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包括心理发展概述;中小学生、人格社会化发展;学生的个别差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概述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
知识① 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
知识②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知识③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学龄初期)
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四年级(10~11岁)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2.少年期(学龄中期)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并且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3.青春初期(学龄晚期)
相当于高中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知识④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
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2.环境
3.教育
4.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知识⑤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
(1)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2)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
2.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
(2)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缓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
(4)教育能够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知识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客体永久性”的形成。
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
④延迟模仿的产生。
(2)前运算阶段(2~7岁)
①早期的信号功能。
②自我中心化。
③不可逆运算。
④不能够推断事实。
⑤泛灵论。
⑥不符合逻辑的推理。
⑦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⑧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①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
②可逆性。
③守恒。
④分类。
⑤序列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演绎推理。
③类比推理。
④抽象逻辑思维。
⑤可逆与补偿。
⑥反思能力。
⑦思维的灵活性。
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知识②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低级心理技能,如简单的感觉和无意注意等。
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逻辑思维。
(2)个体的发展是从社会化到个体化的过程。
2.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化说”
3.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儿童的现有水平与可能达到打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实例:“跳一跳,摘个桃” “三岁前在妈妈帮助下学会穿衣服”
4.“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包含大两层含义
(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5.是是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支架的应用
第二节 中小学生人格、社会化发展
一、人格概述
知识① 人格的概念
它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是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知识②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稳定性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3.整合性(统合性) 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它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4.功能性 “面对挫折,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奋发图强。”
5.社会性
6.复杂性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知识③ 人格的结构
气质
性格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识
自我观察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自尊心
自信心
自我控制
它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二、人格理论
知识① 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
知识② 类型理论
1.荣格的内——外向人格
2.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1)经济型,如实业家。
(2)理论型,如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
(3)审美型,如艺术家。
(4)宗教型。
(5)权力型。
(5)社会型,如雷锋。
三、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学校教育
同辈群体
个人主观因素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知识① 自我意识概述
知识②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知识①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知识② 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知识③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知识④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知识⑤ 是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第三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教育意义
知识① 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
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2.智力的群体差异
智力的性别差异
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性别差异主要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
年龄差异
种族差异
知识② 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性 (场依存型,爱好社交活动;场独立型喜欢独处。)
2.冲动型与沉思型 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
3.具体型和抽象型
4.辅合型与发散型
知识③ 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
知识① 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外向型与内向型
独立型和顺从型
知识② 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可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的个别差异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性格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