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工作分析与评价41759
工作分析与评价 工作分析与评价 课程代码:41759 国家课程代码:11759 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萧鸣政 刘李豫
编辑于2023-09-11 21:24:51 北京市工作分析与评价
1章、工作分析的概念
工作分析的概念
基本含义
定义
是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直接收集、比较、综合有关工作的信息, 就工作岗位的状况、基本职责、资格要求等做出规范的描述与说明,为组织 特定的发展战略、组织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他管理行为提供基本依据 的一种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
活动
工作分析的三活动:包括分解(基础)、比较(关键)和综合(结果)
层面
产出
规范化、标准化的物化产品与服务产品
哪些方面不同与组织其他工作的产品或服务
投入
具备的知识、品行、技能与能力
材料、资本和其他非人工成本的参与
过程
资源怎样变成产品和服务的
生产程序、技术、和工艺方法?
机器or人工
包含的员工的行为与联系
关键因素
这项工作的组织结构图的部分
责任和权力?
工作环境与心理承受力的要求
时限与环境下操作?
工作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定要求
要素
主体:工作分析者
客体:整个组织体系
对象:工作
类型与流程
类型
客体分布范围
广义
整个国家与社会范围
狭义
某一企事业组织内部
目的
单一目的型
多重目的型
细节和记录的内容
分析切入点
岗位导向型
岗位工作任务
人员导向型
人员工作行为
过程导向型
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
流程
时机
恰当的时机
新组织建立,新工作出现 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或新系统出现使工作发生变化 组织变革或转型
过程
计划
确定目的和结果使用的范围
用途
界定分析信息的内容方式时间费用人力
预算
组建小组,分配任务与确定权限
权责明晰
明确分析课题,选择分析样本
设计
选择分析方法
选择分析人员
(1)选择分析方法与人员。人员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与经验、专业知识与个性品质等。
做好时间安排与制订分析标准
(2)做好时间安排与制定分析标准。
选择信息来源
工作者、主管
顾客、分析专家
词典、文献汇编
(3)选择信息来源。工作信息的来源一般有工作者、主管、顾客、分析专家、词典、文献汇编。
选择相关背景信息
组织结构图、工作流程图
工作说明书、规则制度等
(4)选择相关背景信息。背景信息包括组织结构图、工作流程图、现有的工作说明书、规章制度等相关信息。
选择代表性工作进行分析
(5)选择代表性工作进行分析。以典型的、有较好代表性的业务作为工作样本,先对样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再扩大到组织全部的业务,目的是提高工作分析的效率。
基础
信息分析
概念
工作信息审查
1、分析信息之前必须进行工作信息审查,工作信息审查者为组织人力资源 经理、专员、工作承担者及工作承担者的直接主管。审查重点为工作的性质、 工作的功能。审查内容为6W1H。
信息分析包括
调查收集、记录描述、分解、比较、衡量、综合归纳与分类
问题调查
6w1h
谁做 做什么 何时 哪里 如何做 为什么做 为谁做
信息分析五个方面
工作名称分析:工作特征的揭示与概括、名称的选择与表达
工作内容 分析
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工作关系与工作强度
工作 环境 分析
物理环境、安全环境与社会环境
工作 条件 分析
必备 的 知识、必备的经验、必备的操作技能和必备的心理素质
工作过程分析
工作环节 、人员关系与所受影响
结果表述
工作描述
对工作环境、工作要素及其结构关系等相关资料的全面记录与说明
工作说明书
主要是对岗位或职位工作职责任务的说明
资格说明书
又叫工作规范,主要是对任职资格与相关素质要求的说明
职务说明书
是对相关岗位概况、工作职责及其任职资格的完整说明
①工作标识(也称工作名称);②工作概述;③工作关系;④工作职责;⑤工作权限;⑥绩效标准;⑦工作条件;⑧任职条件。
关键
运用指导
运用范围、原则和方法
目的
工作分析的相关属于术语
要素
工作活动中不能再继续分解的最小单位
任务
工作活动中达到某一工作目的的要素集合
职责
某人担负的一项或多项相互联系的任务集合
职位
某一时期某一主体所担负的一项或几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
职务
主要职责在重要性与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
要任责位务
职业
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工作要求相似或职责平行的职位集合
职业生涯
一个人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职务或职业的集合
职系
职系又叫职种,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不同,但工作性质相似的职位集合
人事行政、社会行政、财税行政、保险行政
职组
工作性质相近的所有职系的集合
人事行政与社会行政可以并入普通行政职组,而财税行政与保险行政可以并入专业行政职组。
职门
工作性质大致详尽的所有职组的集合
职级
同一职系中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十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
职等
不同职系之间,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要求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
职权
依法赋予的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要的权力
助记
步骤一
先看是谁的集合 •职位之外的都是唯一的
职位集合找关键词
步骤二
工作分析的性质和作用
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不但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一种手段,也是整个组织管理系统中的方法与技术,因此工作分析属于方法论的学科范畴
人力资源管理
岗位设计
岗位职责与职务说明书
招聘
职位说明书
配置
工作要求
培训
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
考核
工作目标
付酬
岗位职责,所需技能与实际贡献
作用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化:基础
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为人员招聘与甄选提供基础参照标准
使人员培训和开发更具有针对性
为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提供依据
是岗位评价、薪酬体系设计的基础
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帮助
完整的工作分析对建立雇佣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现代社会生产力:需要
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科学的配置与协调不同劳动者的工作,从而达到最好的工作效果,提高生产力
组织现代化管理:客观需要
以人为中心,强调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再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定员、定额
实行量化管理
提高效益要依靠严格和科学的管理;实行严格和科学的管理需要一系列的科学标准与量化方法;工作分析有助于组织管理走向标准化与科学化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有助于人员测评、工作评价、定员、定额、人员招聘、职业发展设计与指导、薪酬管理及人员培训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工作评价的一切根据都来自工作分析
薪资报酬等所需信息的准确获得都来自工作分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不可缺少
所有人力资源活动中的“人”与“事”及其关系,“事”是内核,“人”是与一定“事”即工作相联系的“人”
子主题
(1)工作分析是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①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②为人员招聘与甄选提供基础参照标准。
③工作分析使人员培训和开发更具有针对性。
④为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提供依据。
⑤工作分析是岗位评价、薪酬体系设计的基础。
⑥工作分析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帮助。
⑦完整的工作分析对建立雇佣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工作分析是提高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3)工作分析是组织现代化管理的客观需要
(4)工作分析有助于实行量化管理
(5)工作分析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6)工作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也是不可缺少的
工作分析的结果与表现形式
工作描述
内容
概念
工作分析的结果一般为工作描述,它是工作分析的直接结果形式。其表现形式有工作说明书、资格说明书和职务说明书等
3W:是什么;为什么做;在哪里做 1H :怎么做
工作描述的内容
一个纯正的工作描述文件是对工作自身结构的概要描述。
工作描述本身包括的内容并不涉及工作人员的姓名、个性特征与个人的工作内容
工作识别
工作识别的目的在于获得企事业组织的工作识别标志。它大致包括四种类型的材料,即工作名称、其他识别标志、工作地和隶属关系
工作概要
全面简明的对工作的任务、目的及工作结果形式的描述
作用
基础作用:人力资源的奠基石
作为开发其他工作分析结果形式的基础
构成工作分析的各行为环节中,工作描述是工作分析初始的和主要的产物
为获得以下工作分析结果形式起了奠基作用
工作人员任职资格;绩效评估标准;报酬依据;工作分类和评价;其他
直接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科学依据-原始材料
直接服务于组合以内部的目标管理,服务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企业工程师和工作设计师可以使用工作描述来核对工作设计流程,确认各种角色
工作描述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甄选、配置中有多种用途
工作描述是绩效评估的重要工具,明确表述了绩效的标度和标准
工作描述在薪资管理领域主要用途在于工作评价
工作描述对于培训、发展和职业指导,也是很有价值的工具
工作描述在组织中还可作为劳资纠纷处理与工作协议文件的依据
研究用途
组织系统研究
工作描述的第三种用途与工作的基础性研究相关。这种用途与规模较小的私有企业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军队,以及其他员工数量庞大的组织,就需要关注其员工队伍的组成。
格式
工作描述并无固定的统一格式
在工作描述项目的选择方面,不同的组织之间或同一组织内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工作识别和工作概要
工作识别
工作识别:目的在于获得企事业组织的工作识别标志
①工作名称:表明正式的角色
②其他识别标志:出版物的代码、副标题和替代名称
③工作地:物理位置
④隶属关系:确定组织中的定位
⑤所在部门与直接上级
工作概要
工作概要应简洁,最好使用一句话叙述
工作概要应明确工作的基本目的及其存在的基础
应使用适合工作描述分析系统的语言
避免将预期成效,任务、时间和其他超出工作目的和存在基础范围的细节包括进来。
有关问题和建议
描述长度
不应过长,主要由它所服务的目的决定,能够向招聘者、培训者和其他使用者提供所需信息
具体层次
工作因素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描述,工作信息使用者的水平是关键的考虑因素。
工作说明书
概念
工作说明书又叫职位描述,这个词在工作分析文件中经常见到。然而在使用上,这个词的含义很多
用法
(1)工作说明书是工作描述的同义词
(2)是指对一个工作组中各种工作的划分
(3)是指对一个类或子类中个人的工作的描述
(4)是指从事某一工作的员工的预期效果或其他收益
资格说明书
概念
又称工作规范,主要说明任职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条件及相关素质才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
类别
计分法
比较直观
文字表达法
突出重点、分析细致
表格法
既突出重点,注意对任职者中心品质和中心能力的分析,也注意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职务说明书
概念
职务说明书可以看做工作描述再生形式中最为完整的一种,它包括工作说明书与资格说明书中所有甚至更多的内容
内容
(1)工作状况 (2)工作概要 (3)工作关系 (4)工作任务与责任
(5)工作权限 (6)考评标准 (7)工作过程与方法
(8)工作环境,包括工作工具 (9)任职资格条件 (10)福利待遇及其他说明
四种工工作分析结果的关系
工作描述是最直接、最原始、最基础的形式
工作说明书是目标管理的基础
资格说明书可以为人员招聘、培训、考评、甄选与任用提供依据
职务说明书涉及范围最为全面,是全面反映与利用工作描述信息的形式
工作分析结果形式
工作说明书
主要以“事”为中心,对岗位进行全面、详细与深入的说明
资格说明书
主要以“人”为中心,主要说明什么条件的人能胜任某项工作的问题
职务说明书
既包括对事的说明,又包括对做事人的说明
2章、工作分析的内容与组织
第一节工作分析的具体内容
工作内容分析基础
工作内容
做什么
工作方法
怎么做
工作目的与原因
为什么做
工作过程与结构
包括哪些环节与要素
工作分析的客体和对象
客体
工作岗位
对象
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内容
分析对象内涵与外延的具体形式与范围的总和
形式
工作描述、工作说明书、资格说明书、职务说明书
岗位责任
责任的种类
岗位责任一般是通过对不同任务简洁、明了和直观的描述来揭示的,是工作分析的主要内容。
分为管理责任和非管理责任
岗位责任分析的原则
用主动性的功能动词来描述
使用专业术语——避免模糊&数量
记录任务
注意按任务的先后顺序进行
刻画任务的质量和数量要求
写好开场白
资格条件
工作经验
完成岗位工作、解决相关问题的实践经验
智力水平
独立能力
独立工作,独立做出判断,独立制定工作计划
判断能力
根据一系列原始材料,自己做出决定
应变能力
处理突发事件中必备的能力,针对有关问题做出适当协调
敏感能力
要求工作人员精力集中、反应迅速、避免工作失误
技能要求
工作技巧和准确性,是工作人员达到工作要求的速度、精确程度及其所需要的操作能力
体力要求
工作本身对工作人员的体力方面的需求,主要通过体力活动的频率和剧烈程度
其他心理要求
相关品德
兴趣与情趣
工作坏境和危险性
工作环境(可补偿因素)
不能由工作人员自由支配,并且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体力或脑力健康。首先分析工作环境的性质及其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危险性
体力活动或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包括身体损伤和职业病。
其他相关信息
工作分析概况
工作分析的主题
工作分析实施的日期
工作分析的名称
相对重要和常用资料
工作分析的代号
工作人数以及性别分类
工作分析主体的别名
经验和培训
涉及经验和培训的种类和数量,对提高技能、圆满完成工作来说是必需的。
最低要求——最低学历、上岗培训和工作经验
优先权——比绝对要求的最高标准更高
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分析某项工作与其他工作的联系。有助于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晋升或工作调整路线的了解,有助于发现工作人员的来源,有助于更为准确的划分工作类型。
非工作行为条件
不直接涉及工作的责任和质量。一般包括:相关证书;工作人员应有的工具、衣饰及设备;年龄限制;婚姻状况;国际;政治面貌;对工作的适应程度。
说明
使用的设备和原材料
技术术语的定义
第二节工作分析内容的标准化
工作分析的指标
概念
工作分析内容的标准化是对工作分析内容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分解化与具体化的处理过程
工作分析的内容标准化之后,即成为工作分析的指标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定工作分析指标体系的过程,就是工作分析内容的标准化过程。
解释工作分析对象的数量与质量特征的一种操作化形式。
工作分析指标是整个工作分析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整个分析活动的中心。
结构
名称:对指标内容和形式的总体概括
定义:对指标内容和操作的定义
标志:对指标级别的区分和辨认的特征的规定
标度:对指标级别范围或程度的规定,对每个级别范围的数量或质量的规定
注释:对指标的来源、适用范围和操作方面的问题的说明
指标体系与分析
可操作性
凭借现有的方法手段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分析
普遍性
每项指标反映的特征都应是所有被分析岗位的特征
独立性
各个指标之间不能存在矛盾(因果、交叉)关系,必须相互独立
完备性
不能遗漏影响岗位工作数量质量的所有重要因素
简约性
没有任何多余重复指标
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原则
测定指标与评定指标
状态指标与结构指标
单项与综合
相对性与绝对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
统一性与自拟性
指标相结合
构建方法
对象分析法
模块结构分析法
调查咨询法
文献查阅法
理论推演法
观察分析法
标准化步骤
观察分析法
工作定位或任务分析的适用方法
决策表、时间列、任务清单、流程图、语句描述
第三节工作分析的组织和实施
前言
工作分析的组织和实施可以由中介咨询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或政府部门来操作
实现资源互补,提高工作效率——外聘专家
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高校与科研机构专家
准备工作
确定分析目标
决定所需要的专门信息
取得认同和合作(要经过最高层领导人、中层领导和员工代表的共同讨论)
明确工作分析人员的责任(审查与督促计划方案的实施)
评估与计划
估计需要的工时和分析人员人数(对职位进行全工作日的分析方案)
选择内容
组织实施
选择工作分析人员
培训工作分析人员
研究和利用已有的书面资料
实施过程控制方法
公开发表工作分析的结果
结果评价与运用
工作分析结果运用的指导和培训
工作分析结果的评价
工作分析中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
取决于分析结果使用者的意见
3章、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与工具
第一节观察分析法
概述
观察分析法
观察分析法一般是由有经验的人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记录某一时期内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有关的工作因素,达到分析目的的一种活动。
适用范围
适用于短时期的外显性行为特征的分析,适用于比较简单、不断重复又容易观察的工作分析。不适用于隐蔽的心理素质的分析以及没有时间规律与表现规律的工作分析。
优点
观察者可根据自己陈述的内容,直接到工作现场了解信息,取得的信息可以确保比较客观正确
缺点
干扰工作者的正常行为或工作者心智活动,无法感受或观察到特殊事故
要求观察者有足够实际操作经验
不能得到有关任职者资格要求的信息
不适用于工作循环周期长的工作、脑力劳动的工作
工作者自我记录法
概念
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合二为一时,观察分析就成了工作者自我记录法,又叫工作日志法
这种形式要求工作者每天按时间顺序记录自己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及各项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等,一般要连续记录10天以上
适用于
适用于管理或其他随意性大、内容复杂的岗位工作分析
优点
提供的信息完整详细且客观性强,由工作者本人记录最为经济与方便
缺点
可能存在一定的记录误差,记录者或多或少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
当观察的对象与内容为某个片段时,常采用写实法
第二节主管人员分析法
概述
概念
由主管人员通过日常的管理权力来记录与分析所管辖人员的工作任务、责任与要求等因素的方法
理论依据
主管人员对这些工作有相当深刻的了解。许多主管人员以前也曾经做过这些工作,非常“内行”
也许会存在一些偏见,所以要采取与工作者自我记录法相结合的方法
优点:
收集的信息准确;收集信息的速度快
缺点:
收集信息的标准化程度和职责的完整性较差对主管人员要求较高
会引起被要求分析的员工的抵触
需要首先对主管人员进行工作分析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第三节访谈分析法
概述
概念
通过访问工作者,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以及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由此获得工作分析的资料
访谈的对象可以是工作者,也可以是主管人员或者工作者的同级与下级
适用范围
即适用于短时间可以把握的生理特征的分析,又适用于长时间才能把握的心理特征的分析
类型
访谈法的形式主要有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两种
优点:四个有利于
有利于双方沟通
有利于信息资料的收集
有利于激发被访者的主动性
有利于收集信息的准确和深入
缺点
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
在访谈过程中容易受到任职者个人因素的影响
访谈双方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沟通,影响日常运转
信息的失真和扭曲
两种基本技能
问题设计
保持热情
先查资料和经验
直接相关
逻辑顺序排列
试验访谈
检查、修改
构建问题清单
整理资料
第二次试验访谈
构建最终访谈提纲
访谈技巧
事先清晰说明访谈的目标和方法
访谈前确定是否有其他工具可以替代
选择适当的回答者满足信息性质、收集方式及研究的其他要求
需要回答者的支持
控制访谈,目标导向
控制举止、行为等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记下以外重要信息
论述如何提高问卷设计质量
工作分析中的许多资料收集工作是通过对工作者或者其他人员的提问来完成的。观察、访谈和问卷这三种最基本的资料收集方法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调查问题的设计。因此,问题设计便成为一个工作分析者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下面是有关问题设计的一些建议。
(1)保持设计问题的热情,直到你认为问题已经足够。
(2)根据有关的资料和先前的经验检测所设计的问题。
(3)只选择那些与所调查资料直接相关的问题。
(4)把问题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把那些容易的、没有挑战性但又必要的问题排在前面。
(5)构造一种粗略的工具,对少量的被访者进行先导性的试验访谈。
(6)检查结果,修改或删除问题。
(7)修改不清楚的问题。
(8)在做了上述修改后,构建一个问题清单。
(9)整理资料使问题的回答选择化。
(10)进行第二次试验访谈,这次的重点是检查问题和回答项是否足够。
(11)通过检查第二次试验访谈的结果来构建最终的访谈提纲。
第四节问卷调查分析法
概述
概念
就是指采用问卷来获取工作分析的信息,从而达到工作分析的目的。
工作分析中最通用的一种方法
最好请有关专家设计与编制问卷
多适用
规模大、职位设置繁杂的组织。
优点
①范围较广,适用于各种目的、各种用途的职位分析
②成本较低,数据分析速度快,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③获取信息的速度快
④信息获取量大
⑤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问卷资料进行尽可能的结构量化
缺点
①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
②问卷本身的质量对工作分析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若问卷质量不高,则最后的分析结果参考价值也不大
③问卷分析法不容易了解调查对象的态度和动机等较深层次的信息
④可控性比较差
工作实践分析法
概念
通过工作分析人员亲自参加、从事被分析工作来实现工作分析目的的方法
适用范围
这是一种不太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比较简单但又独特的工作(如:手工艺品制作者的工作等)
文献资料分析法
概念
通过查阅、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来达到工作分析目的的一种工作分析方法
适用范围
这是一种工作量较小但又经济有效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比较常见而又非常正规的、有一定历史的工作(如:通过查阅《职位分类词典》对工作进行分析)
6章、工作评价流程与实施
准备阶段
清岗
梳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
对组织的职位进行清理
列出需要进行评价的职位名称
确定参加评价的岗位
完善工作说明书
工作分析和工作说明书的编制是工作评价的基础
评价前的准备工作
选择适当的工作评价方法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岗位数量少,可以采用简单的排序法
大中型企业一般需要采用评分法或要素比较法
组建工作评价委员会
资格要求
遵循多角度原则; 熟悉被评价岗位的情况; 相关人员的认可
首先,评价委员会的构成须遵循多角度原则,成员最好是来自有代表性的不同部门,最好来自管理或者与管理相关的职位,尽管在评价活动中涵盖所有领域不可能也不现实,但应尽可能包括多数典型岗位的相关领域人员。
其次,评价委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熟悉被评价岗位的情况,在对组织或者至少对组织的某些方面的了解上是真正的专家,对整个岗位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评估人员要能够客观地看问题,在企业中要有一定的影响力,以保证岗位评估结果的权威性。
另外,评价委员的选择还需考虑相关部门成员对其的认可程度,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具有责任心、能够保持公正客观的判断,有时甚至学历要求也是较为重要的条件。依据上述这些人员选择的原则,工作评价委员会主要由组织内高层、中层有直线下属的人员和少量基层员工构成。
人员构成
组织内高层、中层有直线下属的人员和少量基层员工
人数
18〜25名为宜
确定评价主持人
主持人承担着控制评估会议、处理评估数据、撰写评估报告的责任
主持人必须要有足够的经验,可以由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管人员担任,也可以由企业聘请的外部专家或咨询公司主持进行
确定工作评价的时间、地点和费用
时间
组织本身的原因
包括组织的规模、待评估岗位的数量、种类、性质等
岗位评估方案的选择
方案实施过程的管理
包括各项人、财、物的资源供给,管理人员的参与程度,评价人员接受培训的程度以及各项评价过程的衔接
费用
方案设计费用;
方案的实施和监督费用
确定后勤人员
负责协助其他操作人员和评价委员会人员工作,包括原始数据的录入、表单的复印和收发等
相关材料准备
待评价的详细和准确的工作说明书、评价过程中的打分表、数据处理表和录入组数据表
选人选方法,准备材料费时
培训阶段
对评价委员会的培训
有效的评估必须确保每个成员熟悉和理解工作评价的目的,现行体系和工作评价的过程,以及他们的责任。因此,进入正式工作评价打分阶段前有必要对评价委员会进行培训
目的:提高工作评价的效率、确保工作评价的效果
步骤
评价委员会成员进行待评价岗位的工作说明书的充分阅读
对评价委员会成员进行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思想的培训
重点向评价委员解释评价表的因素定义和权重
详细地介绍工作评价的整个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步骤
会场纪律
会场纪律(
1)每一位评委必须独立打分
(2)准时参加工作评价培训以及工作评价试打分、正式打分、重打分等各环节工作,不得缺席或请他人顶替
(3)强调保密原则——所有评价委员会成员和主持人不得离开现场,不得接听手机
标杆岗位试打分
通过对标杆岗位的试打分,评价委员会成员基本上熟悉整个工作评价的流程;还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解释,消除评价委员会成员对评价表中各项指标理解的差异
标准差超过20%,重新打分
评价阶段(主体阶段)
岗位介绍
由主持人宣读将要被评价岗位的工作说明书
评价委员会打分
1)客观性原则
所有评价人员在阅读工作说明书的基础上,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评价。
(2)记录性原则(书面形式记录)
所有评价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原始资料由人力资源部进行妥善保存。
(3)数字化原则
在评估会议中评价结果必须一律转化为数字,.以便信息处理和对比。
(4)统计原则
会议主持人在评价结果的数字化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最终结果。
(5)可靠性原则
评估会议必须保证评估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
客观可靠的统计数字记录
评分数据的处理
在评委对岗位进行打分期间要同步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重打分
如果某岗位某项因素评价结果的相对标准差较大,则该项因素应该重新打分。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相对于均值的离散程度。标准差取小于等于10为宜,若高了就需要重新对这项指标进行讲解并打分
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需要对打分的结果进行排序,对不合理的职位、因素重新打分,并对排序进行相应调整,得到最终的工作评价排序表,最后形成工作评价报告,递交到高层讨论、审核并最终公布与实施工作评价结果。
工作评价实施案例
公司背景
子主题
子主题
工作评价方法选择
具体实施步骤
5章、工作评价方法
排序法(职位整体)
什么是排序法
排序法是一种最为简单、最易操作的工作评价方法,也是较早使用的非分析方法之一。
排序法是采用非分析和非定量的方法,由评定人员凭着自己的判断,不将工作内容分解为组成要素,而只是根据工作岗位的相对价值按高低次序进行排列,从而去认定一个工作岗位与其他工作岗位的关系。
排序法的运用步骤
岗位分析
由相关人员组成评价小组,对工作岗位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收集有关岗位方面的数据,并写出调查报告。
选择标准工作岗位(有参考性参照系数的岗位)
选择若干个标准工作岗位作为参照系数。
工作岗位排列
通过与标准工作岗位的比较,对其余的工作岗位进行综合评估。
岗位定级(针对重要性做出判断)
按评定人员事先确定好的评判标准,对各岗位的重要性做出评判,然后将每个岗位的评定结果汇总,得到序号之和除以评定人数,得到每个岗位的平均序数。最后,按平均序数的大小,由小到大评定出岗位的相对价值的次序。
排序法的分类
简单排序法
每种职务填入一份职位说明书或职位内容大纲的卡片,然后将这些职位说明书或大纲卡片进行排序,其中价值最高的职位排在最前边,价值最低的职位排在最后边,然后再从剩下的职位中选出价值最高和最低者,如此排列直到所有职位排序完毕。
配对比较法
将所有要进行评价的职位列在一起,两两配对比较,其价值较高者可得1分,最后将各职位所得分数相加,其中分数最高者即等级最高者,按分数高低顺序进行排列,即可划分职位等级。
评价次数=N(N—1)/2 N:待评工作总数
排序法的优缺点
优点
简单、易懂、易操作、易实行,耗用的时间和资源少
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公司,节约时间和成本
缺点
不客观(主观性强,缺少说服力)
不精确(得出顺序,不能得出实际差距)
难操作(新入职位难以匹配,需重新比较
排序法应用案例
职位分类法(等级数量)
职位分类法介绍
职位分类法是排列法的改革,又称归级法、等级描述法、套级法,在岗位分析基础上,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按岗位的工作性质、特征、繁简难易程度、工作责任大小和人员必须具备的资格条件,对企业全部岗位进行多层次划分,即先根据工作内容对工作岗位进行归类,然后再确定等级结构
职位分类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横向分类(同一职业划分到同一大类
概念
将性质、特征较类似的职位划分在同一个职业群里
分类原则
单一性原则
一个职位不能同时属于两个职系,只能划归于一个职系。
程度原则
当一个职位的工作性质分别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系有关时,以归属程度高的那一系为准来确定其应归属的职系。
时间原则
当一个职位的工作性质分别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系有关且归属程度又相当时,以占时间较多的职系为准来确定该职位的类别。
选择原则
当一个职位的工作性质分别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系有关、归属程度相当且时间也相等时,则以主管领导机关的认定为准来确定其应归属的职系。
纵向分类(等级)
概念
将不同职位群中根据职位性质、特征较相近的职位划归到同一个职位等级中
原则
根据职位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的轻重;所需人员任职资格的条件
具体内容
①工作复杂性;②所受监督;③所循法规;④所需创造性;⑤与人接触的性质和目的
职位分类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1)岗位分析(最基础的准备工作)
基础的准备工作。由企业内专门人员组成的评定小组收集各种有关的资料、数据,写出调查报告。
(2)岗位分类
按照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类岗位的作用和特征,先将全部岗位划分为若干个大类。然后在划分大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按每一大类中各种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划分为若干种类。最后根据每一种类中反映岗位性质的显著特征,将岗位划分为若干小类
(3)建立等级结构和等级标准
确定等级数量、确定基本因素、确定等级标准
(4)岗位测评和列等
职位分类法的优缺点
优点
①简单、快速、容易实施
②各职位很容易纳入预先设立的职位结构中
③提供判断职位等级标准,容易解释职位定位
④与薪资结构建立一致的关联性
缺点
①当职位跨域不同职位功能时,缺少评价的弹性
②当职位等级的定义不清时,一个职位容易同时落在两个相邻的等级中
③当组织的技术层次改变或组织结构改变时,分类法将不易适应
职位分类法应用案例
评分法或评点法(打分)
评分法介绍
概念
评分法又叫评点法或点数法,将工作细分为好几个报酬因素,然后分别评价每一个因素,再将个别评价予以加总,以获得工作的价值
(给每一个报酬因素制定一个标准:因素定义、因素等级、等级配分)
许多学者认为目前此种方法是所有评价方法中最盛行的一种评价方法
评分法的操作步骤
准备一个评价方案(尤为重要
对评价方案的开发又可分为以下步骤:① 选择和定义要素;②将要素分为不同等级;③权衡要素;④给每个要素等级打分;⑤要素方案的验证
标杆职位试测
通常选取一部分关键的标杆岗位进行试测
试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一是职位之间评价总分的差异。
二是所编制的评分要素等级定义是否能够真正反映职位之间的差距。
三是评分要素各等级的赋分是否合理。
四是评分要素的权重分配是否合理。
五是评分要素是否完整、是否有遗漏。
对评价方案进行修订
基于评价方案的开发是评分法最为关键和基础的环节
进行方案的评价和打分
①要素选择(覆盖、本质区别)
②要素等级定义及赋分
③要素权重
一套成熟的适用性的评价方案是该方法最为关键的核心环节
评分法评价方案的开发
要素
要素等级定义及赋分
定义要求:简洁、精确、易懂
根据不同需要选择等差、等比或不规则极差法进行赋分
要素选择
工作技能
智力、创造力方面、身体或机械能力方面
教育培训方面、管理技巧、决策能力
工作职责
行政、人事、监督、财务、市场等职责
错误的影响、对公司决策的影响、对其他工作影响、准确性要求
工作强度
工作困难、压力、身体或精神疲劳、工作量、注意力集中程度、肌肉眼睛紧张等
工作条件
工作场所、自然心理环境、个人危险、单调性、长期出差、职业病等
权重
权重设计方法有四种
①无权重的原始分组合法;②等权重法;③经验权重法;④多元回归统计法
根据各项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给每个因素分配百分数(称权重)
在实践操作中,权重的确定主要靠主观的经验判断
为了确保权重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减少误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补充
三种方法来确定各等级点数
最小权重法
按因素百分数法确定每个因素的最低等级分配点数,再根据等差级数、等比级数或不规则级数决定各级点数
最大权重法
按因素百分数法确定每个因素的最高等级分配点数,然后再按等差级数、等比级数或不规则级数决定各级点数
均衡权重法
使每个因素最低等级分配点数等于权重后,用这个最低等级点数乘以一个常数,来确定最高等级的点数
评分法的优缺点
优点
(1)有明确界定的评价指标,通俗易推广。
(2)在定义职位评价指标时保存了大量原始调查的数据,可以以此为依据根据组织的变化和调整做进一步的动态分析。
(3)由于这种方法具有明确界定的指标分配值,可以采取各种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
(4)明确指出了比较的基础,能够有效地传达组织认为有价值的因素。
缺点
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缺乏对评价项目选择的明确原则
(2)通常它缺乏对评价项目选择的明确原则,以说明选取的这些项目能否解释和衡量工作价值,因此在制订工作评价计划时,系统地选择评价项目是关键的一步。
没有理论上或统计上的依据
(3)这种方法中无论是把各项目的评分数相乘,还是相加,都没有理论上的或统计上的依据。
复杂性,企业与员工沟通有难度
(4)这种方法操作上的复杂性,造成企业与员工解释和沟通的难度。
容易僵化,不易调整
(5)评价要素一旦形成,那么重新进行评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随时间变化要素调整的难度较大,容易僵化
评分法应用案例
要素比较法(钱)
要素比较法介绍
E.J.本基 和其助手在1926年发明要素比较法的早期形式
它是综合了排列法和评分法特征的一种混合方法。此法不把工作与工作直接做比较,而是以构成各工作价值的各因素相比较
要素比较法操作步骤
选择标杆岗位
选择标杆岗位是所有工作评价方法中一件细致而重要的工作,而在要素比较法中尤其如此,因为结果的可靠性主要依赖于它
满足条件
①在一段时间内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②必须能通过所选用的评价因素来清楚的描述和分析;
③标杆岗位反映的薪酬水平以及代表的工资等级必须得到相关人员的认可和接受
排列标杆岗位
给要素分配货币值
排列其他岗位,并确定工资水平
要素比较法的优缺点
优点
适用性较好
可以直接把等级转化为货币价值,进而直接确定改职位的报酬水平数值
缺点
加大了评价的难度
难以解释,不易理解,评价结果接受较困难
没有明确的比较等级定义,存在较大的误差和随意性,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并不常见
综合型方法:海氏工作评价系统
海氏工作评价系统
知识与技能(投入)
技术知识
管理范围
起码的
仅关注活动的内容和目的,而不关心对其他活动的影响
会计、分析员、一线督导和经理、业务员
相关的
决定部门各种活动的方向、活动涉及几个部门的协调等
主任、执行经理
多样的
决定一个主要部门的方向对组织的表现有决定的影响
助理副总、副总、事业部经理
广博的
决定一个主要部门的方向,或对组织的规划,运作有战略性的影响
中型组织 CEO、大型组织的副总
全面的
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
大型组织的 CEO
人际关系技巧
基本的
多数岗位在完成基本工作时均需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基本沟通技巧要求在组织内与其他员工进技巧,基本沟通技巧要求在组织内与其他员工进行礼貌和有效的沟通,以获取信息和澄清疑问
会计、调度员、打字员
重要的
理解和影响人是此类工作的重要要求。此种能力既要理解他人的观点,也要有说服力以影响行为和改变观点或者改变处境,对于安排并督导他人工作的人,需要次类的沟通能力
订货员、维修协助员、青年辅导员
关键的
理解和激励人的岗位,需要最高级的沟通能力。需要谈判技巧的岗位的沟通技巧也属此等级。
人力资源督导、小组督导、大部分经理、大部分一线督导、CEO、助理副总、副总
解决问题(过程)
思考的环境
高度常规性的
有非常详细和精确的法规与规定做指导,并可获得不断的协助
常规性的
有非常详细的标准规定并可立即获得协助
半常规性的
有较明确定义的复杂流程,有很多的先例可参考,并可获得适当的协助
标准化的
有清晰但较为复杂的流程,有较多的先例可参考,可获得协助
明确规定的
对特定目标有明确规定的框架
广泛规定的
对功能目标有广泛规定的框架,在某些方面有些模糊、抽象
一般规定的
为达成组织目标和目的,在概念、原则和一般规定的原则下思考,有很多模糊、抽象的概念
抽象规定的
依据商业原则、自然法则和政府法规进行思考
思考的挑战
重复性的
特定的情形仅需对熟悉的事情进行简单的选择
模式化的
相似的情形仅需对熟悉的事情进行鉴别性选择
中间型的
不同的情形,需要在熟悉的领域内寻找方案
适应性的
变化的情形要求分析、理解、评估和构建方案
无先例的
新奇的或不重复的情形,要求创造新理念和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应负责任(产出)
采取行动的自由
行动的自由度是指职务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其工作进行个人指导和控制。
影响范围
影响性质
承担职务责任
第一级是后勤性作用,即只在提供信息或偶然性服务上出力;
第二级是咨询性作用,即出主意与提供建议;
第三级是分摊性作用,即与本企业内外其他部门和个人合作,共同行动,责任分摊
第四级是主要作用,即由本人承担主要责任,
概念
海氏工作评价系统又叫“指导图表—形状构成法”,它诞生于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Hay公司,由美国工资设计专家艾德华·海于1951年研究开发出来
实质上是一种评分法,基本综合了评分法和要素比较法的特色。它主要用于管理的、专业的和技术的岗位
类型
上山型:职务责任>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60%,40%)如营销副总
下山型:职务责任<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0%,70%)如产品开发工程师
平路型:职务责任=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0%,50%)如小车司机班班长
海氏工作评价系统应用案例
总结
4章、工作评价概述
工作评价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工作评价
概念
工作评价又称岗位评价或职位评价,是指在工作分析或职位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组织内部各职位的责任大小、工作强度、工作环境、工作难度、任职条件等因素进行评价,以确定各职位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并据此建立岗位价值序列。
过程
通过对员工劳动状况的多种因素测定,将各种因素的作用和重要程度予以综合,得到体现不同岗位劳动量和价值量差别,具有可比性的评价数值的过程
目的
最主要目的是为组织内部的薪酬公平提供依据
工作评价的特点
工作评价以组织内部任职者的岗位为评价对象(工作评价的中心是客观存在的“事”,而不是现有的人员)
工作评价是对岗位相对价值进行衡量的过程
工作评价需要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
工作评价的原则
系统原则
系统,就是指工作评价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并且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实用性原则
标准化原则
能级对应原则
优化原则
及时反馈原则
一致性原则
工作评价的意义
明确岗位等级的手段
工作评价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门类、系统、等级的高低,使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一致,把工作上所需资格条件相当的岗位都归于同一等级,协调各类岗位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建立薪酬体系的基础
工作评价技术和方法可以帮助组织建立岗位价值级别的统一标准,也就是通过岗位价值评估建立组织的薪酬层级关系图。
确立职业发展路径的依据
透明化的工作评价标准便于员工理解组织的价值标准是什么,以及该怎样努力才能获得更高的岗位,从而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晋升途径。
为员工招聘提供依据
工作评价中使用和产生的人力资源文件,对职位工作的性质、特征及任职者的资格条件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这些材料可以作为员工招聘的依据。
做好任职者和职位的匹配
工作评价重点是“职位”而不是“人”,等职位等级确定以后,结合职位和员工的分析,做好人岗的匹配,提高组织效率。
工作分析与工作评价的关系
工作分析是工作评价的基础
工作评价是工作分析的逻辑结果
工作评价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介于工作分析和薪酬制度设计之间的必备环节
工作评价的内容与演变
初期的简单定性评价内容到后期的综合订立评价内容
岗位价值评估的方法
基于市场的评估方法
基于工作的评估方法
职位分类法;岗位排序法;岗位参照法;评分法;因素比较法
评分法
以岗位的工作内容为基础,按对任职人员的素质要求或工作复杂程度细分为若干因素,然后将这些因素在每个岗位上量化或等级化,最后综合转化为分值,从而根据分值确定岗位价值
岗位分类法、岗位排序法、岗位参照法属于定性评价;评分法、因素比较法属于定量评价
岗位排序法
岗位排序法是从整体的角度对职位进行比较和排序,而因素比较法则是选择多种报酬因素,按照各种因素分别进行重要性比较与排序,对组织中的全部岗位进行统一标准的比较
岗位排序法是较为简单传统的、整体性强的工作评价方法,运用这一方法时并不对工作内容进行分解,而是由评价人员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将各工作岗位的相对价值按高低次序进行排序,因此这种方法的评价内容即是工作整体。
职位分类法
岗位分类法是指通过制定一套岗位级别标准,将岗位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归到各个级别中去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建立岗位级别体系,包括岗位的类别划分和岗位等级的建立与定义,这需要依据一定的要素进行,这些要素即是岗位分类法的评价内容, 在操作中这些要素可以根据组织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最终确定,最终将各个岗位归到合适的岗位类别和岗位级别中去。岗位分类法广泛运用在政府部门中
行业、岗位类型的多样化造成的工作评价内容的差异
1.不同行业类型的工作评价内容——中国最早运用于纺织组织推行岗位工资制
2.不同岗位类型的工作评价内容——海氏工作评价法是国际上针对管理类岗位最为通行的评估方法;“日内瓦操作工人岗位价值评估模型”是国际上针对生产岗位最普遍的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的提升使工作评价内容向基于战略贡献转变
国内筛选的报酬要素项目可以分为责任因素、能力因素、努力程度因素、人际技能因素、职责复杂性因素、教育背景和适应性因素6类。国内企业较为突出人际技能因素在衡量岗位相对价值中的作用
工作评价的内容是工作的报酬要素——组织认为有价值的一些工作特征
工作评价的发展趋势
从狭义工作评价到广义工作评价系统
从描述性静态工作评价到战略性动态工作评价
从主观性较强的工作评价技术到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