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
实验
材料:1、无水乙醇(溶解色素)2、二氧化硅(研磨充分)3、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注:无顺序要求。
定义: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
历程:1、18世纪中期前------土壤的水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 2、1771~1772------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浑浊的空气 3、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浑浊的空气 4、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5、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用实验(饥饿处理)证明出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6、1941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7、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小球藻)证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补充: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借助同位素原子以研究有机反应历程的方法。即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变。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
公式:6CO2+6H2O( 光照、酶、 叶绿体)→C6H12O6(CH2O)+6O2 二氧化碳+水→(光能,叶绿体)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
恩尔曼实验
巧妙之处:1、用水绵----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 2、用好氧细菌----可以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3、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氧气的干扰 4、在黑暗环境中----排除了光的干扰 5、用的是极细的光束----使叶绿体上可分为有光和无光部位形成对照实验;还可使叶绿体上分为光多和光少的部位形成对比实验 6、临时装片要重新暴露在光下----反过来再一次验证实验结论
结论:氧是由叶绿体发出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