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历史、思想方面的知识点和常考考点
编辑于2020-08-07 19:27:16春秋战国
政治(阶段特征)
国家局面:诸侯争霸兼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
国家管理:分封制逐步瓦解,郡县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形成
阶级关系: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选官制度:由官位世袭、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步走向以荐举和功劳为标准的官僚政治。但缺乏制度化的途径
文化
百家争鸣
原因
①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
②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崩溃
④阶级:士阶层活跃受重用
⑤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内容
儒家
孔子(春秋)(奴隶主贵族阶级)
①思想核心是“仁”,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
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④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整理文化典籍,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天命观:把探讨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务实)
孟子(战国)(封建地主阶级)
①主张实行“仁政”;②君轻民贵;③性本善;④以礼治国
荀子(战国)(地主阶级)
①统治者施用“仁义”、“王道”;②君舟民水;③性恶论;④规范人以礼乐为主,辅之以刑法;⑤制天命而用之(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有效的利用自然)
道家
老子(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
①万物的本源是道;②在政治上强调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③事物是矛盾的,但可以相互转化
庄子(战国)(奴隶主贵族)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②反对贵贱有序的差别观念
法家
韩非子(战国)(代表统治阶级)
①中央集权;②君主专制;③社会改革;④以法治国
墨家
墨子(战国)(代表平民)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经济
铁犁牛耕
发展阶段
⑴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
⑵汉朝全国普及,珠江流域出现铁犁牛耕
⑶隋唐出现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的完善
铁犁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根本原因
精耕细作
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水利、生产经验等,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能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是各国的税制改革
过程
⑴春秋时期各国税制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⑵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形式
君主私有
消亡于1912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清朝宣告灭亡,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地主私有
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消亡于1952年土地改革
自耕农私有
男耕女织、向国家纳税的小农经济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消亡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土地国有完成
土地兼并
方式: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直接原因是地主的经济利益推动
③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商品经济发展
危害
①贫富差距悬殊,自耕农贫困乃至破产
②使国家财政赋税收入减少
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
均田制
时间:北魏至隋唐中期
原因:土地兼并影响赋税收入,自耕农破产引起社会动荡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土地制度)
内容
⑴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⑵土地不得买卖(受田者年老或死亡后,一部分土地归还国家,一部分土地传给后代)
特点
土地所有权归封建国家,农民只有使用权
农民要服徭役和兵役、交纳赋税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瓦解: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掌握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小农经济
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原始社会就存在
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规模小,从春秋战国开始
原因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生产关系变化
特点
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
封闭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落后性及保守性
影响
政治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经济
其封闭性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
其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不利于商品市场扩大和农产品商品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科技
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但其落后性导致古代科技无法向近代科技突破
文化阶段特征
⑴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
⑵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
经济阶段特征
农业
生产工具:由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形成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手工业
由工商食官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并存
商业
由农商并重到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由工商食官到私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