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人物,代表作 主要观点和成就,内容有先秦~秦汉时期--孕育、奠定基础、晋 隋 唐时期--继承、提高阶段、宋 金 元时期--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实践阶段、明 清时期--综合汇通 深化发展阶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 — 孕育、奠定基础
形成基础
文化基础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
秦,汉大一统社会格局逐渐形成,为中 医理论体系基础提供了思想文化理论基础
方法工具
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影响
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医方实践
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形成标志
《黄帝内经》
贡献
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形成,确立了中医理论原则,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内容
共162篇,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
非一时之作,《史记》和《七略》的形成,亦非一人之手。
《难经》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对脉学有详细而精当的论述和创建,提出寸口脉诊
为藏象学的形成奠定了形态学方面的科学基础,对经络学说、命门、三焦的论述和发展较《内经》有所发展
作者
东汉人著,托名秦越人(扁鹊)
一部以讨论问难探索医学理论的著作,全书共81难,
《伤寒杂病论》
我国第一部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临床医学专著,首次提到了“证”的概念
确立了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的应用原则,从而使中医理论和临床融为一体,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张仲景
《伤寒论》
着重讨论外感病的诊治 ,归纳了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大致规律,分析了疾病不同阶段的大致变化特点及治疗要点,提出外感疾病的六经辩论纲领,共113首。
《金匮要略》
着重讨论内伤杂病的诊治。以病分篇,论述了40多种疾病的因,机,证,治,贯穿着内伤杂病的脏腑的辩证方法,载方262首。
《神农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集东汉前药物研究之大成
载药365种,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性”“五味”理论,和“七情和合”等药物的理论,为中药学发展的奠基之作
成书于后汉,拖名于神农
晋、隋、唐时期 —继承、提高阶段
继承、发展阶段
《内经训解》
作者--全元起
朝代-齐梁间人
《黄帝内经太素》
作者-杨上善
朝代-唐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作者-王冰
第七卷,七篇有关五运六气篇章,首倡五运六气学说
对中医病因,病机,辩证,治则治法等理论🈶精辟阐述
西晋王叔和,唐孙思邈对《伤寒论》的整理与研究,对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创新,提高阶段
《脉经》
朝代
晋代
王叔和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总结24种脉象几其主病,首次整理了脉学理论
首次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对中医脉学进行了全面系统论述,丰富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针灸甲乙经》
作者-皇甫谧
朝代-晋代
我国现存最早都针灸学专著,对经络学说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诸病源候论》
作者-巢元方
朝代-隋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和症证学专著对疾病的病候,病机进行了新的探讨,对中医病理学说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外台秘要》
作者-王焘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
作者-孙思邈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记述了唐代以前医学理论,方剂,诊法,治疗、食养等,代表了盛唐以前的医学发展水平
《重广补注皇帝内经素问》
首载运气七篇,首倡五运六气学说
对中医病因,病机,辩证,治则,治法等,均有精辟论述
宋、金、元时期 —学派涌现、理论突破实践阶段
《三因极-辩证方论》
作者-陈无择
朝代-宋代
提出了病因学上著名的三因学说,确立了“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病因理论化
使中医病因学说更系统化和理论化
《小儿药证直诀》
作者-钱乙
朝代-北宋
开儿科腑脏辩证论的先河,丰富了腑脏辩证论治的内容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河间)
学派-主火派,寒凉派
主要观点
倡导“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认为百病多因火,治疗疾病以寒凉为主
为后世温病学说的产生开创了先河
代表作
《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报名集》
张从正(子和)
学派-攻邪派
认为凡病皆因邪而生,“邪去则正安” 治疗多以汗,吐,下三法攻逐邪实为主,反对滥用补药
代表作-《儒门事亲》
李杲(东垣)
学派-补土派
脾胃为元气之术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情志所伤,皆伤脾胃 主治疾病以调补脾胃为生,著用益气升阳方药 提出内伤发热
代表作-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
朱震亨(丹溪)
学派-养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倡导“相火论”
认为湿热,相火为病,十之八九
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
百病多因痰作崇
代表作-《格致余论》
明、清时期 —综合汇通、深化发展阶段
藏象学说发展
张介宾(景岳) 赵献可
发展形成了“命门学说”
为调整阴阳提供了理论依据几具体治疗方法
李中梓
在前人认识的腑脏基础上,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论断
温病学派形成与发展
吴有性(又可)
理论贡献
创“突气说”,提出“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确立3 感染“戾气”为传染病发病主因的新观点。
著作-《瘟疫论》
叶桂(天土)
继承明代温病学成就,创立了卫气营辩证的方法
吴塘(鞠通)
理论贡献-提出三焦辩证思路
著作-《温病条辨》
薛生白
理论贡献-发展温热病理论
著作-《温热条辨》
瘀血致病论发展
王清任
理论贡献-致力于人体气血运行的研究,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倡导活血化瘀的治法
著作-《医林改错》
辩证施治(辩证论治)
周之斡-倡导辩证施治,著《慎斋遗书》
章楠-首提“辩证论治”,著《医门棒喝》
综合汇通的代表医家与著作
明代楼音《医学纲目》
明代王肯堂《政治准绳》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明代晨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