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肤性病学——第十一章 细菌性皮肤病
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 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疮” 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
编辑于2023-09-09 11:44:16第十一章 细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脓疱疮
概述
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 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疮”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者可单独致病,亦可联合感染
诱因:温度较高、出汗较多和皮肤浸渍可促进细 菌在局部的繁殖,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搔抓破坏 皮肤屏障,有利于细菌侵入。
传播方式:直接接触或自身接种传播。
发病机制:
1、细菌主要侵及表皮→化脓性炎症
2、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可产生 表皮剥脱毒素引起毒血症及全身泛发性表 皮松解坏死
3、抵抗力低下者→细菌入血可引起菌血症或 败血症,或骨髓炎、关节炎、肺炎等。
4、少数患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肾炎、风 湿热,主要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临床表现
1.接触传染性脓疱疮(寻常型脓疱疮) 发病季节:夏季多见,传染 性强,常于幼儿园中引起流行。 发病部位:任何部位,但以面 部等暴露部位为多。 皮疹特点:皮损处起为红色斑点或小丘疹, 迅速出现脓疱,周围绕以明显红晕,疱壁薄,张力小,易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厚痂,常因搔抓使相邻脓疱向周围扩散或融合,出现新发皮疹。 病程:6-10天,皮疹消退,不留疤痕。 病情严重者有全身中毒症状伴淋巴结炎、高热 等,甚至可引起败血症、急性肾小球肾炎
2.深脓疱疮(Ecthyma)又称臁疮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多 累及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年人. 好发部位:常见于小腿及臀部。 皮疹特点:皮损初起为脓疱,渐向皮肤深部 发展,表面有坏死和蛎壳状黑色厚痂,周围 红肿明显,去除痂后可见边缘陡峭的碟形溃 疡,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病程2-4周或更长。
3.大疱性脓疱疮(Impetigo bullosa) 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所致。 多见于儿童。好发部位:面部、 躯干、四肢。皮损特点:初起 为米粒大小水疱或脓疱迅速变为大疱,直径1cm左 右,疱内容物逐渐混浊,疱壁由紧张变为松弛,疱 内可见半月状积脓,疱周红晕不明显,疱壁薄而易 破,形成糜烂结痂,愈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4.新生儿脓疱疮 是发生于新生儿的大疱性脓疱疮。 特点:起病急,传染性强,皮损为广泛分布的多发 性大脓疱,尼氏征阳性,庖周有红晕,破溃后留红 色糜烂面。 可伴有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易并发败血症、肺炎、脑膜炎而 危及生命。
5.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所产生的 表皮剥脱毒素导致。 多累及婴幼儿。 起病前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 皮肤、咽、鼻、耳等处的化脓性感染。 皮疹特点:皮损常由口周和眼周开始,迅速波 及躯干和四肢。大片红斑基础上的松弛性水疱 尼氏征阳性,皮肤大面积剥脱后留有红色糜烂面, 似烫伤样外观,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样剥脱, 口角可见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粘膜损害。 皮损有明显疼痛和触疼。 病程:1-2周,轻症→痊愈,重症可因并发败 血症、肺炎→死亡。,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分泌物培养:脓液中可分离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或链球菌。
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必要时结合细菌学检查。
鉴别诊断
寻常型脓疱疮有时需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 等进行鉴别。SSSS应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进行 鉴别。
预防和治疗
患儿应隔离,对已污染的衣物及环境及时消毒, 以减少疾病传播。平时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及时治 疗瘙痒性皮肤病和防止各种皮肤损伤。 治疗:以外用治疗为主,皮损泛发或病情严重可辅 以系统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
脓疱未破:10%炉甘石洗剂,脓疱较大需抽取 疱液。脓疱破溃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呋喃 西林溶液湿敷患处,再外用莫匹罗星抗生素软膏等。 SSSS综合征患儿应加强眼、口腔、外阴的护理, 保持创面干燥。
2.系统药物治疗:
皮损泛发、全身症状较重者及时使用抗生素,宜选 择金葡菌敏感的头孢类抗生素,必要时根据药敏试 验结果来选择抗生素。同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必 要时输注血浆或人血丙种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