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满满的知识点!干货学习笔记思维导图分享!这份导图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纲,是考研学者必备框架结构思维导图!一图带你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喜欢的可以收藏学习了解一下!
编辑于2020-06-10 11:55:3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 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内涵及构成
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来源
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
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
思想渊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鲜明特征
5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
世界是什么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问题一: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
物质第一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意识第一性: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人的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问题二:物质和意识是否有同一性
有同一性:可知论
没有同一性:不可知论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性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恩格斯: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第一: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和运动
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两者关系:不可分割
脱离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相互联系
运动绝对性:变动性及无条件性;静止相对性:稳定性及有条件性
夸大静止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导致诡辩论
物质运动和时空
时空:时间和空间
两者关系:不可分割
时空特点:时空具有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有限,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无限
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具体特性是相对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社会生活本质
实践是两者分化的历史前提,是两者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活实践性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来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自然界长期发展及社会历史发展
劳动(社会实践)起决定性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发展
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意识的本质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统一
意识的作用
目的性和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两者不等同
两者不代替
相互联系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是前提
实践是基本途径
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唯物辩证法
世界是怎样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概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具有客观性
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没在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世界的普遍联系通过“中介”来实现
具有多样性
具有条件性
方法论意义: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永恒发展
概念: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实质:前进上升
新旧事物: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两者与环境和客观条件关系、两者关系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方法论意义: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一对范畴:原因和结果
概念: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引起与被引起
关系:两者区分既确定又不确定、相互作用、互相渗透、关系复杂多样
方法论意义:增强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调控性
第二对范畴:必然和偶然
概念: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
关系:对立统一
方法论意义:把握事物发展总趋势和机遇
第三对范畴:可能和现实
概念: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以及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
关系:现实孕育可能,可能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意义: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第四对范畴:现象和本质
概念:客观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
关系:既区别又统一
方法论意义: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五对范畴:内容和形式
概念:事物内在要去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
关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方法论意义:重视内容,善于运用形式
第一规律:对立统一
实质和核心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看待事物一分为二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论意义: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方法论意义: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第二规律:量变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相互渗透
方法论意义
揭示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指导从事一切实践活动
第三规律: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方法论意义: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辩证思维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基本结构:主体、客体、中介
形式:物质生产、社会政治、科学文化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直接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关系:辩证统一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现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指导、解释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的两大规律
反复性
无限性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特性
正确的真理观: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一元性
真理的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
真理和谬误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必须勇于创新
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标示人的活动状态,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认识条件
实践条件:自由以必然为限度,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
必然:规律性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分水岭:历史创造者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力量)
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鲜明阶级性)
非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方法论意义: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特点:内容是全面的、是具体的是历史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一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
两个一定要适合规律
第二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直接动力
第三动力: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关节
第四动力:改革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又一重要动力
第五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要动力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人的本质:人与动物相区别(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人与人相区别(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取决于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以及同人民群众的结合程度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的本质 及其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虐夺货币财富
价值是什么
商品经济产生: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由价值决定
价值: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统一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如何衡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
价值如何表现
商品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
价值有何规律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供求和币值是重要影响因素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维持劳动者家人生存、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所有制
剩余价值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两重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实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资本的本质: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长度、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生产自动化是手段)
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v)
相对过剩人口:流动的、潜伏的、停滞的
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只能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问题核心: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利润的本质: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可变资本加不变资本)加平均利润),因此市场价格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变动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国家、民主制度及本质
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本质
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资本主义的发展 及其趋势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
金融寡头控制社会
垄断利润: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主要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实现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加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
金融垄断资本形成条件: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
国际垄断同盟—国际经济调节机制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法人资本所有制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 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创立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创立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
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与不断完善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及其最终实现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