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呼吸系统
内科护理学呼吸系统全面总结!下面的这张思维导图有完整的知识点概括,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血气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脓肿、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哮喘等相关知识都囊括其中。关注我,能持续获得优质导图哦!
编辑于2020-06-10 21:02:33呼吸
概念
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过程
肺通气 (外呼吸)
概念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涉及范围
呼吸道
肺泡
胸廓
动力
原动力-呼吸运动
原理
呼吸肌
分类
平静呼吸
用力呼吸
临床应用
人工呼吸
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
肺内压
呼吸过程变化
胸膜腔
胸内压
临床症状
气胸
阻力
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
肺泡表面张力
肺弹性回缩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
顺应性
概念
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
粘滞阻力
惯性阻力
评价指标
肺容量
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约400-600ml
补吸气量 正常成年人约1500~2000ml
深吸气量
补呼气量 正常成年人约900~1200ml
残(余)气量 正常成年人约1000~1500ml
功能残量
肺容量
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时间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
是指最大深吸气后用力作最快速度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空气量。
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
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快速呼气,一定时间内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正常成人:t1末=83% t2末=96% t3末=99%
无效腔
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
呼吸气体的交换
肺换气
定义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结果
是将含 CO2多的静脉血变成含 O2丰富的动脉血
影响因素
理化因素
气体的分压差
气体的溶解度
溶解系数
结构因素
呼吸膜
厚度
面积
生理因素
通气/血流
正常
>0.84
<0.84
组织换气 (内呼吸)
定义
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结果
动脉血→静脉血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形式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运输气体
O2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98.5%
Hb氧含量
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Hb氧容量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Hb氧饱和度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血红蛋白Hb与O2结合
特点
紫绀
氧解离曲线
分段
上段
中段
下段
影响因素
CO2
运输形式
碳酸氢盐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呼吸调节
呼吸中枢
定义
分布
大脑皮层
间脑
脑桥
调整中枢
延髓
基本中枢
呼吸节律
机械反射性调节
肺牵张反射
肺扩张反射
作用过程
特点
意义
肺萎陷(缩小)反射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应
化学感受器
分类
外周化学感受器
部位
适宜刺激
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
适宜刺激
化学物质
CO2
H+
O2
肺通气 (外呼吸)
概念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涉及范围
呼吸道
鼻咽等处血管网、粘液腺、纤毛----加温湿润 过滤清洁
细支气管等管壁平滑肌----调节气道阻力
迷走神经→Ach(M受体)→气道平滑肌收缩 交感神经→NE(β2受体)→气道平滑肌舒张
肺泡
胸廓
动力
原动力-呼吸运动
原理
呼吸肌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分类
吸气肌
肋间外肌
膈肌
呼气肌
肋间内肌
腹壁肌
平静呼吸
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吸
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临床应用
人工呼吸
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
肺内压
呼吸过程变化
胸膜腔
组成
由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构成
特点
(1) 胸膜腔密闭,内无气体而只有少量浆液---润滑,减小摩擦;使两层胸膜不易分开
(2) 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 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
胸内压
形成原因
呼吸过程变化
生理意义
临床症状
气胸
阻力
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
肺泡表面张力
过程
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面层的液体分子受力不均匀,表现的内聚力(表面张力)方向是向中心的→使肺泡缩小
影响
(1) 使肺泡回缩→肺通气(吸气)阻力
(2) 使肺泡内压不稳定→肺泡破裂或萎缩
(3) 使肺泡内液生成→肺水肿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来源
肺泡II型上皮细胞
成分
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作用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意义
增加肺的顺应性,减小吸气阻力;防止肺水肿的发生;维持肺泡容积的稳定性
肺弹性回缩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
顺应性
概念
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
粘滞阻力
惯性阻力
评价指标
肺容量
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约400-600ml
补吸气量 正常成年人约1500~2000ml
深吸气量
补呼气量 正常成年人约900~1200ml
残(余)气量 正常成年人约1000~1500ml
功能残量
肺容量
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时间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
是指最大深吸气后用力作最快速度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空气量。
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
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快速呼气,一定时间内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正常成人:t1末=83% t2末=96% t3末=99%
无效腔
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
计算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形式
物理溶解
气体在血浆中溶解
①量小,起桥梁作用;②溶解量与分压成正比
化学结合
动态平衡
运输气体
O2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 98.5%
Hb氧含量
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Hb氧容量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Hb氧饱和度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血红蛋白Hb与O2结合
特点
O2与 Hb 的结合是氧合作用,而非氧化;
3)O2与 Hb的结合是可逆的,
在氧分压高的地方结合(如血液流经肺泡时) 在氧分压低的地方 HbO2解离(如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
紫绀
释放出 O2的Hb称为去氧Hb
当表浅毛细血管床中去氧 Hb达到 5g/100ml以上时,皮肤或黏膜会出现青紫色,称为发绀(或紫绀)
氧解离曲线
分段
上段
意义
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携氧能力
应用
原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中段
意义
维持正常时组织的氧供
下段
意义
维持正常时组织的氧供
因下段释放O2量为正常时的3倍(= O2储备段)
影响因素
CO2
运输形式
碳酸氢盐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呼吸气体的交换
肺换气
定义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结果
是将含 CO2多的静脉血变成含 O2丰富的动脉血
影响因素
理化因素
气体的分压差
气体的溶解度
溶解系数
结构因素
呼吸膜
厚度
肺纤维化、肺水肿等→呼吸膜的厚度↑→气体交换↓
面积
肺不张、肺实变、肺气肿等→扩散面积↓→气体交换↓
生理因素
通气/血流
正常
增大
VA / Q ↑(如心衰、肺栓塞):肺通气↑或肺血流↓→生理无效腔↑→换气效率↓
减小
VA / Q ↓(如肺气肿、支气管栓塞) :肺通气↓或肺血流↑→功能性A-V短路→换气效率↓
组织换气 (内呼吸)
定义
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结果
动脉血→静脉血
呼吸调节
呼吸中枢
定义
分布
大脑皮层
间脑
脑桥
调整中枢
延髓
基本中枢
呼吸节律
机械反射性调节
肺牵张反射
肺扩张反射
作用过程
肺扩张→肺牵张感受器兴奋→迷走N→延髓→兴奋吸气切断机制→(抑制吸气)吸气转化为呼气
特点
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该反射不明显
意义
加强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加快;当切断迷走神经后,吸气延长、呼吸加深变慢
肺萎陷(缩小)反射
肺萎陷较明显时引起吸气
化学物质
CO2
CO2对呼吸的调节 调节效应:CO2在呼吸调节中最重要的化学因素,在血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维持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性。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PCO2的升高,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气压抑和麻醉效应。 机制: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是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的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两条途径中以前者为主,当中枢化学感受器受到抑制,对CO2的反应降低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就起重要作用。
H+
[H+]对呼吸的调节: 动脉血压中氢离子浓度升高,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提高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使呼吸机收缩,提高肺通量,使呼吸加深加快
O2
低O2对呼吸的调节: 低O2对呼吸运动的刺激完全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O2含量变化不能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pO2降低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中枢则是抑制作用。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应
化学感受器
分类
外周化学感受器
部位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是血液中 PO2 、 PCO2和 H+浓度变化。
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
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 H+浓度的变化
由于 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中枢化学感受器对血液中 H+变化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