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徐涛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
选择题重点(加粗)、分析题重点(斜体加粗)以及非重点都有标记,有助于整体框架的把握和关键知识点记忆
编辑于2020-08-10 00:21:24政治经济学
简单商品经济
价值是是什么(抽象劳动)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一是 社会分工的出现;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作为自然物具有的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能区分出不同的社会形态),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注解:由劳动产品创造出价值,并将商品进行交换实现价值,才能说这个商品具有价值
衍生:交换价值(不属于商品的二因素)
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两因素的关系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对人来说)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作为商品)二者缺一不可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可比大小)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替换成时间,可以比大小,没有质的区别)
关系
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价值如何衡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生产劳动的效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
社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加
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相同时间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率增加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相同时间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增加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正比)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正比)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正比)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正比)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价值如何表现
价值形式的发展
五个阶段: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只绵羊和两把石斧);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三、一般的价值形式;四、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终极形式,货币自身也有价值,货币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天然是金银)五、纸币(纸币不是货币,而是货币符号)
货币
概念: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重要)
价值尺度(标价,观念货币):指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1.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可以用自己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2.观念上的货币(想象出来的钱)
流通手段(买卖行为,钱货两清):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现货交易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真实的钱); 2.可以不足值(劣币驱逐良币),由此衍生出纸币(0价值)纸币不可以执行价值尺度的功能,因为其无价值
储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支付手段(买卖分离,工资、房租等):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一般不是现货交易
世界货币: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
货币的产生使整个世界分化为两极
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如供求、币值、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因素)等
作用
积极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效率提高、降低成本)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只有商品转化为货币,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原因
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在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生产方式的形成(非)
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经过资本主义革命和产业革命,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区分劳动力和劳动者)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劳动者生存下去至少需要多少钱)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标准,劳动力价值有所浮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特点:劳动力商品的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而劳动又是普通商品价值的源泉,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使用劳动力商品能够获得劳动,而劳动又创造了普通商品的价值)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时,劳动力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价值,那么此时,货币就转化为可增殖的资本
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剩余价值(重点)
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
目的:获取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雇佣劳动制度)
资本主义劳动
工人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劳动角度
具体劳动:1、转移物质生产资料的价值;2、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生产新的价值
资本角度
全部预付资本=原料(不变资本C)+工人劳动力(可变资本V)
工人的劳动能够再创造出来全部可变成本,并且能够带来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M'=M/V,衡量剥削程度
时间角度
前一段时间,工人为自己劳动,创造劳动力价值,成为必要劳动时间,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劳动力价值
剩下的劳动时间,工人为资本家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成为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
概念: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劳动力的凝结,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两者都延长了剩余劳动的时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 ,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没有技术进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技术进步;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无人车间、机器、设备)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的积累
概念: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影响规模因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有机构成(难点)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C:V)
资本的有机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注解:由于资本的技术构成发生了改变,导致资本的有机构成相应的变化,此时,价值构成就是有机构成。但是,若资本的价值构成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由于技术构成变化导致的,此时,价值构成不是有机构成。
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剩余人口过剩(失业)→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灭亡
剩余价值的流转
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准备)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决定意义)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销售实现)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的周转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缩短资本周转周期,流动资本比例越大,资本家赚钱越多)
社会再生产
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实现条件(难点)
第I部门:生产生产资料 第II部门:生产生活资料;每一个商品价值构成=c+v+m,所以I(C)+I(V)+I(M)=II(C)+II(V)+II(M)。I(C)和II(V)+II(M)自己内部交换,I(V)+I(M)和II(C)跨部门交换。所以,社会正常运转的条件:I(V)+I(M)=II(C)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强制性地恢复平衡,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
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形式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成本价格
C+V
利润r
m与剩余价值在量上完全相同,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
P'=M/(C+V)<M'=M/V,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正比)、资本有机构成(反比)、资本周转速度(正比)、不变资本的节省(正比)、原材料价格变动(反比)
平均利润率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平均利润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平均利润
价值规律在自由竞争主义的表现形式
商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虽然平均利润率已经形成,但超额利润仍然存在,因为平均利润率是行业间形成的,而超额利润是行业内企业间形成的。
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对资本的划分
第一次划分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依据:资本是否能增殖(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第二次划分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依据:资本执行的不同职能形式
第三次划分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依据:资本的周转方式
竞争方式的比较
部门内竞争
为了获得超额利润,通过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部门间竞争
为获得较高的利润率,通过资本转移,从而形成平均利润和商品的生产价格
马克思的贡献
哲学史上的贡献
创立唯物史观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
理论上的贡献
创立唯物史观
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本质
国家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政治制度
民主制度:“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自由、平等、博爱” 法制: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它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 国家政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
局限性
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发展趋势:资本主义从竞争到垄断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地位)
垄断形成的方式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所支配
垄断概念
概念: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两种形式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形成的原因
1.获得高额利润 2.避免两败俱伤 3.形成竞争限制
垄断组织
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最简单的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短期价格协定
垄断与竞争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仍然存在竞争。原因:
一是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私有制)。 二是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竞争以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 三是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社会生产的绝对垄断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
1.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自由竞争目的是获得平均利润 2.不仅采取经济手段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更加复杂 3.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4.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经济中上:“参与制”来实现的;政治上:“个人联合”。 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的来源
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通过控制市场占有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通过加强其他国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
通过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垄断利润归根结底来源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垄断利润的实现
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重要)
形式
垄断高价(销售价格)
垄断低价(原材料)
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形成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根本原因) 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也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形式
1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4是宏观调节(重点);5是微观规制(重点)
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微观规制的目标: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 的合法权益。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反托拉斯法;其二是公共事业规制;其三是社会经济规制。
评价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
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第二,随着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面对激烈竞争,实体经济部门不得不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向金融领域, 导致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 第三,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 第四,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
后果
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也给全球经 济带来灾难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总结)
简单商品经济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价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成本=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
价格围绕着垄断价格上下波动(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向世界范围内扩展
经济动因
一是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 二是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 三是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四是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基本形式
一是借贷资本输出;二是生产资本输出;三是商品资本输出
输出资本来源
一是私人资本的输出,二是国家资本的输出
经济社会后果
对资本输出国来说是有利的,但是稍微也有坏处;对资本出入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
国际垄断同盟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现的, 而协议的订立、瓜分的结果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
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 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评价
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国际垄断同盟和国际经济协调机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
特征(简单了解)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双刃剑)
推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推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风险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
生产所有制的变化
1.个体资本所有制; 2.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3.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 4.法人资本所有制(当今)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社会阶层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其次,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 以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1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2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3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4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5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08年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
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