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美术史--全书思维导图
吐血整理中国美术史思维导图,根据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进行制作。
编辑于2020-08-14 15:16:11中国美术史
一、原始社会美术
1. 磨制石器与玉器
1. 红山文化
1.1. 1.长城以北、晚期 2.大量祭祀遗迹 3.玉龙
2. 良渚文化
2.1. 1.新石器末期 2.贫富分化。原始-阶级过渡 3.玉琮
2. 彩陶与黑陶
1. 仰韶文化
1.1. 简答
a. 新石器时代文化 彩陶文化 河南渑池仰韶村 以半坡和庙底沟最为杰出。
1.2. 彩陶文化 彩陶: 1.陶器最重要艺术形式 2.研究重要依据
a. 半坡文化 (鱼纹或打渔相关纹样)
a.1. 彩陶鱼纹盆(西安半坡)
a.2. 人面鱼纹彩陶盆(西安)
a.3. 网纹船形彩陶壶
a.4. 彩陶盆绘五鱼纹(姜寨)
b. 庙底沟类型 (鸟、花瓣、蛙纹)
1. 花瓣纹彩陶盆
2. 彩陶缸外壁绘"鹳鱼石斧图”
2. 马家窑文化
2.1. 舞蹈彩陶纹盆 (青海大通孙家寨)
2.2. 彩陶旋涡纹尖底瓶
3. 龙山文化
3.1. 黑陶:典型器物
a. 黑陶蛋壳杯 造型和青铜器相似
b. 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
3. 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
1. 仰韶文化
1.1. 人头器口彩陶瓶 (甘肃秦安大地湾)
1.2. 鸮形陶鼎 庙底沟、陕西华县
2. 龙山文化
2.1. 陶象-雕塑
3. 河姆渡文化
3.1. 双凤朝阳牙雕 (浙江余姚)
4. 红山文化 (女神像)
4. 岩画与建筑
1. 稷神崇拜图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1.1. 带人面的植物纹样
二、夏.商.周美术
1. 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
1. 青铜
1.1. 青铜(合金)=红铜 +锡
2. 爵“二里头爵”
2.1.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2.2. 已知最早的完整的青铜器
2.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1. 司母戊方鼎
1.1. ①商代后期 ②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 ③现存商周青铜器 最大最重的方鼎
2. 象尊
2.1. ①商代殷墟时期 ②湖南醴(li)陵出土
3. 利簋(gui)
3.1. ①周代早期 ②陕西临潼 ③视为商器风格的延续
4. 毛公鼎
4.1. ①西周中后期 ②陕西扶风出土
5. 史墙盘
5.1. ①西周中后期 ②陕西扶风出土 (成熟的西周风格)
6. (luan)栾书缶
6.1. ①春秋中期北方晋国 ②代表本期错金新工艺的高度水平
7. 莲鹤方壶
7.1. ①春秋时期 ②河南新郑出土 ③新的青铜器 艺术总体风格 标志
8. 王子午鼎
8.1. ①春秋时期 ②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③已知最早 使用失蜡法 制造的器物之一 代表着春秋时期 南方青铜器的 新兴风格
9. 大编钟
9.1. ①战国时代 ②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
3. 雕塑艺术
1. 玉石雕刻
1.1. 玉凤鸟
1.1.1. ①商代 ②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2. 青铜雕塑
2.1. 人虎相抱卣(you)
2.1.1. ①商代 ②湖南安化
2.2. 四羊方尊
2.2.1. ①商代 ②湖南宁乡
2.3. 犀尊
2.3.1. ①商代 ②山东梁山
2.4. (li)盠驹尊
2.4.1. ①西周 ②陕西郿县 ③已知最早的马的造型
2.5. 鹿角立鹤
2.5.1. ①先秦 ②湖北随县 曾侯乙墓出土
4. 壁画、帛画和漆画
1. 帛画
1.1. 《人物驭龙图》 ①战国时期 ②湖南长沙子弹库
1.2. 《人物龙凤图》 ①战国时期 ②湖南长沙陈家大山
简答题: ①文献记载中的“铭旌(jing)" 放入墓室目的-引魂升天 ②反映人物肖像画新水平 ③写实和夸张变形、墨线勾勒 局部施彩
2. 漆画
2.1. 《车马人物出行图》
2.1.1. ①战国时期 ②湖北荆门包山大冢 ③迄今发现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三、秦汉美术
1. 绘画艺术
1. 帛画
1.1. 西汉帛画“铭旌” ①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②别称“非衣”
2. 画像石和画像砖
2.1. 《二桃杀三士》 ①东汉 ②河南南阳出土
2.2. 《荆轲刺秦王》 ①东汉 ②山东嘉祥县武梁祠
2.3. 《闵子骞失棰(chui)》 ①东汉 ②山东嘉祥县武梁祠
2.4. 《弋射收获》 ①东汉 ②四川成都
2. 雕塑艺术
1. 仪卫性、纪念性雕塑
1.1. 《马踏匈奴》 ①西汉 ②陕西兴平县霍去病墓前石雕
a. 简答题 ⑴纪念性石雕最具代表性的 ⑵没有直接塑造形象--品格与精神--联想 ⑶浪漫主义的象征性--揭示主题
1.2. 《石兽》 ①东汉 ②陕西咸阳
2. 明器雕塑
2.1. 《秦始皇兵马俑》 ①陕西临潼出土
a. ①秦兵马俑的塑造--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具有高度的写实性, ②其造型准确,姿态自然,技法精练,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已臻于成熟。 ③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生动的艺术形象塑造上, 更重要的是这些丰富的艺术形象统一在浓重的精神气氛之中 整体上形成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 ④反映了封建社会 上升时期、 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
2.2. 《说唱俑》 ①东汉 ②四川成都天回山
2.3. 《马踏飞燕》 ①东汉 ②甘肃武威雷台
3. 建筑艺术
3.1. 四神纹瓦当 ①汉代
4. 工艺美术
4.1. 长信宫灯 ①西汉 ②河北满城窦绾墓
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1. 佛教美术
1. 早期的石窟壁画
1.1. 莫高窟 ①敦煌
a. 简答 ①佛本生故事--反复表现的题材 ②开凿时间最早,所存壁画--最多、最完整、最具代表性 ③被誉为举世无双的东方艺术宝库
2. 石窟造像 ①兴盛于魏晋南北朝
2.1. 云冈石窟
a. 简答题 ①整个北方修造--形制、造像内容、风格 有新特色--昙曜五窟(yao) ②昙曜五窟造像-代表当时我国佛教雕塑的新水平 标志着佛教艺术北朝风尚的形成-- 深深地影响其它地区的石窟造像和其它门类的佛教造像
2.2. 龙门石窟 ①洛阳南郊伊水两岸
a. 简答题 ①标志--外来佛、民族传--鲜卑审美风尚、南方汉民族的崇尚相融合而生发的 --新的大都会风尚的确立 ②北魏统治者--汉化政策、吸取南方汉文化的必然结果
我国古代三大佛教艺术石窟
2. 人物画的新发展
1. 南朝的人物画
1.1. 顾恺之 ①东晋 ③“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a. 艺术创作 《女史箴图卷》 《洛神赋图》 《烈女传·仁智图》
b. 《洛神赋图》--2012.4、2013.4、2015.4、2015.10 ⑴此图是作者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 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オ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形象生动地将原文的精神实质托展出来。 ⑵作者把不同的情节在一幅画卷中展示出来,以装饰性手法处理山水树石, 一方面使画面连成整体,同时使主体人物更加突出,而且表现出似真似幻、神人交融的幻境,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气氛
c. 理论建树--“传神写照” 《论画》 《画云台山记》 《魏晋胜流画赞》
1.2. 陆探微 ①师承顾恺之 ②图画古今名人肖像 ③画风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砖印壁画得到印证
1.3. 张僧繇
1.3.1. 他绘画的主要内容是佛教人物,也很善画龙, 画龙点睛 致使两龙破壁腾空而去的传说 --就是人们对他画龙艺术的赞誉。
1.4. 谢赫 《古画品录》
a. ①以探讨 人物画理论 为主的专著 ②我国 现存最早的 较系统的 美术史专论专著
3. 山水画的兴起
1. 山水画论
1.1. 宗炳 《画山水序》
a. 简答题 ①刘宋时期有名的高士--一生隐居不仕--酷爱自然山水 ②晚年所作的《画山水序》--重要的 早期山水画文献 --文中最重要的是提出山水画艺术“畅神”功能观 ③此文献是当时 山水画实践 和 表现技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 理论总结
1.2. 王微 《叙画》 早期山水画重要文献
4. 南朝陵墓雕塑
4.1. 梁武帝陵石兽
五、隋唐五代美术
1. 人物画
1. 初唐画坛
1.1. 阎立本 --肖像画、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 --《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2. “画圣”吴道子 (盛唐)
2.1. 成就 ①“吴带当风”之称 ②“吴家样”--创造的宗教绘画风格 ③ 标志--崭新的民族化的 宗教画 以至整个 人物画--已完全成熟
两吴标
3. 仕女人物图 (中唐)
3.1. 张萱
a. 作品 《(guo)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
b. 特点 妇女的温柔与妩媚 歌颂升平向上的一面
3.2. 周昉
a. 介绍 出身贵族 擅画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 --以仕女画突出
b. 艺术特色(应用-2011.7) ⑴周昉在仕女人物画上继承和发展了张萱的艺术风格, 他笔下的仕女,以当时的关中贵妇为形象依据, --具有以“丰厚为体”、“衣裳简劲,彩色柔丽”的特点, 体现了中晚唐时期官僚贵族的审美情趣 ⑵周昉不但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技法,从外表上描写了当时贵族妇女的形象, 而且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一定程度的内心刻画、揭露了社会的内在矛盾。 ⑶周防在宗教人物画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创造的“水月观音”的形象,很接近现实生活中像人的形象,被称为“周家样”。
口诀:张萱外表宗教
c. 《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
4. 孙位及其《高逸图》 (晚唐)
5. 五代人物画
5.1. 顾闳中 (南唐)
a. 《韩熙载夜宴图》
a.1. 论述题 ①描写当时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 揭示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 的作品 ②在艺术处理上,作者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 而每一段又以屏风隔开使其具有独立性,但全画组织连贯流畅。 ③画面情节复杂,人物虽多,却安排得宾主有序,繁简得当。 各段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可一 一辨认,说明画家传神写真的高度水平。 ④全画--情节的描绘 人物形象 衣服纹饰的刻画 道具的选择---和谐的整体效果 ⑤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杰出艺术成就---古代人物画精品
描写全画文献
5.2. 周文矩
a. 重屏会棋图
2. 山水画
2.1. 青绿金碧山水画
a. 展子虔 (隋代)
a.1. 《游春图》 ①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的一幅 --画家留存下来的唯一作品 ②描写许多士人在山水间纵情游乐的景象。 --追求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③透视关系--注意到空间的深度
最有乐头
b. 李思训 ①初唐 ②“北宗” “青绿山水画派之鼻祖”
b.1. 《江帆楼阁图》
c. 李昭道 (李思训儿子)
c.1. 《明皇幸蜀图》
展二李
2.2. 水墨山水画
a. 王维 水墨山水画鼻祖 “文人派”-“南宗”之祖
a.1. 《江山霁雪图》 《雪溪图》
2.3. 五代山水画
a. 荆浩 唐末隐居
a.1. 《匡庐图》
b. 关仝(tong) 荆浩弟子
b.1. 《关山行旅图》
c. 董源 (南唐)
c.1. 《潇湘图》
d. 巨然和尚 (董源弟子)
d.1. 《秋山问道图》
静观冬菊
3. 花鸟杂画
3.1. 画马画牛名家及代表作
3.1.1. 韩干--唐代 《照夜白》--马
3.1.2. 韩滉--唐代 《五牛图》
双韩马牛
3.2. 五代花鸟图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 徐黄异体
a. 黄筌(quan) 《写生珍禽图》 --宫廷
b. 徐熙 --大自然
b.1. 何为“徐熙野逸” ①花鸟画主要特点是“落墨为格”--用墨勾出花或鸟的内外轮廓 --用不同墨色分阴阳凹凸 --某些部分略加一点颜色 ②墨--主要地位 色彩--次要地位 ③质朴、精谨的手法--追求生动活泼的笔墨趣味 朴实淡雅的格调 --创“野逸”风格 --开了以后水墨花鸟画之先河
徐、黄异体--两种美学风格 --社会地位不同 接触的环境、事物不同 --人生态度、思想意识 也不尽相同的缘故。
4. 绘画理论的深化
4.1.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4.1.1. ①我国第一部 系统的完整的 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 ②我国历史上 最早的 一部绘画百科全书
六、宋辽金元美术 (重中之重--熟背)
1. 宋代绘画
1. 山水画
1.1. 北宋
a. 李成
a.1. 《读碑窠石图》
a.2. 李成的艺术特点(应用--未考过) ⑴李成的雪景山水与他的寒林景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是继唐代王维之后最重要的雪景画家。 他的雪景大多表现雪后山峦素裹、古木多姿、寒鸦群飞的北方独特景象, 感染力极强。 ⑵李成久居山东一带,对当地的山川风光充满感情,反复观察外貌,体悟其神韵, 因此,他的山水画具有一定的地理特征。 ⑶他那有涌动之感的山石皴法,人称“卷云皴”,“画松叶谓之攒针”。
口诀:雪景山东皴
b. 范宽
b.1. 《雪景寒林图》 《溪山行旅图》
c. 郭熙
c.1. 《林泉高致集》--理论著作 《早春图》
d. 米芾(fu)
d.1. 理论著作《画论》
e. 米友仁(米芾之子)
e.1. 《潇湘奇观图》
f. 王希孟
f.1. 《千里江山图》--献给宋徽宗
g. 郭若虚
g.1. 《图画见闻志》--理论著作
1.2. 南宋
a. 李唐 《万壑松风图》
a.1. 简答题:(预测考点) ①南宋四家之一,开创南宋山水画 --刚健峻锐,水墨苍劲--新风格 ②山水画自创一格 擅画人物故事等题材 ③他的成就和影响 --实际上成了南宋画院--领袖和宗师。 口诀:刚劲人物成宗师
a.2. 《万壑松风图》的艺术特色 代表李唐风格的作品。 画面采用中景法,以浓墨淡色画出深壑群松,深谷中泉水迂回曲折, 观者仿佛被带入一个深幽清凉的世界,俗虑尽消,精神顿爽。 画面上巍然而立的主峰劲峭壮丽,气势非凡, 山腰间山雾漫漫,山脚间小径曲折,使景物具有活力。 图中不仅表现出李唐高度融会了北宋山水画的皴法、笔法, 而且还 发展了山水画的技法,强调斧劈皴的视觉效果,启发了马远的“大斧劈皴”。 此外,李唐特別善用一种“骷髅皴”画雪景山水,十分别致
b.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
c. 马远 《踏歌图》
c.1. 艺术特色:(预测考点) ①作山水画--大胆取舍,构图简洁 --往在以山川之隅作为表现的对象 --留出大幅面的空白以突出主景 ②简洁明快、从容而有力的线条--塑造山石树木 烘染手法--逐渐淡化为朦胧的远树水脚、雨雾 ③通过点缀小人物--观画者的注意力 --引向虚旷的空间,任意遐想 --极其富有诗意。 口诀:大山空、建树木
d.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南宋四家-你牛马下
2. 花鸟画
2.1. 精工富丽的院体花鸟画
a. 崔白 《双喜图》--又名《禽兔图》
b. 赵佶(ji) 《柳鸦芦雁图》--亲手
2.2. 追求笔墨意趣的文人花鸟画 --一般美术史认为文人画自北宋始
a. 文同
a.1. 《墨竹图》
b. 苏轼
b.1. 《枯木怪石图》
c. 扬无咎
c.1. 《四梅图》
c.2. ①南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 ②擅长水墨 --梅、竹、松、石、水仙 尤以画梅称绝
d. 法常(僧人)
d.1. 南宋--《松猿图》
3. 人物画
3.1. 武宗元
a. 北宋《朝元仙仗图》
3.2. 李公麟
a. 《五马图》
b. 简答题--2012.7 ⑴善学前人之长以为己用 ⑵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创作--善于塑造形象, 能表现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特点 ⑶他很注重画的立意,构思出人意想之外,新颖而有深度。 除取传统外,他还重视写生,敢于独创。 他的人物画很多用白描来表现,精密严格,又具有文人画的审美趣味。
口诀:前任里一些白
3.3. 张择端
a. 宋代风俗画高度发展的杰出代表
b. 《清明上河图》艺术特点--(2016论、2017论、判--预测考点-论) ①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bian)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 ②以 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 展现了12世纪--中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宋代社会一部形象化的百科全书。 ③全卷分三段: 首段--为市郊风景,通过田野、村落、树木等点出了特定的时节一一清明; 中段--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贸活动; 后段--写市区街景,以高大城楼为中心,街道纵横交错,各种店铺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繁华热闹 这幅画所表露出的主题是对 承平时期 汴梁生活的赞美和怀恋。 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而且具有-极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③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剪裁巧妙,疏密有致,自然和谐。 ④中央的船过虹桥的紧张场面是全卷富于冲突的最精彩部分。 ⑤笔墨技巧极为精熟,线条遒劲老练,兼工带写,设色朴素。显然有别于一般界画。 --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详尽观察,坚持不懈的毅力, 饱满的创作激情 和 严肃的创作态度。
百科全书三点最精彩
3.4. 梁楷
a. 南宋-人物画多以佛教神宗人物或文人高土为题材 《李白行吟图》 《泼墨仙人图》
b. 艺术特点--2015.10(应用) 他的山水、花鸟、人物并精。 画分二体:⑴一种是“细笔” --宗法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而变为自家面貌, 衣褶用尖笔作细长撇捺,转折劲利,称“折芦描”: ⑵一种是“减笔” 继承五代石恪的“细笔人物”,而笔意更为概括洗练, 把这一画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c. 《泼墨仙人图》简答题--(2016简、2017简--预测考点-简) ①以饱满淋漓、简约夸张的笔墨传神地表现出 --仙人步履蹒跚、有幽默感的醉态。 ②人物造型奇特,形体充实, 一改传统人物画的瘦弱习气,富于整体感,感染力强。
饱满造型
2. 元代绘画
1. 山水画
1. 黄公望
a. 《富春山居图》论述题--(2013.4简、2014论--预测考点-简) ①黄公望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以苍润精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 表现富春一带山水。 画面--峰峦起伏,井然有序; --江水平静,风和日煦 --村居野屋,疏落有致 时有垂钓者放舟于江心。 ②作者没有过多地拘泥于物象表面的细微描画,而是着重把握住山水的整体风貌, 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 ③看似描绘富春景色,而实则为黄公望心中世外桃源之艺术再现 此图山水画技法全面,充分体现了黄公望匠心独运的大家风范。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ー,在中国画史上有着祟高的地位。
2. 吴镇
a. 《渔父图》
b. 艺术特点(应用) ⑴水墨山水师法巨然,间学马远、夏圭的斧劈皴和刮铁皴 ⑵善用湿墨表现山川林木郁茂景色,笔力雄劲,墨气沉厚。 ⑶在元代山水画中,他的技法容纳南宋骨体,但舍其刚劲而趋于温润, 別树一帜,亦善写松竹。 口诀:巨石技法
3. 倪瓒
a. 《渔庄秋霁图》
b. 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全技法,用笔方折, 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枝兼师法李成。 ⑵所作山水多取材于太湖一帯景色,意境清远 用笔轻而松,渴笔多而能清温,墨色简淡而沉静。 口诀:总折枝取材用笔
4. 王蒙
a. 艺术特色 ①宗法五代董源、巨然 ②更于宋代郭熙卷云皴”中化出“解索皴” --又创“牛毛皴”,且“辄用古篆籀法杂入皴法之中” ③加以善用渴笔点苔--其山水画可谓章法稠密 口诀:宗法三村客
b. 《青卞(bian)隐居图》 --元朝的世事多变造成文人画家逃避现实、隐遁山林 ①描绘了浙江吴兴县西北的卞山景象 采用高远法构图 ②所画山势陡峭,林木丰茂、云雾缭绕、形成变化多端的景观。 ③布局繁密,笔墨苍郁深秀,满目灵动,一气转运, 形成王蒙丰富错杂而富于气势的画风 ④运用前代画家之法,创造出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新风格。 被明代画家董其昌称为天下第一。 口诀:描新画布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①四人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②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 ③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 --属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口诀:荒芜你往 口诀:最高个强
2. 花鸟画
2.1. 王渊
a. 《桃竹锦鸡图》
2.2. 王冕
a. 《墨梅图》
2.3. 赵孟頫(fu)
a. 《鹊华秋色图》 《秀石疏林图》
3. 雕塑艺术
3.1. 宋代雕塑
a. 灵岩寺罗汉彩塑
七、明清美术
1. 明代绘画
1. 明初画院及浙派
1.1. 戴进
a. 《关山行旅图》 《春游晚归图》
1.2. 吴伟
a. 《渔乐图》
2. 吴门画派以及吴门四家
2.1. 沈周 《庐山高图轴》
a. 艺术特色: ①他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大多描绘江南风光或园林景物 --尤善诗书画结合一体的文人画风 ②40岁前--多作小幅画面 后拓为大幅--风格沉着浑厚 --画面以表现意境趣味为重 --除山水外亦画花鸟、人物--为吴门派宗师 口诀 周游山水、小大宗师
2.2. 文征明 《霜柯竹石图》
2.3. 唐寅 《秋风纨扇图》 《牡丹仕女图》
2.3.1. 艺术特点: 山水画--他尊崇两宋的李成、范宽、李唐、刘松年、马远等诸家之画法 对宋元各家融会并用,或细润秀雅,或苍劲活泼。 人物--尤善画 婀娜娉婷的仕女,意境缠绵。 人物画法--既继承宋代人物画法中工整流畅的线描功夫 又吸取元人刚健方折的笔法,具有刚柔相济、描写并用的特点, 创明代仕女画之典型。尤能通过不寻常的立意,抒发情怀 口诀:山水两宋、人物刚描
2.4. 仇英 《人物故事图册》 《修竹仕女图》
a. 艺术特色: ①画传统题材--章法严谨,笔力刚健,结构准确 ②刻画人物--自然亲切--与世俗相通的审美情感, ③他的画带一种雅俗共赏的格调,其中含有文人修养的画涵。 口诀:瞅全体人物格调
“吴门四家”: ①又称“明四家”--山水画---代表着明代文人山水的主要方面 ②人物画则清丽入时---画风共同体现--明代中叶社会文化的审美趣尚 ③为绘画表现--文人品格及情怀--昭示了道路。 口诀:神闻汤稠 口诀:山水人物品格
3. 明代写意花鸟画 ①院体的工丽花鸟画 --明初盛行一时 --让位于写意花鸟
3.1. 陈淳
a. 《墨花八种图卷》
3.2. 徐渭
a. 作品 《牡丹蕉石图》 《黄甲图》 《黑葡萄图》 《杂花图卷》 《山水花卉人物图册》
口诀:单价黑咋图
b. 成就: ①明代写意花鸟杰出的代表 --把水墨写意花鸟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4. 董其昌及其绘画理论
4.1. 作品 《北山荷锄图》 《秋兴八景图》 口诀:秋初
4.2. 简要介绍董其昌--2012.4、2014.10、2015.4 他精于鉴赏,长于书法,绘画则以山水见胜,关于绘画理论有不少言论记录。 --著有《画旨)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 在绘画方面,董其昌不重写实,提倡书法入画,强调笔墨虚实关系,讲究章法形势, 对文人画趋于写意形式热心推崇。 他的作品求其浓重墨团的含蓄性,常以前人作品为母题,推出新意。 其山水集宋元诸家技法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画风,笔力遒劲,墨气苍润,明洁自然。
健步鞋提含蓄
4.3. “南北宗论”--考点 “南北宗论”是董其昌在绘画理论上最有影响的部分。 他把佛教“北宗”的所谓“渐修”与 南宗的所谓“顿悟” 套用到绘画风格的内涵里去分析。 在董其昌看来--属于文人画派的绘画是一般人学不到的,是“顿悟”的潜在灵感的体现 --属于北宗的工细画风是“渐修”的结果,只要苦练而无天趣可言。 很明显在“南北宗论“里他是有意推崇 表达文人世界观 审美意趣的--水墨写意画风的。 明人在画论中偏爱对文人画 注重性灵意趣的做法,“求神似重于形似”,“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追求书卷气的文雅,是明代后期的时尚 董其昌“南北宗”论是时代艺术思潮中的产物,这种理论在明后期至清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嘴硬剑盾学不到,退税一片新产物
2. 清代绘画
1. 清初画派
1.1. ”清初六家“
a. 王时敏
a.1. 《仙山楼阁图》
b. 王鉴
b.1. 《梦境图轴》
c. 王原祁
c.1. 《仿高房山云山图》
d. 王翚(hui)
"清初四王"(2014.10、2015.4)--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 ⑴四王画派--王原祁是王时敏的孙子,在他影响下的画风又称“娄东派”。 --王翚是王鉴的学生,后人称追随王翚的一派叫“虞山派”。 ⑵这些人都生活在江南,有一个共同的艺术倾向 --都受明末董其昌的影响,主张摹古仿古,强调继承传统。 ⑶他们尤其重视对宋元各家的承袭,创作不重写生, --放弃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与表现。 他们在临古仿古上功力深厚,在传统笔墨的技法上几乎无懈可击。 ⑷四王画风在官方的扶植与提倡下影响画坛达百年之久。 口诀:楼预估期限官方
e. 吴历
f. 恽(yun)寿平
1.2. “清四僧’
a. 朱耷(da)
a.1. 《花鸟图册》 《荷石水禽图轴》
a.2. 八大山人 明王室宗裔
b. 石涛
b.1. 介绍 族名朱若极 21岁出家为僧-号 苦瓜和尚、大涤子
b.2. 著作 《画语录》 提出"一画"论--强调山水画创作要以自然造化为师。
b.3. 作品 《梅竹图卷》 《山水画册》
c. 髡(kun)残
c.1. 《苍翠凌天图》
d. 弘仁
d.1. 《雨余柳色图》 《山水图册》
“四僧”(亦即四画僧)--朱耷、石涛、髡残和弘仁 ①一些旧明遗逸,心怀亡国之痛,在笔墨之中抒发激越、压抑的情感。 ②绘画形式不守前人规范、风格奇建,有强烈的个性。 ③清代画坛上四僧艺术的崛起 --有其时代与社会原因 --也是明代众多流派的继续与发展。 口诀:猪死残忍 口诀:笔墨形式崛起
1.3. 龚贤
a. 《木叶丹黄图》 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一,成就最高
2. 宫廷绘画与郎世宁
2.1. 郎世宁--意大利
a. 《英骥子图》 《平安春信图》
3. 扬州画派
3.1. 代表人物(2013.4、2015.4) 华喦(yan)、金农、黄慎、郑燮(xie)、李鱓(shan)、李方膺、汪土慎、罗聘
3.2. 金农
a. 八怪之首 《玉壶春色图轴》 《梅花图册》
3.3. 郑燮
3.3.1. 号板桥--擅画兰竹--书法(六分半书)
3.3.2. 《衙斋听竹图轴》 《兰竹图轴》
“八怪”究竟是哪八人,并无一致记载,遍览典籍 扬州画派中实际上只有高翔人是扬州人
4. 晚清绘画
4.1. 上海画派--“海派”(2011.7、2014.10应用) ⑴同以往相比,海派画家的队伍更加职业化,他们的生计主要靠卖画维持。 行会成立--不但为群体的合作与交流起到很好的作用, -- 也在合作中逐渐形成了尊重个人独立价值的风气。 ⑵面对资本主义的侵人,这些画家能放眼世界,吸收外来艺术成分, 但主要是从传统中借鉴,基于民族审美基点,旁采民间艺术, 他们的绘画因而更具创造性。不论工笔、写意,都有新的进展。 ⑶海派画家大都能在反映时代心声的同时,独出心裁,抒写个性, 借助诗书画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 口诀:支行西建迎新
4.2. 赵之谦 《墨梅图》
4.3. 任伯年(任颐) 《寒酸尉像》 《没骨花鸟册》
4.3.1. 艺术特色: ①于传统绘画的研究--在画法上--人物取陈洪遗风 --花鸟得陈淳、八大山人、华诸家之长 并创新别开路径。 ②他尤其注意吸收民间绘画的传统题材--绘画更通俗,更市民化。 ③成熟期创作--突出主次分明,整体效果和谐。 --设色丰富,对比鲜明,清新活泼。 --用笔方面,他好用--变化的线条表达感情,富于变化。 ④其肖像画既注重形似,又注重神韵 口诀:传统人物花鸟、民间成熟肖像画
4.4. 吴昌硕
a. 精通篆刻、书法、花卉 《红梅图》《葫芦图》
b. 海派主将吴昌硕(2017.4) ⑴在他一生漫长的生涯中,主要是靠卖艺为生。 吴昌硕早年专攻篆刻,34岁才开始学画,但直到晚年仍奏刀不倦。 他的印文苍劲浑厚,富于古拙之趣。 ⑵他在书法上很下苦功,篆隶行楷各种书体无不精习, 中年以后--着力于石鼓文 其书体凝练遒劲,貌拙气盛,浑厚有力。 晚年--以篆隶笔法书狂草,笔势豪迈奔放,不拘成法。 ⑶他将多年从事篆刻和书法的探索成果直接运用于绘画中, 使画中线条具有一种削金刻石的力量感。 口诀:早转书法、重视玩转、成果运用
c. 艺术特色:(2016.4) ①画经营位置十分考究--画面疏密错综,虚实相间,配合得很和谐得体。 ②笔墨有变化多端的姿态与节奏。 ③运笔与书法一致--下笔浑厚,老辣苍劲,重在筋骨,力透纸背,有浓厚的金石味。 ④用墨气势十分雄浑、豪放 用强烈、鲜艳的重色--色遇对比强烈,生机盎然--浑厚古拙而书卷气明显。 口诀:经营笔墨、运笔用墨
八、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美术 (预测--论述题×1)
1. 民国时期的绘画
1. 变异中的传统绘画
1.1. 黄宾虹
a. 《空山鸣琴图》
b. 艺术特色: ①早期 的作品 疏朗淡雅--“白宾虹”; ②晚年 喜浓重的北宋山水 画风变为沉厚浓郁--“黑宾虹“ ③推崇以书法的笔法作画,强调笔墨“淋漓而不臃肿”,经反复积染而不死板 口诀:早白晚黑书笔墨
1.2. 张大千
a. 《长江万里图》
b. 简要论述张大千绘画艺术特征(2013.4) ①张大千山水画的特点--在于全面、多能, 比如在 构图气魄宏大、造型简洁概括 包括在 出入今古、博采众长、面目多样上 ②张大千用笔或者说线条的特点--以秀美遒劲见长 这在古往今来的传世国画中,是极为特别的。 ③在线条之外,另一大特色--张大千色彩的冷艳华美 善于配色是大千之画的当行本色,即使用大红大绿,他也能处理得极雅极清。 ④张大千之善于配色,要诀在于--清透明亮而能突出主次, 他绝不容几种重色占有相近的 面积或者浓重度,画面因此主色调分明。 张大千冷艳华美的用色特点,一直延续到其晚期的泼墨泼彩中。 他的这路新风,因而也显得特别惊才绝艳。 泼墨泼彩法的创成,有效掩蔽了张大千晚年精力、笔力衰退的颓势 口诀:全面用笔,配色要诀
1.3. 傅抱石
1.3.1. 《听瀑图》
江南画家
1.4. 齐白石 (领会)
a. 介绍 ①号白石山人--1962年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②花鸟画最为世人所称道,创造出精绝的工虫花卉
b. 作品 《秋趣图》 《借山吟馆图》 《不倒翁》
c. 成就: ①继承了 传统文人画--抛弃了文人画的 僵化程式; ②继承了 传统民间美术--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 低俗因素 ③将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凝结成新的生命 --给20世纪的中国画注入了健康的生命活力
d. 艺术特色: ①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 ②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 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③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 ④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
1.5. 溥儒
a. 《松荫高士图》
b. “南张(张大千)北溥” “小北宗”
1.6. 徐悲鸿 (应用)
a. 徐悲鸿留学欧洲的1919年至1927年间,正值现代主义各流派大行其道, 但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古典写实主义,一意孤行,将写实绘画的精神、技巧带回国内,并为之呐喊、传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写实性油画和中国画作品
b. 分析论述题《愚公移山》 ①作于1940年--画中故事出自《列子》。 --画家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画中的愚公是一位白发白须的清癯(qu)老者,他侧面扶锄, 正与儿媳说话,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壮汉们是他的儿孙。 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开,他们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 高举铁粑挖掘不止。 ②此画作于印度--印度国防大学的学生们争着为画家作模特 --因此画中某些形象更接近印度人。 ③主要用勾勒染色的方法--部分人物的身体--略施明暗以显示体积 --这种把 传统水墨画与素描结合 起来的尝试 --正体现了徐悲鸿 改革中国画 的主张。 口诀:列子决心、印度改革
1.7. 蒋兆和
a. 《流民图》--预测考点-论(2011.7) ①此图作于1943年、取材于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中国难民生活。 画家雇来街上不同年龄、性别、相貌的难民和流浪者作模特儿, 根据构思的需要把他们安排在画幅之中。 模特儿的使用,促进了画家对人物的深入刻画。 ②全卷描绘了百余人,其中有側卧在街上的老人、病饿而死的孩子、 惊恐地避着轰炸的妇女…… 这种种逼真的,没有任何理想化、程式化的描绘,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罕见的。 ③蒋兆和在他的人物画中并不追求 典雅的水墨品质和优美的笔线风格, 而孜孜以求的是 形象的写实性和表现性。 如果说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还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那么蒋兆和的“写实主义”便真正踏上了现实的土地。
2. 异军突起的西洋画
2.1. 王悦之
a. 中国油画的先驱--提倡油画民族化的第一人
2.2. 徐悲鸿
a. 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中影响最大的人 徐悲鸿终生格守“致广大、尽精微、格高明、道中庸“的艺术主张
b. 《田横五百士》
2. 新中国初期的绘画
1. 新国画
1.1. 林风眠
a. 《静物》 《秋鹜》 《秋艳》
1.2. 潘天寿
a. 《小憩(qi)》
b. 简答题(2012.4) 潘天寿的绘画风格形成于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臻于成熟。 他的艺术渊源广而杂,所汲取却专而精。潘天寿选择了马远、夏圭和“浙派”作为他的参照,专注于强悍、尖锐奇险、冷俊等审美品格的追求。 潘天寿长于花鸟、山水,尤喜画猛禽。作品多方折大起落,笔线也常以扁、方为主, 生辣古拙,运笔慢而深诞,追求骨力和险峻。 他的书法与其绘画用笔十分相似,多扁笔,方圆并用,略带隶意。
c. 主张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个人风格要有独创性” “我向来不赞成中国画‘西化’的道路
1.3. 黄胄
a. 《柴达木的风雪》
1.4. 石鲁
a. 《转战陕北》
1.5. 方增先
1.5.1. 《粒粒皆辛苦》
1.6. 刘文西
a. 《祖孙四代》
2. 油画
2.1. 吴作人
a. 《齐白石像》
2.2. 王式廓
a. 《血衣》
2.3. 董希文
a. 《开国大典》
2.4. 詹建俊
a. 《狼牙山五壮士》
3. 雕塑
1. 最具代表性的雕塑
1.1.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五四运动》滑田友
1.2. 北京农展馆前组雕
1.3. 四川大邑安仁镇收租院泥塑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