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管理多样性
1.多样性
员工多样性:组织中员工拥有不同经历、文化背景、技能等方面特征
重要性:组织需要认识员工之间的重要差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管理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利益、组织绩效利益、战略层面利益
表层多样性:惯性思维立刻想到的,不反映思考模式,例:年龄、性别
深层多样性:价值观、个性、偏好差异,行为各方面,例:工作表现
理解两者区别:①有利于管理,深层更具有意义;②有利于企业适应环境
3.管理挑战
玻璃天花板效应:指阻碍女性和少数民族获得高级管理职位的无形障碍
“天花板”阻止向上移动,“玻璃”阻止物不是非常明显
打破玻璃天花板限制:①社会立法保障权益;②制度改善保障权益;③提高自我素养
第六章 管理社会责任和道德
1.社会责任
社会义务:承担特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的义务而从事的社会活动
社会响应:满足普遍社会需要而从事的社会活动(市场导向)
社会责任:法律和经济义务之外愿意超越特定多做且正确的社会活动
个人享受社会权益的同时要对社会承担责任
企业享受社会权益的同时要对产生和支持的社会负责
社会企业家精神
相比义务,责任和响应都超越只符合基本经济和法律标准的限度
以价值观为基础管理:是管理者建立、推行和实践组织共享价值观的一种管理方式,具有积极重要作用
2.绿色管理:管理者严肃考虑组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浅绿”社会义务;深绿“社会责任”
4.鼓励道德行为
独立社会审计:社会根据道德标准审计组织,发现不道德行为
雇员举报备受争议,揭发者往往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但长远来看,通过举报可以很好地监视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促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5.当今面临的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①道德衰退和缺乏社会责任进行管理;②社会企业家;③社会的变化
第七章 管理变革创新
1.变革过程观点
平静水域变革:组织变革是正常的,出现是可以计划管理(稳定、可预见的)
卢因三阶段变革过程:解冻、变革、再冻结
急流险滩变革:组织变革是面对不断出现的、近乎无序的(持续、不可预见的)
2.组织变革类型
结构变革:权力关系、协调机制、集权程度、职务与工作再设计的变化
技术变革:工作开展的方式、所使用的方法和设备的改变等的变化
人员变革:通过组织技巧改变人态度、期望、认知和行为等的变化
人既可推动(底层员工也可成为变革推动者)又可反对变革力量
3.变革阻力
(抵制因素)
减少阻力的技巧:
教育与沟通
参与与谈判
促进与支持
操纵与拉拢
威逼与利诱
4.变革问题
变革成功措施:
文化变革
积极楷模
创新故事
选拔提升或支持
社会化过程
薪酬体系
重组期望
第八章 计划工作活动
1.计划目的
确定目标、实现战略
制定方案、协调活动
非营利组织:计划目的在于服务社会与公众
营利组织:计划目的在于获取利润
权变因素:组织层级;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未来承诺的持续时间
2.目标类型
期望的结果
衍生方案:
战略方案(整个组织)
业务方案(某个领域)
长期方案(三年以上)
短期方案(一年以内)
具体方案
指导方案(有弹性)
一次性方案
持续性方案
3.目标设定步骤
得当目标六特征:
从结果而非行动的角度予以阐述
可衡量的、量化的
清晰的时间目标
挑战性、可实现的
书面化
便于沟通
5.当代计划问题
动态环境中计划
(三种影响计划权变因素)
管理者不进行计划的意见:
①计划会造成刚性;②动态环境难以计划;③正式计划难以代替直觉和创造性
管理者应该:①坚持创新性与可行性相结合;②坚持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③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计划与绩效(组织期望的结果)相互联系,高利润、高回报率等
“今天制定决策,以后产生影响”①决策是计划前提,计划是决策延续,②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计划与预测为基础,对行动的预先设计(未来会更重要)
创新包容错误,但试错太多会对职业产生灾难影响,应促进创新,打造宽容试错的组织环境;正确对待失败
变革临界点:①员工压力大,工作投入低;②变革频繁,效率低下
应提倡实行有计划的变革,计划外的变革是相对被动的变革活动,但若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