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胚胎发生总论
详细的介绍了胚胎发育的总过程,清楚的展现了生命发育的初始阶段。
编辑于2020-06-06 19:13:11胚胎发生总论
一、生殖细胞和受精
(一)生殖细胞的成熟
(二)受精
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新个体的过程,即成熟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合子)的过程。
1.受精的时间:排卵后12小时内。
2.受精的地点:输卵管的外1/3段,即壶腹部(最长、最宽的部分)。
3.受精的条件:
(1)有一定数量且功能上成熟的精子;
(2)精、卵在一定时间内相遇;
(3)男女生殖管道要通畅,并维持一定的激素水平;
(4)精子必须在女性生殖管道内获能(精子在女性生殖管道内最后获得受精能力的过程)。
4.受精的过程:
第一阶段:
获能后的精子遇到卵子,精子头释放顶体酶,溶解破坏放射冠(顶体反应),直抵透明带;
第二阶段:
接触到透明带的精子与 ZP3受体结合,继续释放顶体酶,溶蚀透明带,精子头部得以接触到卵子;
第三阶段:
精子头侧面的细胞膜与卵子细胞膜融合,随即精子的细胞核 及细胞质进入卵子内,精子与卵子的细胞膜融合为一体。
精卵结合后,卵子浅层胞质内的皮质颗粒立即释放酶类,使透明带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使ZP3分子变性,不能再与精子结合,从而阻止了其他精子穿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透明带反应 。
继之,精子头的核膨大形成雄原核。两个原核逐渐靠近,核膜融合、消失,同源染色体配对,并很快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成二倍体的受精卵,又称合子。
5.受精的意义:
(1)受精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2)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 23对(二倍体核型);
(3)受精是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4)受精决定性别。
二、胚泡形成和植入
(一)卵裂和胚泡的形成
受精卵在透明带内不断地有丝分裂,细胞数量增多,而体积不断变小,这一过程称卵裂。其细胞称卵裂球。
卵裂过程中,受精卵不断向子宫腔移动
第3天,卵裂球数达12~16个 ,→桑葚胚⑦
第4天,卵裂球数达100个左右 ,细胞 间出现腔隙→胚泡⑧
第1周末,胚泡呈水泡状,透明带消失。胚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与吸收营养有关,称滋养层。位于胚泡腔内一侧的一群细胞,称内细胞群,其细胞具有多种分化潜能。位于内细胞群一端的滋养层称胚端滋养层。
(二)植入
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又称着床。
胚泡逐渐侵入子宫内膜,并被包埋起来。
植入后的子宫内膜改称蜕膜(基蜕膜、包蜕膜、壁蜕膜)
植入部位:
正常
子宫体和子宫底
异常
近子宫子宫颈处
称前置胎盘
自然分娩时堵塞产道,导致胎儿娩出困难,需行剖宫产。
植入在子宫以外的部位如:输卵管
称异位妊娠
宫外孕的胚胎多因营养不足,早期死亡,被吸收;少数植入输卵管的胚胎发育到较大后,引起输卵管破裂和大出血。
五、胎膜和胎盘
胎膜和胎盘是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临时性结构,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起保护、营养、排泄、呼吸、内分泌等作用,胎儿出生后即全部丢弃。
(一)胎膜
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
1.绒毛膜 由绒毛膜板、各级绒毛干及绒毛组成。滋养层和衬于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组成绒毛膜板,在其基础上形成各级绒毛干及绒毛。
2.羊膜 为半透明薄膜,由一层羊膜上皮和少量胚外中胚层构成,内无血管。羊膜腔内充满羊水,胚胎浸泡在羊水中。
3.卵黄囊 位于原始消化管腹侧。人胚胎卵黄囊被包入脐带后,其与原始消化管相连的部分相对狭窄,称卵黄蒂。卵黄蒂于第6周闭锁,卵黄囊逐渐退化。
4.尿囊 是从卵黄囊尾侧向体蒂内伸出的一个盲管,为脐尿管。 尿囊动脉和尿囊静脉
5.脐带 连于胚胎脐部与胎盘间的索状结构。脐带外覆羊膜,内含黏液性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内除有闭锁的卵黄囊和脐尿管外,还有脐动脉和脐静脉。 脐血管连接胚胎血管和胎盘绒毛血管。脐动脉有两条,脐静脉仅有一条。 胎儿出生时,脐带长40~60cm,粗1.5~2cm。
(二)胎盘
1.组成:胎儿的丛密绒毛膜 + 母体的基蜕膜
2.结构:胎盘小叶、胎盘隔、 绒毛间隙
3.胎盘屏障(胎盘膜):组成
早期: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组成。
后期:由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组成。
4 .功能:物质交换和屏障功能、 内分泌功能
四、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形成
(一)三胚层的分化
1.外胚层的分化:分化出表皮及附属器、神经系统。
在脊索的诱导下,相应的外胚层细胞增生→神经板→神经褶、神经沟→神经管(头端→脑,尾端→脊髓)(前神经孔,后神经孔)。
2.中胚层的分化: 分化为结缔组织、肌组织、循环管道等。
从内向外为:轴旁中胚层(体节)、间介中胚层、侧中胚层(体壁中胚层、脏壁中胚层、胚内体腔)。
3.内胚层的分化: 卷入胚体内→原始消化管,内胚层将形成消化、呼吸管道的上皮和一些腺体的上皮。
(二)胚体的形成
与胚层分化同步进行,胚盘各部分细胞生长增殖速度不同和细胞迁移→胚体从盘状变成圆柱状。(头褶、尾褶、侧褶)。
人胚悬浮于羊膜腔的羊水中。
到第4周末,胚体各原基均已形成。
第八周,胚胎初具人形。以后各器官、系统继续发育完善,功能建立。
三、胚层的形成
(一)二胚层胚盘及其结构的形成(第2周)
在胚泡植入过程中,内细胞群开始分化:
(1)邻近滋养层的细胞排列成高柱状——上胚层
在上胚层与滋养层之间→形成羊膜腔;
(2)靠近胚泡腔的细胞排列成一层立方状细胞——下胚层
下胚层边缘细胞增生向腹侧延伸→形成卵黄囊。
由羊膜腔的底(上胚层)和卵黄囊的顶(下胚层)共同形成的一个圆盘状结构,称胚盘,是人胚发育的原基。
在上、下胚层形成的同时,滋养层也开始分化为两层:
(1)合体滋养层:外层,细胞界限不清;
(2)细胞滋养层:内层,幼稚细胞,界限清楚。
细胞滋养层增生,充填于胚泡腔内→胚外中胚层。
以后在胚外中胚层细胞之间出现腔隙→胚外体腔。
胚外脏壁中胚层,附于卵黄囊和羊膜囊的外面;
胚外体壁中胚层,附于滋养层内面。
(二)三胚层胚盘及其结构的形成
在第3周,三胚层胚盘出现,三个胚层都源于上胚层,具体过程如下:
1.第3周初,上胚层部分细胞增殖较快,并向一端中线迁移,在中轴线上聚集形成一条纵行的细胞柱,称原条。
原条决定胚的头尾方向和中轴
2.原条处上胚层细胞增殖下陷,一部分细胞在上、下胚层之间铺开→胚内中胚层。(口咽膜、泄殖腔膜)。
3.原条头端细胞增生→原结,中央细胞凹陷→原凹,突向头端并延伸→脊索(脊柱发生的原基)。
4.原条处上胚层细胞增殖下陷时的另一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并逐渐全部置换了下胚层的细胞,形成一层新的细胞,称内胚层。
第3周末,中胚层出现,下胚层被置换→内胚层,上胚层改称外胚层,呈三胚层胚盘。
胚胎发育三阶段
人胚在母亲子宫内膜内发育,从受精卵到胎儿出生需266天(10个妊娠月),可分为3个阶段:
①从受精卵形成至2周,为胚前期
②从第3周至第8周末,为胚期
从胚前期到胚期,各器官原基建立,受精卵发育为初具人形的胎儿,这是整个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
③第9周直到胎儿出生,为胎期
各组织和器官进一步生长发育和完善。
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