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简单但很有诚意的一本小书,有些人会看得很痛苦,但对有些人是必要的。我省略了一部分以家庭单位为基础进行分析的内容,保持自我的独立和清醒是现代心理学预设的价值,但结合进家庭成长理论,我觉得是有比较多的问题的。
编辑于2018-10-24 08:01:26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原生家庭之伤
身体之伤
体罚
对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措施(可预料)
会极大损害亲子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密度
虐待
含义
突如其来的暴力(不可预料)
也包括(恶意的)不满足孩子基本生理需求
后果
被虐待孩子容易发展成讨好型性格
不珍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
在亲密关系中容易被有暴力倾向的伴侣吸引
组建家庭后无法控制自己对伴侣和自己的孩子实施暴力
破坏孩子的信任感和亲密感
言语之伤
来自父母的语言侮辱
内化现象
把父母的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当成自己的真实特质
孩子天性脆弱不得不屈从于父母的伤害从而扭曲自我和世界的关系
性之伤
直接的性伤害
极大损害亲子之间的信任
造成强烈的羞耻感(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性教育的匮乏并不知道自己正在经历性侵)
遭遇童年性创伤的成年人更容易把错误归咎为自己
性的隐蔽性导致孩子长期处在痛苦却孤立无援的境地
性边界的侵犯(5岁)
由于父母时常的跨界行为对性产生恐惧心理
和父母一样漠视自己和他人的性边界
情感之伤
情感忽视
尽管父母在生活上悉心照料但无法实现情感上的联结(假性孤儿)
不再期待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也习惯于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
过度控制(知性虐待)
抑制了孩子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阻碍了孩子发展面对挑战和困难的适应力
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和勇气
行为举止稚嫩随性
没有足够的自信与人社交
容易成为依附于父母的“啃老族”
情感敲诈
父母以受害姿态在道德和良知上指责子女,利用子女的内疚感迫使子女满足自己的需求
贬低子女的个人价值为代价神化父母在家中的权威
孩子会陷入极度的恐慌和内疚之中,认为自己是家中一切不幸的开端和来源
被迫卷入父母的婚姻
把孩子作为维系父母婚姻的工具
迫使孩子承担远超出自己能力的责任和压力
认为比起自己的感受父母的婚姻完整更重要
挫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父母貌合神离的婚姻生活导致子女长大后对亲密关系的不安全感以及对他人信任感的崩塌
目睹父母家暴
把父母的矛盾归咎于自己造成内疚感
长大后也难以摆脱的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
直面原生家庭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对原生家庭的认识
否认
原因
父母对孩子太重要即使遭到了虐待孩子也会全心全意忠诚于父母
父母虐待造成的恐惧会增强依恋的需要(即使被依恋的对象是恐惧的来源)
结果
把原生家庭之上转移到自己或其他更能包容我们的人身上
我们在否认原生家庭之伤的同事也在心中创造者完美又神圣的父母形象
大事化小
子女长大后以成年人的视角回顾过去会忽视自己还是孩子时候面对原生家庭之伤的反应
合理化
子女会试图合理化父母的行为来洗脱原生家庭之伤的实质(世上所有父母在生气时都会辱骂孩子)
记忆破损
在遭遇无法承受的痛苦时大脑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在潜意识中将关于这段经历的记忆压制,大脑无法将记忆完全抹除,这就导致了碎片化
创伤后应激障碍
无法回想起创伤有关的细节,但情绪上常常高度警觉、失眠噩梦、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容易冲动,焦虑情绪弥漫。使你极力逃避有关的任何事件或场景,拒绝参加一些实际上没有危险的活动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面具
模范生
面具外表
优秀听话
面具之下
害怕犯错希望掌控一切
面具功能
用成就感获得在家中的话语权
成年后的面具
陷入极端的完美主义
叛逆者
面具外表
离经叛道
面具之下
极度自卑
面具功能
用最叛逆的方式对抗原生家庭之伤
成年后的面具
渴望被接纳和肯定
对自己没信心
对他人缺乏信任
隐身者
面具外表
安静乖巧永远随大流
面具之下
被冰封的情绪
强烈的孤独感
面具功能
用消极回应的办法来躲避原生家庭之伤
成年后的面具
缺乏主见自尊心弱
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照顾者
面具外表
担负起照顾父母或其他兄弟姐妹的责任
面具之下
渴望被照顾的需求无人满足
面具功能
用自我牺牲抵消原生家庭之伤
成年后的面具
十分缺爱
容易陷入被利用的情感
常常牺牲自己来讨好他人
家庭小丑
面具外表
用搞笑和贬低自己的方式获得家庭关注
面具之下
极度焦虑
不愿正视自己的伤口
面具功能
用喜剧缓解原生家庭之伤
成年后的面具
缺乏责任心
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操控大师
面具外表
抓准机会就攻击家庭成员达到自己目的
面具之下
极度缺乏安全感
缺乏人际交往基本信任
面具功能
用操控的手段争取自己想要的
成年后的面具
缺乏同情心
难以维持亲密关系
急功近利
原生家庭阻碍子女天性的发展迫使孩子戴上面具扮演用来适应原生家庭环境的角色
面具的代价:毒性羞耻感
假我
认为真我(自身的天性)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羞耻,所以才能让假我大行其道
逃避一切可能戳穿假我暴露真我的场景
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误需要找替罪羊
对批评异常敏感
逃避情绪
情绪会展露真我破坏父母创造好的秩序导致孩子们开始压抑无视情绪的存在
被积压的情绪会在莫名其妙的地方爆发出来
转向外人(路怒症)
转向自己(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
转向酒精性爱等替代物来麻痹自己
不仅逃避负面情绪,也会逃避正面情绪
患得患失
自我怀疑
担心他人评价
失去信任
在亲密关系中认为只有戴上一副面具才能获得伴侣的爱和接纳
不敢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
在亲密关系中时刻处在害怕失去伴侣的恐慌之中
过分侵犯伴侣的隐私
习得性无助
儿时面对家庭之伤的无力感在长大后仍无法摆脱,即使拥有了数倍的能力和资源我们仍然把自己当成脆弱无力的孩子
永恒受害者
工作不顺利是老板责任
恋爱受挫是对方没眼光
生活穷迫是没被财神眷顾
父母皆祸害
积极意义
承认和正视家庭之伤
正常化自己对于原生家庭的愤怒(愤怒的表现形式)
消极意义
习得性无助
为何原生家庭会伤人
原生家庭魔咒
心力内投
吸收父母一部分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来更好地适应父母创造的环境(被模仿的往往是亲子关系中最坏的那一部分,因为对我们冲击最深刻)
仿同
把模仿父母的那一部分当成了自己性格和思维的一部分
导致暴力和不幸的代际遗传
家庭成长
成长停滞
成长于传统大家族环境的父母对家庭和社会变化的害怕与迷茫,导致把孩子的独立成熟当作对自己的攻击和挑衅,拒绝接受家庭成长
权力过渡受阻
一方面父母牢牢把控家庭大权,抑制和阻碍子女获取适当的家庭权力,与急需生长空间的子女产生激烈矛盾
另一方面,虽然心有不甘,但由于害怕承担经济和生活压力,子女自己也不愿意完成家庭权力的交接
啃老族
爱无能
创伤遗产
爱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天赋
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会认同并内化加害者的思维和言行从而去适应加害者创造的环境,并将加害行为传递到下一代
毒性羞耻感
无法感受自我价值,导致无法尊重子女的价值
过分在乎子女所达成的外在成就(外貌、课业、工薪)
执着于在他人面前维持“完美家庭”的形象
没有健全的边界意识,导致与子女的共依赖关系
代替孩子完成本该由孩子负责的事情,承担本该由孩子承担的责任
以“为孩子好”为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只有感受到子女对自己的依赖,父母才能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
缺乏自我安抚的能力,导致利用子女修复自我
与子女角色反转,希望子女成为倾倒自己情感垃圾的朋友,甚至帮助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走出原生家庭之伤
哀悼,帮助我们走出丧失之痛(五个阶段)
否认
走出否认阶段并不容易,因为需要承认人生中不可逆转的损失
愤怒
愤怒是合理的,但感到愤怒不代表一定要用暴力或失控的方式表达愤怒
不甘心
不甘心促使我们刻薄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但这只会带来虚假的希望
悲伤
当我们意识到木已成舟无法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丧失时就会陷入深切的悲伤之中
接纳
充分感受到悲伤后感受到久违的安详和平静,是对现实的积极承认
哀悼的五个阶段不是线性排序的,而是会在我们人生中不断重复,并且每个人的哀悼方式都独一无二
重新开始自我成长
创伤认知
含义
创伤认知是在我们生活遇到困难时,一些在脑海中反复出现的、具体的、负面和消极的自我评价
原因
小时候遇到挫折经常会被父母批评责骂,长大后面临类似情境也会通过自我羞辱的方式向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靠近
后果
创伤认知会随时调动起遥远记忆中来自原生家庭的紧张、焦虑和恐慌的气氛
创伤认知会影响我们与他人互动关系(对虐待的亲密关系感到熟悉,对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感到陌生和恐慌)
创伤认知的不断强化会让我们越来越难以直面真实的自己,也就越难以找到克服自己真实弱点的办法,只是让自己不断地躲避
激活点
激活创伤认知,脑补出原生家庭之伤的回忆,并叠加一层一层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情绪和思想,覆盖在眼前的事实上,迫使我们对深埋在脑海里的床上作出应激反应
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哪些是自己创伤认知的激活点,然后学会增加从激活点到应激行动之间的距离
自我批判之声
个人化
即使毫无根据也认为自己需要对某件负面事情的发生全权负责
跳跃式结论
从眼前的场景直接跳跃到消极的结论上去
为自己贴标签
根据某些错误或过失确信自己就是某一类人
非黑即白
倾向于用非黑即白的标准评价自己,但凡有一点瑕疵就认为自己的整个人生就是失败的
我应该或者我不应该
试图通过训斥自己“我本应该这样做”或者“我本不应该这样做”来改变自己的行动或想法
以偏概全
看到自己做了一件负面的事情就觉得自己进入了永无止境的失败模式
拒绝优点
拒绝欣赏自己的优点,对自己永远不满意
用温柔坚定的声音替代批判之声
以进步为目标
以谴责和惩罚为目标
寻找成长和进步的道路
不断地因过去犯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传达鼓励、支持和善意
传达愤怒、沮丧、轻视和失望的情绪
主要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寻找可以学习的地方
一直在关注自己的缺陷,害怕这些缺陷暴露
看重长期的得失,鼓励各种尝试
十分害怕失败,看重一时的得失
促进参与
怂恿躲避
与创伤对抗
爱与滋养的能量
是我们在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缺陷、失败和痛苦后,还能够对自己充满爱护、关心、同情和理解的能力
无条件接纳和承认自己的过失和缺陷,也能够约束和鼓励自己去追求长久的幸福快乐
是天生就存在于每个人心底的能量
觉醒感悟真我的力量
真我,是以内心的真实体验为源动力的自我,是我们最诚实、精准的自我感悟,它能够带我们过上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感悟真我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体验一些陌生的经历,随着被原生家庭禁锢的情绪的释放,面具下的真我也会慢慢解放出来
抛开面具后可以拥抱人生更多的选择,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走出永恒的受害者模式,并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的人生
冲破舒适圈,走上愈合之路
与那些能够真诚地鼓励和支持你的人为友,远离负面的打击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