如畏兀儿、党项),协助统治。 汉人:北方原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契丹、女真。 南人:原南宋汉人,地位最低,受歧视最重。 社会矛盾:民族分化政策加剧底层反抗,成为元末起义导火索。 3. 对外扩张与挫折 两次征日(1274年、1281年): 均因台风(日称“神风”)失败,消耗国力。 征越南(1285年、1287年): 元军一度占领升龙(今河内),但遭游击战反击,被迫撤军。 征爪哇(1292年): 短暂控制后因内乱撤离,未能建立有效统治。 4. 经济与文化的矛盾发展 纸币“交钞”滥发: 为弥补财政赤字超发货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间交易回归金银。 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泉州、广州成为国际商港,贸易远达波斯、阿拉伯、东非。 元曲兴盛: 关汉卿、马致远等创作《窦娥冤》《汉宫秋》,市井文化蓬勃发展。 宗教多元: 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国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景教)、道教并存。 5. 元末农民起义与灭亡(1351—1368年) 红巾军起义: 韩山童、刘福通:以“明王出世”为号,1351年发动起义。 徐寿辉、陈友谅:占据长江中游,建立天完政权。 朱元璋崛起: 原红巾军将领,1364年称吴王,1367年北伐。 关键战役: 鄱阳湖之战(1363年):击败陈友谅,统一南方。 北伐大都(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占元都,元顺帝北逃。 北元延续: 元顺帝退居漠北,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1402年鬼力赤废除“元”国号,北元终结。
五、关键人物 忽必烈:开国君主,推动蒙汉融合。 伯颜:元末权臣,专权加剧朝政腐败。 脱脱:元顺帝时期宰相,主持修《辽史》《金史》《宋史》,后遭贬死。 刘福通:红巾军领袖,一度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终结元朝统治。
六、元朝的历史评价 疆域贡献:首次将西藏、云南纳入中央直接管辖,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础。 文化融合:多民族共存促进科技(郭守敬《授时历》)、艺术(青花瓷)、宗教交流。 统治弊端:民族压迫、财政失控、腐败横行,导致其短暂而动荡的国祚(97年)。 总结:元朝作为蒙古帝国的继承者,以军事征服开创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但其民族分化政策与经济管理失衡最终引发民变。尽管统治短暂,其在制度、文化上的融合为后世留下深刻影响。
明朝276年
一、明朝的基本概况 存亡时间: 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明”)。 灭亡: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南明延续:1644—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南明终结)。 历史定位: 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恢复汉文化正统,开创“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等治世。 疆域鼎盛时东起库页岛,西至哈密,北抵阴山,南达南海。
二、首都 应天府(南京): 时间:1368—1421年(朱元璋定都)。 建设:修建明故宫、明孝陵,奠定南京城格局。 顺天府(北京): 时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 意义:强化北方边防,营建紫禁城,形成“两京制”。 南明政权都城: 南京(1644年弘光帝)、福州(1645年隆武帝)、肇庆(1646年永历帝)。
三、开国皇帝与亡国皇帝 1.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 出身:贫农出身,参加红巾军起义,推翻元朝统治。 主要政策: 政治:废丞相,设六部直属皇帝;建立锦衣卫监察百官。 经济:推行屯田制,减免赋税;编订《大明律》,严惩贪腐。 军事:分封藩王(后引发靖难之役),设卫所制度。 争议: 洪武四大案:胡惟庸案(诛杀功臣)、蓝玉案(清洗武将)、空印案、郭桓案(肃贪牵连数万人)。 2. 亡国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帝,1611—1644年) 在位时间:1627—1644年。 统治困局: 天灾:小冰期导致连年饥荒,鼠疫横行(1643年北京大疫)。 人祸: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崩溃,辽东军费拖垮国库。 外患:后金(清)崛起,屡破关内;农民起义席卷全国。 结局: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于煤山(今景山),衣襟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南明延续18年,永历帝朱由榔1662年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明朝彻底灭亡。 五、关键人物 朱元璋:开国皇帝,重建汉人政权,铁腕治国。 朱棣:永乐大帝,迁都北京,开拓外交,奠定明朝鼎盛。 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中西,航海壮举空前绝后。 于谦:民族英雄,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 张居正:改革家,推行新政延缓明朝衰败。 魏忠贤:权阉,专权乱政,加速明朝崩溃。 李自成:农民军领袖,终结明朝统治。 吴三桂:明将降清,引清军入关,背负“汉奸”骂名。
四、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线梳理) 1. 开国奠基与洪武之治(1368—1398年) 北伐灭元: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1368年),元顺帝北逃,元朝统治终结。 分封藩王:朱元璋封25子为藩王,镇守边疆(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 《大明律》颁布:1373年制定,严刑峻法维护皇权,规定“谋反”“大不敬”等十恶重罪。 2. 靖难之役与永乐盛世(1399—1424年) 靖难之役(1399—1402年): 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名义起兵,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 朱棣登基为明成祖,迁都北京(1421年),加强北方防御。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七次远航,最远达东非(今肯尼亚),宣扬国威,促进贸易,但耗费巨大。 宝船舰队规模空前(船只200余艘,人员2.7万),技术领先世界。 《永乐大典》编纂:1403—1408年,收录古籍近8000种,3.7亿字,世界最大类书。 3. 土木堡之变与北京保卫战(1449年) 事件经过: 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被俘,20万明军覆灭。 瓦剌首领也先挟英宗进攻北京。 于谦救国: 拥立景泰帝朱祁钰,组织军民守城,击退瓦剌,保全明朝社稷。 1457年英宗复辟(夺门之变),于谦被冤杀。 4. 张居正改革与万历中兴(1572—1582年) 一条鞭法: 赋役折银征收,简化税制,抑制土地兼并,增加财政收入。 考成法: 严核官员政绩,裁汰冗员,提升行政效率。 重用名将: 戚继光抗倭,李成梁镇守辽东,维护边疆稳定。 5. 万历三大征(1592—1600年) 宁夏之役(1592年):平定蒙古哱拜叛乱,巩固西北边防。 朝鲜之役(1592—1598年): 万历援朝抗倭,击败丰臣秀吉,维护东亚宗藩体系。 耗银800万两,加剧财政危机。 播州之役(1600年):镇压杨应龙叛乱,改土归流强化中央控制。 6. 明末危机与农民起义(1627—1644年) 天灾人祸: 1628—1644年,北方连年大旱,蝗灾、瘟疫肆虐,饥民易子而食。 朝廷加征“辽饷”“剿饷”“练饷”,民变四起。 李自成起义: 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崇祯自缢。 口号“均田免赋”,深得民心。 吴三桂降清: 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联合击败李自成,开启清朝统治。
六、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 1. 政治制度 内阁制:永乐后逐渐形成,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如严嵩、张居正)。 厂卫机构:锦衣卫(洪武)、东厂(永乐)、西厂(成化),监察百官,强化皇权。 科举完善:八股取士制度化,选拔人才但禁锢思想。 2. 文化科技 四大名著:明代完成《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 心学兴起:王阳明创“知行合一”,突破程朱理学束缚。 科技巨著: 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药物学集大成。 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百科全书式工艺技术总汇。 徐光启《农政全书》(1639年):农业科学经典。 3. 对外关系 朝贡体系:与朝鲜、琉球、越南、暹罗等维持宗藩关系。 中西交流: 利玛窦来华(1582年),传播西方科学(几何、历法)。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推动西学东渐。
七、灭亡原因总结 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王振、刘瑾、魏忠贤),党争激烈(东林党 vs 阉党)。 经济崩溃: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入不敷出,加税激化民变。 军事失利:辽东战场连年消耗,边军欠饷兵变(如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 天灾肆虐:小冰期导致极端气候,北方赤地千里,瘟疫横行(1643年北京鼠疫死亡20万人)。 总结 明朝历时276年,其兴衰浓缩了传统帝制的辉煌与局限: 辉煌:郑和下西洋的开放气度、《永乐大典》的文化集萃、火器技术的世界领先。 局限:皇权过度集中、土地问题无解、应对危机僵化。 历史意义:承上启下,为清朝奠定多民族国家基础,留下丰富文化遗产。
清朝 治中原268年
一、清朝的基本概况 存亡时间: 建立: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若追溯后金政权则始于1616年(努尔哈赤建后金)。 灭亡: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清朝终结)。 实际统治:入关后统治中原268年(1644—1912年)。 历史定位: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础,融合满汉文化。 经历“康乾盛世”的鼎盛与近代“百年屈辱”的衰落。
二、首都 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16年努尔哈赤建后金时的都城。 盛京(沈阳):1625年迁都,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清”时的政治中心。 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后定都,直至1912年灭亡,紫禁城为皇宫核心。
三、开国皇帝与亡国皇帝 1.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年) 身份:努尔哈赤第八子,后金第二位大汗。 贡献: 1636年改国号“大清”,称帝,定族名为“满洲”。 仿明制设六部,吸收汉官,强化中央集权。 征服漠南蒙古,为入关奠定基础。 2. 亡国皇帝:清逊帝溥仪(1906—1967年) 在位时间:1908—1912年(3岁登基,隆裕太后垂帘听政)。 退位: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清朝法统终结。 后续:1917年张勋复辟(12天)、1932年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日本扶持)。 五、关键人物 努尔哈赤:后金开创者,统一女真,创八旗制度。 多尔衮:摄政王,主导清军入关,奠定清朝中原统治。 康熙帝:开启盛世,奠定多民族国家版图。 慈禧太后:晚清实际统治者(1861—1908年),保守派代表,扼杀维新变法。 李鸿章:洋务派核心,北洋水师创建者,代表清朝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孙中山:革命先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四、重大历史事件 1. 清朝建立与入主中原(1616—1644年) 努尔哈赤建后金: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创八旗制度,以“七大恨”伐明。 松锦之战(1640—1642年):皇太极击败明军主力,洪承畴投降,明朝北方防线崩溃。 山海关之战(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联合击败李自成,多尔衮率清军入北京。 2. 康雍乾盛世(1661—1796年) 康熙帝(1661—1722年): 平定三藩(1673—1681年)、收复台湾(1683年)、驱逐沙俄(雅克萨之战,1685—1688年)。 编《康熙字典》,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1722—1735年): 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设军机处强化皇权。 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1723年)。 乾隆帝(1735—1796年): 十全武功(如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疆域达极盛(1316万平方公里)。 编修《四库全书》,但禁毁“违碍”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3. 近代危机与改革失败(1840—1912年)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英国以鸦片贸易为导火索,迫使清朝签订《南京条约》,开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 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洪秀全建“拜上帝会”,席卷半壁江山,曾国藩、李鸿章率湘军、淮军镇压。 导致约2000万人死亡,重创清朝统治根基。 洋务运动(1861—1895年): 口号“自强”“求富”,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组建北洋水师。 甲午战争惨败(1894—1895年),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戊戌变法(1898年): 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百日维新”,遭慈禧镇压,六君子遇害。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义和团“扶清灭洋”,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签订《辛丑条约》,清朝沦为“洋人朝廷”。 辛亥革命(1911年): 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清朝灭亡。
六、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 政治制度: 八旗制度:军民合一,维持满族特权。 军机处:雍正设立,皇帝直接掌控机密政务,集权顶峰。 文化成就: 《四库全书》:中国古代最大丛书,收录典籍3500余种。 京剧形成:徽班进京(1790年)后融合各剧种,成为国粹。 文学: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 科技与建筑: 圆明园:万园之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京张铁路:詹天佑设计,中国首条自主修建铁路(1909年)。
七、灭亡原因总结 内部腐朽: 官僚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财政枯竭。 民族矛盾激化(如太平天国、回民起义)。 外部冲击: 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主权丧失。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传统农业社会。 改革失败: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未触及制度根本,保守势力顽固。 革命浪潮: 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辛亥革命终结帝制。 总结 清朝从边疆部族崛起为大一统帝国,其鼎盛时期的疆域与文化融合成就瞩目,但未能适应近代化转型,最终在内外交困中退出历史舞台。其统治为中国近代化留下双重遗产: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与屈辱求存的深刻教训。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年)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关键时间: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销毁鸦片2.3万箱)。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 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首个不平等条约)。 关键人物: 林则徐(钦差大臣):禁烟主导者,主张“开眼看世界”。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决策摇摆,最终妥协求和。 影响: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关键时间: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关键人物: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自称“天王”。 曾国藩:湘军领袖,镇压太平军主力。 李秀成:太平军后期统帅,天京保卫战殉国。 影响: 动摇清朝统治根基,催生地方汉族官僚(如湘军、淮军)崛起。 人口损失约2000万,江南经济遭严重破坏。
三、洋务运动(1861—1895年) 关键时间: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首个近代兵工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首个官督商办企业)。 1895年: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关键人物: 李鸿章:北洋水师创建者,主导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矿务局。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创办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影响: 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如福州船政局)。 未能触及制度根本,甲午战败暴露局限。
四、甲午战争(1894—1895年) 关键时间: 1894年7月:丰岛海战爆发。 1894年9月: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 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 关键人物: 李鸿章:赴日谈判,签订条约。 伊藤博文(日本首相):主导侵华政策。 影响: 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如德国占胶州湾),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五、戊戌变法(1898年) 关键时间: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变法失败(“百日维新”)。 关键人物: 康有为:变法理论家,著《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宣传变法,创办《时务报》。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就义前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 影响: 首次尝试君主立宪,推动思想启蒙。 保守势力反扑,改革派遭清洗。
六、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关键时间: 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1900年8月:联军占领北京,慈禧西逃。 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关键人物: 慈禧太后:先利用义和团“扶清灭洋”,后下令镇压。 瓦德西(德军元帅):八国联军总司令。 影响: 4.5亿两赔款(分39年还清),划定使馆区,清朝沦为“洋人朝廷”。 彻底暴露清廷腐朽,加速革命思潮兴起。
七、辛亥革命(1911—1912年) 关键时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关键人物: 孙中山:革命领袖,提出“三民主义”。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窃取革命果实。 影响: 终结2000余年帝制,亚洲首个共和国诞生。 革命成果被北洋军阀篡夺,中国陷入军阀混战。
八、五四运动(1919年) 关键时间: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抗议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1919年6月:上海工人罢工,运动扩展至全国。 关键人物: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旗手,创办《新青年》。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号召“庶民的胜利”。 影响: 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与组织基础。
九、抗日战争(1931—1945年) 关键时间: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关键人物: 毛泽东:提出《论持久战》,领导敌后抗战。 蒋介石:国民政府领导人,组织正面战场(如淞沪会战)。 杨靖宇:东北抗联英雄,弹尽粮绝殉国。 影响: 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 国际地位提升(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但国共矛盾加剧。
十、解放战争(1946—1949年) 关键时间: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1948年9月—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54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关键人物: 毛泽东:指挥战略决战,提出“农村包围城市”。 粟裕:淮海战役总指挥,以少胜多典范。 影响: 国民党退守台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现代化建设。 总结:近代史主线与启示 救亡图存:从“师夷长技”到“民主革命”,探索现代化道路。 民族觉醒:五四运动至抗战胜利,民众参与改写历史进程。 制度选择: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 历史教训:落后挨打,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