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音乐史--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自东汉末年以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局最动荡不安、战乱纷繁的时期,但在音乐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这又是汉族与外族音乐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时期,为唐代高度发达的音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编辑于2023-09-19 14:11:16 湖南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复习提示:自东汉末年以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局最动荡不安、战乱纷繁的时期,但在音乐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这又是汉族与外族音乐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时期,为唐代高度发达的音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音乐机构——“乐府”
发展过程:乐府是创建于秦代,兴盛于汉代,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下令改组并扩充乐府机构,乐府由此呈现出兴盛繁荣的局面。当时的乐工曾达上千人,分工精细,除采集民歌加以配乐以外,还负责创作并填写歌词、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与演奏等,甚至还包括乐器制作。公元前7年,汉哀帝即位,对乐府机构进行裁减,至使乐府由盛变衰
引申义: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渐趋衰落,但“乐府”一词却代代传承下来。后来,人们把1.汉代乐府采集的歌谣,以及2.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代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3.拟乐府风格的作品,都称之为乐府 北宋后期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保存了从上古至唐、五代的历代乐府作品,是历代乐府歌曲的歌词总集,被人们誉为“中国音乐乐府歌曲的百科全书”
李延年:汉代乐府机构中著名的音乐家,他善于歌唱,擅长作曲。我国历史上最早明确记载,善于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人。李延年是乐府机构的领导者,为乐府的繁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鼓吹乐、相和歌、清商乐
鼓吹乐
发展过程: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约在秦末汉初之际,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流行,后传入中原,被汉代宫廷采用
种类:鼓吹乐又分为鼓吹与横吹
鼓吹:由鼓与排箫、笳等乐器组成
横吹:为鼓角横吹,一般有鼓、角、横笛乐器等组成,是骑在马上演奏的军乐
相和歌(汉、魏)
是两汉及魏、晋时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汉代时由北方兴起
发展过程: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后逐步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在“但歌”中加入乐器伴奏,即成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
相和大曲
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为多段体的相和大曲,是有歌、有舞、有但曲(即器乐曲)的歌舞大曲形式。相和大曲的结构因素包括“艳”、“解”、“曲”、“趋”、“乱”等,可分为三个部分
“艳”:引子的作用,音乐婉转抒情,舞态优美
“曲”和“解”:是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曲”即歌曲;“解”是舞蹈部分
“趋”、“乱”:大曲的高潮部分
汉魏相和大曲已具备了三段式歌舞曲的基本结构原则,对隋唐歌舞大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瑟调”
伴奏乐器:笙、笛、节、鼓、琴、瑟、琵琶、筝等
清商乐(两晋、南北朝)
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又称清乐、清商,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的总称
发展过程
北方的相和旧曲、清商乐与南方的新兴民间音乐逐渐融合、发展
融合后的清商乐又传到北方,在宫廷中作为“华夏正声”受到重视
清商乐便成为全国性民间音乐的总称
主要组成成分
清商乐的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如吴歌、西曲等,他们形式新颖,曲调婉转动听,受到人们的喜爱
吴歌:南京为中心的地区。《子夜歌》,以表现爱情生活为主
西曲:流行于湖北江陵为中心的地区。代表作有《乌夜啼》,抒发游子思乡的别离之情
伴奏乐器:琴、瑟、琵琶、筝、箜篌、筑、笙、节、鼓、笛、萧、钟、磬、埙、篪等
清商三调:“平调”、“清调”、“瑟调”
民间歌舞、百戏与歌舞戏
民间歌舞
公莫舞:以衣袖或巾为道具的小型歌舞
巴渝舞:西南少数民族的武舞
鼙舞:有柄的团扇形单面鼓为道具的集体歌舞
盘舞
铎舞
百戏~杂技
“百戏”一词首见于汉代,上承周代散乐,是角觝、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民间艺术的总称。南北朝后,百戏又称为“散乐”(散乐—百戏—散乐)
“鱼龙曼延”、“总会仙倡”、“走索”、“吞刀”、“吐火”、“东海黄公”、“跳丸剑”、“乌获扛鼎”等二十多个。到魏晋南北朝时,百戏仍然盛行,甚至于在宗庙祭祀时都设有表演
歌舞戏
是戏曲产生的最早形式。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和角色表演,载歌载舞,或兼有伴唱与伴奏的表演形式,即以歌舞演故事。《大面》《钵头》《踏谣娘》
《大面》:又称《代面》,表现北齐兰陵王才武而貌美,常戴假面与敌作战的情景
《钵头》:又称《拨头》,出自西域。表现胡人被猛兽吞噬,其子披发素衣,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反映了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的交流
《踏谣娘》:又名《苏郎中》。描写一个妇人遭丈夫欺凌的故事。她的丈夫爱饮酒,每次喝醉了就殴打其妻子,妻子十分悲痛,并告诉街坊邻居。可见,这是一出讽刺喜剧,男扮女装,小丑扮相,一唱众和
阮籍、嵇康的音乐思想
社会背景:魏晋时期,朝政动乱,社会黑暗,随着佛教传入,玄学的兴起,传统儒学思想(即名教)的统治地位遭到动摇。一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清谈家如“竹林七贤”应运而生,构成了与传统儒学相抗衡的思想流派 在音乐思想上,以阮籍的《乐论》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最为典型
阮籍——《酒狂》《乐论》
嵇康
嵇康简介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
擅长古琴弹奏,尤善弹《广陵散》
琴曲创作:嵇康曾作有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坐愁》《秋思》《幽居》,合称为“九弄”
《琴赋》一文:这是一篇艺术化了的音乐评论
《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思想
嵇康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之中,全文约7000多字,他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讨论人“声”到底有没有“哀乐”这样一个中心论点。其论述步步深入地阐明了作者音乐思想的核心——声无哀乐
音乐是客观的存在,人的哀乐是主观的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是音乐形式、内容与表现手段的内在统一
音乐具有审美作用,但其美与不美,与人的感情哀乐毫无关系
音乐对人的哀乐情感的产生,只起到诱发与媒介的作用
《声无哀乐论》的意义
《声无哀乐论》的出现,是嵇康对传统音乐思想论的大胆挑战
《乐记》注重音乐的内容,将音乐作为综合艺术加以研究,标志着人们开始着眼于音乐的特殊性,深入到音乐的内部加以探究,具有进步意义
《声无哀乐论》中涉及了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的表演美学等,带有自律论色彩,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乐器
吹管乐器
排箫
笛
羌笛
竽
笳
角
筚篥
打击乐器
编钟:2000年2月,山东济南出土了149件乐器,包括编钟19件,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一套西汉早期编钟,被誉为“西汉第一编钟”
筑
方响
锣
钹
星
鼓类乐器
弹拨乐器
瑟:瑟早在西周时已广泛应用。常与琴合奏,称“琴瑟和鸣”
箜篌:有卧箜篌、竖箜篌两种。卧箜篌与瑟相似,横卧式弹奏,又称为“箜篌瑟”,源自本土。竖箜篌,又名胡箜篌,竖式弹奏,约于汉代由西域传入
琵琶:一类共鸣箱成圆形,直颈;一类共鸣箱与颈相连,成梨形。秦汉时流行的琵琶主要为前一种,又被称为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后来又名为阮咸,即后世的阮
古琴
琴家及琴学论著:“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坐愁》《秋思》《幽居》,曾写有琴学专著《琴操》
琴曲
《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东汉末年就有关于此曲的记载。表现的题材内容是《聂政刺韩王》。现存的《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一书。全曲共45段,分为六个部分
全曲以正声为主体,深入而细致地展现了聂政的思想情绪从怨恨到愤慨的发展过程,刻画出他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正声之前主要表现了对聂政命运的同情与慨叹;正声之后则主要表现对聂政英勇壮举的歌颂与赞美。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变化和发展
《酒狂》
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中,相传为阮籍所作。全曲通过五次主题音调的循环变奏,采用罕见的三拍子的节奏。刻画出饮酒者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形象
《碣石调·幽兰》
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是我国唯一用文字谱保存下来的古曲,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的卷子谱,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是我国迄今所见最古老的琴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录弹琴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它不但间接地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碣石调”是指乐曲的曲调形式。抒发了抑郁沉思的情怀,音调古色古香,富有文人气质
音乐文化交流
汉代的音乐文化交流
传入方面:张骞出使西域,将《摩诃兜勒》一曲带回长安。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西亚音乐文化传入渐多,如胡笛、胡箜篌等乐器以及杂技、乐舞等。佛教传入新疆,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歌舞伎乐的交流:天竺乐,龟兹乐,与中原乐舞融合,形成西凉乐,疏勒、安国,鲜卑族的民间音乐,龟兹琵琶、西域乐律等传入中原
乐器的交流:五弦琵琶、筚篥、腰鼓等传入中原
乐曲的交流
乐律学的发展
西汉京房六十律
京房:西汉时人。他提出了六十律的理论
六十律:即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之间存在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后世称之为“京房六十律”。当生至第54律“色育”律时,其与“黄钟”律只相差3.6音分,京房称为“一日”,今人称之为“京房音差”
贡献:他是我国第一个从理论上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的律学家,六十律即是他为解决此问题而研究的成果。同时,他在研究中发现以管定律需要管口校正的问题,因而提出了以弦代管定律的主张。并创制了十三弦“准”,即一种张弦的定律器,后世称之为“京房准”
西晋荀勖笛律
贡献:他的重要贡献在于发现“管口校正”的规律。他由此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律管,后世称为“荀勖笛律”
南朝宋钱乐之
他在“京房六十律”的基础上用三分损益法往下生律至三百六十律。中国律学史上达到了把一个八度细分的最高程度
何承天新律
何承天:他在乐律领域中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即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创造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
新律:先用三分损益法推算,然后求出仲吕还生成“变黄钟”与正黄钟的音差,将此差数平均分为十二等分,按三分损益法顺序,每生一律就叠加一个音差 ,这样,至第十三律时,恰好还生成黄钟
意义:“新律”是世界上最早用数学计算对于十二平均律的探索,是世界律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