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学——似蚓蛔线虫(蛔虫)
人体寄生虫学——似蚓蛔线虫(蛔虫),我还有寄生虫全套导图
眼球内部结构揭秘:精密设计下的视觉引擎 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由前囊下单层立方上皮延续至赤道后约1mm处,具有调节与屈光功能。玻璃体占眼球容积4/5,为无色透明胶体,含少量游走细胞,随年龄增长可能液化塌陷。房水维持眼压并滋养角膜、晶状体,动态循环于前房、后房及不规则腔隙中。视网膜、葡萄膜与巩膜构成眼球壁,分别负责感光、营养及保护。晶状体终身生长但弹性下降,代谢依赖房水,无血管神经。这些结构协同完成视觉传递与保护。
呼吸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气体交换的平衡。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环节,正常V/Q比为08,但部分区域如肺底和肺尖比值不同。呼吸衰竭多表现为Ⅰ型呼衰,因健全肺泡的代偿作用,少数可能引发左心衰竭,导致头痛等症状。防治呼衰需降低CO2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解除呼吸道阻塞,增强呼吸动力。Ⅰ型和Ⅱ型呼衰的吸氧浓度需分别控制在50%和30%以内,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人工辅助。
慢性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心率的快慢问题!它源于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发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从病因、诱因到代偿机制,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多样。通过控制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了解心衰的机制与临床表现,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似蚓蛔线虫
概述
俗称蛔虫
人体最常见肠道寄生虫
人体内寄生的最大线虫
形态
成虫
线状,长圆柱形,似蚯蚓
活体淡黄色,死后灰白色
雌雄异体
雌虫
长20-35cm,宽3-6mm
生殖系统
双管形
末端汇合成一阴道,开口于虫体腹面前中1/3交界处的阴门
雄虫
长12-30cm,宽2-4mm
单管形
尾部向腹面卷曲,末端有一对镰刀状交合刺
完整消化道
前端有口,口周围有三片唇瓣排列成“品”字形
末端
雌虫开口于肛门
雄虫通入泄殖腔
虫卵
受精蛔虫卵
长约60μm,宽45μm
棕黄色,椭圆形
卵壳较厚,分3层
受精膜
壳质层
蛔甙层
卵壳外有一层由虫体子宫分泌物形成的蛋白质膜,被胆汁浸染而呈棕黄色
内含一大而圆的卵细胞
卵细胞两端与卵壳之间有明显新月形间隙
未受精蛔虫卵
80μm×40μm,较受精蛔虫卵细长
壳质层较薄
卵内没有卵细胞,内容物为大小不一的折光颗粒
脱壳蛔虫卵
无色透明
由受精/未受精蛔虫卵脱去蛋白质膜而形成
生活史
蛔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肠内容物为食
雌雄交配后雌虫在肠腔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
日产卵约24万
受精卵在外界温暖潮湿环境发育约2周→卵细胞发育为一幼虫→经1周,卵内幼虫蜕皮一次→感染期虫卵→人体摄入→宿主小肠内幼虫释放孵化液,消化卵壳而孵出→侵入肠粘膜,钻入小静脉→经门静脉到肝脏→经下腔静脉汇入右心→经肺动脉到肺部,穿肺毛细血管入肺泡→停留1周,蜕皮2次→经气管移行至咽部→随吞咽动作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第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自食入感染期虫卵→发育成熟并产卵:60-75天
成虫收寿命约1年
致病
幼虫致病
血肺移行
机械性损伤
超敏反应
e.g.蛔蚴性肺炎
咳嗽、哮喘,咯血痰,呼吸困难,荨麻疹等
成虫致病
主要致病阶段
机制
以半消化食物为食,掠夺宿主营养
机械性损伤肠粘膜
代谢产物刺激肠粘膜
虫体代谢产物被人体吸收而引发超敏反应→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引起消化道症状:消化不良、脐周疼痛。儿童感染常由夜惊、磨牙等症状
引发并发症
钻孔习性→经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总管→胆道蛔虫症(最常见)
胆道感染、胰腺炎、胆结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
大量虫体寄生→虫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摄入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驱虫药剂量不足)→刺激虫体异常活动→扭结成团→机械性肠梗阻→救治不及时可能肠穿孔、肠坏死
诊断
粪便中检获虫卵即可确诊
产量大→首选直接涂片法
三张涂片检出率达95%
饱和盐水漂浮法
对受精蛔虫卵检出率较高
疑似感染者可试验性驱虫→排出成虫也能确诊
疑似蛔蚴性肺炎→痰中查获蛔虫幼虫即可确诊
流行
特点
世界性分布
热带、亚热带、温带广泛流行
在温暖湿热气候条件下感染率更高
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原因
生活史简单
不需中间宿主
土源性蠕虫
雌虫日产卵量大
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
不良的卫生习惯
虫卵抵抗力强
盐碱酸等不易通过蛔甙层
防治
治疗
阿苯达唑(肠虫清)
甲苯达唑(安乐士)
预防
普查普治,控制传染源
加强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