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成长必知的5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成长认知,人际交往等
编辑于2020-08-03 12:32:385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A. 成长认知方面的效应
1. 习得性无助(屡次碰壁后放弃)
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2. 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愿即所得)
亦称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对期望的心理暗示,可以促使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发生同向改变,进而使该期望得以实现。
3. 阿伦森效应(得到赞扬就开心,失去赞扬就灰心)
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表现为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而不喜欢那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4. 南风效应(温暖待人)
也称温暖法则,指人际交往中,温和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人觉得心理舒适,而“冰冷”的沟通方式则会让人反感。总而言之,人际沟通中要注重尊重和关心,讲究方法,温和相处。
5. 酸葡萄效应(阿Q精神)
指当一个人自身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现象。
6. 自我参照效应(这是干货,我得记下来)
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如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有动力的时候,就不容易忘记。
7. 角色效应(我是学霸)
指当一个人处于某种角色或角色发生改变时,通常会因这种角色(或角色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的现象。
8. 锐化效应(观念影响认知过程)
指人的既有价值观能对其知觉具有促进作用的现象,具体而言,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在知觉对象前如被激活,这种价值观对其知觉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9. 奖惩效应(棒棒糖加圈圈)
指通过对目标人行为实施外部强化或弱化手段,可影响其自身评价等心理活动,进而带来其行为的强化或弱化的现象。详而言之,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得体、适度、就事论事的惩罚措施可促使一个人对错误行为的改过等。
B. 现象方面的效应
1. 霍桑效应(被关注时自我暗示)
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言辞表达的心理。
2. 搭便车效应(坐享其成)
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个体)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3. 棘轮效应(由奢入俭难)
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呈现出“向下调整”的现象。
4. 墨菲定律(概率大于零的事,均可能发生)
指凡是可能出现的事有很大概率会出错,即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其发生的概率大于零,该事情总是(迟早)在某一时刻发生。启示人们做事情一方面要对错误保持平常心,一方面也要防微杜渐,不存侥幸。
5. 野马结局(小事扩大化)
指因一些细微的小事情而造成情绪的巨大波动,以致因他人的外在因素导致自己受伤害现象。理论人的情绪是有成本的,情绪是人选择的结果。
6. 巴纳姆效应(为何不少人迷信星座)
也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指一部分人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的现象。详细而言,当用一些含糊不清、普通又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时,一些认知有限,或者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的人往往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该效应从反面揭示了一部分人因认知缺陷而迷信星座明理学的奥秘。遗憾的是,很多人歪曲利用该理论大肆宣传“星座命理学”的有效性,这类宣传也常称为“伪心理学”。
7. 从众效应(跟风现象)
也称羊群效应。指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
8. 旁观者效应(人成群会降低责任感)
也称责任分散效应。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益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荏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的现象。
9. 破窗效应(恶习总易被模仿)
指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的现象。
10. 鸟笼效应(为多余物品添搭档)
指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的行为。
11. 贝勃规律(预先刺激可形成感知迟钝)
指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就越迟钝。即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简而言之,就是一件事物存在的边际递减的规律。
12. 冷热水效应(巧用心理反差处惊喜)
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标准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标准的变化又通常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感知。
13. 瀑布心理效应(无意之词,主动“躺枪”)
某人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却弄得别人十分“不平静”,导致态度行为的变化等,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思,就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溅花腾雾。
14. 心理摆效应(犹豫矛盾)
指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坡度越大,因此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表现为多样化和两极性。
15. 视网膜效应(眼随心静)
指当人们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时,就会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关信息,而无意识地过滤无关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的现象。
16. 安慰剂效应(喝水能治病你信不)
又名为“伪药效应”、“非特定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却基于“对治疗的预期”或“对医务人员的信任”而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反应,而让患者的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17. 多米诺骨牌效应(系统内部连锁反映)
在一个存在内部联系的体系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可能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强调的事物间的传递性、连续性。
18.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半途而废或求成心切)
指人们对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的现象。该效应是推动很多人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情做完。
19. 超限效应(你说够了没有?)
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太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该效应带给人们很多启示,如演讲时抓住听众的关键开始的三分钟,有效的交流时间是三十分钟内,因此,批评人适宜采取幽默式的批评,且批评与鼓励应该同步。
C. 行为处事方面的效应
1. 空白效应(空白产生美)
指人在感知事物时,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便会自然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对不完整的感知对象进行自我补充,并且在进行这种联想和补充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心理效应,印象变得更加深刻的印象。
2. 拆屋效应(人们惯于接受折中)
指先提出很大,较多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最后使双方达成协议的现象。
3. 登门槛效应(任务由易到难好推进)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4. 关系场效应(三个臭皮匠or三个和尚?)
在角色群体的活动效率中,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也可以产生减力作用,这种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组成的群体产生的内聚力或摩擦力,在社会心理学中,统称为“关系场效应”。増力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减力如“三个和尚没水喝”。
5. 飞轮效应(万事开头难)
指做一件事 一开始很难,可一旦我们挺过去这个难关之后,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收获。
6. 缄默效应(限于强迫过度谨言)
指在人际沟通中,由于担心对方权威或强迫等压力,人们大都选择缄默或者挑对方喜欢的,迎合对方的话来说,尽量避免说让对方不快或可能降低自身价值的话,即沟通中表面的言语与真实内心态度不一致的现象,缄默效应容易导致沟通信息失真,因此在组织管理和人际沟通中应尽量避免强制、压迫的沟通方式。
7. 海格力斯效应(放下仇恨路路通)
指在一种人际关系中或群体中存在的怨恨相报,致使更多的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启发人们,人际之间不应该在仇恨上“火上浇油”,而是要学会放下。
8. 蘑菇效应(职场新人被冷落)
指一个新进入者在一个组织中面临的怀疑、不公平等遭遇,以及随后因表现差异而发展成被认可或忽视的现象。启示在公司新人进入后,应该规避蘑菇效应的负面影响,避免该效应长期存在导致人才浪费、流失。
9. 酝酿效应(难题不决,放松找灵感)
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往往会由于某种基于一下子找到解决办法的现象。
10. 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即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形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他人的认知障碍。
11. 食盐效应(要智慧行善)
指好东西应当适度、适时。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如人常说,锦上添花,不及一次及时的雪中送炭。
12. 延迟满足效应(延迟满足更划算)
也称为“糖果效应”。指人们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自愿延缓或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的现象。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可以推测出一个人长大后的个性。
D. 人际印象方面的效应
1. 聚光灯效应(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又称“焦点效应”。指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常表现为普遍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2. 黑暗效应(朦胧美)
指在光线较暗的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3. 名片效应(一面遇知己)
指在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
4. 人际吸引律(各种原因的相互吸引)
指因各种因素导致个体与他人之间形成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5.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很重要)
也称为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先入为主效应。指人们通常对一个人最初接触时的信息形成“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从而影响人们以后对此人的评价,是系列位置效应的一种类型。
6. 近因效应(新印象是可以塑造的)
也称为新颖效应。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新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对他人最新的认识掩盖了以往形成的评价。是系列位置效应的一种。
7. 刻板效应(海南人会游泳)
也称刻板印象。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和评价。
8. 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也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是基于根据自身的个人喜好出发,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使得最终出现“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现象。
9. 多看效应(日久生情)
也称曝光效应。指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
10. 异性效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也称磁铁效应。指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喻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