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概全知识点思维导图
毛概论全书思维导图笔记完整版分享!下图内容覆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学习必备导图,赶快收藏下图学起来。
编辑于2020-08-05 11:13:57政治理论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
①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③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萌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
走向成熟:遵义会议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会议上的报告》《论十大关系》《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识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6)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点:①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②认为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无资产阶级民主,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①统一战线②武装斗争③党自身的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对内民主,对敌专政相结合
①政治上:团结——批评——团结 ②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③科学文化工作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④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党的建设理论
①三大作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②党风问题和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十一届六中全会)
实事求是(核心和实质)
1、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的根本观点,要求
①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联系,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③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根本工作路线)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本质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3、要求: ①肯定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③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根本立足点)
要求:1、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识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
(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应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是普遍的,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
1、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2、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3、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应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检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毛泽东理论的万能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识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国情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主观2加客观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际基础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识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第一次提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2、完整表述: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系统提出并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①无产阶级;②农民阶级;③城市小资产阶级;④民族资产阶级
③(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2、中国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的原因(3)
①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共和国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③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
3、中国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的优势(3)
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实现的途径(4)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
1、领导阶级不同:新:无产阶级;旧:民族资产阶级
2、指导思想不同:新:马克思主义 旧: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民主共和观念
3、前途不同:新: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旧: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旧: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应用)新民主主义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应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提出: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理论意义: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
实践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世界意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应用)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识记)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步骤: 1、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初级社(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3、高级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2、采取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使手工业者自愿参加到合作社中 步骤: 1、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3、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识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用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步骤: ①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在私营工业: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委托经销、代销;利润分配-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②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 ③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理解)正确评价历史变革
对历史变革的评价,必须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既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改革
(理解)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①二者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样的目的使二者有同样的价值,二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②二者之间有必然联系,改造是改革的前提,改革是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不能因为改造过程中出现不足之处,就否认改造的成就 ③二者并不矛盾,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2、人民民主政治建设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 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
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4、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是经济文化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应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理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应用)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理解)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新中国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两条腿走路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
(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两条腿走路)
1、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2、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口号:向科学进军) 4、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5、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6、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5、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①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团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 ②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 ③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6、毛泽东:“两参一改三结合”:①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②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③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识记)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4、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理解)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结合,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理解)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1、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2、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3、改革开放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 4、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五大写入党章
(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识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弄清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内涵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途径)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2、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三步走”战略
1987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 1、1981-1990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1991-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3、20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一是“台阶式”发展,二是“先富带后富”)
改革开放理论
1、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的标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要以: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4、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 ①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②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 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主义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政治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一国两制”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①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②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③高度自治,拥有自治权,但不等于完全自治 ④尽量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属于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这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的问题,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3、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4、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应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我们国家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写入党章
(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1、提出: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2、逐步深化:中共党成立80周年大会,江泽民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江泽民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走向成熟:党的十六大江泽民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识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两个一百年:①建党一百年;②新中国成立一百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1、最根本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必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先进性 2、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是前提,讲政治是核心,讲正气是政治本色 4、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自觉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理解)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1、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途径 2、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应用)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新要求: ①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②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④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十七大写入党章 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国情)
基本国情: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世情)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1、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3、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党章 4、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毛、邓、三”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识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应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①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 ②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主攻方向,科技进步和创新是重要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 ③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①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②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③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
①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位一体的有机一体 ②坚持协调发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经济建设是中心和基础、政治建设是方向和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和血脉、社会建设是支撑和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和条件)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全面:整体性、全面性)协调:协调性、均衡性)可持续:持久性、连续性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①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②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要求 ③必须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④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2、①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战略决策 ③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④推动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⑤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和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包容性 ②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前提是有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点,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3、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①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②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③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 2、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党面临的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应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方针) ①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 ②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 ③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④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理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历史性成就
历史性变革(2-9前面都加坚定不移)
(识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已转化的依据
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识记)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识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习近平思想载入宪法)
习新思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习新思的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
丰富内涵(“八大明确”)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八大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3、4前面加习新思)
(应用)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①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关党的正确方向,决定党的凝聚力、引领力、战斗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根本利益,新时代、新任务、新实践需要新思想来指引 ②这一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大智慧谋划大格局,大手笔续写大文章,是实践探索经验总结理论升华凝结而成的思想结晶 ③这一思想紧紧围绕强国梦想,贯通党的使命、国家的前途、人民的福祉、民族的命运,贯通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特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成为当今时代最富中国味、最具有中国魂、最具中国情、最具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
(应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①这一思想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 ②这一思想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 ③这一思想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④这一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理解)中华民族近代来最伟大的梦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现代化强国
(识记)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1、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 2、中国梦的三大内涵的辩证关系为: 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②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③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理解)奋力实现中国梦
1、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5、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6、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7、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应用)把握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①中国梦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根本要求的认识 ②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③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有机统一,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现实图路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识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应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 1、经济建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2、政治建设: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个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3、文化建设方面: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4、民生和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更为宽松,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5、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1、高度的物质文明,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高度的政治文明,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高度的社会文明,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高度的精神文明,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高度的生态文明,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识记)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
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拓展:如何坚持新发展理念
①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②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理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应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六个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坚持的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健全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识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识记)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拓展: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②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③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和民族政策,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理解)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的构成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识记)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理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识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
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关系
1、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着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一方面:二者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另一方面:二者各有侧重,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述,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2、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3、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4、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四种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习近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应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文化强国的内涵
1、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2、具体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1、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2、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3、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应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民生是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幼有所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理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解决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 ①深入认识新时代社会治理规律 ②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 ③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平安中国 ④维护社会和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识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
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每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把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建设美丽中国
(理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受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识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应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进绿色发展
(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绿色发展的要义,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导向,建立健全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化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识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
(应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环节)
(理解)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识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应用)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应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①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1、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要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3、要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 4、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根本是党章)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①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②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③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④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全面从严治党
(识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工作思路)①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③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④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政治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 (党的建设目标,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政治定力、使命担当)
(识记)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拓展: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应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①党的组织建设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②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③党的基层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将制度建设贯串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是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腐败是我党面临的最大威胁)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识记)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丰富内涵
(理解)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理解)建设世界一流军队(4)
①到202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基本实现机械化 ②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③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应用)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识记)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3)
(应用)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4)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理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5)
(识记)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理解)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3——核心4)
1、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2、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 ①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②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家关系基本准则 ③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 ④开展对话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共赢,而不是单赢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要求(5)
1、要坚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3、要积极参与全球化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侓法规体系 5、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识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2、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3、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4、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安全威胁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应用)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1、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2、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3、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4、把“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应用)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
1、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2、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历史胜利:①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②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③党带领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十三届全国人大载入宪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3个逻辑决定的)
1、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 2、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 3、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 2、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3、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识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1、如何实现伟大梦想 ①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②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③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四个伟大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 ①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 ②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励前进动力 ③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 ④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识记)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3) (党的领导决策核心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如何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理解)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体现 1、必须增强四大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应用)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增强8个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