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解表药思维导图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药学》各论第一章之解表药思维导图分享!下图详细地归纳总结了桂枝、紫苏叶、生姜、桑叶、菊花等的药性、功效、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0-08-22 17:06:55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
药性
辛,微苦,温。趋向升浮。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风寒表证
发散第一药,用于风寒表实证,与桂枝相须为用
胸闷喘咳
风水浮肿
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
煎服,2-10g
生麻黄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蜜麻黄
辛散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平喘力胜。多用于表证已解之气喘咳嗽
麻黄绒
作用缓和,适用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用法与麻黄相似)
蜜麻黄绒
作用更缓和,适用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用法与蜜麻黄相似)
使用注意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慎用。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的作用,高血压、心衰患者禁用,运动员慎用,失眠者慎用。
桂枝
药性
辛,甘,温。趋向升浮。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临床应用
风寒表证
对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外感,均可选用。
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与白芍配伍
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与麻黄配伍
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
辛散温通,有温经散寒之功。
尤善治肩臂疼痛
痰饮、水肿
甘温,可温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以助膀胱气化
心悸、奔豚
辛甘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平冲逆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生桂枝
辛散温通作用较强,长于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蜜桂枝
辛通作用减弱,长于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使用注意
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诸证均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叶
药性
辛,温。趋向升浮。归肺、脾经。
功效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临床应用
风寒表证
善治风寒表证兼有气滞胸闷呕恶者
咳嗽呕恶,妊娠呕吐
味辛能行,入脾胃经,能行气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兼有理气安胎功效
有解鱼蟹毒之功,治疗鱼蟹中毒,腹痛吐泻,可单用或配生姜、霍香等药煎服
用法用量
煎服,5-10g,不宜久煎
紫苏梗
性味辛,温。归肺,脾经。
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煎服5-10g
苏叶外能散风寒解表,内能理气和中。本品仅能理气和中
生姜
药性
辛,微温。双重趋向。归肺,脾,胃经
功效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
临床应用
风寒感冒
胃寒呕吐
“呕家圣药”,尤善治胃寒呕吐
寒痰咳嗽
有无外感风寒,均可选用
鱼蟹中毒
用于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中毒及鱼蟹等食物中毒,生姜汁冲服或煎汤内服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服
生姜皮
辛,凉。入脾、胃经。
和脾行水
用于皮肤水肿,小便不利
煎服3-10g
生姜汁
辛,凉。入肺,脾,胃经
化痰止呕
用于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及中风痰迷,口噤昏厥,呕逆不止者
冲服,3-10滴
香薷
药性
辛,微温。趋向升浮。归肺,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暑湿感冒
外有风寒,内有暑湿的阴暑证
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利水消肿须浓煎服
使用注意
表虚多汗当忌用
荆芥
药性
辛,微温。趋向升浮。归肺、肝经
功效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
临床应用
外感表证
发散风寒药中平和之品
善治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
风疹瘙痒,麻疹不透
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吐衄下血
炒炭有收敛止血功效,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性能特点
《本草纲目》: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用法用量
煎服,5-10g。不宜久煎
炒荆芥
具有祛风理血的作用。可用于妇人产后血晕。
荆芥炭
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功效。用于便血,崩漏等证。
荆芥穗
长于祛风
防风
药性
辛,甘,微温。趋向升浮。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临床应用
感冒头痛
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风湿痹痛
风疹瘙痒
尤以风邪所致的皮肤病多用
破伤风证
在外可散风寒,在内可息肝风以止痉
本品入肝脾经,有疏肝理脾功效
性能特点
风药中润剂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慎用或忌用
羌活
药性
辛,苦,温。趋向升浮。归膀胱,肾经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临床应用
风寒感冒,头痛项痛
风寒湿痹,肩背疼痛
入足太阳膀胱经,尤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阴虚血热者忌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白芷
药性
辛,温。趋向升浮。归胃、大肠、肺经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
感冒头痛,眉棱骨痛
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温和,而长于止痛,善入足阳明胃经,阳明经头额痛、眉棱骨痛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
鼻塞流涕,鼻鼽,鼻渊,牙痛
带下
疮痈肿痛
本品还有祛风燥湿止痒,祛斑除臭等功效,外用可治多种皮肤病,如风湿瘙痒,湿疹,面部色斑,狐臭,白癜风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阴虚血热者忌用
细辛
药性
辛,温。有小毒。趋向升浮。归心,肺,肾经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
风寒感冒,阳虚外感
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本品辛香走窜,通利九窍,上达巅顶,善于祛风散寒,尤善止痛,善治风寒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
鼻鼽,鼻渊
治鼻渊之良药
痰饮喘咳
本品辛温行散,芳香透达,吹鼻取嚏,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用治中恶或疾厥所致猝然口噤气塞,昏不知人,牙关紧闭之闭证
用法用量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藁本
药性
辛,温。趋向升浮。归膀胱经。
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临床应用
风寒感冒,巅顶疼痛
辛温香燥,趋势升浮,善达巅顶,以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见长,并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血虚头痛及热证均慎用
苍耳子
药性
辛,苦,温。有毒。趋向升浮。归肺经。
功效
散寒解表,宣通鼻窍,祛风除湿
临床应用
风寒头痛,鼻塞流涕
因发汗解表力弱,一般风寒表证少用
鼻鼽,鼻渊
治鼻渊之要药
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入丸散
炒苍耳子
可减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
使用注意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苍耳草
辛,苦,微寒。有小毒
功能祛风清热解毒
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急,麻风疔毒,皮肤瘙痒等证
用量5-10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
辛夷
药性
辛,温。趋向升浮。归肺,胃经
功效
散寒解表,宣通鼻窍
临床应用
风寒头痛,鼻塞流涕
鼻鼽,鼻渊
外祛除风寒邪气,内升肺胃清气,善宣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入汤剂宜纱布包煎。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用
发散风热药
薄荷
药性
辛,凉。趋向升浮。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临床应用
风热感冒,风温初起
为发散风热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常用治风热感冒和风温初起
头痛目赤,喉痹口疮
善于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肝气郁滞,胸胁胀闷
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引起的痧胀,腹胀吐泻。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
薄荷叶
长于发汗
薄荷梗
偏于行气
使用注意
体虚多汗,阴虚血燥者慎用
牛蒡子
药性
辛,苦,寒。双重趋向。归肺,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临床应用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咳嗽痰多
发散之力不及薄荷,但善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善治风热感冒而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性能特点
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
用法用量
煎服,6-12g。入汤剂宜捣碎。
炒牛蒡子
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
使用注意
性寒滑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蝉蜕
药性
甘,寒。趋向升浮。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息风解痉
临床应用
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善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或声音嘶哑者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目赤翳障
惊风抽搐,破伤风证
性能特点
《医学衷中参西录》:能发汗,善解外感风热,为温病初得之要药。又善托隐疹外出,有皮以达皮之功,故又为治瘾疹要药。
用法用量
煎服,3-6g,或单用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解痉则需大量
桑叶
药性
甘,苦,寒。双重趋向。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
风热感冒
肺热燥咳
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略能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之轻证
用法用量
煎服,5-10,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
蜜桑叶
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多用于肺燥咳嗽
菊花
药性
甘,苦,微寒。双重趋向。归肺,肝经
功效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风热感冒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疮痈肿痛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蔓荆子
药性
辛,苦,微寒。趋向开浮。归膀胱,肝,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临床应用
风热感冒,头昏头痛
目赤肿痛,齿龈肿痛,目黯不明,耳聋耳鸣
本品兼有祛风止痛功效,用治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适量
炒蔓荆子
辛散之性缓和,长于升清阳之气,祛风止痛。用于耳目失聪,风湿痹痛,偏正头痛。
柴胡
药性
辛,苦,微寒。趋向升浮,归肝,胆,肺经
功效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
感冒发热,寒热往来,少阳证
少阳证之要药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治肝气郁结证之要药
子宫脱垂,脱肛
还具有退热截虐作用,又可用治疟疾寒热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举阳气可生用或酒炙,骨蒸劳热宜鳖血拌炒
醋柴胡
升散之性缓和,疏肝止痛的作用增强。多用于肝郁气滞的胸胁胀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
鳖血柴胡
填阴滋血,抑制其浮阳之性,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用于热入血室,骨蒸劳热
使用注意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升麻
药性
辛,微甘,微寒。趋向升浮。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
风热头痛,麻疹不透
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毒发斑
尤善清解阳明热毒,善治胃火炽盛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肿喉痛及皮肤疮毒
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下血
药性升浮,归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其升提之力较柴胡强
为升阳举陷之要药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蜜升麻
辛散作用减弱,升阳作用缓和而较持久,并减少了对胃的刺激性。常用于中气虚弱的短气乏力,倦怠,以及气虚下陷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或气虚不能摄血的崩漏等病症。
使用注意
阴虚阳浮,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者忌用
葛根
药性
甘,辛,凉。趋向升浮。归脾,胃,肺经
功效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临床应用
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
无论风寒风热,均可用。善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
口渴,消渴
本品甘凉,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有生津止渴之功
麻疹不透
热痢,泄泻
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
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
酒毒伤中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生葛根
长于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用于外感表证及消渴。
煨葛根
发散作用减轻,止泻功能增强。多用于湿热泻痢,脾虚泄泻。
葛花
性味甘,平。
功能解酒醒脾
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
煎服,3-15g
淡豆豉
药性
苦,辛,凉。趋向升浮。归肺,胃经
功效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临床应用
感冒,寒热头痛
风寒风热均可用
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胸中邪热除烦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用麻黄,紫苏叶同制者,药性偏于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
用桑叶,青蒿同制者,其药性偏于寒凉,适用于外感风热,热病胸中烦闷之证
大豆黄卷
性味甘,平。归脾,胃,肺经
功能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用于暑湿感冒,湿温初起,发热汗少,胸闷脘痞,肢体酸重,小便不利
煎服,9-15g
解表药中,发汗力较强的药物,使用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津液。
解表药味多味辛质轻,性分温、凉,作用趋向以升浮为主,大多归肺,膀胱经。功能发散解表。部分药物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