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徐涛考研政治—唯物史观
徐涛考研政治唯物史观的强化课笔记,加粗部分为选择题重点;加粗斜体部分为分析题重点,需背诵;非重点有文字标注。
编辑于2020-08-01 22:30:1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缺陷
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
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物质)
地理环境(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唯物史观里最高级的词
生产力:生产的能力(唯物史观里第二高级的词)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内容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意识)
社会心理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重点)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当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的内容):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当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无关的内容):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注解:社会意识可以提前或落后于社会存在,不一定同步)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考的多)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一致性)(先进和落后)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独立性的原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客观依据(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等)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注解:这两种说法是对的,但是科技不属于生产力独立的构成因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中的非独立性要素,它融合在其他的要素之中。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产品分配关系
特点: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经济基础、是社会骨骼系统
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
物质利益关系,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
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其突出
社会发展的基本(第一)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本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生产力也决定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注解: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注解:意识形态是记忆混淆和考察的概念,共出现两次,一次是在社会意识中,一次是在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由四部分组成:社会心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交集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和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它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
上层建筑发展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注解:判断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如果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但是,判断上层建筑先进与否,看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难点)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概念
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区分:社会基本结构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组成。
特点
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缺一不可,犹 如“骨骼”和“血肉”。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上层 建筑不过是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思想的表现形态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
统一性和多样性
从纵向(时间轴)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表现为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多样性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地向前发展。
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是指社会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顺应程度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 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 二是取决于交往; 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前进性与曲折性
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过程是扬弃的过程,但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
注解:社会发展过程是自觉的,但是自然界演变过程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特点
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了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9新增)
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具体的社会矛盾表现出来,而各种具体矛盾的变化发展会导致社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地位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社会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两者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重要手段)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19修订)
社会革命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又是推动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改革(19修订)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科学技术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非)
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非)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19修订)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原因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其中经济条件是根本制约因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了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方法论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实质是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俩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9修订)
历史人物是中性词,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重大历史人物与人民一起创造历史
辩证的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注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