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交天性
《社交天性》读书笔记,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内容:1.大概六十多个实验吧,包括一部分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的理论信息,主要整理的是社交驱动的那部分,后面相关的应用部分没有整理(毕竟个人兴趣);2.实验和结论都不是特别强的逻辑证明,更多是佐证。
编辑于2018-10-23 12:27:20社交天性——三大驱动力
连接
社会痛苦
哈洛恒河猴实验(P50)
过程:哈洛把刚出生猴子和它们母亲分开饲养并造出两只(铁丝网+牛奶、木头+绒布)替代其母亲
结果:新生猴子每天花费18小时与绒布妈妈在一起,几乎不与铁丝网妈妈相处
结论:小猴子更亲近于那些让它们感觉更像真正母亲的东西,而无关于是否能够提供其食物
反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连接需求是其余需求基础
穆勒莱尔错觉(P71)
即使理性上知道两条线同样长,但知觉反应仍然会强迫我们的认为其中一条比另一条长(背后根据是我们会认为其中一条线离我们更远,另一条离我们更近),而类似于网络球导致的社会排斥同样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即使事先知道是实验乃至程序,我们仍然会因为社会排斥而感到痛苦
前扣带皮层对于研究物理痛苦与社会痛苦的重要性(P54)
一、前扣带皮层是哺乳类动物从爬虫类祖先中区分出来的神经适应之一,哺乳动物有扣带,爬虫类没有,因此哺乳动物具备而爬虫类不具备的心理特征(比如母婴依恋)会与扣带皮层有关
二、前扣带皮层拥有的阿片类物质(具有麻醉作用)受体的密度最高
三、已知前扣带皮层中的背侧前扣带皮层在物理疼痛的体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背侧前扣带皮层与各种非人类哺乳动物的母婴依恋行为都有关系
扣带回切开术(P56)
过程:医生会把一部分背侧前扣带皮层切除,或者把背侧前扣带皮层与周边其它脑区隔离开来
结果:一些慢性疼痛患者术后感受的报告说,他们仍然感到疼痛,并且能够指出身体哪个部位疼,以及有多疼,但他们同时指出这种疼痛已经不再让人感到难受了,也不再焦虑
结论:背侧前扣带皮层在物理疼痛体验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感知其痛苦感(使疼痛让我们觉得是不好的东西)的核心脑区
松鼠猴实验(P57)
过程:使用手术方法切离松鼠猴内侧额叶皮层(包括前扣带皮层)的部分,观察不同损伤情况下松鼠猴在社会隔离条件下的痛苦叫声情况
结果:只有当背侧前扣带皮层被切除时叫声才会消失,当其余脑区损伤只有背侧前扣带皮层完好叫声就不会停止;人为电刺激背侧前扣带皮层会导致社会隔离条件下同样的叫声
结论:背侧前扣带皮层与非人类哺乳动物的社会依恋行为有关系
雌性老鼠实验(P58)
过程:把一些分娩之前的老鼠分为三组,第一组切除扣带,第二组切除其它脑区保留扣带,第三组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然后把这些老鼠关在一个笼子里,并人为在局部制造出“强风”和“高温”环境,观察新出生幼崽在不同母亲照顾下的成活率
结果:第三组所有幼崽都顺利存活一周以上,第二组有部分幼崽没能存活过一周,第一组只有五分之一的幼崽存活过两天
结论:前扣带皮层与母婴依恋行为有重要关系
潘克塞普社会痛苦假说(P52)
假说:社会依恋系统搭载在物理疼痛系统上捎带着运行的(进化上物理疼痛先于社会疼痛出现),依恋行为具有对疼痛系统的麻醉作用
过程:使小狗社交孤立,发出分离哀叫,其后注射吗啡(具有止痛效果的合成麻醉剂),使得分离哀叫很大程度上消失
结论:同一种化学作用(注射吗啡)能同时处理物理痛苦和社会痛苦
停止-信号任务(P66)
过程:屏幕上出现向左或向右的方向键,被试需要在键盘上找到对应的箭头尽可能快地按下去。并且在一些箭头出现后会响起停止信号音,即要求被试在这一轮中停止敲击键盘。一开始信号音会出现在箭头250毫秒之后,这段时间内被试有足够时间反应,但之后主试会让信号音响起的时间被不断延后,以至于让被试完成这个任务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结果:在被试出错的那几轮中,他们感到非常沮丧和焦虑,其背侧前扣带皮层也产生了强烈反应,并且被试越沮丧其反应就越剧烈
结论:背侧前扣带皮层可能是一个警报系统——检测出问题(认知功能)并拉响警报(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的结论来自于乔治布什科学家的成果并非来自于该实验(P63)
止痛药实验(P68)
过程:把一群人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天服用1000毫克的泰诺林,第二组服用同等剂量的安慰剂药丸,一共持续三个星期。期间被试每天晚上都必须通过电子邮件回答一些问题报告他们当天感受到社会痛苦的程度
结果:在研究开始后的第9天,研究现实服用泰诺林的这组人感受到的社会痛苦明显低于另一组,而在9~21天之间其差异仍然在扩大
结论:服用止痛药(泰诺林)显著降低了大脑的疼痛网络对因遭到社会排斥而感到痛苦的敏感度
止痛药+网络球(P68)
略
OPRM1基因变体或μ阿片受体基因(P70)
过程:对被试进行基因采样(有A/G、A/A和G/G三种,其中G/G类型对物理疼痛最敏感),让被试参与网络球实验,观察不同基因携带者面对社会排斥时背侧前扣带皮层和前脑岛的激活模式
结果:遭遇社会排斥时G/G类型的背侧前扣带皮层和前脑岛激活程度显然高于其余类型
结论:社会痛苦和物理疼痛共享一个神经机制
网络球(P61)
过程:在一个房间里三个人按照三角形路线抛解一只网球,三个人中两个是托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抛解两个托儿不再把球抛给真正的被试只是一味地互相扔球(数字化处理略)
结果:被试认为自己遭到社会排斥表示非常愤怒或难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显示经历的痛苦越剧烈其背侧前扣带皮层的激活程度越高,这与物理疼痛的实验结果一致
结论:社会痛苦和物理痛苦有共同的神经基础
合作
易位造词(P77)
过程:要求被试们辨认出“LIOSAC”能够拼成“SOCIAL”这类任务,再根据团队的总成绩支付报酬,并要求被试团队内部分配
结果:有的人认为平均分配公平,有的认为按贡献分配公平,但只要认可分配过程是公平的,那团队成员就能保持积极情绪
蜡烛实验(P104)
过程:实验组织者要求一部分人直接捐款,而对另一部分人说捐款后将得到一支蜡烛作为回报
结果:得到蜡烛的那一部分人更有可能进行捐赠,并且他们捐的钱也更多
结论:蜡烛产生了交换的假象方便人们用非利他的理由掩盖自己的慷慨大方
报酬划拨(P79)
过程:主试先让一部分人赢得50美元,而这些人能够看到其他人分文未得;随后这些赢家看到那些最初的输家接二连三地赢钱,甚至他们赢得的前是从这些赢家自己的钱,直至最后大家赢得的总金额相差无几。然后观察这个过程中那些最初赢家的神经反应
结果:最初赢家的大脑奖赏系统始终处于稳定的激活状态
结论:大家都公平地赚到钱比看到自己赢得更多的钱更快乐,公平战胜了自私
信封实验(P81)
过程:让被试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给他们写两封信,其中一封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描述(如:你有一头棕色的头发),另一封则用非常积极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描述被试(如:你是唯一一个关心我甚至于关心自己的人),观察被试在阅读这两封信时的大脑活动
结果:在阅读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信时候大脑奖赏系统(腹侧纹状体)激活,并且与我们物质上吃到甜食的激活模式非常相似
结论:物质奖励与社会奖赏共享同一个神经认知过程
陌生人的社会奖励实验(P82)
略
囚徒困境
陌生人囚徒困境(P88)
过程:略
结果:人们在超过三分之一的博弈中选择了合作
被试选择合作时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结果
外侧前额叶皮层
大脑用来抑制欲望的脑区,帮助我们遵守规范
没有被激活
腹侧纹状体
大脑奖赏系统,反映我们真实偏好
被激活
熟人囚徒困境(P89)
过程:事先了解对方选择过合作选项
结果:人们选择合作的概率从36%提高到61%
机器人囚徒困境(P92)
过程:被试的对手被替换为机器人
结果:合作没有激活大脑奖赏系统
讨价还价博弈(P78)
过程:提议者提出对金钱的分配方案,由响应者决定是否接受这个方案,响应者若接受双方都将获得一定数量的金钱,若拒绝那么两人都将一无所获。提议者的方案有两种:1)从10美元中分5美元给响应者、2)从25美元中分5美元给响应者,通过这种方式剔除物质奖励因素以观察公平因素激发的神经活动
结果:被不公平对待激发了社会排斥使前脑岛和背侧前扣带皮层激活;被公平对待使大脑奖赏系统(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和腹侧纹状体)更加活跃并且与具体金额无关
电击实验加强版(P94)
过程:诱导电击实验中的观察者同情受害者
结果:那些有机会逃离现场的观察者由于共情同意互换角色的可能性高达91%
结论:共情是利他主义的催化剂,基于共情的帮助是发自心底的关爱;反过来说明逃离实验的人是出于自私的动机
经济慈善决策(P96)
过程:赠与被试5美元,然后问是否愿意放弃其中的2美元,代之某个慈善机构能够收到5美元的馈赠,并观察被试的大脑活动情况
结果:在被试做出放弃自己利益去帮助他人的决定时,其大脑的奖赏系统激活程度更高
结论:大脑奖赏系统更青睐于给予而非索取
青少年的经济慈善决策(P97)
略
男女朋友经济慈善决策(P97)
略
电击实验(P93)
猜想:人们之所以愿意帮助别人是出于自私的动机(如逃离不快)
过程:要求一名观察者观看受害者受到电击时的痛苦情景,然后把观察者分成两组。实验人员让第一组在互换角色和继续留下来观看受害者被电击之间做出选择;而让第二组在互换角色和马上回家之间做出选择
结果:必须观看受害者受苦的第一组更多选择互换角色;能够回家摆脱不愉快境地的第二组更多选择直接回家
结论:如果能轻易摆脱不愉快境地人们便会想办法摆脱;如果不能那就倾向于做“正确的事”
心智解读
心智化系统
黑猩猩实验(P118)
过程:研究人员给黑猩猩看一段视频,视频里某个男人努力想摘到一串香蕉,但香蕉太高够不着,在男人解决问题前播放会暂停,这时给黑猩猩看四张照片,分别显示这个摘香蕉的男人下一步可能会做出的动作
结果:黑猩猩能够找到显示了正确解决方法的照片(拿来一个箱子,然后站在这只箱子上面)
结论:它明白视频中这个人是一个有欲望和目标的人
莎莉-安妮任务(P119)
过程:孩子们会看到莎莉将一颗弹珠放进一只篮子里,然后离开。莎莉一离开安妮就会把弹珠移到盒子里。等莎莉回来后问观看表演的孩子们,莎莉会到哪里去寻找弹珠
结果:3岁的孩子以为莎莉会到盒子里找,5岁的孩子知道莎莉到篮子里去找
结论:5岁以下孩子以自我中心的视角看问题——以为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知道的一切,5岁孩子能够理解他人可能拥有与自己不同的信念
社会思考与非社会思考(P125)
过程:研究人员让被试阅读三种不同的句子,一些句子可以连成一个段落故事(需要用心智化能力去理解),一些句子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还有一些句子之间毫无关系
结果:被试在阅读毫无关系的句子时大多数人的外侧前额叶区域(与语言能力和工作记忆有关)激活了;阅读故事引发心智化过程时被试的外侧前额叶区域相当安静,背内侧前额叶皮层、颞顶联合区、后扣带回以及颞极(心智化系统)更加活跃
结论:社会思考和非社会思考虽然在经验上具有相似性,但依赖的是两套不同神经系统
自动拍照(P126)
过程:要求每位参加实验的被试胸前挂一台能够定时自动拍照的照相机,在活动时也不能拿下来,然后让被试躺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里一次观看这些照片(包括自己和另一名被试的)
结果:看到自己照片被试会回忆起曾经的经历;看到其他被试时会激活心智能力想象他人的经历,于是他们大脑中心智解读相关的脑区更加活跃
默认网络(P129)
过程:让被试完成三项任务,其中只有一项需要心智能力,并且三项任务之间打算顺序混合进行,每项任务之间会有2~8秒的休息时间
结果:在休息时间默认网络更活跃的被试在之后心智任务的表现更好
结论:默认网络让我们时刻准备着透过心智化的镜头去观察别人的思想
猎鹿实验(P130)
过程:要求被试通过电子游戏与另一个被试合作在一个迷宫中诱捕小动物
结果:被试的合作伙伴下一步行动越难以预测,其心智化系统被激活的程度就越高
猜数实验(P132)
过程:被试要进行多轮实验,每轮实验中每个被试都要在0~100之间猜一个数,胜负取决于该被试猜的数与其余被试猜的数之间的关系,比如谁猜的数与平均值的2/3越接近谁就赢
结果:小白可能会在0~100之间随机猜个数,有的策略的可能会选33(50*2/3)左右,甚至更进一步认为大家可能都会在33上下猜所以选22(33*2/3)
策略智商
衡量个体在做出自己猜测时多大程度上考虑到了其他人可能采取的策略
与背内侧前额叶皮层活跃程度有相关性
与外侧额顶皮层的活跃程度没有任何相关性(非社会智能相关)
电视试播节目(P134)
过程:让被试分别扮演实习生和制作人两种角色,实习生负责观看由实验人员提供给他们的创意节目,然后报告给制作人,然后让制作人报告他们听到不同报告时的兴奋程度
结果:当实习生看到某个特别好的创意节目并且报告给制作人时,他们大脑中的心智系统被明显激活了,并且激活的只有心智化系统;那些表现更好的实习生他们的颞顶联合区更活跃
结论:心智系统一直对涌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筛选,把应该分享的信息筛选出来,从而促进社会连接
导演任务(P138)
过程:在两个被试中间放一个4x4网格的货架,货架的格子里放着一些小东西,其中一些格子有一面被封住,所以其中一个被试能看到货架上所有东西,而另一名被试只能看到部分。然后实验人员让那个看不到所有的东西的被试扮演导演的角色,并给他一个剧本,要求他指挥货架另一边的被试移动货架上的物品
结果:在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上(略)小孩子犯错改率非常高达80%,成年人表现较好但也有45%犯了错
结论:尽管成年人有更好的心智能力但常常处于懒惰诉诸于经验启发,无法可靠地使用这种能力
镜像系统
恒河猴镜像神经元(P144)
?
过程:当恒河猴完成某一动作时,观察它地单个神经元会如何做出反应
结果
当恒河猴把一个物品抓在手中时运动前区皮层中的某些神经元会选择性地做出反应
当恒河猴把某个东西扔进嘴里时另一些神经元会做出反应
一些神经元还会在猴子看到一个它能够抓握的物体时作出反应(即使它没有抓握)
有的神经元不仅在猴子做出某个动作时有反应,在看到其它猴子做出同样动作时也会有反应
结论:对灵长类动物而言,与某一动作相关的各方面是由不同神经元负责的,而有些神经元同时负责了感知和运动
人类镜像神经元(P147)
简单模仿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过程:让被试躺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里观看手指动作的视频,可以只观看,也可以模仿看到的动作
结果:无论被试只看不动还是在模仿时,人类大脑中位于外侧前额叶和外侧顶叶的一些脑区都被激活,与恒河猴实验中被激活的脑区相同
结论:人类有镜像系统(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无法直接观察单个神经元活动,所以不能断言人类身上也发现了镜像神经元)
经颅磁刺激术
过程:使用经颅磁刺激术让电流直接通过大脑皮层某个特定的点,暂时让这些区域的神经元停止工作,观察当镜像系统受损时,模仿是否会受到影响
结果:被试在模仿任务中出现更多的错误,但经颅磁刺激术作用到其它脑区时并不会产生影响
结论:镜像系统在模仿中有关键的致因性作用
复杂模仿
过程:要求被试(非音乐家)模仿所看到的吉他弹奏指法
结果:镜像系统和其它认知能力参与了模仿过程
被推测为模拟理论的神经基础
镜像系统的相关争执
正方
视觉-听觉研究(镜像感知与意义感知)(P152)
镜像感知
如果神经元因为看到某个动作而做出反应,或者是听到声音而作出反应,那这种感知只是停留在感知层面的镜像感知
意义感知
如果神经元无论是看到某个动作,还是听到某个声音(与动作相关)都被激活,那说明镜像神经元的激活涉及到了相关动作的意义
不可见物体感知(P153)
过程:把一个物体展现给猴子看,然后在猴子和这个物体之间放一堵墙使猴子再看不到这个物体,而当实验人员去那那个被隐藏掉的物体时一些镜像神经元做出了反应
结论:镜像神经元能够对那些对象不可见的动作做出反应
反方
视觉-听觉研究缺陷(P152)
在被识别出来的镜像神经元中只有15%会同时对动作和声音做出反应,但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中无法观察单个神经元的活动,而是大量神经元活动的总体表现,这意味着我们很难保证对意义做出反应的是这些镜像神经元而不是和别的神经元共同作用的总体表现
不可见物体感知缺陷(P153)
猴子可能利用工作记忆在脑海中保存了隐藏物体的形象
镜像神经元可能并不是对行为的意义做出反应,而是对脑海中的视觉表征做出反应
塞西莉亚·赫耶斯
镜像神经元并不是天生被用于对观察到的行为进行映射或对被执行的动作进行意义建构,而是依赖过去的经验。所以镜像神经元就是一些运动神经元,并不存在所谓的镜像或动作共鸣,仅仅是一些与看见或听见某个行为联系起来并导致条件反射的运动神经元
反镜像实验(P154)
过程:要求被试做出一个与自己看到动作不同的动作,如看到一只手在移动就必须移动自己的脚
结果:镜像系统激活程度与直接模仿的激活程度完全一样
结论:如果镜像系统能够把移动你的手和移动我的脚联系起来,那就很难说明这种反应构成了某种动作共鸣,因而很难断定它促进了心智解读
互补实验(P155)
过程:告知被试如果他看到视频里有人用拈的方法去拿放糖,被试就必须用握的方法拿,反之类似
结果:镜像系统比直接模仿更活跃
结论:镜像系统并不是专门为了让我们的心理状态和另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相匹配而存在的
为什么做-怎么做系列研究(P158)
过程:要求被试观察某个特定行为(有些时候同时要求被试背诵一串7位数数字),然后问被试“为什么她要那样做”,或“她是怎么做到的”并观察相应的大脑活动
结果:无论是为什么还是怎么做,镜像系统的活跃性都提高了,但在有干扰的时候(背诵数字)镜像系统仍然会活跃,但心智化系统的活跃程度会明显下降
结论
镜像系统
镜像系统不会产生高层级的心智解读,而是心智解读的前提条件——把一些复杂动作整合成一个简单的带有意向性的行为(动作-行为:手指敲键盘是动作,打字是行为)
心智系统
心智系统在逻辑层面去挖掘行为背后更高层级的意义和动机;此外,心智系统在没有镜像系统辅助的情况下也能从文字中理解他人社会心理
镜像系统把我们的动作砍成碎片,融入心理元素后重组,然后心智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作
共情
电击实验(P167)
过程:被试让一对情侣,女的躺在脑扫描仪里,男的在外面,双方手臂上都连上电极,然后观察当女性自己或她的男朋友遭到电击时的大脑反应
结果:两种情况下女性的背侧前扣带皮层和前脑岛的痛苦网络都被激活了
结论:感同身受并非隐喻性的,而是确实发生的
移情动机(P169)
过程:在一些实验轮次中给被试看一些展现他人痛苦的图片(镜像系统),在另一些实验轮次中给出的图片既可能是焦虑的也可能是悲伤的或是快乐的,需要具体的情境才能理解(心智系统),找出在上面出现过的共鸣事件中都发生了激活的脑区(尽管发生的情感和理解过程不同,但都导致了助人行为的移情动机)
结果:隔区在每一种情形下都被激活了
隔区和助人冲动(P169)
过程:每天都让接受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的被试填写关于他们每天做了什么事情的调查问卷,尤其是当天是否帮助过他人
结果: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中完成共情任务时大脑隔区活跃程度更高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倾向于帮助他人
结论:来自其它脑区的共情有关的信息都汇集在隔区,并在这里形成帮助他人的冲动
隔区有助于抑制碰到威胁时的痛苦感,并把我们的情感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动机(隔区的催产素受体密度最高,并且会受到亲子关系的影响)
奖赏系统(P171)
过程:把电极植入老鼠大脑中各个不同的脑区,并把这些电极连接到一个控制杆,使得老鼠按压某根控制杆,相应的脑区就会受到电刺激
结果:与隔区相连的控制杆被老鼠疯狂按压
结论:隔区受到电刺激给它带来极大的愉悦感
自闭症(略)
破镜假说
激烈世界假说
协调
自我
镜子自我认知(P197)
过程:把一面镜子放到黑猩猩面前,观察这群黑猩猩的反应
结果:一开始黑猩猩会对镜中的影像做各种动作,到第三天这些行为就急剧减少,取而代之是自我为关注焦点的行为(比如利用镜子给自己剔牙)
镜子自我认知加强版(P197)
过程:趁着黑猩猩熟睡的时候在每只黑猩猩额头上涂上闻不出异味的红色颜料,然后观察它们照镜子时候的反应
结果:当这些黑猩猩醒来并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时会用手触摸自己的额头
结论:黑猩猩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那些被单独喂养长大的黑猩猩没有找到它们拥有镜像自我认知的证据
功能性核磁共振和自我认知(P198)
过程:让被试辨认朋友、名人、陌生人和自己的照片,并观察他们的大脑活动
结果:比起辨认他人照片,辨认自己照片时被试大脑中的额叶皮层右侧和大脑皮层外侧表面的顶叶皮层的活跃度更高;并且人们在看到自己的面部图片与跟踪自己的肢体动作这两种情况下他们大脑的顶叶皮层都会有所反应
形容词实验(P199)
过程:让被试看一些形容词(如有礼貌的、健谈的),然后观察他们大脑的激活情况。在一些实验轮次中,被试们必须判断这些形容词是否恰当描述了时任总统的个性;而在另一些实验轮次中,被试则必须判断这些形容词是否恰当描述了自己的个性
结果:与镜像自我认知的结果一致,被试的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皮层的脑区发生了激活,但区别在于形容词实验里被激活的具体脑区是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楔前叶
结论
从镜中认出自己与从概念上思考自己依赖于完全不同的神经回路,所以看见自己和认识自己是两码事
具备镜像自我认知的动物未必具有概念性的自我,甚至能够进行内省性思考
用来表征身体认知的神经回路与用来表征心智认知的神经回路是互相分离的(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直觉的神经学解释)
直接评价和反映性评价(P208)
过程:让青少年(13岁)和成年人报告他们对自己的直接评价(如我认为自己很机敏)和反映性评价(如我的朋友认为我很机敏)
结果
直接评价激活了内侧前额叶皮层,青少年的脑区反应更活跃(青少年更加关注自我)
反映性评价激活了心智解读系统(被试想弄清楚他人对自己的想法)
青少年在对自己直接评价时同样激活了心智解读系统(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成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成年人并非如此
青少年在直接评价和反映性评价中都激活了内侧前额叶皮层,意味着外部信息在自我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斯特鲁普任务(P211)
过程:让被试看到一些印着不同色彩的表示颜色含义的词,有的词与自己的颜色一致有的不一致。然后被试被要求说出这些单词被印刷的颜色。(如果单词都是用蓝色印刷的,被试在拼读出单词含义是蓝色的比红色的反应要快)随后主试催眠被试让他们忽视单词的含义,这样一来他们的反应速度就会快很多,并观察大脑活动
结果:被催眠后,一些极易受影响的被试反应速度比另一些不太容易受影响的被试快得多,而内侧前额叶皮层是在神经层面体现出这种差异的核心脑区之一
防晒霜实验(P212)
过程:让学生躺进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中观看科普防晒霜的宣传短片,一个礼拜后联系他们了解是否遵照宣传片的指导使用了防晒霜
结果:在看到宣传片的劝说性信息时,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活跃程度越高的被试,更有可能接受宣传片的指导
结论:在收到劝说性信息时,使用防晒霜的价值的心理表征会发生变化,从而有可能驱使人们做出某种行为(这个活动是自动化的)
戒烟实验(P215)
略
广告宣传实验(P215)
略
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