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儿咳嗽论治
小儿咳嗽的中西医24种论治方法及辨证思路
编辑于2020-06-23 13:48:53咳嗽
医学对咳嗽的论述
咳嗽的命名
中医
战国
《周礼》:“冬时有嗽上气疾”
《礼记》:“季夏行春令,则多风咳”
《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咳嗽并提)
《素问·生气通天论》:“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只言咳、不言嗽)
《素问·咳论》以五脏六腑命名:如肺咳、肝咳、心咳、肾咳、胆咳、大肠咳、膀胱咳、三焦咳等
仲景
《伤寒论》只言咳不言嗽
《金匮要略》咳嗽并称
《诸病源侯论·咳嗽候》
十咳: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厥阴咳。虽体现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应用。
金·刘河间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
金元张从正《儒门事亲·咳分六气毋拘以寒说》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令人咳,非独寒邪
《医学三字经·咳嗽》
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明·赵献可
《医贯·咳嗽论》:“咳谓无痰而无声、嗽是有痰而无声 ”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执简驭繁的,此分类原则,至今临床仍为遵循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阐明了治疗咳嗽的原则
西医
咳嗽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症状,由于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异物、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引起,表现先是声门关闭、呼吸肌收缩、肺内压升高,然后声门张开,肺内空气喷射而出,通常伴随声音。
咳嗽的论治
中医
《景岳全书》强调辩证当以阴阳虚实为纲,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以“甘平”养阴为主
赵献可《医贯》对咳嗽的治疗提出“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在于脾,而反归于肾”
王纶《名医杂著·论咳嗽证治》 :“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则治虚治法也”
虞抟《医学正传》:“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当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顺其痰,而喘咳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
俞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论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临证指南医案》:风:辛平解之;寒:辛温散之;暑:微辛微凉、苦降甘淡;湿:理肺治胃;火(温热):甘寒
西医
治疗咳嗽时,首要找出病因,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止咳祛痰药,注意护理。当呼吸道黏膜受到异物、炎症、分泌物或过敏性因素等刺激时,即反射性地引起咳嗽,有助于排除自外界侵入呼吸道的异物或分泌物、消除呼吸道刺激因子,顽固性咳嗽可以选择中枢镇咳达到止咳目的,咳痰量多时不能单独使用止咳药应合用化痰药药。
咳嗽的病因病机
中医
外感
外感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
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而咳嗽
疫疠邪气:流感等
内伤
饮食因素
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痰浊内生,上千于肺,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而作咳
情志因素
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
肺脏自病
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西医
吸入物
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等
感染
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
细菌:可繁殖、有细胞结构、抗生素(抗菌药)通过损坏细胞结构来杀死细菌
细菌感染时血常规检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或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
病毒:不可繁殖、无细胞结构、抗生素很难将其杀死
病毒感染时血常规检测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
支原体:霉形体,最小最简单的细胞,唯一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
多见于肺系、泌尿系:临床多用罗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等
衣原体:衣原体是一组极小的,非运动性的,专在细胞内生长的微生物
食物
婴幼儿容易对食物过敏,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引起过敏最常见的食物是鱼类、虾蟹、蛋类、牛奶等。
气候改变
当气温、温度、气压和(或)空气中离子等改变时可诱发咳嗽,故在寒冷季节或秋冬气候转变时较多发病。
精神因素
情绪激动、紧张不安、怨怒等,都会促使咳嗽发作
运动
有70%~80%的咳嗽患者在剧烈运动后诱发咳嗽,称运动诱发性咳嗽,或运动性咳嗽。临床表现有咳嗽、胸闷、气急、喘鸣,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药物
有些药物可引起咳嗽发作,如心得安等因阻断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而引起咳嗽。
咳嗽的类型及调理思路
中医
咳嗽与寒热
小儿寒咳
病因
感受风寒或贪食寒饮导致肺脏所伤而致咳嗽
外感:肺脏通于天气,直接与外界相通,自然界风邪挟寒邪合而伤人,直接入肺而损伤肺脏
内伤:过食寒凉损伤脾胃,脾虚生痰,上贮与肺,肺失宣肃而咳
症状
咳嗽频作、咽痒声重(早期伤风表现)、鼻塞、打喷嚏、流清涕、痰色白清稀、口不渴、四肢不温
调理原则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手法调理
解表散寒
一窝蜂、外劳宫、上推三关、擦风池、捏脊
宣肺止咳
清肺平肝、擦膻中、开璇玑、点揉肺俞
本草启元灸调理
解表养
本草食疗
紫苏橘红
小儿热咳
病因
外感风热、风寒入里化热或饮食不当,热邪内生、痰热郁肺而发咳嗽
外感: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气道不宜,故咳嗽不爽
内伤
外感风热化火人里,炼液成痰,痰随气逆而咳
饮食不当、内生火热、热邪循经而上,熏灼肺胃、灼津生痰而咳
情志不畅、气郁化火、火热上逆犯肺而咳
阴虚内热、热邪灼伤津液、肺燥而咳
症状
咳嗽频繁、声音重浊、气粗或喘。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口渴、咽红或干燥,痰黄黏稠、头痛烦躁等
调理原则
清肺化痰、肃肺止咳
手法调理
清肺化痰
清肺平肝、清大肠、退六腑
肃肺止咳
分推膻中、分推肩胛骨、点揉肺腧、肩胛骨走痧
本草启元灸调理
解表清+固本清
本草食疗
桑叶菊花+山楂鸡内金
小儿“寒包火”咳
病因
宿有郁热,又复感风寒所致。正如《医学心悟》说:”其人素有郁热,而风寒束之,热在内而寒在外,谚云‘寒包火’也。”
症状
咳嗽、流清涕、舌苔黄厚、咽痛、喜饮
调理原则
清肺热、散表寒
手法调理
分阴阳、清肺平肝、一窝蜂、清天河水、清脾胃、分推膻中、分推肩胛骨
本草启元灸
解表养、解表清
本草食疗
桑叶菊花+紫苏橘红
咳嗽与痰
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胸臆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此为实人立法也。
痰湿咳嗽
病因
痰湿蕴于肺、肺失宣降导致。病理为痰、湿
症状
痰多易咳、清稀白痰或黏痰、咳声重浊、痰出咳嗽减轻、苔厚腻、大便黏腻不爽、食甜食及油腻之品后会见咳嗽加重等现象
调理原则
健脾燥湿、祛痰止咳
手法调理
补脾经、外劳宫、补肾阳、顺运八卦、推三关、按旋走搓摩、揉丰隆、空心叩击后背
本草启元灸
解表清+固本养
本草食疗
本草茯苓膏+茯苓山药
燥痰咳嗽
病因
肺虚津少或燥邪伤肺所致
症状
咳痰不爽、鼻唇干燥、苔白而干、痰中带血丝
调理原则
健脾养阴、润燥止咳
手法调理
清肺平肝、取天河水、分阴、补肾阴、揉涌泉
本草启元灸
解表清
本草食疗
桑叶菊花
咳嗽与脏腑
肺咳
肺咳之状: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病因病机
外邪犯肺、肺失宣降、气机上逆而咳;或肺虚受损、外邪乘虚而入而反复咳嗽
相当于西医的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或支原体肺炎咳嗽
相当于慢性咳嗽
诊断
面色:面色发白或面色潮红
舌象:肺区凹陷或舌前红点
有无痰:痰多或干咳
精神状态:精神好或烦躁
发热:高热或低热
调理原则
宣肺止咳
调理
手法:清肺平肝、清大肠、分推膻中、搓摩胁肋、点揉肺俞、肃肺法
启元灸:解表
食疗:桑叶菊花
药物:宣肺丸、清肺丸、鱼腥草合剂
肝咳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
病因病机
肝气郁结,肝气犯肺或肝经阴虚血少,燥火内生而引发咳嗽
诊断
面色:面色偏红、口唇红
舌象:舌边两侧红赤或两侧上翘
有无痰:咳嗽多为阵发性干咳,无痰或少痰
咳嗽时间:多在夜间1-3点咳嗽
其他症状:平素性急、容易咽喉肿痛、口干
调理原则
清肝、泻肺、止咳
调理
手法:清肺平肝、补肾阴、分阴、搓摩胁肋、揉三阴交、揉涌泉
药物:舒肝丸、泻肝丸、黛蛤散
心咳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病因病机
心气不足,心血瘀阻,通过“百脉”而病传于肺,血瘀津停为饮,肺气郁而上逆所致。
诊断
主症:咳嗽时伴有胸闷、心慌、胸口疼
咽部:咽喉肿痛、声音嘶哑
舌象:舌尖红赤
调理原则
养心、健脾、止咳
调理
手法:按揉小天心、揉内劳宫、顺运八卦、按揉心俞、点揉肺俞
药物:养心丸、镇咳散
脾咳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病因病机
脾经病变及肺所致
诊断
面色:面色萎黄、无光泽
舌象:苔白厚、舌质痿软无力
有无痰:痰多、白粘痰
精神状态:神疲乏力、倦怠、咳声低沉
病程:久咳难愈
调理原则
健脾、化痰、益肺、止咳
调理
手法:补脾经、顺运八卦、揉小横纹、搓摩胁肋、点按肺俞、点揉脾俞、捏脊7-10遍、按揉足三里
启元灸:固本
食疗:桔梗杏仁、茯苓山药
药物:健脾丸、归脾丸、橘红丸
肾咳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病因病机
肾经病变、水湿上泛影响于肺所致
诊断
面色:青黑无光泽
舌象:舌根凹陷、缩小、布袋舌、苔白厚
有无痰:一般无痰、或咳吐白痰、口水多
精神状态:神疲乏力、倦怠、腰膝酸软、动则喘甚、伴耳鸣
病程:病程长、久咳难愈
调理原则
温补元气、益气补肾
调理
手法:上推三关、补肾阳、揉二马、揉气海、揉关元、擦肾俞、捏脊
启元灸:固本、培元
食疗:茯苓山药、牡蛎黄精
药物: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咳嗽与时辰
咳嗽与时辰的关系
表症咳嗽与时辰
表症咳嗽以外感病因为主,与昼夜子午流注时辰关系不大
里证咳嗽与时辰
里证咳嗽以内因为主,多为脏腑功能失常所致,咳嗽也多以气血昼夜循环流注而呈昼夜时辰规律变化
时辰咳嗽临床特征
子时23-1:胆经当令,此时咳嗽多因着凉、内寒、积食
丑时1-3:肝经当令此时咳嗽如非重病,就是着凉或积食
寅时3-5:肺经当令,此时咳嗽为气虚
卯时5-7:大肠经当令,此时咳嗽为气虚、积热
辰时7-9:胃经当令,此时咳嗽为积热痰多生痰火
巳时9-11:脾经当令,此时小儿咳嗽应该少,如果多,为气虚或胃热极
午时11-13:心经当令,此时不应咳嗽
未时13-15;小肠经当令,此时咳嗽多为阴虚内热
申时15-17:膀胱经当令,咳嗽属阴虚、积热在膀胱,不能饮水解肺火,需解膀胱之困
酉时17-19:肾经当令,此时咳嗽属肾阴虚
戌时19-21:心包经当令,此时应当不咳,如果咳嗽,为重心肝问题
亥时21-23:三焦经当令,此时咳嗽,阴虚多汗,原因为阴虚或出汗着凉
咳嗽与阴阳的关系
昼则加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
夜则加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
咳嗽的时辰分类
平旦咳嗽
5-7点
气血流注大肠经,若经络不畅,肺经传导受阻,肃降不及,逆上而咳
7-9点
气血流注于胃经,清晨咳嗽多为胃火夹食,又晨起阴消阳长,阳气生发,炼夜成痰,上扰于肺而咳嗽加重,故上半日咳嗽多伴有纳差、大便不畅
9-11点
气血流注于脾经,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贮于肺中,肺脏宣肃失常,气机不畅而咳。故咳嗽多伴喉间痰鸣
日中咳嗽
11-13点
气血流注于心经,此时不应咳嗽,若心火旺盛,易形成心火乘肺金,加重阴虚症状。故阴虚肺热咳嗽多在下半日加剧
13-15点
气血流注于小肠经,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关系,此时咳嗽多为心经下移小肠灼伤津液所致。故此时咳嗽多以阴虚咳嗽为主
15-17点
气血流注于膀胱经,膀胱为足太阳之脉,此时咳嗽多伴有头痛及头部、项背不适
日西咳嗽
17-19点
气血流注于肾经,肾气不足则气喘,肾阴不足则干咳频频
19-21点
气血流注于心包经,如果心包经瘀阻不畅,则会出现胸闷、呼吸不畅、咳嗽等证
21-23点
气血流注于三焦经,若三焦不通,则腹部胀满、尿频尿急或阴虚汗多
夜半咳嗽
23-1点
气血流注于胆经,子时阳气始生,体内渐热,容易胆火郁热而咳。或午夜受凉而咳
1-3点
气血流注于肝经,气血旺盛,郁而化火,肝火犯肺,火热灼伤肺阴,木火刑金,肺失宣降而咳。或夜半受凉所致
3-5点
气血流注于肺经,此时肺气不足,宣发不急而咳。或肺阴不足,大便不畅而咳
时辰咳嗽的临床论治
咳嗽以白天为主,夜里减轻
诊断:白天咳嗽重,遇热加剧者,多为热咳
外感:风热犯肺
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如食火、肝火、肺阴虚
症状:咳痰黄稠、不易咳出、咽干疼痛、口渴、或发热、舌红、苔薄黄、大便干结等
调理原则:疏风解表、清热止咳
调理
手法:清肺平肝、清胃经、清大肠、补肾阴、掐少商、掐四缝、点揉肺俞
启元灸:解表清+固本清
食疗:桑叶菊花+山楂鸡内金+益生元
睡前咳嗽为主
诊断:脾胃积热或心肝火旺
睡眠是阳入于阴,若阴在上,阳潜藏于下,人睡眠则稳。反之阳盛不能入阴,就会阳浮于外,引起气逆而咳
调理原则:清泻里热、消积止咳
调理
手法:清肺平肝、清胃经、清大肠、分推肩胛骨、点按肺俞、点按太冲
启元灸:解表清+固本清
食疗:桑叶菊花+山楂鸡内金+益生元
晨起咳嗽或后半夜咳
诊断:白天基本不咳、以阵发性干咳居多,孩子虽咳嗽时间长,但是精神、饮食、睡眠多正常。类似于西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
调理原则:健脾益肾、止咳平喘
调理
手法:补脾经、补肾阳、揉二马、揉定喘、揉肺腧
启元灸:解表+固本
食疗:茯苓山药+桑叶菊花
下午和前半夜咳
诊断:午时心经所主,气血旺盛,易形成心火乘肺金,加重阴虚肺热。多伴大便干、盗汗、入睡难等症状
调理原则: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调理
手法:清肺平肝、取天河水、揉二马、分肾阴、揉三阴交
启元灸:固本清+解表清
食疗:山楂鸡内金+牡蛎黄精
全天不定时咳嗽
诊断:外感咳嗽不定时、内伤咳嗽有定时。
调理原则:祛风散邪、调理兼证
调理
手法:外感四大法、清肺平肝、一窝蜂、拿风池、拿肩井
启元灸:解表
食疗:桑叶菊花或紫苏橘红
上午7、8点咳嗽
诊断:此时间段咳嗽多为“食咳”,中焦郁滞,胃火炽盛,循经上炎而致肺热引发咳嗽
调理原则:消积导滞、清热止咳
调理
手法:揉板门、清胃经、清大肠、顺运八卦、清肺平肝、顺时针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捏脊
启元灸:解表清+固本清
食疗:桑叶菊花+山楂鸡内金+益生元
后半夜2、3点咳嗽
诊断:此时间段肝经当令,小儿肝常有余,肺常不足,肝火犯肺而咳。肝为刚脏,此时咳嗽多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甚则面红目赤,亦或干呕
调理原则:清泻肝火、肃肺止咳
调理
手法:清肺平肝、清大肠、点按太冲、点按行间、敲打内外肝胆经、分推肩胛骨、点揉肺俞
启元灸:解表清
食疗:桑叶菊花
西医
感染性咳嗽
小儿支气管肺炎咳嗽
病因:多由细菌或病毒或合并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
细菌感染:以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或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为主 病毒感染:白细胞减低或正常,淋巴细胞升高为主
细菌感染多以肺炎链球菌多见
调理
急性期
清肺热、退烧
手法:清肺平肝、点刺少商、退六腑、下推天柱骨、肩胛骨走痧
启元灸:固本清+解表清
食疗:桑叶菊花+山楂鸡内金+益生元
恢复期
化痰利气、止咳定喘
手法:清肺平肝、揉板门、补脾经、顺运八卦、揉小横纹、分推膻中、搓摩胁肋、肃肺法
启元灸:固本清
食疗:桔梗杏仁+茯苓山药
小儿支原体肺炎咳嗽
病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症状表现为:咳嗽、发热。多呈阵发性干咳、或痉挛性咳嗽。早期咳嗽无痰,2-3天后可出现痰咳。
支原体感染咳痰比较粘稠,不易排出,尤其以夜间咳嗽较为明显
干咳是支原体感染性咳嗽的重要特征
调理
清肺润燥、补气养阴、扶正祛邪
手法: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揉二马、补脾经、清肺平肝、肃肺法、
启元灸:解表清+固本清
食疗:桑叶菊花+山楂鸡内金+益生元
小儿扁桃体发炎咳嗽
病因:多因外感风热、肺胃实热上炎所致
调理
疏风清热、利咽解毒
手法:清肺平肝、点刺少商、退六腑、肩胛骨走痧、大椎走痧
启元灸:解表清+固本清
食疗:桑叶菊花+山楂鸡内金+益生元
慢性咳嗽
小儿过敏性咳嗽
症状:咳嗽时间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或加重。咳嗽以阵发性咳嗽为主,急咳一阵,咳得脸红耳赤
实验室检查:血清LGE或LGG增高化验结果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调理
肝肾阴虚型
特点
干:干咳为主、伴随有口干、鼻干、大便干结
久:病程长、可达数月之久
症状
体温:一般不发烧、但身体较热
出汗:汗少,皮肤干
咳嗽:干咳,刺激性咳嗽
舌象:舌质红、舌干少津
咽喉:咽红咽干
大便:偏干
调理原则:滋阴润肺、降噪止咳
调理
手法: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清肺平肝、揉三阴交、揉涌泉
启元灸:固本清+培元
食疗:桑叶菊花+益生元
脾肾阳虚型
特点
冷:肾阳不足、手脚不温、畏寒怕冷
稀:脾阳不足、痰多清稀、大便不成形
症状
体温:一般不发热,手热脚凉居多
出汗:汗少或汗多
咳嗽:咳嗽痰多
舌象:苔白、舌后区苔白腻
大便:偏粘、顽固不化、次数偏多
状态:懒言少动、胆小、粘人、易趴着睡
调理原则:温补脾肾、化痰止咳
调理
手法:补脾经、补肾阳、揉外劳宫、揉二马、上推三关、按揉肺俞
启元灸:固本养
小儿鼻后滴漏性咳嗽
定义:是指鼻内分泌物从鼻腔倒流入口咽甚至进入气道,刺激鼻咽喉等部位而引起的咳嗽,又叫做上气道综合征
诊断
持续性咳嗽>4周,伴有白色泡沫痰(过敏性鼻炎)或黄绿色脓痰(鼻窦炎),咳嗽以晨起或体位变化时为甚,伴有鼻塞、流涕、咽干并有异物感和反复清咽等症状
咽喉壁滤泡明显增生,有时可见鹅卵石样改变,或见黏液样或脓性分泌物附着,会频繁清嗓
鼻咽喉镜检查,一般结果有鼻炎、鼻窦炎、鼻甲肥大或腺样体肥大等
调理
慢性鼻炎(过敏性)
手法:按揉印堂、按揉迎香、补脾经、补肾经、上推三关、捏脊
启元灸:固本养+培元
食疗抗过敏:益生元
鼻窦炎(内热型)
手法:按揉印堂、按揉迎香、清肺平肝、清大肠、退六腑、搓摩胁肋、按揉肺俞
启元灸:解表清+固本清
食疗:桑叶菊花+山楂鸡内金+益生元
小儿胃食管反流咳嗽
定义:是指胃酸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表现的综合征。反酸常伴有胃热,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
诊断
咳嗽以白天为主,根据24小时食管酸性检测发现,多见于清醒或直立体位
熟睡状态试管下段括约肌收缩,反流可能性小;直立位则括约肌松弛,易出现反流
临床表现
咳嗽时间长,其他治疗效果不佳
白天咳嗽多,阵发性咳嗽,饭后半小时加重
有胃部灼热感及反酸,胸骨后及剑突下有灼热感
咽喉不适或吞咽疼痛不适
调理原则:和胃降逆止咳
调理
手法:揉板门、补脾经、逆运八卦、下推天柱骨、搓摩胁肋、按揉足三里
启元灸:固本清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定义:由于气道狭窄或者气道阻力增加,加之多种空气内容物的刺激,导致气道高反应而引起的咳嗽
诊断
咳嗽持续>4周,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咳嗽为甚
与冷空气或刺激性气味后咳嗽加重,常规抗感冒、抗生素治疗无效
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
肺通气功能和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有气道高反应
调理原则:健脾、益肺、固肾、定喘
调理
手法:清肺平肝、补脾经、补肾阳、揉二马、按揉定喘
启元灸:固本+培元
食疗:茯苓山药+黄精牡蛎
小儿感染后咳嗽
病因
感冒初期过多使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药物,伤及正气
素体虚弱、无力抗邪,邪气内伏于肺
调理原则:健脾和胃,固肾益气
调理
手法:补脾经、补肾阳、上推三关、横擦腰骶、捏脊
启元灸:固本养+培元
食疗:茯苓山药+黄精牡蛎
小儿心因性咳嗽
定义:咳嗽与患儿心理因素有关,又称之为心理性咳嗽、习惯性咳嗽
症状
年长儿多见,精神有压力,情志不畅
白天咳嗽为主,专注于某件事情或夜间休息时咳嗽消失
常伴有焦虑、胸闷症状
有精神不愉快或受到家长训斥时咳嗽往往加重
诊断:排出法,对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咳嗽进行排出后进行考虑
调理原则:疏肝养心,宽胸理气
调理
手法:清肺平肝、揉内劳宫、掐五指节、分推膻中、揉心俞、松弛肩背部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