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财务管理 第八章 成本管理
中级财务管理 第八章 成本管理 思维导图 学习笔记
编辑于2020-06-26 14:43:28第八章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的意义
降低成本,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 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成本管理的目标
总体目标
成本领先战略:
追求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
差异化战略:
在保证实现产品、服务等方面差异化的前提下,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管理,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
具体目标
成本计算目标
对内外部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
成本控制目标
降低成本水平
成本管理的原则
融合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 重要性原则
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成本预测 成本决策 成本计划 成本控制 成本核算 成本分析 成本考核
本量利分析与应用
本量利分析概述
原理
4个假设
“本”是指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量”是指业务量,一般指销售量;“利”一般指营业利润。主题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位边际贡献=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
单一产品本量利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
利润=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
1.盈亏平衡点
0= 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盈亏平衡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盈亏平衡销售额=盈亏平衡销售量×单价 =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2.盈亏平衡作业率
盈亏平衡作业率=盈亏平衡销售量(额)/正常销售量(额)
本量利关系图

基本的量本利分析图表达的意义有: (1)固定成本与横轴之间的区域为固定成本值。 (2)总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是盈亏平衡点。 (3)在盈亏平衡点以上的总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相夹的区域是盈利区,盈亏平衡点以下的总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相夹的区域是亏损区。

边际贡献式本量利关系图:主要优点是可以表示边际贡献的数值。

利量式本量利关系图:是反映利润与销售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图形
安全边际分析
1.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安全边际额=实际或预计销售额-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安全边际量×单价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 =安全边际额/实际或预计销售额
『提示』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率越大,反映出该企业经营风险越小。
2,盈亏平衡作业率与安全边际率的关系

盈亏平衡销售量+安全边际量=正常销售量 盈亏平衡作业率+安全边际率=1 利润=安全边际额×边际贡献率 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提示』提高销售利润率的途径: 一是扩大现有销售水平,提高安全边际率; 二是降低变动成本水平,提高边际贡献率。

产品组合盈亏平衡分析
一、加权平均法
思路:
①计算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②计算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③分别计算各产品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和销售量。
公式: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Σ(某种产品销售额-某种产品变动成本)/Σ各种产品销售额×100% 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二、联合单位法
思路:
①组建联合单位,求出相关产量(联合单位的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 ②计算盈亏平衡点联合单位的数量; ③分解联合单位,计算各产品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和销售额。
三、分算法
思路:
①分算固定成本(按照边际贡献比重分配公共性固定成本); ②计算各产品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和销售额。
四、顺序法
乐观排序
按照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由高到低排列,边际贡献率高的产品先销售、先补偿,边际贡献率低的后出售、后补偿
悲观排序
假定各品种销售顺序与乐观排列相反
五、主要产品法
主要产品占比重较大
『提示』 ①确定主要产品应以边际贡献为标志,并只能选择一种主要产品。 ②主要产品法计算方法与单一品种的本量利分析相同。
目标利润分析及应用
目标利润分析
(一)分析
目标利润=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目标利润销售量公式只能用于单种产品的目标利润控制(管理);而目标利润销售额既可用于单种产品的目标利润控制(管理),又可用于多种产品的目标利润控制(管理)

(二)措施
目标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本量利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一)生产工艺设备的选择
利润=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二)新产品投产的选择
利润最大化的方案最优
利润敏感性分析
各因素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利润 = 销售量 × 单价-销售量 × 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结论1』某一因素的敏感系数为负号,表明该因素的变动与利润的变动为反向关系;反之亦然。 利润=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结论2』判断敏感性因素的依据是敏感系数的绝对值,绝对值越大,分析指标对该因素越敏感。
允许各因素的升降幅度
各因素变动率
利润变动率
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
标准成本的相关概念
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条件下,企业经过努力应达到的产品成本
标准成本及其分类
理想标准成本
在生产过程无浪费、机器无故障、人员无闲置、产品无废品的假设条件下制定的成本标准。理论标准,现有条件下的最优成本。
正常标准成本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考虑生产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故障、偏差等。
理想标准成本小于正常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具有客观性、现实性和激励性等特点,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标准成本的制定
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用量标准×价格标准)
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项目组成, 与产品成本定价中的制造成本含义相同。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材料标准用量×材料的标准单价)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工时用量标准
成本差异计算及分析
基本公式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用量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直接人工的价格差异是“工资率差异”,因为直接人工的价格是工资;变动制造费用的价差为“耗费差异”; 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的量差均为“效率差异”,因为效率的高低,决定了使用时间(工时)的多少。
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提示』固定制造费用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固定的,由于生产量的不足,会造成生产能力的“浪费”,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需要考虑实际产量和生产能力的差距问题。
作业成本与责任成本
作业成本
相关概念
作业成本法下,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
1.资源识别及资源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2.成本对象的选择
3.作业认定
4.作业中心设计
5.资源动因选择与计量
6.作业成本汇集
7.作业动因的选择与计量
8.作业成本分配
作业成本管理
(一)成本动因分析

(二)作业分析
思路:
将每一项作业分为增值作业或非增值作业;明确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进一步确定如何将非增值成本减至最小。
1.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2.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
增值成本即是那些以完美效率执行增值作业所发生的成本,或者说,是高效增值作业产生的成本。而那些增值作业中因为低效率所发生的成本则属于非增值成本。
3.作业成本管理中进行成本节约的途径
作业消除 作业选择 作业减少 作业共享
(三)作业业绩考核
财务指标
主要集中在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上,可以提供增值与非增值报告,以及作业成本趋势报告
非财务指标
主要体现在效率、质量和时间三个方面,如投入产出比、次品率和生产周期等
责任成本管理
流程

考核
成本中心
特点
1.不考核收入,只考核成本。 2.只对可控成本负责,不负责不可控成本。 3.责任成本是成本中心考核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考核指标
预算成本节约额=实际产量预算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 预算成本节约率=预算成本节约额/实际产量预算责任成本
利润中心
分类
自然利润中心
人为利润中心
考核指标
边际贡献 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可控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该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 部门边际贡献 可控边际贡献-该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投资中心
1.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息税前利润/平均经营资产 『提示』平均经营资产=(期初经营资产+期末经营资产)/2
2.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平均经营资产×最低投资收益率)
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
目的:
1.防止成本转移带来的部门间责任转嫁,使每个责任中心都能作为单独的组织单位进行业绩评价; 2.作为一种价格机制引导下级部门采取明智的决策,生产部门据此确定提供产品的数量,购买部门据此确定所需要的产品数量。
种类:
价格型内部转移价格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由成本和毛利构成 一般适用于内部利润中心
成本型内部转移价格
以标准成本等相对稳定的成本数据为基础制定 一般适用于内部成本中心
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
通过内部供求双方协商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 适用于分权程度较高的企业,上限是市场价,下限是变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