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1929VS2008经济危机的对比;技术变革导致经济繁荣并且之后会引发衰退;政府应对危机的方式;危机对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的影响;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其中吸取的教训。
你想从随机性中发现财富的密码吗?你想从反脆弱中找到投资的机会和成长的法则吗? 人应该做随机性的主宰,而不是被随机性主宰; 脆弱的反义词是反脆弱,投资的两头策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要准确的认识到黑天鹅和灰犀牛的定义和所描述的情况,比如为什么当代黑天鹅的事情越来越多?人们为什么即使知道灰犀牛事件也会选择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态度去忽略它。两本书是同一个作者写的,在思维观点上对于刚接触的人会很耳目一新
文明的建立和现代文明的描述,现代化并不产生普世文明;文明冲突下全球的政治格局是什么样的;信息就是权力,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小公司,谁掌握了信息并能正确的利用信息,谁就能抓住权力的鞭子,身为个体要有一定的信息分辨能力;硬球政治的含义其实就是毛主席说的团结大多数人,把自己的朋友搞的多多的,敌人的朋友搞的少少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大危机的比较
人口结构
1929
人口结构较年轻
2008
人口老龄化
技术条件
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60年,电力技术广泛应用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信息技术革命之后
经济社会制度
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金本位货币体系
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老龄化社会
国家以信用为基础发行信用货币
投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银行一起构成金融市场;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货币政策
大萧条时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国际间贸易严重萎缩,需求不足使得危机向其他国家蔓延
危机通过国际金融市场传到并进一步演变为实体经济的危机
全球化程度
全球化程度大幅提升
全球经济格局
全球政治经济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
新兴市场国家逐渐崛起
相同点
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一直对经济发展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
实体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调整
传统行业衰落
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信贷规模的快速非理性扩张
社会分配差距逐渐拉大,收入两极分化达到历史高点;大众心理出现失衡,引发巨大资产泡沫
长期的货币政策助长了泡沫的形成,为抑制泡沫政策转向导致资产价格跳水,危机产生
历史在时间跨度足够长时会不断重复自己
技术变革导致经济繁荣并进一步引发衰退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
技术变革解放了生产力,导致经济繁荣发展,但随着效能的弱化,产能过剩,经济必然转向下行
但政府部门试图通过扩大债务规模拉动需求来刺激经济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从根本上化解危机,还是需要技术进步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不断的变革经济政治制度,使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经济危机的发生也表明“理性人”假设是被质疑的
政府如何应对危机
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减少税收
扩大财政支出
直接出售救助问题金融机构
注资
接管
先紧后松
但金本位束缚导致货币供给量不升反降
大幅降低利率
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
实施信贷宽松、公开市场购买
贸易政策
提高关税、实施进口配额等贸易保护主义
明面上保护政策没有出现,但隐形的保护政策仍在损害出口大国的利益
危机对金融改革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出现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的运用成为各国经济的调控手段
对货币政策的目标产生了微调影响
更加关注金融稳定,而不是单一的关注同伙膨胀
新的调控工具
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框架
金融监管
金融体系开始从混业经营走向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
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合作
监管目标更加注重防范系统性风险
中国
央行在化解两次危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职能可以有效隔离金融风险
加强同其他国家合作,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促进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发展
美国持续货币宽松会加大中国通货膨胀的风险
风险管理
发展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量化风险管理方法
但模型太过僵化
美联储权力提升
融资模式
银行
保险
证券
基金
金融机构过大,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地步
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由过去主要依赖家庭存款等零售融资,转变为高度依赖批发融资,银行对金融市场的风险抵抗力减弱
监管制度
确立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模式,有利于将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之间的风险隔开
强调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合规性监管,但对系统性风险于事无补
确立围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模式
强化对“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退出的机制安排
引入逆周期因素,更着重对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控制
监管工具
资本要求
利率限制
杠杆率
流动性
逆周期资本缓冲
前瞻性的拨备制度
增加对金融机构薪酬制度设计的管理,防止高管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监管范围延伸到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影子银行
c创新金融机构救助工具
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债务担保
直接注资
支付准备金利息
本源因素
金融机构内部天然的不稳定性
信息完备只存在于理论中,现实中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等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市场参与者是非理性的
银行吸收短期存款发放长期贷款这一期限错配造成银行天然脆弱性
金融市场发展过快,脱离实体经济的土壤
交易环节太多,风险多,资产价格被严重高估
一个环节的问题会造成整个体系出问题
吸取教训
中国的问题
经济增速放缓,转型需求显著提高
两极分化差距加大
房地产泡沫
直接融资体系不完善
影子银行
分散的监管体系
落后的会计制度
调整经济结构势在必行
投资和出口已经不能再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才是必然的选择
慎重对待信用扩张对内需的刺激作用
适当信用扩张可以加速经济发展
过度信用扩张可能引起资产泡沫,损害实体经济运行
重视货币财政金融政策的应用
依靠政府手段熨平经济周期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理念,加强金融监管,警惕过度金融创新的危害
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造成潜在威胁
宏观视角分析
体制改革滞后
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
宏观政策失误
兼顾长短期利益,避免因短期内的过度刺激带来虚假繁荣
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
政府与市场
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
短期宏观管理和长期经济增长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微观视角分析
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两者的关系
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积累,如果经济结构不及时实现转型,大量资金由于缺乏丰厚回报的实体投资环境,流入房地产晒场和金融市场,导致资产几个虚高,泡沫产生
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波动性,经济高速发展会产生各种社会问题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成本上升
金融机构混业经营会造成监管真空,各机构之间高度关联,容易放大风险
从两者链接来看,不科学 会计制度、不合理的资信评级和之后的金融监管造成两者之间信息传递有误,促使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