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学—— 刚地弓形虫
人体寄生虫学————刚地弓形虫
编辑于2020-06-09 22:29:19呼吸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气体交换的平衡。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环节,正常V/Q比为08,但部分区域如肺底和肺尖比值不同。呼吸衰竭多表现为Ⅰ型呼衰,因健全肺泡的代偿作用,少数可能引发左心衰竭,导致头痛等症状。防治呼衰需降低CO2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解除呼吸道阻塞,增强呼吸动力。Ⅰ型和Ⅱ型呼衰的吸氧浓度需分别控制在50%和30%以内,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人工辅助。
慢性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心率的快慢问题!它源于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发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从病因、诱因到代偿机制,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多样。通过控制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了解心衰的机制与临床表现,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器官或组织恢复血液供应后,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反而加重的现象。其主要机制包括自由基生成增多、钙超载以及微血管和白细胞的作用。心脏和脑是常见的受损器官,表现为心肌代谢和超微结构变化、心功能下降等。防治措施包括清除自由基、减轻钙超载、改善代谢和控制再灌注条件,如低钠、低温、低压等。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减轻缺血性损伤。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呼吸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气体交换的平衡。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环节,正常V/Q比为08,但部分区域如肺底和肺尖比值不同。呼吸衰竭多表现为Ⅰ型呼衰,因健全肺泡的代偿作用,少数可能引发左心衰竭,导致头痛等症状。防治呼衰需降低CO2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解除呼吸道阻塞,增强呼吸动力。Ⅰ型和Ⅱ型呼衰的吸氧浓度需分别控制在50%和30%以内,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人工辅助。
慢性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心率的快慢问题!它源于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发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从病因、诱因到代偿机制,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多样。通过控制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了解心衰的机制与临床表现,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器官或组织恢复血液供应后,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反而加重的现象。其主要机制包括自由基生成增多、钙超载以及微血管和白细胞的作用。心脏和脑是常见的受损器官,表现为心肌代谢和超微结构变化、心功能下降等。防治措施包括清除自由基、减轻钙超载、改善代谢和控制再灌注条件,如低钠、低温、低压等。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减轻缺血性损伤。
刚地弓形虫
概述
简称弓形虫
一种重要的机会性致病原虫
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
最早由法国Charles Nicolle在刚地鼠类单核细胞内发现
因虫体呈弓形而得名
形态
5种
滋养体
包括
速殖子
游离的
弓形或香蕉形
一端尖,另一端钝圆
一边扁平,另一边较膨隆
长4-7μm,宽2-4μm
假包囊内的
“假包囊”
宿主细胞内寄生的虫体呈纺锤形或椭圆形
以内二芽殖法不断繁殖,一般含数个至20多个虫体
这个由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称假包囊
常见于急性期病人
缓殖子
吉萨姆染色
胞浆—蓝色
胞核—紫红色
位于虫体中央
包囊
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5-100μm
有一层弹性坚韧的囊壁
内含数个至数千个滋养体
该滋养体即“缓殖子”
缓殖子形态与速殖子相似,但虫体较小,核稍偏后
常见于慢性期病人
可长期在组织内生存
裂殖体
配子体
卵囊
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为10-12μm
有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
成熟卵囊
内含2个孢子囊
每个孢子囊有4个新月形的子孢子
是重要的感染阶段
其中滋养体、包囊、卵囊与传播和致病有关
假包囊和包囊是中间宿主之间或中间宿主与终宿主之间相互传播的主要感染阶段
生活史
概述
全过程需要两宿主
猫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兼中间宿主
在人或其他动物体内只能完成无性生殖
为中间宿主
分别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猫科动物体内完成有性生殖,也可进行无性生殖
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
猫科动物是唯一终宿主
猫食入弓形虫假包囊、包囊或成熟卵囊→速殖子、缓殖子或子孢子在肠腔逸出→侵入小肠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经数代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而进行有性生殖→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猫粪中的卵囊/动物肉类中的(假)包囊被中间宿主吞噬→肠内逸出子孢子、速殖子或缓殖子→侵入肠壁经血或淋巴进入有核细胞细胞内寄生并扩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
人感染弓形虫
主要经口感染
其次经胎盘感染
偶尔经皮肤粘膜、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
要点
寄生部位
所有的有核细胞
终宿主
猫科动物
中间宿主
所有温血动物
感染阶段
卵囊
包囊
假包囊
感染途径
经口、胎盘、皮肤粘膜、输血或器官移植
致病阶段
假包囊(速殖子)
包囊(缓殖子)
致病
致病机制
速殖子是宿主急性感染的主要致病阶段
包囊内缓殖子是宿主慢性感染的主要发育阶段
弓形虫机会性致病的生物学基础
速殖子和缓殖子的相互转换
临床表现
免疫功能正常者
多为隐性感染,通常无症状
免疫功能低下者/先天性感染者
严重弓形虫病
先天性
主要—脑积水、无脑儿、小头畸形、脊柱裂、精神障碍、智力迟钝等
其次为眼弓形虫病
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神经炎和视力障碍等最为常见
获得性
最常见的是淋巴结肿大
多见于颌下、颈后淋巴结
弓形虫脑病
脑炎、脑膜炎、癫痫和精神异常等
弓形虫眼病
以视网膜脉络膜炎为多见
隐性感染者若免疫受损可出现严重全身性弓形虫病
多因并发弓形虫脑炎而死亡
诊断
主要方法
病原学检查
具有诊断意义,但检出率低
方法
直接涂片
取急性期患者的脑脊液、体腔液或组织穿刺物等
吉萨姆染色,镜检
动物接种
将待检样本接种于小鼠腹腔,一周后取腹腔液镜检
多此一举?
血清学试验
临床最常用
主要有ELISA
基因诊断
使用PCR和DNA 探针
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有早期诊断价值
确诊/有助诊断
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可确诊
免疫三项检查中有两项阳性者
免疫功能低下病人除检测弓形虫抗体外,建议采用PCR和检测Cag的
流行
流行情况
世界性分布,人和许多哺乳动物感染普遍
流行特征
感染阶段多
卵囊、包囊、假包囊等具有感染性
中间宿主广泛
哺乳类、鸟类、鱼类和爬行类等
循环传播方式多样
终宿主之间
中间宿主之间
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
均可交叉传播
终宿主排放卵囊量大、持续时间长
在宿主体内生存时间长
包囊和卵囊抵抗力较强
流行环节
传染源
动物
主要是猫科动物
传播途径
经口
经胎盘、皮肤粘膜
输血或器官移植
易感人群
人普遍易感
胎儿、婴幼儿、肿瘤患者和免疫低下者易感
防治
治疗尚无特效药
乙胺嘧啶、磺胺类药物对弓形虫有抑制作用
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预防为主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严把口关,不吃生或半生肉、蛋和奶制品
加强对家畜、家禽的检测和管理
孕妇应避免与猫、猫粪和生肉接触,并定期做弓形虫常规检查
包囊和假包囊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