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根据文章结构所作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6-14 14:58:22《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导言
本书目的:对现代性作出一种制度性的分析,与当前大多数讨论具有实质性区别
何为现代性
时间段与最初地理位置相联系: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后现代性意在表明对以认识论为基础,以及由人类物质进步中的信念的一种背离——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迈进后现代性时期,而是正在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在其中现代性的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剧烈化更加普遍化了。
现代性的断裂
含义: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外延: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
内涵: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
未受重视的原因
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社会进化论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有一个总的方向,并受着某种普遍性的动力原则所支配的过程
宏大叙事:按照一条“故事主线”(story line)来描绘历史,将杂乱无章的人类事件规划到井然有序的图画之中
狩猎和采集文化→种植和畜牧社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如何认识现代性的断裂
现代性时代到来的绝对速度
断裂体现在变迁范围上——席卷全球
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
政治体系
商品市场
现代城市
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
现代性的特征:双重现象
安全(security)和危险(danger)
信任(trust)和风险(risk)
社会学的经典的创始人
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双重现象——现代工厂工作对工人的不良后果
马克思
涂尔干
韦伯:人们要在现代社会中取得任何物质的进步,都必须以摧残个体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官僚制的扩张为代价。
没能预见到现代性的“黑暗面”
生态关系
极权主义
战争工业化
社会学与现代性
对现代性作出制度性诊断
马克思:资本主义
涂尔干:工业主义
韦伯:合理资本主义
社会学分析的基本焦点“社会”
社会学是研究现代社会的学科
解释现代社会的性质——民族国家的与前现代性国家形成鲜明的对照
现代社会的秩序问题——现代制度如何适应时间-空间的伸延(time-space distanciation)
社会学知识和这种知识所涉及的现代性特征之间的联结点
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提供的社会生活信息帮助我们对社会制度具有某种控制能力
马克思主义:“用历史来创造历史”
摆脱既存社会学的视角,充分理解现代性的性质和断裂
现代性的动机机制
时空的分离
时间-空间的“分区制”
社会制度的抽离化
社会体系的“脱域”(disembedding)
反思性的制度化
个体和团体知识的输入
现代性制度的三个方面
时间和空间的分离(现代性,时间和空间一章)
前现代社会:时间与空间(地点)相联系
时钟的发明:对时空分离具有决定性意义——虚化的时间(empty time)
时—空分离
表征
日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
跨地区时间的标准化
时间的虚化→空间的虚化
空间和地点(场所)的分离(absence)
场所完全被远离它们的社会影响所穿透并据其建构而成
读者个人举例理解:互联网
因素
用不着参照某个明显地利之便的优势场所便可以对空间进行描述(航海图→世界地图)
使用不同的空间单元相互替换成为可能
重要性
脱域过程的初始化条件
冲破实践的限制和地方习俗
为现代化社会生活的独特特征及其合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的机制
地方性和全球性的连接
与现代性相连的鲜明的历时性特征,依赖于“嵌入”时间和空间的各种模式
标准化的计时体系提供了对过去的整体性的积淀方式
整体的过去被认为是世界性的,时空组合以构建关于行动和经验的世界历史的真实框架
脱域机制的发展(“脱域”及“信任”两章
含义:disembedding—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两种机制
象征标志的产生(symbolic tokens)
含义:相互交流的媒介,能够将信息传递开来,且不用考虑任何特定场景下处理这些信息的个人或团体的特殊品质
种类:象征政治合法性的符号、货币符号等
举例:货币符号
货币、时间和空间:货币是时-空伸延的工具,使在时间和空间中分隔开来的商人之间的交易成为现实
任何一个使用货币的人都依赖这样一种假设:那些他从未谋面的人也承认货币的价值。 这里信任的是货币本身,而非使用货币进行交易的人
专家系统的建立(expert system)
含义: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组成的体系
律师、建筑师、医生等
并不是信任专家,而是信任他们所使用的专门知识的可靠性,通常情况下本人并不可能详尽地验证地专业知识
信任
信任的要素
信任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缺场有关—寻求信任的首要条件不是缺乏权力而是缺乏完整的信息
信任与突发性联系在一起—面对突发性事件的结果,信任总是具有信赖的涵义,无论这些结果是个人还是系统的运作造成的
信任是联结信赖与信心之间的纽带
对脱域机制的信任是建立在信赖原则的正确性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他人的道德品质的信赖之上
信任的定义: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
对他人或诚实的爱的信念
对抽象原则的正确性的信念
风险与信任
信任通常足以避免特殊的行动方式所可能遇到的危险或者把这些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维持信任——可接受的风险的程度
航空公司通过统计学证明乘坐飞机的风险很小
安全建立在信任与可接受的风险之间的平衡之上
集体安全
个人安全
知识的反思性运用(现代性的反思性一章)
反思现象
社会生活形式是由行为者对社会生活的知识构成的
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
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
没有知识是“原来”意义上的——现代性的反思性
“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知识与社会实践不断修正
官方收集人口、婚姻、犯罪等数据的反思性活动
知识被反思性地运用于社会行动
影响因素
权力的分化
价值秩序的变迁
未预期后果
对社会生活的反思
结论:与系统化的自我认识的不断产生直接相关的现代性的反思性,并没有在专业知识和运用于非专业化行动的知识之间确立固定的关系
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
后现代性:现代性开始理解自身,而不是对其本身的超越
原教旨主义上的终结
历史的终结
西方的衰落
我们还没有生活在后现代性的社会氛围之中,但已经能够瞥见屡屡微光
现代性的剧烈化
历史进化论的终结
历史目的论的隐没
结构性反思的认识
西方特权地位的消亡
第二部分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联系
监督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作用
监督使得暴力工具被国家垄断
监督强化了企业和工厂的管理权
资本主义为军事力量增加提供经济支持
资本主义和工业注意的联系为劳动力的商品化
工业主义和军事力量:战争的工业化
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及包含着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同时也受到它们的制约
现代性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定义
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
时-空的伸延
影响
民族国家变得”对生活的大问题来说太小,对生活的小问题来说又太大“
地方化的民族主义情绪增强
两种理论观点
国家关系研究
主要内容:民族国家(在自己领域内具有全面的行政控制权)是国际舞台的主体行为者,国家间相互依赖,也与国际组织相关联。
缺陷
仅限于国家间的合作
全球化对现代国家的主权变化的影响
世界体系理论
资本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全球性影响,正是由于它是一种经济秩序而不是一种政治秩序;它能够渗透到世界的边远地区,而当初产生这种经济的国家自身则完全不可能将其政治触角延伸得如此之遥远
缺陷
仍旧将现代社会的转变归结为资本主义
经济上的差异与军事或政治上的集中并不完全吻合
无法解释民族国家的兴起
全球化的维度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世界经济的主要权力在资本主义国家
商业公司的全球性活动,是世界经济中的主导能动者
不论经济权力多大,工业公司都不是军事组织,不可能建成统治某一特定领土的政治和法律实体
民族国家体系
国家的影响力受到自身财富与军事力量的限制
国家主权:“边境”取代“疆界”,其他国家对边境的认可
联合国的全球性影响
世界军事秩序
战争的工业化,军事组织的武器和技术从世界的一些地方向另一些地方转移,以及国家间建立的同盟
地区性冲突事件可能是全球战争的开端
拥有核武器国家间战争的悬置
国际劳动分工(工业的发展)
地区专门化
全球性经济依赖增强
危害生态的变化
通讯技术的改变
每一种不同的制度性维度背后存在着文化全球化的现象
通讯技术机械化
如果不是铺天盖地的而来的由“新闻”所传达的共享知识的话,现代性制度的全球性扩张本来是不可能的
第三部分
信任与现代性
再嵌入(re-embedding)
重新转移或重新构造已脱域的社会关系,以便使这些关系与地域性的时-空条件相契合
当面承诺
在共同在场的情形中,由业已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所维持与表述的信任关系(trust)——亲人、朋友之间
非当面承诺
抽象体系: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
在抽象体系中信赖的发展(faith)
“陌生人”概念的变化
前现代文化中,无法得到地区性社区的信任,无法建立互动
现代社会
不断与陌生人发生不同程度的互动
一种转瞬即逝的交往形式
“世俗的不经意”(civil inattention)
polite estrangement
擦肩而过
短短一瞥
不带敌意的含蓄
在公众场合中与陌生人经常性相遇信任的一般先决条件
与陌生人相遇时当面承诺的最基本类型
周旋、礼仪、权力的平衡
信任关系是与现代性相关联的扩展了的时-空伸延的基础
抽象体系中的信任
对抽象体系的信任具有非当面承诺的形式,非专业人士对在其中维系信赖存在的专业知识的运作几乎是无知的
医生不会让病人知道在病房里或手术台上可能发生的种种失误以及偶发性事件
对个人的信任与当面承诺有关,在其中可以找出衡量他人之诚实程度的指标
当面承诺与非当面承诺的交汇口是非专业性个人或团体与抽象体系的专家或代理人之间的连接点,是信任得以维系或建立的交叉点
非当面承诺通过再嵌入被当面承诺维系或转变
信任与专业知识
愚鲁无知→产生信任的需要:专业知识的专门术语建起的高墙
信任→与现代性做交易→对专业知识采取实用态度(保留或怀疑)
信任丧失
通讯媒体传递更新的知识→怀疑主义与专门知识的紧张关系(抽象体系十分脆弱)
举例:微信朋友圈某某大师说某某专家说
交汇口处的糟糕体验
安装空调的工人实际上不会安装空调
股票交易人建议购买的股票结果亏本
信任与本体性安全
本体性安全: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质具有的信心(人对物的可靠性的感受)
本体性安全与“存在”有关
并非每个人都处于高度的本体性不安全状态中
正常的个人在其早期生活中所获得的基本信任的“剂量”,减弱或磨钝了他们的存在性敏感度
婴儿容忍其照料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缺场的能力——信任消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阻断了存在性焦虑
信任的对立面:存在性焦虑
不能确定自己或者自己感知的事物是否真的存在
总是对某些消极事物是否会发生感到焦虑
日常生活中的惯常性消失,常规不再延续
前现代与现代
信任关系的前现代与现代对比
前现代
总情境:地域性信任的极端重要性
信任环境
亲缘关系
熟人社区
宗教宇宙观
传统是作为联系现在和未来的手段
风险环境
自然的威胁
不受控制人类暴力的威胁
邪魅巫术的威胁
现代
总情境:被脱域的抽象体系的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
隐秘的个人关系
抽象体系:时-空无限制条件下的稳定的关系
宗教逐渐衰落但仍有价值上的影响
未来取向的非实在论
风险环境
risl profile
来自现代的反思性的风险和威胁
来自战争工业化的人类暴力的威胁
个人之无意义的威胁(将对现代性的反思性应用于自身)
第四部分
抽象体系与亲密关系的转变
总述
抽象体系的运作
将日常生活嵌入进抽象体系的常规
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既是时-空伸延的条件,也是现代制度所提供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的普遍性条件——嵌入进抽象体系的常规是关键性的
信任机制的建立→亲密关系的转变(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信任与个人关系
前现代——对个人的信任——本体性安全
对比:现代——对抽象体系的信任(非个人)——交汇口处的专家或代理人许哟啊努力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无法提供个人信任关系所提供的亲密性
亲密关系的转变
现代社会私人领域被弱化
荣誉规则的改变:对友谊的依赖变化
前现代社会:资源不足,提供商品的保障
现代社会:开诚布公没有恶意即可,朋友对应的不是敌人或陌生人,而是同事、熟人(认识的人)或者某个我不认识的人
信任与个人认同
自我建构作为一种反思性的项目,是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个基本部分;个人必须在抽象体系所提供的策略和选择中找到他或她的身份认同
建立在基本信任之上的自我实现的趋势:自我向他人“敞开胸怀”
个人和作为关系的情感纽带的建构受到相互自我开放的引导
对自我实现的关心,不仅是个人对几乎无法控制的带威胁性的外部世界的自恋式的防卫,而且是全球化影响对日常生活环境冲击的一种积极调适。
“一些人认为,只要外部世界还是挫败感的源泉,他们就不再关心外部世界,对他们来说,自己的健康状况是唯一值得关心的事。”
现代世界中的风险与危险
带威胁的外部世界
高强度意义上的风险的全球化:核战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突发事件不断增长意义上的风险的全球化:全球劳动分工
人化环境或社会化自然的风险:生态灾难
机会的制度化风险的发展:投资市场
改变风险的客观分配
风险意识本身作为风险
分布趋于均匀的风险意识:共同危险已为广大公众所了解
对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的意识:专家非全能
改变风险的经验或对风险观念的理解
风险与本体性安全
绝大多数人不会担心高强度风险的发生,对风险的“麻木感”
反事实性:可能性低但是后果严重,没有实际发生根本无法想象
命运和运气感
对人类面临的整体性风险的不确定性的焦虑
适应性反应
实用主义地接受现实(悲观主义)
天意理性(乐观主义)
通过幽默或厌倦尘世的方式来抑制焦虑(犬儒主义)
对危险根源的实践性搏击(激进主义)
现代性的现象学
两种设想
韦伯:官僚制的僵化
马克思:资本主义的非理性
四个经验框架
非地域化与再嵌入:疏远与熟悉的交叉点
熟悉又近邻的东西实际上是对远距离事件的近距离表述
连锁店
共享经验的全球化社区
报纸和电视节目等通讯媒体
亲密与非个性:个人信任与非个人纽带的交叉点
专业化知识与对知识的再占有:抽象体系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的交叉点
隐私与卷入:实用主义的接受与积极行动的交叉点
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对现代性置身事外
日常生活中的脱技能化与再技能化
非专业人士在日常生活中作为行动主体不断地再使用着专业技术知识
非专业人士虽然不是专家,但是掌握了一些初步的基本原理才能与抽象体系发生相互作用——很多人知道如何打开电灯但是不知道电力供应的原理
非专业人士确实感觉到对身在其中的生活环境的某些方面缺乏控制
对后现代性的异议
后现代性与吉登斯激进现代性的比较
第五部分
驾驭猛兽
为何不可能
设计失误
操作失误
未预期的后果
社会知识的循环性
社会运动
可供选择的未来—乌托邦的现实主义
1.具有社会学的敏感性:对内在的制度性保持警惕,具有开放性和面向未来
2.富有策略的政治性
解放的政治:激进地卷入到从不平等和奴役状态下解放出来的过程
生活的政治:激进地卷入到进一步寻求完备和令人满意的生活的可能性的过程
激进卷入模式——社会运动
未来导向:社会运动的作用
对应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
后现代性
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是什么?
社会主义:这个术语似乎无所不包,可以是任何特定思想家所希望看到的任何一种社会秩序的创立
超越匮乏型体系(前提:超越匮乏,资源丰富)
第六部分
现代性是一个西方化的工程吗
是的
世界相互依赖的形式
全球性意识
全球化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过程
但是不存在西化问题——现代性的反思性以及话语式争论
现代性的具有严重后果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