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及其结合反应
临床免疫学检验诊断技术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及其结合反应
编辑于2020-08-06 15:23:17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及其结合反应
1. 第一节 抗 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所有能启动、激发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其可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产生应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发生特异性反应。
一、抗原的特性
1、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
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3、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所含的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免疫原性的特异性
免疫反应性的特异性
二、用于免疫测定的抗原分类
天然抗原
动物组织、微生物培养物等,须经提取纯化才能使用
合成多肽抗原
是根据蛋白质抗原分子的某一抗原表位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多肽片段。特点:只有一个抗原表位,纯度高、特异性强。不足:分子量太小,难于直接吸附于固相载体上
基因重组抗原
是在已知目的抗原基因的基础上,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目的抗原
2. 第二节 抗 体
抗体(antibody,Ab)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黏膜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一、抗体的特性
1、特异性
2、多样性
3、免疫原性
二、用于免疫测定的抗体分类
多克隆抗体
用抗原免疫实验动物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因血清中的抗体是多个抗原表位刺激不同B细胞克隆而产生的抗体,所以是多种单克隆抗体的混合物,因此称为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
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但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
又称重组抗体
三、抗体产生的规律
1、再次应答的潜伏期短,约为初次应答的1/2
2、再次应答抗体浓度增加快,抗体水平较初次应答高
3、再次应答抗体维持时间长
4、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
5、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IgG,而初次应答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
3. 第三节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静电引力
范德华引力
作用最小
氢键
最具特异性
疏水作用力
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亲和力
是指抗体单价Fab片段与单价抗原表位的结合能力
亲合力
多价抗体与抗原分子间的结合能力称为亲合力
三、液相中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四、固相表面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特点
1、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时间:抗原抗体结合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较液相长
2、反应体积:反应表面区域大,抗原抗体结合界面的体积占总反应体积的比例高,结合反应的效率高
3、解离速率:解离速率较液相中的慢
4、固相化抗原或抗体的构象:构象可能发生折叠、功能性结合部位发生改变,抗体或抗原的活性受到影响,抗原或抗体的利用效率低于液相
抗原抗体反应的物质基础
抗原表位与抗体高变区间的互补结合
抗原表位与抗体高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合
抗原抗体之间的结合力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4. 第四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专一性
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结合,故形成的复合物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离为游离抗原和抗体
比例性
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
前带
抗体过量
后带
抗原过量
等价带
抗原抗体比例合适,Ag和Ab结合充分,沉淀物形成快而多
阶段性
第一阶段
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不可见
第二阶段
反应可见阶段,反应慢,受电解质、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凝集、 沉淀和细胞溶解等现象
5. 第五节 影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因素
一、抗原抗体本身因素
1、抗原因素:抗原的理化性状、表位种类和数目等
2、抗体因素:抗体的来源、特异性、亲和性等
3、抗原抗体的比例:影响最大。例如在沉淀反应中,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则不能形成沉淀或产生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
二、反应基质因素
指干扰抗原和抗体间反应但与分析物本身无关的非特异性因素,主要包括蛋白、盐、补体、抗免疫球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和人抗鼠抗体)、药物和可能污染标本的物质。
三、实验环境因素
1、电解质: 生理盐水或缓冲液
2、酸碱度: pH6~8
3、温 度: 最常用的温度是37℃和室温(18~25℃),其次是43℃和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