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经络总论
“十四五教材”《针灸学》经络总论,经络是经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编辑于2023-09-19 17:25:38 江西手厥阴心包经的思维导图,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经过横膈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足阳明胃经的思维导图,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内(一本作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手少阴心经的思维导图,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下行经过横膈,联络小肠。其支脉,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眼球连接于脑的组织)。其直行经脉,从心系上行到肺部,再向外下到达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后面,到达肘窝;再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末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手厥阴心包经的思维导图,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经过横膈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足阳明胃经的思维导图,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内(一本作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手少阴心经的思维导图,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下行经过横膈,联络小肠。其支脉,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眼球连接于脑的组织)。其直行经脉,从心系上行到肺部,再向外下到达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后面,到达肘窝;再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末端。
经络总论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经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深而在里。
络,网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静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包括浮络、孙络,浮而在表,难以计数。
经络的发现
针灸等刺激后感应传导现象的总结
针刺穴位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重、胀等主观感觉,称为“针感”
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气功“行气”感的反复出现
体表病理现象的总结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名字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的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肺肠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回)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上肢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外侧是足三阳经,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 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在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厥阴之前,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针法顺补逆泄)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
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大周天:中焦—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
小周天:中焦—肺经—任脉—督脉—肝经—肺经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对的命名与特点
指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故称为奇经八脉
“奇”指:①“异”②奇
特点:①有循行规律②无直属脏腑③无表里关系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⑤除任、督二脉外无腧穴分布
奇经八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1.统率、主导作用(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率有关经脉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
督脉: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任脉: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维系全身阴经,主一身之里 阳维脉:维系全身阳经,主一身之表 阴跷脉、阳跷脉:主肢体两侧的阴阳,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司眼睑开合
“一源三歧”: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分经而行
2.沟通、联络作用:交会穴
3.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旺盛时,奇经加以储蓄;当十二经脉生理功能需要时,奇经又能渗灌和供应)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会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①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不仅阳经经别到达头部,阴经经别也合于头面。 ②弥补了十二经脉分布的不足,并加强了各经与心的联系,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 “十六络脉”—加上胃之大络
十二经脉别络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任脉的别络,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①沟通表里两经,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的作用。 ②有统属全身浮络、血络、孙络以渗灌血液、营养周身、贯通营卫的作用。
十二筋经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与其所辖经脉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分布是成片的。
经筋有刚筋和柔筋之分(阳筋,阴筋)。刚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柔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十二皮部
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分属的部位
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诊断方面
经络辩证
经络望诊
经络腧穴按诊
经络腧穴电测定
治疗方面
指导针灸治疗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指导药物归经
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抗御病邪,反映病候。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传导感应,调和阴阳。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经络的标本、根结和气街、四海
标本、根结
“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与“本”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所结、所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
“标本”的范围较“根结”广。
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运行情况,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为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治疗远隔部位的脏腑及头面五官疾病提供了又一理论依据。
标本
标指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原指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
根本中的“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四根三结”指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主要反映经气的所起与所归,以及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
是经气聚集运行的通路
四海
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脑部髓海,胸部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