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二版第二章,包括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学派等相关理论
编辑于2020-06-24 20:53:09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1
一种趋力—力比多
2
两种本能—生本能,死本能
3
三种人格成分
本我—快乐原则。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自我—现实原则。是意识构成部分,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
超我—道德原则。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是超我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当个体做了违背良心的事,就会产生犯罪感。自我理想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他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4
四种研究方法
梦的解析
催眠
自由联想
对日常生活的分析
5
五个人格发展阶段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前期—以排泄粪便产生快感
后期—憋尿,憋粪
前生殖器期(3-6岁)
恋父,恋母情结
儿童有了性别意识
潜伏期(6-11岁)
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拜托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产生性冲动
埃里克森
心理发展观
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文化和社会因素,更强调自我的作用
心理发展八阶段
婴儿期
(0-2岁)信任—不信任,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
(2-4岁)自主—羞怯和疑虑,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
(4-7岁)主动感—内疚感,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
(7-12)勤奋—自卑,能力的实现
影响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
青年期
(12-18)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忠实的实现
成年早期
(18-25岁)亲密—孤独,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
(25-50岁)繁殖感—停滞感,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
(50-死亡)完善感—失望感,智慧的实现
行为主义
华生
环境决定论
否认遗传的作用
1. 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
2. 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能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
3. 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
夸大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怕,怒,爱
斯金纳
区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先有行为,再给予刺激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正强化(积极强化)—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
负强化(消极强化)拿走一个厌恶的刺激
一型惩罚—给予一个厌恶的刺激
二型惩罚—拿走一个愉快的刺激
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易于消退
强调及时强化
连续强化
间歇强化
定时强化
不定时强化
定比强化
不定比强化
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育婴箱的作用
行为矫正—主要运用强化和惩罚原理
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小步子呈现信息,及时知道结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结果
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
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习得的,是一种操作性条件作用
亲社会行为
靠训练效果不明显,只有正确的行为模式的影响才更有用
性别化
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来获得的
自我强化
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维果茨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工具
物质工具
精神工具—语言,符号
发展的实质
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标志
1.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
1. 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 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 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指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略前)
学习的最佳期限
内化学说
内化即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转化为自己内部心理活动。例如,东西方关于养老问题的差异
内化学说的基础是工具理论
教育启示
1. 支架教学
2. 教师要不断获得学生的反馈,并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难度始终的学习材料
3. 指导合作学习
4. 重视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
皮亚杰
建构主义发展理论
理论核心—“发生认知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认知的发展
发展观—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补充信息,量的变化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
改变或新建信息,质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物理因素
社会环境
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图式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同化和顺应
平衡
发展的阶段(思维)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 思维通过看、听、触摸、动作等方式实现
2. 获得客体永久性
3. 从无意行为到有意行为转化,即行为的目的性增强
前运算阶段(2-7岁)
1. 语言能力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逐步发展
2. 思维具有单维性(无法理解客体守恒,即液体守恒等)、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思维)
3. 泛灵论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1. 理解客体守恒
2. 理解可逆性
3. 能用逻辑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之后)
1. 能用逻辑方式解决各种抽象问题
2. 思维更具有科学性
3. 对一些社会问题、身份更加关注
心理发展的特征
1. 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2. 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 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有一定次序,且有一定的交叉
4. 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阶段有质的差异
5. 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交叉
6. 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融合而形成的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
个体发展模型
1. 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2. 强调发展中的个体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
五个系统
1. 最里层—微观系统,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其不断变化和发展。如:幼儿的家庭,学校,同伴等
2. 第二层—中间系统,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3. 第三层—外层系统,指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如:父母的工作环境
4. 第四层—宏系统,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
5. 第五层—历时系统,时间维度,强调儿童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