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如何而阅读以及如何解题的方法
编辑于2020-07-21 23:03:18记叙文阅读
理解/分析/拟写标题
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1.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双关/比喻/反讽/反问)
2.析标题关键词,析标题表层义(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
3.析标题关键词,分析标题的深层义(联系作品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
文本标题有何作用
作用
内容: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结构: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贯穿文章的线索
主旨:点明(暗示/突出/凸显)文章,..主旨/寄托...感情
表现手法
运用比喻/双关/象征等手法,设置悬念,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引用古诗词或歌词名言,用词新颖别致,富有诗意,富有文学色彩,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模板
(题目)指...(释义:表层或深层含义),点明(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线索/写作对象/故事环境/主要内容/主旨)
(题目)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引用诗句名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新颖含蓄,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能否调换另一标题
明确表明标题能否调换
从内容/结构/主旨/手法四角度分析原标题或者新标题的作用和好处
给文章拟写恰当标题
找文章线索/明确中心/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事物/把握作者情感
十字以内
写人:“人+性格”(明确写的是谁,是怎样的人)/写事:“人+做的事”(明确写了什么事,谁做的)/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可用这个事物为题目
明确记叙顺序
插叙
叙述时中断叙述,插入有关的另外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插叙只是片段,不是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两个故事)
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解释了...的原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形象)/突出文章的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倒叙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开篇点题/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引出下文/使结构更加紧凑
顺叙
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次序井然,脉络清楚,自然贯通
补叙
(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充说明,进一步突出中心,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行文更严谨
理清文章线索
寻找文章的线索
时间线:以时间为线索
地点线:以地点转移为线索
人物线: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
实物线:以某一具体的实物为线索
情感线:以情感变化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化线:以时间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明暗交织线:有的文章两条线:明线和暗线
模板: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推移/空间变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
模板:文章以...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 双线并行,相辅相成,深化主题
模板:明线是...(写了哪些内容);暗线是...(写了哪些内容);好处是
概括内容,梳理情节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题干信息,推测答题区间/从题干已给的信息中锁定出现的关键词。如具体事物、人物、情感、态度等线索关键词/对答题区域的内容进行仿照式概括
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概括(或补充)故事情节
结构连贯法:厘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按情节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场面连贯法: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文章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
分析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
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
用“你”“你们”来叙述。常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文章中,根据表达需要,部分的出现
使用第二人称,便于对话、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人,增加亲切感,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
以“他”“他们”展开描述,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历告诉读者
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作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
品析重要词语
理解词语的含义
明确词语本义——揣摩词语语境义——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XX”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
加点词指代什么
指示代词
从上下文找,从前往后,由近及远。“这”类是近指,“那”是远指,“某”类是不定指
非指示代词
从理解词义入手,找关键词或关键句,再用“代入法”检验(即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直接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加点词可否换成“XX”
1.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尤其是书上的原文)
2.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换了后就变成...
3.用原词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调换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加点词可否删掉
1.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尤其是身上原文)
2.结合句子分析用该词强调突出(限制、说明、修饰)了...,更能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3.加点词如果删掉则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思路
词义角度: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表达的情感
词性角度:判断词性——词语反映的情形——表现出的作用。 人物(事物)形象(特征)、品质
A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XX”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律美
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XX”,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修辞角度:运用的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表达的情感
模板
“XX”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XX”一词在文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贬词褒用/化动(静)为静(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
鉴赏语言之美
思路
修辞角度:比喻、借代、拟人...
词性角度:动词(生动传神)、形容词(生动形象)、副词(准确)、拟声词(绘声绘色)、叠词(富有节奏感)
感情色彩角度:褒贬反用(反语)——讽刺
表现手法单独有一章
模板
用词之美
动词、形容词: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整齐的句式,具有建筑美;修辞美见详解修辞
句式之美:长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整句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抑扬顿挫
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炼/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
句段的理解和赏析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思路
1.抓关键词法:抓住隐含解题信息的关键词,理解其语境义、比喻义、反义、言外之意等再挖掘本义
2.借助修辞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寻找本体,把生动、形象的说法还原为平易朴实的说法
3.返本法:开头、结尾一些含蓄有哲理的句子,分析出本意
4.看句子在文中位置。总领句:从下文搜索关键信息;总结句: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过渡句: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理解内涵
模板
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揭示中心)+表达的情感
画线句(段)在内容上的作用
这句(段)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突出了/表现了/表达了...特点/情感/形象/人物品质,揭示了....道理/表达了...主题/
用“XX”词准确地/生动地/形象地刻画(突出、表现)了XX的...特点情感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首(句)段: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为下文作铺垫,交代了故事背景渲染了XX氛围烘托了人物XX心情衬托人物XX性格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中间(句)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的命运
结尾(句)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突出中心,表达作者XX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引用古今名言、古诗词、歌谣等的作用
引用古今名言(古诗词、歌谣)等,增强文学色彩,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作品主题/用于表情达意,抒发作者感情/承上启下,照应、铺垫文章内容
段落可否删去?段落可否调整顺序
不能
1.结构上:第X段与第X段前后照应/是总分关系/分总关系;内容上:交代背景/推动情节/突出中心,若删去就破坏了这种照应/总分(分总)关系,内容上也不能很好地表达主题
2.本文是按逻辑顺序(递进、转折、因果、由现象到本质)来写的,若删去(调换),就不符合逻辑顺序了
句式的作用
1.明确句式
2.根据句式特点回答表达效果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感叹句——便于抒情,感情强烈
重复句——反复强调,余韵悠长
长短句——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
这是个XX句,具有...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语言风格
平实自然、文采飞扬、口语化(地方语言特色)、幽默讽刺、含蓄深沉、优美典雅、旁征博引、生动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作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喜、怒、哀、乐的神态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情态,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示故事情节,创造典型环境,渲染人物...心情,深化作品主题
模板:“XX”句子(段落)运用了...(描写手法),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性格经历等)刻画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的感情、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
思路
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神态描写等)来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往往暗藏在对人物的描写中)
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都往往决定人物的性格
通过环境补充人物性格,链接
模板
分总/总分简析式:XX是一个...的人,他做了...事,表现了他...的性格
次要人物的作用
概括文章围绕次要人物写了...内容,为下文...情节或塑造人物形象做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
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的品质,丰富、点明、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我“的作用
故事由“我“叙述,真实可信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我”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贯穿全篇,使情节集中,脉络清晰
主题更集中,有号召力
谁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内容:主要写了...事,主要写哪个人物
主题:主要人物做的事,体现了...主题
主要人物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关系: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品质
鉴赏修辞手法
比喻
特点:本体和喻体,一般含“像,是,如,仿佛”等词
作用
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产生联想
阐述道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
模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节(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拟人
特点:把物人格化,把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情感的样子
作用:赋予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具体的物人格化,达到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的效果
模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赋予...以人的思想、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排比
特点: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句式整齐,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抒情,加强表达效果
模板: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或表现了...的特点,整齐优美,气势磅礴
夸张
特点: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和程度等做有意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突出特征,引起联想效果,给人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模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特点),表现了...的情感
对比
特点:叙述事物的两个方面或将事物相对着记叙,常有关键词:比、好、多
作用: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鲜明突出
模板: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反复
特点: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出现
作用: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模板: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句子表达的情感)
对偶
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作用:语言凝练,整齐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模板: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发了...情感,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设问
特点: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
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模板: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表现了)...的特点(的感情)
反问
特点: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模板: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反语
特点: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作用:比直白的表达更有力,语气更强烈,情感更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鲜明
模板: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引用
特点: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用:既可以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模板: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子主题
表现手法
伏笔
特点
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有助于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模板:XX(句,段,物),表明/表现...,为下文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铺垫
特点
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以引起读者注意
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模板:通过对...的描写,表现(渲染)了...,突出了...,为下文...做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完整性,更具艺术性,更吸引读者
前后照应
特点: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模板:...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托物言志(象征)
特点: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和感情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了
模板:抓住了...与...相似特点,通过对...准确的刻画,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情感
衬托(正衬、反衬)
特点: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思想、性格和感情等。用类似的事物陪衬叫正称,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模板: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
特点: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衬托、托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模板: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受到...的变化,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地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地主题
烘托渲染
特点: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用衬托或夸张地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鲜明突出
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模板:通过对人物或环境描写,层层铺叙,营造意境,使描写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特点:“扬”指褒扬、太高,“抑”指向下压、贬低。作者想要褒扬(贬义)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贬抑)出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
作用
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模板: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使情节更曲折,形象更丰满
设置悬念
特点:在文章的某部分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
作用: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模板:先把...抛给读者而不说原因,层层设疑,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以小见大
特点:通过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
作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模板:从人们所熟知的...入题,让人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的深刻道理,表达了...思想感情,突出表现中心,更具有震撼力
卒章显志
特点: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作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
模板:文末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增加了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
定义: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为议论抒情提供依据
说明
定义: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把人物的经历特点表达明白
作用: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议论
定义: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作用
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明确文章的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
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
突出中心,揭示主旨
抒情
定义: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用
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引起共鸣
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
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
描写
定义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
人物描写
动作描写
又称行动描写,是对人物个性化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情节发展
神态描写
对人的面部神情进行描写
作用: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外貌(形象)描写
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
作用: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身份、社会地位等
心理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活动(内心感受、思想斗争...)的描写
作用: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题模板:运用(动作、神态、外貌、心理、语言)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作用
表现地域风格,揭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渲染环境,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烘托人物心情(感情)
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
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作用
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时代背景),揭示人物的社会关系
渲染环境氛围,衬托人物心情
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作用: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地感受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特点: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含蓄、深刻
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作用
烘托环境气氛
刻画人物性格
揭示主题思想
推动情节发展
主概括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观点
概括文章主旨、情感
思路
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中窥视文章的中心主旨
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重复中心法: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
层次顺序分析法:概括文章主旨时,要明确文章具体叙述了什么事。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容的关系,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作品内涵,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关键信息归纳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表现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
模板: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景物/形象,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表现了...的思想/精神/道理/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多个主题探究
思路
表达自己的观点,即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结合文章、人物,分析文章通过讲述故事或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模板
主题思想一+人物一+相关事件
主题思想二+人物二+相关事件(见浮动主题)
拓展探究
谈看法、见解、评议、赏析
明确是“结合实际谈看法(要结合生活实际)”,还是“是否同意XX的说法”。若为后者,先表明态度,再说明理由
表明态度或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注意用“我”来阐述
表述理由,注意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则紧扣文本,再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生活实际谈看法,不能凭空想象,随意发挥
谈启示、感悟
思路
审清题干所问问题,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作答
抓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并能准确提炼
要结合文意,答案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语言一定一定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或感悟
模板
读了文章我明白了...+理由(联系阅读文章)+联系生活实际(如果题目要求)+总结(或以后该怎么做)
注意点:启示、感悟一般用”总——分“式结构回答
先用”我认为...",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简洁表明想法或感悟
分点说明。具体从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补写和续写
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
句式一致+语气连贯+内容衔接+主旨健康
链接材料,得出新观点
提炼文章中心+提炼链接材料要点+寻找二者(文章、材料)关系+联系现实,得出正确、积极、健康的结论
概括多个主题: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一般一类人物表现一类主题,有几类人物就会有几个主题,所以要先概括主题,然后围绕相关人物概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