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的思维导图,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编辑于2023-09-11 22:52:05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1)16—17世纪,代表人物和著作: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其著作为《乌托邦》;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其著作为《太阳城》。 (2)18世纪,代表人物和著作: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其著作分别为《自然法典》和《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3)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1)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3)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各国工人政党于1864年建立了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①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②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以及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 再次,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列宁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历程和主要做法
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5)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6 )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7)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 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九个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第二,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第六,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七,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八,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九,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 第二,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四个因素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的四个因素
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长期性。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个原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三个原因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之所以会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是因为: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一个探索
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开拓前进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指出:“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避的。”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全面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深刻启示。 首先,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投身其中的历史运动。 其次,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再次,实践探索中出现的某种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 最后,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
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
首先,正确认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潮时期,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 其次,充分估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新境界,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广泛影响。 最后,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以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