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控力》读书笔记
《自控力》主要讲述了该书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讲述了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发生作用,以及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下图为该书读书笔记,分享给大家。
编辑于2020-08-14 15:38:31自控力
什么是意志力
1、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 2、意志力是一种抑制冲动的能力
前额皮质
我要做
处理枯燥、困难充满压力的工作
我不要
它能克制你的一时冲动
我想要
用来拒绝诱惑,保持你真正想要的目标
吗、、、
脑袋里有两个自我
一个自我任意妄为,及时行乐
另一个自我克服冲动,深谋远虑
总结:意志力实际上是“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这三种力量,它们协同努力,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意志力的本能:三思而后行
对“三思而后行”反应的最佳生理学测量指标是“心理变异度” ,它很好的反应了意志力的程度
人感到压力,心率升高,心理变异度降低
人自控的时候,心率降低,心理变异度升高
如何让自己的生理指标更利于自控
锻炼
睡眠
自控力需要大量能量,长时间的自控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
压力过大时意志力的死敌
自控力像肌肉有极限,用的太多会 疲惫,但坚持训练会增强自控力。
自控是所有大脑活动中耗能最高的一项,为了保存能量(自控力用的太多时候), 大脑不愿意给你充足的能量去抵抗诱惑、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绪
追溯到人类早期,食物匮乏,身体的血糖含量降低,提醒还有多长时间会饿死, 此时的人类会更加冲动,以保证自己不被饿死,此是进化的原因。
增强意志力耐力的方法
控制以前自己不会控制的小事,长此以往来锻炼意志力的持久力
正确的激励方式可以让我们挺过意志力的疲惫期。
在一些小事上持续自控会提高整体的意志力
意志力的极限和运动的极限一样,当我们感觉到疲惫的时候,这并不是一种身体反应,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我们感觉到的极限并非是身体的极限。
为何善行之后会会有恶行
“道德许可效应”
我们的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如果你去锻炼就说自己很“好”,没去锻炼就说自己很“坏"那么你很可能因为今天去锻炼了,明天就不去了。
我们让自己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已经通过了道德许可,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符合道德的,更容易冲动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比如在研究中某些人严重的排斥性别歧视,但是当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性别歧视的时候,感觉良好,在接下来的测试中,很容易对问题的作答表现出性别歧视的倾向。
即便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做,但是没有做,我们仍觉得自己应该受到表扬。 比如我本可以买一箱衣服,但是我只买了一件,然后自己觉得自己应该受到表扬,从而更放纵购物。
罪恶感和虚荣心,对意志力的驱动力 具有欺骗性,把某种行为道德化,只会让我们对它的感觉更加矛盾,不要把自控当成道德测试,把信用卡负债来判断自己是善还是恶是不对的,这些事情无法真正体现什么是罪恶,什么是美德。当我们从道德的角度思考自己面对的意志力挑战时,我们就失去了自我的判断能力,看不到这些挑战有助于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把某种行为道德化,当你感到罪恶感的时候,你可能会停止,但是“道德许可效应”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从而冲动做事,事后你并没有罪恶感,反而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嘉奖,从而更加放纵。
锻炼导致多吃:知道自己的运动会减少多少热量,认为自己可以多吃,多运动了多消耗了热量,认为自己多长一点也不会胖,锻炼就成了放纵的许可证,这样体重反而增加了。我们需要将锻炼看做完成目标的必要手段,而健康饮食是另一个独立的手段。
“目标释放”:我们总把进步当成放松的借口,当我们努力克制的目标变得越来越强大,诱惑也变得更加难以抵挡, 关注进步确实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这并不是说进步本身是个问题,问题在于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更进一步说,问题是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目标,而是会听从自己的感觉。进步可以激励人,甚至可以提高未来的自控力,但前提是:你要把自己的行为当做努力完成目标的证据。
“你觉得你取的了多大进步”
这样提问会导致“我做到了,好了,现在我可以做点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你的目标有多坚定”
这样提问会产生积极的想法“我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想要。。。。”
托儿所会让晚接孩子的父母交罚款,但这种制度实际上增加了晚接孩子的概率。家长可以购买晚接孩子的权利,以此来消除自己的罪恶感。为了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宁愿花钱,把责任推给别人。
今天犯错,明天弥补
大脑会对能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了目标
我们想到未来的选择时,就会容易犯下大错,我们不断期望明天能做出和今天不同的选择,但这种期望是错误的。
当我们想到之后能弥补过错时,我们第一次放纵自己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负罪感。
我们总能憧憬未来,确看不到今天的挑战,这让我们确信,未来我们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今天想做的事。我们觉得,推迟到以后再做是理所应当的,我们会产生,未来不仅能弥补今天没做的事,还能做得更多的错觉。
打破“明天会有所改变”的依赖心理,减少行为的变化性,不要问自己“我是想今天做还是明天做”而是问自己“我是不是想承担永远拖延下去的恶果”
“光环效应”
我们迫切想给诱惑我们的对象加以道德标准,好让我们在放纵自己的时候毫无负罪感。
只要使你放纵的东西和是你觉得品德高尚的东西同时出现,就会产生光环效应。
“威尔斯脆饼综合征”
在1992年威尔斯脆风潮中,节食者看到饼干外包装写着“零脂肪”时候,食品包装中的巧克力带来的罪恶感似乎消失了。虽然人们很关注自己的体重,确很不理性的吃掉了一整盒这种高糖分食品。
你会不会因为关注一个事物最有益的品质,允许自己沉溺与它?比如“买一送一”等光环破坏长远目标。
疯狂购买打折的商品就认为自己在省钱是错误的。这种打折的“光环效应”让我们在购物的时候毫无负罪感,在放纵自己的时候觉得无比快乐。但是在总共花了多少钱上,要大大超出了自己的省钱目标。
结语:在追求自控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意志力挑战都放在道德标准的框架中。我们总是轻易的认为,自己做过的善行,或者仅仅考虑要去做的善行,给了我们道德上的许可。如果只按照“正确”和“错误”来判断做过的事,而不是牢记我们在真正想要的东西,就会带来与目标相抵触的冲动,并允许我们妨碍自己的行为。想要做到始终如一,我们就需要认同目标本身,而不是我们做善事时的光环。
我们将意志力挑战看成衡量道德水平的标准时,善行就会允许我们做坏事。为了能更好的自控,我们需要忘掉美德,关注目标和价值观。
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不仅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决定,还会影响我们究竟会不会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
消费者总是在预测运动器材的使用率时做出过高的估计,事实上百分之90的运动器材最终只能在地下室里度过余生。
大脑的弥天大谎:误把渴望当幸福
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期待得到奖励,但不能感觉到获得奖励时的快乐。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动,而不是快乐。奖励的承诺保证了被试者成功的行动,从而获得奖励,当奖励系统活跃度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乐。
当奖励的承诺释放多巴胺的时候,你更容易受到其它形式的诱惑。比如,色情图片让男性更容易在经济方便冒险,幻想中的乐透彩票会让人饮食过量。这两种对无法得到的奖励的幻想会给你带来麻烦。大量分泌的多巴胺会放大“及时享乐”的快感,让你不再关心长期的后果。
即便你抵挡住了样品的诱惑,你也会因为大脑释放了更多的多巴胺而去寻找一些东西,以满足你奖励的承诺。
大脑的奖励系统对新鲜感和多样性会有反应,你的多巴胺神经元对熟悉的奖励反应较少。
一位女士终于明白,为什么她无聊的时候总想冲进食品商店,不是为了买食品,只是为了进去看看-大脑在引导她寻找刺激多巴胺产生的东西。
难以预料的奖励有很强大的力量。和有保证的小奖励相比,我们的奖励系统面对可能获得的大奖会更加兴奋。它会促使我们去做任何可能获奖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宁愿买乐透彩票,也不愿意把钱存到银行,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公司底层的员工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CEO
我们会发现,奖励系统带给我们的压力和快乐部分上下。渴望并不是总能让我们感觉良好。有时候它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堕落。这是因为,多巴胺的首要功能是让我们追求快乐,而不是让我们快乐。它并不介意给我们来点压力,即便这会让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感觉不快乐 为了促使你追求快乐,奖励系统有两大武器-胡萝卜和大棒。当然,胡萝卜就是奖励的承诺。大脑中的一部分区域会遇见快感和计划行动,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会刺激这些区域,给人们带来奖励的承诺。当这些区域充满多巴胺的时候,你会感到欲望--这就是让马向前跑的胡萝卜。但奖励系统还有第二个武器,那更像众所周知的大棒。当你的奖励系统释放多巴胺的时候,它同样也像大脑的压力区域发出了信号。在大脑的这个区域里,多巴胺刺激了压力荷尔蒙的释放。结果是,当你期待目标时,你也感到了焦虑。这时候,我们很需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种感觉像生死攸关,命悬一线。 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渴望的东西既是快乐的源泉,也是压力的源泉。
我们的大脑错把奖励的承诺当做快乐的保证,所以,我们会从不可能带来满足的事物中寻找满足感
情绪低落为何会使人屈服于诱惑
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大脑更容易受到诱惑
应激反应是身体内部相互协调的一系列变化,让你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保护自己。但人脑不仅仅会保护人的生命,它也会想维持人的心情。所以,当你感到压力时,你的大脑就会指引着你,让你做它认为给你快乐的事情。神经科学家证明了,消极情绪,会使你的大脑进入寻找奖励的状态。只要你的大脑和奖励的承诺联系起来,你就会渴望得到那个“奖励”。你确信,只有获得那个“奖励”才是得到快乐的唯一方法。
一些经济学家研究发现,那些对自己经济状况表示担忧的女性,会通过购物来排解内心的焦虑和压抑。这完全违反理性,因为他们这样做只会让信用卡的债务越来越多,反而会加剧她们的焦虑情绪。但是,对于只想获得快的大脑来说,这是做好不过的解决方法。如果你相信购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你快乐,你就会通过购物来缓解因债务引发的压力。当暴饮暴食的人为体重增加和缺乏自控力感到羞愧的时候,他们会吃更多的东西来抚慰自己的情绪。当拖延患者想到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进度的时候,他们会万分焦虑,这反而让他们继续拖延下去,不去面对落后于进度的事实。
最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锻炼,阅读,听音乐,与家人相处、外出散步、以及培养有创意的爱好
最无效缓解压力的方法:赌博、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玩游戏、上网、长时间看电视和看电影
“恐惧管理”心里现象
当人想到自己的死亡时,很自然会觉得害怕,我们可以暂时避开危险,但终究逃不过宿命。每当我们想到自己不可能永生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恐惧反应,大脑会做出回应,让我们寻找保护伞,寻找任何能让我们感觉安全、有力量、得到安慰的东西。
“恐惧 管理”理论还能为我们解释很多关于意志力失效的现象。当我们感觉恐惧的时候,我们中很多人还会依靠信用卡、纸杯蛋糕、香烟当我们发现自己不会永生时,我们会更容易屈服各种诱惑,就像是奖励系统和减压的承诺利寻找希望和安全感一样。
请花上24个小时,远离那些会让你产生恐惧的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杂志和网页。
“那又如何”效应
“那又如何”效应描述了从放纵、后悔到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无论是什么样的意志力挑战,模式都是一样的。屈服会让你对自己失望,会让你想做一些改善心情的事。那么最廉价、最快捷的改善心情的方法是什么?往往是做导致你情绪低落的事。关键是,导致更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时失控感和绝望感。一旦你陷入这样的循环,似乎除了继续下去,就没有别的出路了。
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它不仅耗尽了“我要做”的力量,还耗尽了“我想要”的力量。相反,自我同情则会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比如,在压力和挫折面前支持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解决“那又如何效应”的方法就是自我谅解。
虚假希望综合征
发誓改变会让我们充满希望。我们喜欢想象改变后的生活,幻想改变后的自己。研究显示,节食计划会让人感觉更有力量,运动计划会让人觉得自己更高大。我们告诉自己,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我们,所有的事情都会来个大变样。我们的目标越宏伟,心中的期望值就越大。所以,当我们决定改变的时候,我们通常还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如果宏伟的计划能让我们心情大好,为什么还要设定一个适中的目标呢?如果可以有远大的梦想,为什么还要从小处着手呢? 不幸的是,就像奖励的承诺和缓解压力的承诺一样,改变的承诺也很少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不切实际的乐观可能给我们一时的快乐,但是接下来我们会感到失落。做出改变的决定是最典型的及时满足感--在什么都还没做之前,你就感觉良好了。但真正做出改变时面临的挑战却给你当头一棒,奖励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获得
结语:为了避免压力大致的意志力失效,我们需要找到让我们真正快乐的东西,而不是虚假的奖励承诺,也不是空洞的改变承诺。我们需要允许自己去做真正快乐的事情,远离那些与我们生活无关的压力根源。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我们需要原谅曾经的失败,不要把它作为屈服和放弃的借口。想要增强自控力,自我同情比自我打击有效得多。 情绪低落会使人屈服于诱惑,摆脱罪恶感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出售未来:及时享乐经济学
“延迟折扣”: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奖励对你来说价值越低。
“有限理性”:在变得不理性之前,我们一直是理性的。在理想状态下,我们非常理性。但当诱惑真实存在时,我们的大脑就进入了“搜寻奖励”模式,确保我们不会错过任何奖励。
我们会这么容易选择即刻的满足感,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大脑的奖励系统还没有进化到能对未来的奖励做出回应。离你遥远的奖励与当下的生活还没有什么关系。作为现代人,我们在权衡“即时奖励”和“未来奖励”时,大脑处理选项的方式相当不一样。“即时奖励”会激活更古老,更原始的奖励系统,刺激相应的多巴胺产生欲望。“未来奖励”则不太能激活这个奖励系统。 举例来说,看到巧克力豆时,学生的自控力就失控了,但是没有把巧克力放到学生面前,而让学生做出选择的时候,学生更有可能选择有延迟的,更大的回报。看不到直接的奖励会让奖励变得抽象起来,对奖励系统的刺激作用会减少。 对那些想延迟快感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只要你能让诱惑创造一点距离,就会让拒绝变得容易起来。
“未来折扣率”:对你来说,今天的快乐比未来的快乐重要多少?对未来的奖励大打折扣的人,更可能在很多方面出现自控力问题。他们似乎只关注当下,时间本身却没有那么重要。如果现在比未来更重要,那么久没有理由去延迟满足了。
当你先想到的是未来的大奖励,然后再考虑把它换成一个即时的小回报,这感觉像是损失,但是当你一开始想到的是即时的奖励,然后再考虑延迟满足感能得到更大的奖励,这看来来也像是损失,人们不愿意损失,人们得到的最初奖励就是你想保留的东西。 解决方法: 1、当你收到诱惑要做与长期利益相悖的事时,请想象一下,这个选择意味着,你为了即时的满足感放弃了更好的长期奖励。 2、想象你已经得到了长期的奖励,想象未来的你正在享受自控的成果; 3、然后扪心自问,你愿意放弃它,来换取正在诱惑你的短暂的快感吗?
“预先承诺”:比起那些标识不会报复的国家,预先承诺将立刻采取不断升级的报复措施的国家,是自己的威胁显得更加可信。 比如你想强迫自己去锻炼,你可以先花一大笔钱办健身卡,做出预先承诺。
认识未来的自己,增加“未来自我的连续性”可以帮助你应对各种意志力挑战。认识到未来的自我,和现在的自己本质上一样的,不要把未来的自己当做陌生人。
结语:当我们思考未来时,我们能预测到未来的自己和想象中有什么不同。未来的奖励似乎并不那么有诱惑力,所以我们选择了即时的满足感。我们无法预测自己会怎么受到诱惑,怎么被分散注意力,所以我们无法坚定自己的目标。如果我们想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就要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未来的自己。我们还需要记住,为现在的行为承担后果的,看似是未来的自己,实际上还是我们自己。 核心思想:我们无法明确地预知未来,这为我们带来了诱惑,让我们拖延着不做某些事情。
传染:为什么意志力会传染
肥胖和抽烟会传染,坏习惯和积极的改变都能像细菌一样在人群中传播,而且没有人能完全不受其影响。
人生来就要和其他人产生联系。我们的大脑已经找到了一种巧妙的方法,确保我们能产生这样的联系。我们有专门的脑细胞管这件事,它名叫“镜像神经元”。它唯一的任务就是注意观察其他人在想什么,感觉如何,在做什么。镜像神经元分布在整个大脑中,帮助我们理解其他人所有的经历。
镜像意志力失效的三种原因
1、无意识的模仿。当镜像神经元探测到其他人的行动时,它会让你的身体也准备做同样的动作,当你看到被人失去意志力,你也会去模仿,导致自己失去意志力。
2、传染情绪;自己的镜像神经元会对别人的疼痛产生反应,也会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反应。
3、当我们看到别人屈服于诱惑的时候,自己的大脑也可能受到诱惑。如果你发现别人和你有同样的意志力挑战,你就会很想加入他们。当我们想象别人想要什么的时候,他们的欲望就会引发我们的欲望,他们的食欲也会引发我们的食欲。
目标也能传染:人类天生就能洞察别人的思想。我们观察别人的行动时,我们会用社会脑去猜测他们的目的。但这种读心术也有一种自控的副作用:它会激活我们心中的共同目标。心理学家称之为“目标传染”。研究发现,我们很容易感染别人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能够传染的目标,仅限于你已经拥有的或者和他人共有的目标。你不会因为短暂暴露在一个目标前面,就感染上这全新的目标
有时候我们感染的并不是某种具体的目标,而是和我们冲动一致的,更普遍的目标。当我们看到别人忽视规则,受欲望支配的时候,我们更可能在任何冲动面前选择屈服,这就意味着,当我们看到别人举止不良的时候,我们的自控力也会降低。 我们甚至不需要直接看到别人的行动。即使我们只看到其他人屈服于诱惑的证据,我们也会感染上同样的目标。
在关系亲密的人中间,行为传染才更严重。
“社会认同”:当群体中其他人都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件事时应该做的聪明事,这是很实用的生存本能之一,这些生存本能伴随着社会脑一起出现。
如果我们想让别人更有意志力,就要让他们相信自控是个社会规范
一项研究显示,住户一旦知道自己的能耗量低于平均水平,就会开始不关灯或者开始使用自动恒温器。和正确的事比起来,人们更愿意向中间靠拢。
在说到“社会认同”的时候,我们认为别人做的事比别人实际做的更重要。比如当大多人高估了纳税人在申报时虚报瞒报的比例。当大家觉得这是正常现象时,实际虚报的比例就会升的更高。
在考虑如何做出选择时,我们经常想象自己是别人评估的对象,研究发现,这为人们自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预想自己实现目标会非常自豪的人,更有可能坚持到底并获得成功,预想自己的行为会受到谴责也很有效。
“自豪”能起作用的原因之一是,它把人们的思维从蛋糕上转移开了。相反,羞愧则会触发那些可以预期的快感,表现出内疚感会减少心率的变化,降低意志力的储备,反之,自豪感会保持甚至增加这种储备。
为了让自豪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认为别人都在监视自己,或者我们有机会向别人报告自己的成功。让坚定决心有效的策略是--公开你的意志力挑战。如果你相信别人会支持你走向成功并观察你的行为,你就会更有动力去做正确的事。
结语:我们大脑会把别人的目标、信念和行为整合到自己的决策中。当我们跟别人在一起时,或者只是简单地想到他们时,在我们的脑海里,被人就会成为另一个“自我”,并且和“自我”比赛自控。反之亦然;我们的行为也影响了其他无数人,我们做的每个选择对别人来说也是一种鼓舞和诱惑。 中心:自控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这使得意志力和诱惑都具有传染性。
“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讽刺性反弹”:当人们试者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的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多。
解决办法:去想自己所想,追随自己的感觉(你不必相信它是真的,不要觉得必须采取行动),这是治疗焦虑、抑郁和各种上瘾症的方法。放弃控制内心的感受,反而让我们更好的控制外在行为。
不要摆脱焦虑和自我怀疑,而是培养患者的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应对这些困难的相反和感受。如果患者知道无需保护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就能在外部世界中找到更多的自由。当他们感到担忧时,就引导他们观察自己的想法,感受身体里的焦虑,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
遇到烦恼的时候,关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转移注意力
越是压抑消极情绪,人越可能变得抑郁,抑郁的人越是想摆脱痛苦的想法,就越会变得沮丧。
科学已经证实,禁止进食某种事物会增加人对这种事物的欲望。很多节食者错误的认为,自己有能力抑制自己的欲望。至少在节食开始时,他们能成功的不去想某种食物,这样就使他们产生了成就感。不只是那些确信能压抑自身欲望的节食者会这么想,所有人都有这种幻觉。这是因为我们从根本上假设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如果我们控制思想的和行为失败,我们会认为是自己压抑的不够,而不会认为压抑思想的方法根本行不通。这反而会使我们更强烈地想要压抑自己。
接受的力量
1、承认自己脑海中的欲望,以及渴望某种事物的感觉; 2、不要马上试者转移注意力或者与之争论,接受这种想法或感觉,提醒自己“白熊”现象和“反弹”理论; 3、进一步考虑,意识到这种想法和感觉并不受你控制,但你可以选择是否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 4、记住你的目标,提醒自己预先做出承诺,正如那些学生会提醒自己,他们答应不偷吃巧克力。
核心思想:试图压抑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欲望,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让你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你原本最想逃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