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中学课程
从课程概述、课程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个方面总结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知识点与考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中学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由来
唐 孔颖达 课程 寝庙 伟业
英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作为专门术语
博比特(课程)专门领域。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概念
广:学校教育的核心 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某一门学科
课程类型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实施要求
必修
选修
设计开发管理主体
国家
地方
校本
课程任务
基础型
拓展型
研究型
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
隐性
古德莱德分类
理想
正式
领悟
运作
经验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赫尔巴特
学科的逻辑体系为中心
分科教学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杜威
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课程的组织心理学化
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布拉梅尔德
社会问题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
教会学生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限制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学科特征
课程组织
课程设计的概念
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1949(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现代课程评价之父”
泰勒原理
目标
确定目标(最关键)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内容
选择经验
方法
组织经验
评价
评价结果
最具权威,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主的活动
课程目标
内涵:课程编制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取向
普遍性
总括性和原则性与烦规范
行为性
训练知识 技能为主
生成性
情境
表现性
学生活动后追求多元性反应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横向
不同学科
纵向
同一学科
逻辑顺序
学科知识体系
心理顺序
学生发展特点
直线式
前后内容不重复
螺旋式
重复出现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培养目标
教学科目设置(核心和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的具体化,编写教科书和老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前言
课程目标(核心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教材
基本原则与要求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方向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
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预期目标与预期结果
目的游离模式
斯克里文
非预期目标 关注实际结果
ci p p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功评价
cse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理念
核心: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
新课改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论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总结性改为发展性与形成性相结合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 地方 学校
新课改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
小学综合课程;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
小学至高中设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新课改职业理念
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具有巨大潜能
处于发展过程
学生是独特的人
是完整的人
又自身独立性
和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是学习的主体
是责权的主体
教师观
教师角色
教师与学生: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发展的引导者
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学校与社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学行为
师生关系: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帮助引导
对待自我:反思
其他教育者:合作
教学观
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育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改背景下评价观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级发展的趋势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标准分层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关注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