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考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公考行测判断推理之逻辑判断,欢迎大家交流学习。
编辑于2020-07-22 20:26:59判断推理
逻辑判断
翻译推理
题型特征
提问方式:“可以推出”,“不能推出”
题干和选项出现逻辑关联词:
如果...那么...
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会湿。
口诀:前推后(A→B)
等价关联词 (则就一定都)
若...,则...
只要...,就...
为了...,一定...
所有...,都...
...是...的充分条件
只有...才...
只有年满20岁,才能娶老婆
口诀:后推前(B→A)
等价关联词
不...不...
除非...否则不...(B→A)
除非...否则...(-B→A)
...是...的基础/假设/前提/关键
...是....的必要/比不可少条件
谁必不可少,谁放箭头后
“且”关系
我想带你去东京和巴黎
A且B:二者同时成立
等价关联词
和
既...又...
不仅..而且..
...但是...
“或”关系 (常考&难点)
我想带你去东京或者巴黎
A或B:二者至少一个成立
A,-B
-A,B
A,B
注意:要么A,要么B:二者只有一个成立(二选一)
等价关联词
或者
或者...或者...
至少一个
“或”的翻译:否1→1
或关系为真,否定一项可以得另外一项
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解题思维
先翻译(四组翻译)
如果...那么...
只有...才...
“且”关系
“或”关系
后推理(三组推理)
逆否等价推理
A→B=-B→-A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
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不确定(可能,可能不)
递推原理:A→B,B→C,可得A→B→C
A或B推理
推理规则:否“1”推“1”:-A→B;-B→A
摩根定理
-(A且B)=-A或-B
例:我并非想去东京和巴黎
-(A或B)=-A且-B
推理方式
提问方式:以下哪项中的推理形式与题干推理形式相同/结构相似?
解题原则
重形式,看结构,无需关注内容文字——字母带入来做题
没有关联词是,根据个体与集合概念进行推理
组合排列
1. 题目特征
题干有两组及以上对象
对象之间的关系
将对象和条件做匹配
2. 方法
排除法
读一句,排一句
代入法
题干信息不确定,有真有假
提问方式“可能”“不可能”
提问方式-补充一下哪个条件,可得出结论
如何选方法?
排除:题干条件确定
代入:题干信息不确定
例:三种猜测只猜中一半,由此可推出
特殊记忆:A当且仅当B...得出A→B,B→A(AB可互推)
注意:比较大小的题,最大,最小是破题点
3. 辅助技巧
最大信息(条件出现最多),以此为推理起点
符号><+-
画表格(3个及以上信息)
列表后,优先填入确定信息
真假推理
1. 题目特征
题目给若干命题,每人说一句话,
命题有真,有假,如有一真,一假,两真两假,判断真假话
2. 解题思维
找矛盾,看其余
第一种矛盾关系:A与-A
第二种矛盾关系:所有...都是...;有的...不是..
第三种矛盾关系:所有...都不是...;有的...是..
第四种矛盾关系:A→B与A且-B
结论: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必然有一真一假 解题思路:条件一假,假话在矛盾中,其余全真; 条件一真,真话在矛盾中,其余全假。
没矛盾,找反对关系
有的是和有的不是(必有一真)
所有都是和所有都不是(必有一假)
秒杀技巧
两个有的 (出题频率高)
找点名的那句,反着说,人称变所有
两个所有
找点名那句,顺着说,人称变所有
原因解释
1. 典型问法:下列哪项最能解释上述现象
2. 解题思路
找出题干中矛盾或现象(转折词:但是、然而...)
给理由(能给解释矛盾双方)
对比选项,择优选;力度更强,范围更广,更明确
注意:把两个矛盾现象写出来,某种情况可把自己代入
逻辑论证
论证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找论点与论证
典型提示词
论点提示词
所以/因此...
结论是...
这表明/说明/意味着...
由此推出/可知...
据此认为...
论据提示词
由于...
因为...
鉴于...
根据...
论据常见形式
原因
数据
事例
实验
调查内容
...等
首位句原则
没有明显关键词
文段结构(总分总)-论点(句尾概率大)
没有“因此”
首句-数据-论据
最后一句-总结句-论点
结合提问方式-问啥找啥
留意问的主体是谁
背景
下定义
提问题、说现象
但/不过/然而...之前
不属于论据略读
例题
加强论证(赞同)
提问方式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加强/支持/赞同/证明上述论断的是?
以下哪项为真,是上述论断成立的前提/假设/必要条件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不能加强上述论断的是?
方法:找到加强项,排除
解题方法
1. 补充论据
题干特征
只有论点,没有论据
有论点、有论据,话题一样
什么时候优先考虑?
解题思维
解释原因(客观):说明论点成立的原因
举例说明:证明论点成立的例子
例句
2. 搭桥(力度最强)
题干特征
有论点、有论据,话题不一样
提问方式
前提
假设
必要条件
加强论证
选项特征
同时包含论点和论证中的关键词,并肯定论点和论证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维
找论点,论据(两者必须要有)
圈论点,论据中的关键词
做预测
带预测找选项
搭桥方向
论据→论点
3. 必要条件(没它不行)
题干特征
有论点、有论据,话题一样
无法搭桥,考虑必要条件
选项为论点成立的必要条件(没它不行)
提问方式
前提
假设
必要条件
加强论证
优先考虑搭桥,选项没有搭桥项,可以考虑必要条件
选项特征
可行性分析
论证文段的分析
1. 只有论点
补充论据
解释原因
举例说明
2. 论据与论点话题一致
必要条件(可行性分析)>补充论据
3. 论证与论点话题不一致
搭桥:论据→论点
强度关系:搭桥>必要条件>解释原因>举例说明
削弱论证(反对)
提问方式
如果一下各项为真,最能质疑/反驳/削弱/反对上述论断的是?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不能质疑上述论断的是?
方法:找到削弱项,排除
解题方法
1. 否定论点(最强&最常考)
选项特征
与论点表述意思相反
易错项
话题不一致
主体不一致
不明确项
整体否定论点
举例否定论点(个例)
拓展
论点
采用A方法能达到B目的
秒选方法
采用A方法无法达到B目的
B目的是采用任何方法都发到不了
秒选
2. 拆桥(力度仅次于否点论点)
什么时候优先考虑拆桥?
没有否论点的选项
论点与论据话题不一致
提问方式“削弱论证”
选项特征
论点关键词
论据关键字
否定论点和论据的联系
秒选
补范围
补论点
论点,论据话题一样
主体范围一大一小
论点范围较大
论据范围较小
补论据
论点是比例关系
论据是分子(两者绝对数量的比较)
涉及数量运算,比例关系的题目,秒选总量(补分母)的题目
3. 否定论据
题型特征:题干有论据并且找不到削弱论点和拆桥的情况下,考虑削弱论据
选项特征:与论据表述意思相反
对比
削弱论据的题目
表述复杂,出现学术专业字眼
拆桥
题干论点,论据简短、直接
4. 他因削弱/因果倒置
题目特征:论点包含因果关系
...是...的原因
...导致/使得/有助于...
...增加/降低/加强/减轻...
例:研究人员认为,“缺觉”是导致第二天没有精神的原因
他因削弱
在原来原因1的基础上,增加另一个原因2也能导致相同的结果,削弱的是原来原因的重要性或者唯一性
看两个原因是否同是存在
因果倒置
原因和结果说反了
论点:1是2的原因 因果倒置削弱:2是1的原因
例:落后导致挨打
一般情况下,出现因果倒置的选项,优选
解题思路:原因结果位置互换(相当否定论点)
5. 另有他因
题目特征:论点包含因果关系
解题思路
提供一个新原因,导致结果发生(结果不变)
选项中 结果 可能被省略
区分-无关项-看原来结果是否变化
6. 论证缺陷 (秒选)
提问方式
以下选项最能指出上述论证缺陷
以下不属于上述论证缺陷
解题思维
找文段结构
方式A+目的B
有了A,就能达到B
为了B,必须A
原因A+结果B
因为A,所以B
预设选项,找答案 (漏洞/缺陷)
假设/默认/暗含 (考频高)
A是B的(有效/主要/根本/唯一)原因
A是解决B的(有效/主要/根本/唯一)方式
忽略/忽视还有A以外的其他因素影响B
解题步骤
读提问
确定题型-加强
确定题型-削弱
读题干
找论点、论据及相应的关键字
做预设
根据论点,论据特征
预设加强/削弱方式
读选项
带预设看答案
那些选项一般不选?
1. 主体不一致
2. 不明确选项
3. 对策类
4. 类比
日常结论
1. 题目特征
题干:类似言语题、无逻辑关联词
由此可以推出/不能推出?
2. 解题思路
不选
逻辑错误
题干A→B
选项-A→-B
无中生有
题干:遇到某事,讨论客观事情
选项:推断该情况应该怎么做
偷换概念
话题/主体不一致
慎选
比较关系
比...;越来越....;更....
绝对词
一定,必须,肯定,只要就,只有才
程度
最/极大/很...
范围的扩大
优选
可能性的词汇:可能、有的、有些...
警惕“五大坑”:更最越首极
题干较长,先看选项,找对应的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