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编辑于2020-07-04 22:53:54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巧妙而科学的木质框架结构
抬梁式
梁柱结构体系
梁是受弯构件
用材较大,空间可做的大,相对灵活
主要结构包括三个部分,竖向的支撑部分柱,横向的被支撑部分梁,檩,椽及两者间的过渡部分斗拱
柱:多用梭柱法,柱高等分为三,上端收杀,中下两端平直
梁:承受几个檩子的就叫几加梁(n架梁=n-1步架=n-1椽栿)
檩: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檩三件——檩,檩垫板,随檩坊)
坊: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穿斗式
檩柱结构体系
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
以小材替代大材,简化屋面用材,增加了构造的灵活性,整体刚性好
井干式
干阑式
利用斗拱的结构构件
斗拱升翘昂。
建筑的平面立面
单体建筑平面
间
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单槽,双槽,分心槽,金厢斗底槽
面阔和进深
明,次,稍,尽
出廊
周围廊等级最高,不出廊最低
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中间层次,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
结构上出廊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
立面
屋顶
类型
庑殿顶
歇山顶
悬山
硬山
重檐顶
……
评析
深远的出檐
上檐出要大于下檐出
檐不过步
凹曲的屋面
举折法(确定屋面曲度利于排水)
反宇(生起)
有利于屋面排水
可以纳入更多阳光,外形柔美
瓦在凹曲面上可压的密实,防止喝风
翘起的翼角( 水戗发戗,嫩戗发戗)
突出的脊饰
墙柱
台基
作用
防水避潮
稳固基础
调适构图
调度空间
扩大体量
等级标志
独立建坛
构成
台明
平台式
须弥座
宋式
层次多,线条细
自身主次分明强调主体
个别线脚不合理
清秀的,精细的,女性美
清式
分层少,线条粗
自身层次不分明
束腰变宽,但不是主体,线脚合理
庄重的,硕壮的,男性美
栏杆
作用
防止人掉下
分割空间
花边,剪影的作用
尺度标准
宋式
构件多,构建之间打榫卯
望柱间距大
通透度大
效果清秀,清快,苗条
清史
构件少,配件少
望柱间距小
通透度小
栏板后且完全封闭
庄重,稳定
月台
台阶
彩画
和玺彩画
璇子彩画
苏式彩画
向平面展开的建筑组群布局
建筑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城市布局
庭院式组群布局:庭院式,纵列式,横列式,散点式
突出内向型的布局
空间聚合功能:适合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安静,私密性强
伦理礼仪所需,主从正偏关系
气候调节功能:维护墙遮阳挡风,内院采光绿化
防护借戒卫功能:内部开场相互照应,外部封闭含蓄,对街立面影响不大
突出建筑空间的感染力
集中型单体建筑发展体量增大,古罗马发展方式,建筑的雕塑性,艺术共识性观赏
离散型又叫集合性单体建筑,数量增多,中国发展了离散型空间,具有艺术历史性观赏
突出门的作用
大门承担组群外显立面的作用
大门代表建筑的等级,门第意识
门成为庭院节点,也是组群艺术的起点
千姿百态的建筑装饰
和谐的环境设计
木构建筑的优缺点
取材方便,加工容易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抗震性好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木构架的评析
木构架是梁柱框架体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
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
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
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
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
优点:易设计,易建造,易,普及体现了功能技术造型结合的理性
缺点: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发展迟缓,当发展成熟的时候没有跳到另一个体系里去
木构架的技术局限
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
梁架之间缺乏联系,榀与榀之间。
梁架与基础结合的不密切,即浅基础
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
大小式做法
斗拱
作用
增加承托的作用
出挑形成悬臂梁,支撑挑檐檩
联结柱网,均匀传递荷载
减少净跨,减少弯矩和剪力
减震吸收震波
装饰作用
等级标志
模数作用
构成
斗拱升翘昂
雀替:梁坊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坊之间的净跨距(主要是增加挤压面,减少净距,改善节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渡)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原始时代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咸阳宫
木棺椁墓
秦
阿房宫
汉
汉长安
白马寺
高颐阙
三国至南北朝
嵩岳寺塔
石窟
新疆孜克尔石窟
敦煌莫高窟
太原天龙山石窟
大同云岗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隋唐
安济桥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唐
唐长安
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
唐乾陵
宋
东京汴梁
河北正定龙兴寺
营造法式
应县释迦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观音阁
山门
元明清
元大都
妙应寺白塔
园林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理论
考工记
宫为主体,王权尊严
井田制基础上产生的道路网络,便于管理,体现等级
城市规模
管子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进行规划
布局按职业划分区域
城市布局
宫殿区
政府机关与居住,城市中轴线上,具有防卫性
居住区
里坊制-春秋到隋朝封闭式的城市管理制度
街巷制-宋以后,里坊制解体
市场商业区
重要实例
汉长安
在秦兴乐宫基础上建立的,8街9陌
共160闾里,里四周设坊墙,里内射“弹室“
12座城门,每门三个门洞,洞宽8米,间隔4米,每门洞可容4轨
斗城-南北两城墙因地形限制而形成不规则形状,古人称访南斗北斗
唐长安
以宫城为中心
街道
里坊
市场
园林
曹魏邺城
规划严整
宫城居北
T形交通
分区明确
北宋东京汴梁城
州城扩建,三套城,改变宫城置于北部的布局
水运,四水贯都
打破里坊制,具有开场性和商业性
元大都
保留金中都旧城,在东北另建新城
三套城
水系设计
形制规整,分区明确,道路交通流畅
空间景观设计
明清北京城
皇城为中心
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
左祖右社
宫殿
宋金元
前朝后寝
骈列制
贯穿城市轴线
唐大明宫
建筑群的处理
突出主体建筑强调纵轴
长安宫殿中利用地形最成功的实例
布局
前朝后起,三朝南北相重
明清故宫
艺术成就
设计思想:礼制(等级制),阴阳五行(象天设都,法天而治),风水
布局:择中立宫,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左祖右社
中轴线艺术:空间有序转换,利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
模术关系:院落面积和宫殿位置的模术关系
建筑单体:形制,数字,图案,色彩
调动其他艺术手段:雕塑,彩画,琉璃,文字
坛庙
明堂辟雍
天坛
设计特色
占地规模大突出,环境恢宏壮阔
遍植松柏,渲染肃穆宁静的氛围
运用中轴线布局,控制超大坛区
提升人的视点,拓展看天的视野,造成天的崇高神圣
象征手法的运用
主轴线偏东,斋宫偏西,强调天子与天的关系
斋宫
斋宫外设防卫沟及防卫房
正殿是砖拱结构无梁殿,防火
平面布局
两重坛墙,4组建筑
声学现象
回音壁,三音石(甬道前第3块石头),对话石(甬道前第18块石头)
社稷坛
太庙
晋祠圣母殿
陵墓(陵,寝,墓,坟,冢)
黄肠题凑
黄肠
柏木心
题
头
凑
聚
唐乾陵
以山为邻,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
柏城(陵寝周围筑墙,种植柏树)
上下宫分别建造
明陵
曲折自然式神道
宝山宝顶
明十三陵
布局特色
林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各据冈峦,面向中心的长陵
陵区入口起点石牌坊遥对天寿主峰
使用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之类
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神道略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
轴线长而富于变化,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也很丰富
明长陵
陵体由方形改为圆形,称为宝顶
取消寝宫,扩大祭奠
陵院的围墙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在南北轴线上布置三个院落,更接近于宫殿建筑
长陵陵恩殿用楠木建成构架,至今完好
单体建筑平面
间
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单槽,双槽,分心槽,金厢斗底槽
面阔和进深
出廊
周围廊等级最高,不出廊最低
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中间层次,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
结构上出廊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
民居
四合院
垂花门设于厅于正房之中,具有划分内外空间的作用
内院正房三间两山有耳房用作套间,两侧配厢房三间,以抄手游廊相连
院内种植花木摆设盆景,营造开场自然的生活环境
正房左右二房可附小跨院
一颗印
三间四耳及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也有三间六耳,明三暗五(五间四耳)的做法
正房常做楼居,下有前廊,称游春,上下皆廊称宫楼
一颗印三面住房,正面围墙开门也可做成道八尺,如四北京四合院的倒座
一条中轴线可以串联两个以上的,也可以组成较大的宅院,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轴线组成更大的宅院,将二房改成两面口以互相联络
跑马楼:一颗印往往正,耳,倒均为楼房,且全有前廊,楼上也各廊相通,环行无阻
三坊一照壁:坊是白族民居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也就是一个三开间两层楼的房子,他是白族民居中最主要的布局形式,一照壁就是一个影壁墙将院子的围合起来,中间有一个大天井
地坑式窑洞
新疆阿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