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 抗原,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以及与应答产物的结合是特异的。包括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两方面的特异性。
血液(生理学),血液有水91%-92%、溶质8%-9%组成,正常人全血:1.050-1.060 红细胞越多,比重越大; 血浆:1.025-1.092 血红蛋白越多,比重越大;红细胞:1.090-1.092 与 血红蛋白成正比。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思维导图,内容有核酸的化学组成、核酸的一级结构、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理化性质。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思维导图,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本图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的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第三章 抗原
概念: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
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发生反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
半抗原:有抗原性,没有免疫原性,但与免疫应答效应物(如大分子蛋白质)结合后可变成完全抗原
抗原的特异性
概念: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以及与应答产物的结合是特异的。包括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两方面的特异性。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通常由5-15个及氨基酸残基组成,也可由多糖或者核苷酸组成
抗原结合价:1个抗原分子中能与 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
分类:
按氨基酸空间 结构特点
顺序表位
由连续性排列的氨基酸构成,又称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
由不连续但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形成特定构象的若干氨基酸组成
按T、B细胞所结合的 抗原表位的不同
T细胞表位:T细胞仅识别由APC(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后与MHC分子(相容性复合体)结合为复合物并提呈与APC表面的线性表位,可位于抗原分子的任意位置
CD8+T细胞识别的表位:含8-10个氨基酸
CD4+T细胞识别的的表位:涵13-17个氨基酸
B细胞表位:BCR或抗体识别,无需APC加工和提呈,含5-15个氨基酸,多为构象表位,少数为线性表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既可与自身抗原的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也可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分子的理化和结构性质
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化学属性:蛋白质>脂肪>多糖>核酸
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分子构象:实列:鸡蛋煮熟后免疫原性降低
易接近性:抗原表位在空间上被BCR所接近的程度,程度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物理状态:环状>直链;聚合>单体;颗粒>可溶。
宿主的特性
遗传因素:主要是MHC基因
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青壮年>幼年和老年;雌性>雄性(怀孕个体例外)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剂量:适中,过多易耐受,过少不易反应。
途径:皮内>皮下>腹腔和静脉注射 >口服。
次数:适中。
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抗原的种类
按诱导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结构复杂,含T、B细胞表位,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必须依赖T细胞的辅助, 受到MHC分子的限制,激活B2细胞, 可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产生IgM、IgA、IgG等,有记忆。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只含B细胞表位,激活B1细胞 无需T细胞辅助即可产生抗体IgM, 只可发生体液免疫 没有MHC的限制,没有记忆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
异嗜性抗原 (Forssman抗原):不同种属之间的抗原
异种抗原:异种生物的组织成分
外毒素:毒性+免疫原性;
类毒素:无毒性,有免疫原性
动物免疫血清:既是抗体又是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同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同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不同抗原
ABO血型抗原,Rh抗原、HLA抗原
自身抗原
隐蔽抗原: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
修饰抗原: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淋巴细胞异常:禁忌株细胞去抑制。
独特抗原:Ab
根据抗原来源分类
外源性抗原: 不由APC合成,病原微生物等外来抗原
内源性抗原:由APC合成,如病毒蛋白和肿瘤抗原等