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s~ep7肾脏功能。
s~ep7肾脏功能的思维导图,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多余水分和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向体外排出。肾脏不仅具有排泄代谢终产物的作用,还有调节体液、维持体内渗透压和酸碱度的作用,从而对保持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
编辑于2023-09-10 20:01:56 黑龙江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容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建设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方面)、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方面)、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s~ep6特殊环境与运动的思维导图,如 高原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太阳辐射及宇宙射线辐射量高、温度低和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小等。但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大气压降低所致的低氧环境。
s~ep4运动性疲劳 思维导图,运动性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体保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和/或不能维持某一特定的运动强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容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建设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方面)、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方面)、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s~ep6特殊环境与运动的思维导图,如 高原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太阳辐射及宇宙射线辐射量高、温度低和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小等。但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大气压降低所致的低氧环境。
s~ep4运动性疲劳 思维导图,运动性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体保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和/或不能维持某一特定的运动强度。
肾脏功能
概述
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多余水分和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向体外排出。
四个排放途径
呼吸器官排出
主要是二氧化碳、水和挥发性物质,以气体形式随呼气排出
从消化道排出
主要是经肝脏代谢产生的胆色素,通过胆汁排入肠管,以及肠粘膜排出的一些无机盐,钙镁铁磷,排出物混合于粪便中随粪便排出。
从皮肤的排出
主要是以汗腺分泌汗液的形式排出一部分水和少量的尿素和盐
从肾脏的排出
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各种代谢产物
生理学中,只把上述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如果排泄功能紊乱/丧失,体内的代谢产物不能正常地、及时地排出体外,就会在血液中积存,这不仅会破坏内环境的稳定性,而且还会造成机体中毒,严重者甚至危机生命。
肾脏不仅具有排泄代谢终产物的作用,还有调节体液、维持体内渗透压和酸碱度的作用,从而对保持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
肾脏的基本结构
肾脏分为皮质和髓质。肾脏的基本功能和结构单位,称为肾单位。人类两侧肾脏共有约170万-240万个肾单位。
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肾小体
肾小球 (毛细血管球)
肾小球是入球小动脉所分出的一团毛细血管网,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 (内层、囊腔、外层)
肾小囊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中间为囊腔,顶端为盲端,内层借助于基膜紧贴着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外层与肾小管相连接。
滤过膜
将血浆滤过的结构,即肾小球囊内层上皮细胞、基膜、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三者合称为滤过膜。
主要分布于肾皮质
肾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
主要分布于肾髓质
肾脏的排泄途径
肾脏的血液循环
肾脏的血液循环由肾动脉开始,经逐级分支后,进入肾小体成为入球小动脉,再分支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然后汇合成出球小动脉。
肾脏血液循环特点:血液经过两次小动脉(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和形成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小球和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网)。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概念:肾小球滤过是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不能滤过,血浆中其余成分(一部分属于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均可通过滤网膜进入肾小囊内生成超滤液( lrltrat) ,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
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滤过膜上有许多裂隙,形成大小不等的小孔,所以滤过膜的通透性是以物质分子量大小,能否允许通过小孔来决定的。血浆中小分子的葡萄糖、尿素、尿酸、肌酐和各种离子等物质都可以滤过,一般以分子量7万为滤过膜通透性的界限。一般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是比较稳定的。
滤过面积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正常人200多万个肾单位都处于活动状态,因此滤过面积恒定。大的滤过面积有利于尿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
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他主要是三部分力量即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的代数之和。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血浆流量
肾脏在血压变动于80-180mmhg范围时,依靠其自身的调节可使血流量保持稳定。肾血流量调节与全身血液循环调节是相互配合、协调进行的。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重吸收作用是指滤液(原尿)流经肾小管与集合管内时,其中水和某些溶质全部或部分地透过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与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
近曲小管是重吸收最大、重吸收物质种类最多的部位。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后的滤液称为终尿。
肾小管的吸收大部分为主动重吸收。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所以又叫选择性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也有一定限度,正常血糖浓度为80-120mg%时,滤出的全部葡萄糖由近曲小管主动重吸收回来。
把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新陈代谢的产物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称分泌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称排泄作用。
分泌和排泄主要部位在近曲小管,其次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方向与重吸收方向相反。远曲小管分泌H离子、K离子、NH3,可调节液体的离子浓度和酸碱平衡
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尿成分
水(95%-97%)
固体物
有机物
尿素(主要)(蛋白质代谢)
肌酐(磷酸肌酸代谢)、尿酸、酮体(脂肪代谢)等
无机盐
NaCl(主要)
硫酸盐、磷酸盐、钾盐、氨盐等
尿颜色
淡黄色透明液体(尿中含有淡黄色的尿胆素)
尿比重
尿比重介于1.010-1.025之间(与饮水量有关,呈反比)
尿的酸碱度(偏酸性)
尿的pH值一般介于5.0-7.0 之间。
尿量
正常人每昼夜排出尿量1-2L,一般约为1.5L.
肾脏的泌尿功能对保持人体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维持体内水平衡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另一条是通过循环血量的改变,进而反射性地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
当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尿量减少,从而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也产生口渴感觉。反之,如果体内水过多,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结果尿量增加,排除多余水,现象为水利尿。
循环血量的改变
当体内水分多,循环血量过多时,刺激了心房和胸腔内的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或者直接说肾小管也可)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相反,当体内缺水,循环血量减少时,促进了抗利尿激素分泌,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尿量减少。
所以,肾脏的调节作用维持着内外环境水的平衡。
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的作用p197
1.肾脏调节体内酸碱平衡是通过肾小管功能实现的。概括说,是通过“排氢保钠”(排酸保碱),使血浆和尿的pH值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2.主要过程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H+与小管液中的Na+进行交换,交换的结果保持了血浆中NaHCO3和H2CO3的正常比值20:1,从而使pH值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3.由于H+-Na+在肾小管处的交换是逆着浓度梯度进行的,故需要借助泵的力量才能完成。4.肾脏这种排氢保钠作用对体液酸碱平衡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H+-Na+交换有3种表现形式
肾小球滤液中NaHCO3的重吸收
当碳酸氢钠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入膜小管腔时,,可以解离为Na+和HCO3-存在于小管液中,Na+与肾小管细胞分泌的H+进行交换。Na+全部重吸收。滤液中的HCO3-则在小管腔内与H+结合为H2CO3,然后再分解为CO2和H2O。CO2弥散入小管细胞内合成新的HCO3-,与Na+一起吸收回血浆,H2O随尿排出.
肾脏吸收碳酸氢盐可保持血浆中碱储备量恒定。
尿的酸化
碱性磷酸盐(Na2HPO4)和酸性磷酸盐(NaH2PO4)是血浆中一对缓冲物质,正常比值为 4:1。这1对缓冲盐从肾小球滤出后,开始时仍保持原来比值,当肾小管所分泌的 H+增加,一部分 H+与 Na2HPO4 解离的 Na+进行交换,使得Na2HPO4 变成了 NaH2PO4,使尿液酸化并随尿排出。而 Na+与 HCO3-一起吸收至血浆结合成NaHCO3(回血液)。
铵盐的形成
氨(NH3)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本身的代谢产物。可以通过细胞膜直接进入肾小管液中,与肾小管细胞分泌的 H+结合形成 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NaCI...)解离的 负离子(Cl-...)结合,形成酸性的铵盐(NH4Cl),铵盐随尿排出。Na+最终也和肾小管细胞内的 HCO3-一起吸收至血浆结合成NaHCO3(回血液)。
由此可见,在肾小管细胞分泌H+活动中,不仅重吸收了Na+,而且将细胞内生成的 HCO3-也转运入血,这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对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运动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尿量
运动后尿量主要受气温、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排汗和饮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运动性蛋白尿
定义
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作用
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观察机体对负荷量的适应能力
评价运动员训练水平
产生机制
由于运动负荷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
影响因素
运动项目
长距离跑游泳,自行车,足球赛艇等运动后,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高,排泄量也较大,而体操举重射箭等项运动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低,排泄量也少。
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在同一运动项目中,随着负荷量的增加,尿蛋白出现的阳性率和排出量随之增加。
在大负荷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开始承担大负荷量时,由于机体对负荷量的不适应,蛋白尿排泄量较多,坚持一段时间后完成相同的负荷量,尿蛋白排泄量减少,这是机体逐渐适应负荷量的表现
机能状况
人的机能状况和对负荷的适应与尿蛋白排出量有关,进行定量负荷运动,当机能状况和适应性良好时,尿蛋白排量减少,尿蛋白恢复期短,反之,机能状况欠佳,适应性差时,尿蛋白排量增加,恢复期延长。
个体差异、年龄与环境
运动性蛋白尿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在同样负荷内容,同样负荷量后,有的人不出现蛋白尿,有的人则出现蛋白尿,而且排泄量的个体差异范围较大
尿蛋白出现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运动时,外界的温度,海拔高度等因素,对尿蛋白的出现有显著影响
运动性血尿
定义
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产生原因
由于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造成肾血管收缩,肾血量减少,出现暂时性肾脏缺血缺氧和血管壁的营养障碍,从而使肾的通透性提高,使原来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也发生了外溢,形成运动性血尿。
运动时肾脏受到挤压、打击、肾脏下垂,造成肾静脉压力增高,也能导致红细胞渗出产生血尿
运动引起的自由基含量增加,也可以造成运动性血尿,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影响因素
运动项目
跑步、跳跃、球类、拳击等运动后血尿发生率较多
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加大过快时,如冬训、比赛开始阶段,血尿较多
身体适应能力
身体适应能力下降,如过度训练,也会有大量血尿产生
环境
在严寒条件下和高原条件下训练,也容易造成血尿
尿十项(机能)
尿糖、尿蛋白、尿酸碱度、尿比重、胆红素、尿胆原、尿酮体、尿潜血、亚硝酸盐、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