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非常完美,是历史考试必不可少的大杀器
编辑于2020-08-05 23:11:45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法西斯主义出现的原因: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金融危机
工业危机
就业危机
农业危机
社会危机
经济大萧条: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
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罗斯福新政走出了危机
德国: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复仇主义;生存空间论
1922年十月,墨索里尼组阁,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3年1月,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组阁,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大战的欧洲和亚洲策源地
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在柏林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帝国主义是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的深厚根源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委协的政策。
慕尼黑阴谋
二战爆发的原因
帝国主义是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的深厚根源。(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形成战争策源地
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就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的动机来说,其性质是帝国主义的;就二战的最终目的和性质来说,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经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在欧洲开始
德国入侵苏联:二战在欧洲扩大
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九一八事变:揭开二战序幕
卢沟桥事变:二战在亚洲开始
1924年1月,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美英中苏等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空前强大
世界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形势
莫斯科保卫战:苏军打败,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中途岛战役:美军击败日本海军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德意军队被盟军击败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战场第二战场大大加快了二战的结束
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战争概况
战争时长:十四年
参战国家:61个
战争范围:约两千两百多万平方公里
卷入人口:约二十亿人
参战人员:1.1亿
伤亡人数:军民伤亡超过1亿人死亡7000多万
军费消费1.1万多亿美元直接物资损失和破坏超过4万亿美元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主要内容
打败德、日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分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与边界。
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的实现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联合国
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的主要审议、监督和审查机关。无权迫使任何一国政府采取行动。
联合国安全理事:是维护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安全。有权提出具有强制性的决议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在推动国际经济和社会合作及发展方面对大会进行协助
托管理事会:实行国际托管制度的主要机关
国际法院:主要司法机关
秘书处:从事联合国各种日常工作,为联合国其他主要机关服务
雅尔塔体系带有强权政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